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当然有的。我小时候,那个年月物质相对匮乏,平时很难吃上肉和蔬菜,每到冬季农闲时间,村里每年都会聚新婚或送女儿出嫁,我常常跟在父亲后边参加村里的喜事,农村的喜宴比较普通,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豆腐炒肉片,那时候的肉是自己养的猪杀的,豆腐都是自己磨了家里的黄豆做的,油也是自己生产队里分的胡麻炸的,吃起来的那个清香总是让人食欲大开。今天吃的菜再也找不到哪种味道了,不过,我们村里还有,只可惜我回不去了,没有地了,父母没了,只能在混凝土打造的城市了却今生了。
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在笔者的记忆里,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山村物质都很缺,那时候在乡镇只有合作社,买盐要粮票,买布要布证。根本就没有小卖部之类的店。吃的只有农家里自己种的菜跟养的鸡鸭鱼这类。所以结婚、嫁女等方面做宴食的时候,几乎都是围绕自己种的菜跟自己养的下厨做菜式,那个时候宴食中的菜品也不多,(只有:红烧猪肉、釀豆腐、清炖鸡鸭、白切鸡鸭、炸鱼块跟一些小炒的青菜)很多延续到现在都还很普通,常常可以吃到,也就没有那么怀念。在我印象中,至今留恋的有三个菜,几乎都会失传了,很难吃到了!
第一:蛋菇(我们这里叫蛋卷)
在我们农村,做蛋菇是把猪小肠洗净刮干净,把打散的鸡蛋液灌进去,然后用锅烧水煮熟,等肠子里的鸡蛋熟了之后拿出来过凉水,最后把肠子切段,配入肉汤吃。也可以配上自制的调料淋上面吃。(蛋菇的做法很有技巧的,笔者在我妈指导下试过几次才成功。)
现在我们这里做宴食都是在酒店里了,是没有这个菜的。
第二:蒸肉圆 (听名字很普通,但质料有异)
虽然现在猪肉圆、牛肉圆等什么圆都有,但我留恋的蒸肉圆是完全不同的,特别的清香滑口。
听我妈说,做这个肉圆全程是不接触铁器东西,肉选用猪的前肋肉,用木棍棰烂,然后按比例和上野生葛粉跟糯米粉。然后揉成圆的,铺在竹子做的筛上或者蕉叶之类的叶子上面,大火蒸出来。
这是我妈做的,现在野生葛粉很少。加上平时很少人杀土猪,所以不是常常可以做来吃
第三:懵懂蛋炒鸡杂
现在很少很少这道菜了,因为蛋是杀鸡的时候还没有生出来的。
以上三道菜有几个吃过的。
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感谢猴哥邀请
农村婚宴一般需要提前两到三天开始准备,因为一场农村婚宴参加婚宴的人数很多,半个村子的人。参加过农村婚宴的人都知道,农村婚宴菜品量很大也很实惠,并不次于饭店的饭菜。厨师需要提前三天买菜,提前两天开始进行菜的初步加工,提前一天完成部分菜品。整个做饭过程中除了厨师,还需要有打下手的。比如说洗菜择菜刷锅刷碗,一般都是家里的亲戚,多为妇女,整个过程比较繁琐。
用餐的地方多为邻居家里的院子,也有在街上的,可能会分娘家席,朋友席,还有男方的亲戚,宾客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后厨一直在忙碌。这些人员包括厨师还在加工菜品,妇女在盛菜,年轻人在端盘子。直到客人享用完美食离开席位,他们还要将客人吃剩下的饭菜,锅碗瓢盆收拾完了。这时候就到他们吃饭的时间了。桌椅板凳啥的都是租的,完事儿了还得家里亲戚朋友给人家送回去。总之,整个过程很热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
最喜欢农村婚宴中的大锅菜,味道一绝。
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这个问题,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小时候吃宴席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已经很遥远了。模模糊糊地有些记不清了。
那时候,谁家有事,首先是借桌子,板凳,椅子。甚至是锅碗瓢盆都是借来的。桌子是八仙桌,椅子是太师椅,板凳是双人坐的长板凳,现在很少看到这些玩意了。
来宾分辈分大小,也分年龄大小。上座两把太师椅,永远是给有名望有辈份的贵客准备的。左右两边板凳上各坐两个地位稍次的客人。下边有时只放一只凳子,是为主人或代替主人作陪的。
宴席的菜根据家庭状况分几种套餐。我记得好像有八八席,八六席,十全席等。
八八席即八碟八碗。那时候不像现在,菜是根据季节而定的。这个季节出产什么菜,就以这几种菜为主。但猪肉、豆腐、粉条子、海带,是必不可少的。
听老人讲,解放前,有钱的地主家摆席是少不了牛肉、猴头、鱿鱼、燕窝的,但是我记得的时候就没有了,那是因为穷,谁家都一样,谁也不笑话谁。
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盼望的两道菜,当然是烧肉和肘子了。实际上,这两种菜的作法基本相同。
厨师首先将猪肉用黄酱涂抹好,放到锅里油炸,捞出。烧肉切作薄薄的片状,而肘子切作方块状。尤其是肘子尤见厨师的功力。一块方肉中间各横竖两刀切成小方块,肉透皮连,是不能完全切下来的。然后,将片状的烧肉与块状的烧肉加上各种调料,摆放在定碗里上笼屉蒸好。上席时,再反扣在大碗中,烧肉由海带垫底,肘子由块状的山药蛋作陪。交上烧好的汤汁,就可以上席了。
那时候,人很纯厚。每碗九块肉,七个人每人一块,剩下的两块是给上座的长辈吃的。如果别人抢着吃了,当场没有人说什么,但背后会有人议论:“那人没教养,象个野种。”
大概,我要讲的就是这些了。话还很多,但再讲就离题很远了。谢谢阅读!
