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汽车陷入泥坑里,拱泥窝子时,经常会烧毁离合器?
正常使用手动变速器、是不会烧毁离合器片的,当然动、静摩擦片存在正常损耗但不至于烧毁;而非正常使用手动变速器,比如半联动时猛给油、猛拉转速,就会导致动、静摩擦片边转、边滑动,如果转速拉得太高自然容易烧毁离合器片,只能说一些新车友对驾驶技巧的理解有问题!
不知道朋友们是否注意到,一些刚离开驾校不久的新车友、都有左脚不离开离合器踏板的习惯,简单点说就是左脚永远含着离合器踏板、这实际上就是因为驾校应付考试的技巧所留下的坏习惯,比如坡起、有的地方不允许踩油门,只能靠半联动起步、所以在驾校时难免形成习惯;驾考时最怕熄火,但只要保持半联动、就很难熄火,这就是很多新车友无时无刻不含离合踏板的原因!
半联动状态解析如上图示、静摩擦片与发动机曲轴连接,而动摩擦片则与变速器连接(可前后伸缩、所以称之为动摩擦片),当离合器踏板踩到底时、动静摩擦片完全分离;当离合器踏板完全抬起时,动、静摩擦片完全接驳,静摩擦片带着动摩擦片转、两者之间不存在滑动摩擦;而当半联动时,静摩擦片与动摩擦片存在接触、但又没有压紧,所以静摩擦片既可以把扭矩传递给动摩擦片、又存在与动摩擦片的滑动!
所以这种状态可以防止发动机被憋熄火,比如行驶阻力过大、车轮转不动时,驱动桥处于静止、如果摩擦片压紧,就会导致发动机也转不动了、这样就憋熄火了;而半联动的好处是动、静摩擦片没有压紧,所以静摩擦片依然能转得动、如此一来就能确保发动机还能转动,也就防止了熄火、这就是半联动的好处,除了能让起步更平滑外、还能有效防止熄火!
拱泥时为什么容易烧离合器片车子陷在泥泞之中,车子行驶、甚至轮子转动的阻力都大幅度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被憋熄火的机率增加,其次陷泥坑之后若想脱困、需要发动机提供更高扭矩,所以平时起步时结余半联动、全联动临界点再给油的方式难免扭矩不足,所以往往需要在半联动时(或半联动之前)把转速拉高一些提高扭矩输出,并不是水果这么操作对、只是陷在泥坑里没办法时不得已的操作!
这时候往往就能看出老手、新手差异了,老手半联动时带起来店转速、之后松开离合器踏板再猛给油,而新手很可能出现含着离合猛给油的现象,半联动时动、静摩擦片没有压紧,此时静摩擦片转速大幅度上升、与动摩擦片之间的滑动程度加剧,自然就会产生大量的热、最终有可能导致离合器片被完全烧毁,这就是拱泥离合器容易烧的原因,其实就是在半联动时猛给油导致的!
说到底咱们在驾校时所以学到的很多技巧并不适合实际驾驶中使用,因为那些只是针对路考时的小窍门,日常驾驶时应该尽量避免半联动状态猛给油(正常带点油没事、别没事含着离合不放);要不怎么说弹射起步费离合器片呢,就是因为在半联动前就把转速给拉起来、然后快速放离合踏板利用充足的扭矩把车子弹出去;实际上经常走泥泞路况的朋友应该提前在车内准备猴爬杆、铁锹及脱困防滑橡胶块之类的小工具,这些工具能让车子更容易脱困!
为什么汽车陷入泥坑里,拱泥窝子时,经常会烧毁离合器?
