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挡车一挡,二档低速行驶加油,收油顿挫严重,应该如何操作?

驾驶手动挡车、在一二挡升降时出现顿挫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对于那些动力不好的车子而言、一二挡间出现顿挫就更加频繁;而原因则是在于一二挡间齿轮比落差比较大,在升档之后转速大幅度下降、造成输出扭矩不足,从而难以维持车辆高档位行驶、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往后拽的感觉!

之所以要有变速器、要有一堆挡位,实际上就是要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也起到调速、保持内燃机高效运行的意义),因为内燃机低转速下输出扭矩太低、没变速器放大扭矩连起步都费劲;如下图所示变速器各个挡位齿轮比(虽然是自动挡,但无非就是挡位多几个、作用与手动变速器是一样的),一挡齿轮比5.34、而二挡齿轮比只有3.33;可以理解成一挡对扭矩放大5.34倍、而二挡放大3.33倍(当然这是在不考虑尾牙齿轮比的情况下)!

比如我们在时速15千米时、选择升二挡,升二挡后扭矩放大倍数从5.34降低至3.33、而升挡后的一瞬间车速依然是15千米,挡位升高、扭矩放大倍数降低,如果发动机输出扭矩没有大幅度提高、那么一升二挡相当于扭矩下降,挡扭矩下降到没办法让车子保持15千米时速行驶时、那么就会产生往后拖拽的感觉,实际上这就是升档时的输出扭矩不足、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从根源上想办法,只要保证升档后扭矩充足、能轻松维持升档前的车速也就能避免顿挫了!

一挡升二挡时可以适当提高些转速

其实这所谓的顿挫还是因为驾驶者想省油的心理所导致的,觉得越低转速升档、越能压低转速就越省油,所以不少朋友恨不得一千转出头就升档,升档前转速就偏低、升档后因为齿轮比降低转速又被进一步压低,如果油门再给慢点、那么必然顿挫;不要在思维中形成必须在某个转速升档的定式,因为不同的发动机、性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一些2.0T的机器、一千多转时输出扭矩充足,升三挡、四挡都没有问题;同理一些1.5L、1.6L的自吸机器,同样的一千多转、输出扭矩就不足!

输出扭矩不足导致顿挫、那就想办法让输出扭矩变足呗?道理很简单、如果1500转时升二挡有明显的顿挫(后拽),那么就完全可以选择在2000转进行升档;如果这个转速依然有微弱的顿挫、那么完全可以在2500转升档,升档前输出扭矩有富余、那么升档后的输出扭矩一定是刚刚好,所以就不顿挫了;反之则是升档前扭矩刚刚好、升档后输出扭矩一定不足(当然如果给油及时也能缓解,但这就比较考验熟练度了),所以只要确保升档后的输出扭矩可以维持住换挡前的车速就可以避免升档顿挫,毕竟不同发动机特性不同,找到最适合自己车子机器升档的转速才是重点,别人的车子1500转升档不顿挫、也许您的车子2000转升档才能避免顿挫,请不要把思维固定化!

延长半联动、或更及时的给油

而在驾驶技巧层面、想避免升档后拖拽感,可以适当延长半联动的过程,如上图所示延长半联动过程可以让动、静摩擦片不会被一瞬间压紧,那么就可以利用动、静摩擦片之间的滑动摩擦来缓冲扭矩不足的尴尬,实际上就是让过程变得更加平滑、拖拽感不那么明显而已;不过半联动过程延长、无非就是动静摩擦片滑动摩擦的周期变长,动能损耗严重、如此操作的确让升档变得平顺柔和,但因为动能大量的损耗、车子也就甭想开快了!所以高手开手动都是尽可能缩短半联动时间、减少动能损耗,并在半联动结束后、及时把油门顶上!

在一点就是随着半联动的结束,意味着变速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缓冲媒介消失、那么扭矩是否充足的问题将直接反应出来,解决的方式是可以在半联动结束时(要精确的了解离合踏板行程),迅速给油、把输出扭矩拉高,这样就能避免顿挫了(注意半联动时最好别给油,容易造成摩擦片过度磨损);其实回想一下过去的手动挡车为啥不顿挫呢?道理很简单那时候车子都是公家的、也没私家车,大伙开起来也不爱惜,2、3千转升档很平常,半联动状态直接给油也常见,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顿挫了,只不过现在大家都比较爱护车子了!