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谢谢邀约。
当然有了,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年根,都会去农村亲属家吃宴席。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铁锅炖菜,就是现在的杀猪菜,那个时代年关杀猪炖菜。
在早年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开春抓小猪仔,养到年关,正常会在200斤以上,喂的好有300斤,这种猪不吃饲料,所以肉质比现在市面的猪肉嫩,没法比,肥而不腻,特香。
地道的“杀猪菜”,是由多种菜品组合成的系列菜的总称。“杀猪菜”在保持原风味的同时,其制法已经有了改进,口味丰富,几乎把猪身上所有部位都做成了菜。猪骨、头肉、手撕肉、五花肉、猪血肠、酸菜白肉还有“灯笼挂(全套猪下水)”,怀念那个年代的杀猪菜。
现在养的猪,折箩猪算好的,安眠药催肥的猪,味道不好吃,很多猪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让猪长得快喂一些新型饲料催肥。所以说,想吃杀猪菜都不敢吃了,即便吃到,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小时候吃宴席尤其是农村宴席时,有没有令你印象比较深,至今还非常怀念的菜?
小时候吃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第一次居然给了它
黄队长,村头老王家办喜事,儿子结婚请你帮忙张罗一下。小时候每年盼望的事情又到了。
黄队长是我爷爷,因为以前我爷爷是村里面的队长,所以村里面的人都叫我爷爷为黄队长,每年村里有喜事宴会都会请我爷爷安排请人。
农村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大事,一年到头,最大的事就是村里面的红白喜事了,(注:当地习俗白喜一般是指85岁的老人过世被称为白喜)那个时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我记得当时村上为了方便大家,在我们村村头一块空地搭建了一个供村里办酒席的地方,只要是哪家有喜事,村里所有的人都会聚集在一块,方圆几里的村都能看得到,有时候别的村也会过来凑热闹。
我们这边的红喜风俗一般分两次,婚礼头天晚饭叫预备餐,给远方到来的客人接风洗尘,婚礼当天中午的这一顿叫正餐,要吃上这一顿可不简单,得上完份子钱才可以上桌的。当然这一顿的饭菜可是不简单的。尤其是这一次,黄队长可是费了很大的心思的。
我爷爷这边开始安排班组制定菜单了,预备餐正规流派是两个火锅六个荤菜两个素菜最后搭上一盘糕点,家里条件还可以的可以安排三个火锅,钱多的当然就是没有限制。一个鲜鱼火锅、一个三鲜火锅就算完事,刚刚说了这个当然这个只是一个开胃小菜啦,荤菜一般是炒的像辣椒炒肉、酸辣鸡杂、莲藕炖排骨、梅菜扣肉等六个样式,青菜就是时令蔬菜,地里长什么,就吃什么。当时还没有大棚蔬菜这一说。
预备餐好了却在正餐这里犯了难,正规流程,正餐这一天应该是四个火锅八个荤菜三个青菜一个糕点一个水果盘,平常都是鸡、鸭、鱼、三鲜凑齐四个火锅,也算是客气的。
可是这一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爷爷这边突然不想搞得这么常规,就搞点新鲜玩意儿,可能是上个月隔壁村铁拐子家办的那次喜事,村里面好多人在夸饭菜做的好,一下就激起了我爷爷这颗好胜的心吧,那不行,那肯定是要比别人好比别人强的。
哈哈哈,可能村里这些人就爱比这些吧,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非要超越人家,后面主菜也就没定下来,先把八道荤菜定了下来,小炒黄牛肉、基围虾、红烧肉、梅菜扣肉、粉蒸排骨、红烧猪脚、酸辣鸡胗、农村一碗香(炒河虾)说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青菜也就是时令蔬菜了。对了还有一个八宝饭算赠送款。
等啊等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了,一大早村头早就挤满了人,酒席独有的饭菜香、喧闹声、礼炮声顿时传遍了整个村子,爷爷早早的就到了现场,在安排指挥,我屁颠屁颠的跟着爷爷的屁股后面,爷爷安排坐在了奶奶边上,我早早的就把饮料抱在手里,生怕被别人抢了去。
拿着筷子等了快半个小时,第一道菜终于上来了,是一个脚(jio)鱼火锅,饭桌上顿时炸开了锅,因为当时太矮了,我夹不到,奶奶着急忙慌的夹了一坨放在了我的碗里。天啦,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脚(jio)鱼火锅耶,脸红,我现在都还记得,咬在嘴里,软软糯糯的,还有点黏糊糊的,真的很好吃啊。我一直扯着我奶的衣服说还要还要。奶奶一看锅里,早就抢空了。
随后第二道菜也上来了,黑乎乎的,根本不认得,突然桌上有个大叔说,这个是湘西血鸭,大伙又开始哄抢,我看到有点害怕,奶奶又夹了一坨给我,我试了一下,感觉不怎么喜欢这个味道,第三道也上了,是一个普通的鸡火锅第四个火锅也上来了三鲜火锅,还是熟悉的味道。接下来的菜就是普通的饭菜,味道依旧很好只是普通了一点。
吃完这顿酒席之后,我爷爷顿时成为了村里茶余饭后的讨论对象,各种表扬夸奖,对于我爷爷来说,这顿饭赚足了面子,对于我来说人生第一次吃到了脚(jio)鱼的味道。
可能在农村,在意的就是这些事情,钱可以丢但是绝对不能丢面子。
作者介绍:用笔写尽年华,用字记录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我将我的灵魂寄托于手中的笔,用它来书写我的故事。
喜欢的话,就留下一个关注吧。我会用我手中的笔写下更多有趣的故事。
我是牛德马顺,一位喜爱记录生活的90后创作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