汽车陷入泥坑里脱困时如果没有经验的话确实有烧坏离合器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驾驶员操作不当。
我们平时开手动挡车起步都是慢慢放离合器,很少有人会一脚弹开离合器起步。而决定放多少离合器以及什么时候完全放开离合器的是驾驶员对车辆状态的判断,比如半联动开始我们会慢慢放离合器,当车走起来有一定速度时我们会完全放开离合器。而车陷入泥坑后一松离合器就打滑,车辆不会前进,这时候就会形成一种错觉让驾驶员觉得车没动不敢完全放开离合器,害怕熄火。结果就增加了半联动的时间,同时车打滑的时候绝大多数驾驶员都会大脚踩油门,以为这样可以增加动力,便于脱困。结果就导致高转速伴随着半联动,离合器片在高转速下进行着滑动摩擦,很容易导致离合器过度磨损。
其实汽车陷入泥坑打滑并不是动力不足,而是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不足。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尽量降低起步时驱动轮的输出扭矩来保护驱动轮与地面仅有的那点摩擦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怠速起步和二档起步。
怠速起步的方法就是挂挡后不踩油门,直接缓慢抬离合器,当感觉车辆开始移动时不要再松离合,保持住离合器位置让车辆自己慢慢蠕动,这时候千万不能加油门,否则驱动轮立马打滑。二档起步的方法也很简单,挂二档缓踩油门起步,当车辆开始移动时保持离合器位置不动,让车辆自己缓慢蠕行。因为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很低,所以并不会导致离合器过度磨损。一般对于轻度泥泞的道路这两种方法足够脱困了,很多车都有牵引力控制系统,当起步打滑时牵引力控制系统工作,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发动机转速突然下降,其实这就是牵引力控制系统主动降低发动机输出扭矩来避免打滑。
如果车辆陷车比较严重的话还可以尝试“荡秋千”法,在1档和倒挡之间快速切换利用惯性让车辆前后晃动,随着档位的变换晃动幅度越来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后车辆有了足够的动能再配合发动机的驱动力就可以让车辆脱困了。因为车辆打滑时虽然无法前进,但是车轮毕竟还是有一点摩擦力的,松开离合器后车辆多多少少会有轻微的移动,踩下离合器后由于重力的原因车辆会再次溜回原来位置。我们就是利用松开离合器后车辆轻微溜回的惯性配合发动机驱动力让车辆前后越来越大幅度的移动。当车辆前后晃动达到一定幅度后就可以靠惯性和驱动力脱困了。
为什么汽车陷入泥坑里,拱泥窝子时,经常会烧毁离合器?
汽车陷入泥坑烧毁离合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陷入泥坑离合器会稳定的结合,只是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降低,轮胎会存在打滑的现象。当陷入泥坑以后,我们会利用车辆的惯性脱困,挂入档位行驶时车辆会动一下,但是持续时间很短,这种现象就是车辆的起步惯性。在很多的情况下,持续操作起步多次以后,车辆的惯性会越来越大,离合器也需要多次的结合,离合器高频率的分离与接触就会发热,这个时候就会烧毁离合器摩擦片。
如果判断离合器片在打滑1.如果挂入档位轮胎会随着油门的增大而增加转速,说明离合器连接没有问题。
2.如果加速以后轮胎没有增加旋转速度,说明离合器压盘和摩擦片正在打滑。
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会对车辆造车损坏,只是损坏的组件不一样。
第一种情况不仅会损坏轮胎还会带来其他后果,轮胎原地转圈与地面会发生摩擦,但是这种摩擦会越来越小,因为轮胎旋转时会把地面的泥泞带出去,下面的坑会越来越大,最后很有可能架空轮胎。如果前面两个轮同时高速空转时,车辆会下沉,直到保险杆接触到地面。这样就会给车辆带来脱困的难度。
第二种情况会对离合器摩擦片造成影响,短时间内多次分离和连接,摩擦片会很热,次数过多时会闻到一股烧焦味,此时说明离合器片已经达到了所能承受的温度极限。如果继续操作,离合器片和压盘会烧的通红,直到摩擦材料全部耗尽。
正确的脱困办法汽车陷入泥潭中如果操作三次以后就不要再继续了,如果继续就意味着有可能损坏配件和增加脱困的难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尝试。
1.通过对轮胎放气来增加与地面摩擦力。看到轮胎明显的压扁即可,气压一般为总气压的一半。
2.找木板或者碎石增加轮胎的抓地力。
3.使用工具进行改变坡度。例如:铁锹,在汽车前轮尽可能挖低一点,以减少车辆前进的阻力。
自动挡变速箱汽车注意事项双离合变速箱与AT变速箱同样也有摩擦片,如果在挂挡加速时引擎转速在上升轮胎不旋转,说明离合器离合器已经连接,只是扭力无法输出,离合器此时也在打滑,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车辆负载时。
CVT变速箱由于使用皮带和轮变速,加油遇到阻力过大扭矩无法输出时,涡轮的压力和温度会增加,会导致涡轮泄压和变形。
总结:车轮陷入泥坑时一定要正确操作,不可多次重复操作,以免带来高额的汽车修理费用。
为什么汽车陷入泥坑里,拱泥窝子时,经常会烧毁离合器?