一般而言升档顿挫最严重的就是一挡升二挡的过程,因为这两个档间的齿轮比落差最大、这意味着升档后转速下跌幅度最大,发动机失钮也最为严重,所以一二挡升降最容易出现顿挫问题,而二挡之后的各个挡位齿轮比落差是很低的、比较密集,所以只要不是跳档升降、高挡位之间的转换是不容易顿挫的!而降挡时则需要进行适当的补油,只要转速拉的及时、换挡就能平顺,不过降挡补油很吃驾驶技巧、不是研究几下理论就能会的,需要长时间驾驶才能熟练;而升档后顿挫、就是升档后输出扭矩不足所导致,提高转速升档、延长半联动、升档后及时给油都能很好的缓解!

手动挡车一挡,二档低速行驶加油,收油顿挫严重,应该如何操作?

谢邀!

主要是两只脚没有配合好,引起的原因主要有:

一、座椅没有调节到自己最佳位置:

两只脚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不能太前或太后。左脚前掌把离合器踩下,左腿有自然弯曲:二、对离合器的半联动不是太了解:

1、先了解一下离合器原理:

离合器是切断和输出发动机的装置,在变速箱和发动机之间,我们不踩离合器发动机的动力是输出状态,把离合器踩下切断发动机动力输出,由于我们放离合器时,离合器片和离合器压盘的转速不一致,如果这时离合器放的太快有不适应情况,出现跳跃或死火;

2离合器使用方法:

用左脚前掌把离合器踩下,放离合器的时候左脚向后拖,使用离合器弹簧向上的顶力,在离合器没有多大顶力的时候就是半联动,左脚要停一下,然后右脚稍稍加点油门,把左脚自然放到地板上。

下边两种方法不对:

脚后跟着地,会使离合器踏板走位置:

抬脚后跟,会大腿顶方向盘,由于你是自己抬高脚所以很难找准半联动的,要通过让离合器弹簧自己向上顶力,来放离合器:

我们在不熟练时可以先慢慢找半联动,开车不用急,等熟了就会很平稳了。总是急的话就永远找不到半联动的感觉。

手动挡车一挡,二档低速行驶加油,收油顿挫严重,应该如何操作?

开过手动档的司机都知道,越是用低速档行驶,汽车越是容易顿挫,那么问题来了,顿挫是如何形成的?

顿挫一般是在升档、减档、加油后再收油过程中形成的,汽车原本以一个正常的速度行驶,突然之间因为升减档或者加收油而造成汽车猛然一顿,速度与转速明显发生变化,让驾乘人员的驾驶感受非常差。

速度与档位匹配表

1、升档

手动档汽车都有一个固定的档位与速度匹配表,1档对应的速度是0~20公里/小时,2档对应的速度是10~30公里/小时,比如你想从1档升2档,操作方法肯定是先加油门,把发动机转速升到2000转左右,然后再换档,这是正常的操作。

但有些时候发动机的转速还不到2000转,你就开始换档,踩下离合器,换到2档,然后松掉离合器,一旦完全松掉离合器,汽车就会明显感到顿挫,这种顿挫是车速突然加快,本来慢慢行驶,换档成功后车速猛然升高了。

手动档车换档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1档时先大脚油门,把发动机的转速加到了3000转以上,然后开始挂2档,松掉离合器后,汽车同样会突然速度变快,猛然一顿。

如何避免升档时的顿挫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脚离合法,虽然汽车现在有同步器,同步器只是把发动机转速与车轮转速同步,但仍然会产生顿挫,想要完全没有顿挫,就得两脚离合法。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1档行驶的状态下,先把离合器踩到底,然后把档位挂在空档,接下来完全松掉离合器,汽车处于空档滑行状态,右脚踩一点油门,让发动机提升到2000转,接着再次踩下离合器,挂在2档上,这样汽车就不会产生顿挫,等于是用空档消除顿挫

手动档车踏板

2、减档

减档顿挫是非常普遍的,比如从2档减到1档,在2档正常行驶时,通常先踩一脚刹车,使车速下降到15公里/小时及以下,然后踩住离合器,把档位换到1档,当松开离合器后,明显就能感觉汽车猛然一顿,车速突然下降。

如何避免减档顿挫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降档补油,降档补油有三种操作方法,分别是:空档补油、提前补油、两脚离合法补油

空档补油的操作方法是:踩下离合器,将档位从2档减到1档,然后踩油门,这个时候就相当于空档加油了,发动机转速会迅速飙升,等到发动机转速升到2500转以上时,再松离合器,就不会顿挫了。

降档补油

提前补油的操作方法是:同时踩下离合器与油门,再将档位从2档减到1档,挡好档位之后,再松掉油门,汽车就不会顿挫了。

两脚离合法补油的操作方法是:踩下离合器,将档位从2档挂入空档,然后完全松掉离合器,此时汽车处于空档滑行状态,接下来踩下油门,发动机转速会飙升,再踩下离合器,将档位减到1档,然后松离合器,踩油门行驶,汽车就不会顿挫了。

3、加油后再收油

手动档汽车在1档与2档低速行驶时,加油会让车速与发动机转速提升,如果在此时松掉油门,车速与发动机转速会双双回落,在此过程中,汽车会因为发动机在档产生制动力,引发汽车顿挫。

加油后收油产生顿挫

比如说你在2档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突然收油,那么汽车速度会不断下降,同时因为档位一直保持在2档,发动机发产生制动力,同时发动机处于在档怠速行驶,车速只会越来越慢,当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汽车就会顿挫。

同时还会伴随着发动机发出轰轰轰的声音,如果此时不加油,不减档,或者不踩离合器的话,汽车车速会继续下降,还会有熄火的可能。

如果你以2档20公里的速度行驶,本来就处于1档与2档的交界线位置,那么此时一松掉油门,汽车马上就会产生顿挫感,同时会有熄火的可能。

顿挫严重了还会熄火

那么如何避免加油后再收油产生的顿挫呢?

很简单,有三个办法,分别是:加油、减档、换空档

在1档或者2档行驶时,收油会产生顿挫,那么加油就不会产生顿挫了,偶尔松一下油门不会马上产生顿挫的,只有车速下降到速度与档位不匹配才会产生顿挫,如果你此时加油,会让车速提升的,会回归2档对应的速度,就不会顿挫。

加油后再收油,等于是一种变相地减速,车速会越来越慢,如果你之前是2档行驶,车速再降的话就会进入1档的范围,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减档,那么汽车自然就不会顿挫,减档不产生顿挫的三个办法上文已经说过了。

空档与半联动不会产生顿挫

加油后再收油产生顿挫,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挂空档,挂空档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离合器踩到底不松掉,这同样是空档,即使档位处于2档,仍然是空档,另一种方法就是踩离合器,把档位置于空档,然后利用空档滑行。

手动档汽车在空档状态之下是绝对不会产生顿挫的,因为变速箱把发动机与车轮分开了,不会存在转速差,也不会存在顿挫,同时在空档状态下汽车也不会熄火,建议用空档。

在因为堵车走走停停时,还可以用半联动来防止顿挫,手动档汽车在半联动状态下也不会顿挫,因为半联动是离合器的从动轮与主动轮处于一种若离若合的状态,汽车会产生一种柔性的动力,一般用于起步。

手动挡车一挡,二档低速行驶加油,收油顿挫严重,应该如何操作?

一二档齿比差的较多,走起来收油门会感到顿挫,这是机械结构决定的,但可以通过技术弥补,我们驾驶手动挡车型起步时会用到半联动状态,就是用摩擦片滑动来减少闯动感,所以一二档的时候收油门的同时踩下离合踏板,让离合器处于半联动状态或干脆完全踩下断开动力传递,这样就可以减少顿挫,行驶流畅

手动挡车一挡,二档低速行驶加油,收油顿挫严重,应该如何操作?