汽车陷入泥坑时,超负荷使用离合器,极易造成离合器片与压盘、飞轮等配件异常磨损,使离合器片与压盘、飞轮产生高温烧蚀离合器片,如果驾驶室传来浓烈烧焦味道,那就是离合器损坏或者接近损坏,此时一定不要再操作了。
常说的离合器烧毁,都是操作不当引起的,比如题目所说的陷入泥坑,很多人都是挂一档,然后半联动离合,给油往外冲,正是这样的操作,会造成离合器片与压盘、飞轮一直处在摩擦状态,然后产生高温,持续这种超负荷运转,最终烧掉离合器片。
然而,烧离合器片不仅只出现在手动变速器车型上,自动变速箱上同样会出现,离合器片烧了就是因为异常摩擦,产生高温使得离合器片的受到损坏,离合器片损坏后,车辆异常表现明显,一般就是加速没劲,速度上不来或者不动, 或者挂不上档,即便挂上档加油也会打滑现象。
当汽车陷进泥坑时,可以尝试半联动冲出来,但是发现无法冲出时,应立即停止半联动轰油门的操作,这样不仅越陷越深,还会损伤离合器,正确的办法是先关掉ESP车身稳定系统,再给打滑的轮胎填充铺垫物,比如石块、树枝、干草等,增加车轮附着力,帮助汽车出坑。
为什么汽车陷入泥坑里,拱泥窝子时,经常会烧毁离合器?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手动挡汽车上。车辆陷入泥坑后,车轮阻力增加,而发动机功率是有限的。车轮阻力增加后,发动机通常因为超载而熄火。熄火也是保护变速箱、半轴等传动部件,如果发动机功率过高,超过变速箱承受功率,在陷车时很容易把传动部件打坏。
陷坑后,驾驶员为了脱困肯定会继续操作。而常规操作会导致发动机立刻熄火,这时候为了避免车辆熄火,只能做一个操作。那就是保持半离合状态,踩油门拉高发动机转速,然后再慢慢松开离合器。如果陷的不深,这样操作就可以脱困。如果陷的太深,这样操作也是无济于事的,但是陷车时驾驶员的心情几乎都是呈焦虑状态,迫切的希望把汽车开出去,此种状态下,往往做出极端的事情。例如反复半离合大油门试图脱困,如此反复操作后,离合器片因为高速摩擦而过热,继而因为高温而烧毁,可以闻到焦糊味道,车辆也失去了动力。车辆陷坑后不要急切的脱坑,也不要试图通过半离合大油门的驾驶方法脱困。应该下车观察一下,陷的太深直接找救援。如果盲目豁车,离合器片很容易烧毁,最终不仅需要叫救援而且还需要修车。而原地不动,直接叫救援,那么可以省去维修的费用。还是划算的。
为什么汽车陷入泥坑里,拱泥窝子时,经常会烧毁离合器?
汽车「泥地脱困」是概率烧毁离合器-越野车型并不适合MT
两个问题:
- 汽车越野时为何容易烧离合
- 哪种变速箱最适合越野车型
「烧离合器」是越野车最常见的问题,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汽车越野的场景主要泥地脱困是,爬坡甚至“攀岩”。
第一种场景需要的是低轮上功率的输出,以缓慢的车轮转速驱动车辆驶出湿滑路面;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则需要半联动,也就是降低离合器压盘对摩擦片的垂直压力,发动机飞轮转动过程中输出的转矩只要大于和离合器片的摩擦系数,两者就会以打滑的状态传动。
动力是必然会有一定程度损耗的,那么通过变速箱输入到车轮的动力也会比较低;此时通过车轮输出的转矩不会过多超过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系数,打滑的程度也就可控了。能实现的结果是不会因车轮高转刨出坑导致陷车,而是车辆缓缓的驶离。
第二种场景需要的是“低转速大马力”的状态,因为在爬坡时不宜车速过快,否则面对复杂路况很有可能让车辆失控;理想的状态是发动机持续输出动力驱动车辆缓慢前行,同时可以克服传动系统的转动阻力,以保证发动机不会熄火。
这种状态仍旧需要半联动,以飞轮和离合器的打滑抵消掉传动系和车轮运行阻力,发动机以偏高的转速输出的动力可保证正常爬坡。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会烧离合器的问题了,因为主要的脱困场景都需要半联动,而这种操作实际就是在“磨离合器”玩。
知识点1:半联动的本质一定程度抬起压盘,通过降低压力实现飞轮与离合器的「滑动传动状态」。任何物体的常规滚动摩擦(正常联动状态)都会有磨损,比如无级变速器的钢带锥轮,汽车的车轮等等。
然而是这还只是不打滑的磨损,滑动摩擦是物体表面接触时的磨损;摩擦的本质是物体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碰撞与消耗,所以半联动状态必然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磨损。而且磨损的不仅仅是离合器片,压盘也不例外;这就是生产标准要求离合器片不得低于27.5万次摩擦,压盘为55次的原因,离合器本就是“消耗件”。
2:任何物体的摩擦都会产生热能,而热能(温度)的提升又会加强分子运动的强度;那么长时间半联动则会产生高温,高温加强飞轮与离合器表面分子的运动强度,这就等于让两者有些“互斥”而降低摩擦系数。
所以高温后的离合器会更严重的打滑,在高转速飞轮的作用下,温度会很轻松的增长到300℃以上;该温度标准会对摩擦片的材料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这就是为什么越野车型容易烧离合器的原因了,是只要越野就无法避免的问题。
理想选项- MT·manual transmission-手动变速箱用离合器
- AT·auto transmission-自动变速箱用液力变矩器
其实除了MT以外,AMT和DCT(双离合)两种机型也都用离合器传动;所以装备这三种变速箱的汽车都不适合越野,不过是现实中仍旧有很多车辆用MT,原因是什么呢?
任何为越野车MT找正面理由都是没有意义的,手动机型初期占有率高的原因只有一点——制造成本低,说白了就是机器的价格低,整车价格也会便宜些。但随着AT变速箱制造成本的下降,MT越野车基本都在淘汰过程中了,目前仅存的选项似乎只有北汽212和勇士,以及少数皮卡车,剩下的主力车型基本都以6/8AT为主。
「液力变矩器」的优势非常突出,那就是在车速过低的时候,负责接收发动机动力并传递到变速箱的变矩器是“液力传动”,流程如下。
- 发动机驱动泵轮
- 泵轮搅动变速箱油
- 油液通过导轮流动
- 挤压涡轮使其运转
涡轮带动的是变速箱的动力输入轴。这一流程是不存在磨损的,即使泵轮导轮和涡轮的转速不一致,但是“磨”的也只是ATF变速箱油而已;油液当然不用担心挤压与分子的碰撞,要知道这些油液都是极其难压缩的,然而液体又有“柔性”的特点,所以用这种结构传动就不用考虑损伤变速箱了。
重点:优秀的越野车包括皮卡都在用AT变速箱,比如BJ40、坦克300、牧马人、奔驰G级、福特猛禽、炮皮卡等等;这就足以说明哪种机型更适合越野车了,而且原因不单纯是不会磨损。
「不会熄火」才是自动挡越野车最大的优势,MT在半联动控制不当时很容易熄火,如果在倾角很大的坡道或侧倾时熄火,车辆失去制动力和方向助力,想要稳定的脱困还现实吗?怕是连不翻车都很难做到。所以不熄火是非常重要的设定,然而也只有各类自动变速箱可以做到。
其他:理论上在湿式双离合出现后,油浸式离合器的磨损程度也算可控,只是相比液力变矩器还是要差一些;那么在成本相当的前提下,越野车宁愿选择6AT也不应选择DCT。
无级变速器是最不耐用的变速箱,虽然主力机型也用液力变矩器,但特殊的锥轮钢带换挡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磨损问题;因为两者也是依靠滚动摩擦的方式传动,高频率大扭矩输出不仅会加大磨损,同时会产生高温而加剧磨损程度。这就是各类变速箱与越野车的关系,理想选项为AT,备选项应当是MT,其他既没有成本优势,同时耐用性又很差的机型只适合普通乘用车。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