手动挡车一、二档低速行驶收油门顿挫最常见的原因有两种,一个是驾驶技巧,另一个是离合器开关故障。

驾驶技巧的问题

因为手动变速箱一、二档变速比很大,所以用这两个档位行驶时发动机转速提升快,但是车速提升很慢。而且一、二档发动机制动力本来就很大,转速提高以后发动机制动力就更大了。所以老司机在用这两个档位行驶时基本上不会用力踩油门,只要车跑起来后立马就升档。除非是快速提速时才会用这两个档位踩高转速。

所以想要避免出现一、二档松油门顿挫,需要掌握这两个小技巧:

1、尽量控制转速,能升档就及时升档。

2、如果需要松油门可以先踩离合,这样可以避免发动机制动力产生作用。

但是现在很多手动挡车都带离合器开关,这个部件可以极大地缓解低档位松油门顿挫。所以以上内容只针对那些比较老的、不带离合器开关的车。

离合器开关坏了

离合器开关可以让手动挡车开起来更平顺,带有离合器开关的车即使是新手开起来也非常容易上手。但是它出现故障后车就没那么好开了。

离合器开关的原理很简单,它装在离合器踏板后面,松开离合器踏板时开关闭合,通过线束向ECU传递一个5V左右的电信号。当你踩离合时开关断开,ECU接收到的是0V的电信号。ECU就是通过电压信号来判断驾驶员是否踩离合器。

这个信号对提升行车质量很重要。因为行驶中一松开油门发动机就会停止喷油,然后发动机制动力就会让车辆减速产生顿挫,影响行驶品质。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工程师就设计了这样的程序:行驶中松油门时不立马停止喷油,而是逐渐减小喷油量,让发动机转速尽量缓和地下降,这样就不会有顿挫了。

但是有些司机松油门时会同时踩离合,离合器一踩下去就不会有发动机制动了,更不会有顿挫。所以这时候ECU就没必要再缓缓降低喷油量了,否则即费油,发动机噪音还大。因此ECU就需要通过离合器开关的信号来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果驾驶员松油门时没踩离合,那就缓慢降低喷油量,减小顿挫。如果驾驶员松油门的同时踩下离合器了,那么ECU就直接停止喷油。

如果离合器开关损坏,那么ECU就一直认为驾驶员踩着离合器,所以你松油门时发动机会立刻停止喷油,那么汽车自然就会非常顿挫了。

总结:如果你的车没有离合器开关,那么低档位松油门顿挫主要是操作的原因。如果你的车有离合器开关,那么低档位松油门顿挫很有可能是离合器开关出问题了。离合器开关原理并不复杂,就是一个开关而已。动手能力强的人完全可以自行修复。不会修的话也可以买一个自己换,这属于自己就可以解决的故障。

手动挡车一挡,二档低速行驶加油,收油顿挫严重,应该如何操作?

仔细想想,每次驾车的感觉,汽车从怠速过渡到一档起步,必须先给发动机加油,让发动机的转速适当提升之后,方可挂入一档、松开离合。此时汽车才可以徐徐启动。原因很简单,因为静止的汽车惯性很大,必须有大的扭矩才可以让汽车滚动起步。当汽车克服了惯性,滚动起步之后,必须立马收油、摘档,并换入高一级档位。在汽车收油、摘档、换高一级档位的操作过程中,(时间虽然很短)发动机转速立马下降,而底盘获得的牵引力随之下降,由于汽车自生惯性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顿挫感岀现。

汽车加入高一级档位之后,发动机和底盘的转速岀现差异,必须立马给油,就在这个给油的同时,因为发动机转速与底盘转速存在的差异,顿挫感再次产生。这种现象的岀现,应该是正常的。因为它的产生是属于驾驶技术的问题而非汽车状况不良。

笔者以为:每次顿挫的产生均属于换档之前,汽车提速不够。克服顿挫的方法是,在每次准备提速、摘档并换高一级档位之前,让发动机的转速提高到2000(转/分)以上,然后收油、摘档,同时挂入高一极档位,顿挫感就会自动消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