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上开车,定速巡航时右脚是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刹车踏板上?为什么?
在高速上开车、开启定速巡航之后,理论上右脚放在油门或刹车上都不对,因为定速巡航研发的意义、设计的预期,就是为了让司机的右脚在长途行车时、可以获得足够的放松!如何放松?右脚收回来才能放松,如若不然、还开什么定速巡航功能呢,脚带着油门岂不是更加单?实际上是用定速巡航、放松点即可!
首先要说明一点,定速巡航是一个比较老的一个功能,对比自适应巡航、定速巡航在执行方面终究有些死板,不能自动提速、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动减速,所以定速巡航并不能让我们在长途驾驶中彻底放松,充其量仅仅是让我们的右脚可以舒服点;所以在开启定速巡航之后,咱们的右脚应该放在哪?放在油门、刹车上都行,但这样右脚还能放松么?所以右脚可以收回!
注意几种错误姿势即可各位朋友在使用定速巡航时、大可不必那么紧张,右脚正常收回、放置,足够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但要注意一些特殊姿势,比如一些朋友开启定速巡航后,由于想缓解腿酸?所以两腿向前伸直,甚至把左腿搭在右腿之上,这种做法是危险的,因为这种条件下、一旦遇到突发状态,右脚根本来不及抽出、踩下刹车踏板的动作终究会慢半拍,这时候慢了、会有什么结果?所以时刻保持右腿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做法!另外一种错误姿势就是右脚(拖鞋),盘到座椅上、再让左腿压住(家里坐沙发、坐炕头的方式,蛮舒服),这才是最危险的方式;前几年鄙人坐一个妹子开的车子走高速时,就发现妹子这么做,当时惊出一身冷汗,结果劝阻无效、提心吊胆一道;这种坐姿才最恐怖,一旦出现意外,右脚由于被左腿压住、根本就来不及抽出,所以开启定速巡航后、右脚正常收回即可,千万别被左脚别住;这样就能确保没有问题!所以当我们开车、开启定速巡航后,右脚可以正常的收回,只要保持右脚灵活即可;主要右脚不被左腿别住,就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及时给上刹车(正常人的反应够用),所以开启定速巡航后、不必想那么多,右脚正常收回就行了;说句心里话,鄙人开车跑高速、很少用定速巡航,心里总觉得不安稳,所以这么些年来跑高速、一直是右脚长踩油门,感觉这么操作最稳妥!
在高速上开车,定速巡航时右脚是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刹车踏板上?为什么?
一部分人认为定速巡航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右脚,因此右脚应该哪个都不踩直接放在地板上休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右脚应该放在刹车踏板上,随时准备踩下刹车结束巡航功能。但正确的做法恰恰完全相反,应该是把右脚轻搭在油门踏板上,原因很简单——安全。
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那么请看我接下来的分析:
定速巡航的局限性是要随时踩刹车和自适应巡航不同,定速巡航开启后车速并不会根据前车的速度变化而变化,车辆也无法自动控制与前车的距离,它只会以固定的车速行驶,因此当车辆需要减速的时候就必须给它一个刹车踏板的信号。
当路况很好,比如在车辆稀少的高速公路上,完全可以长时间保持用定速巡航行驶,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路况都不会那么理想,前方经常会遇到有车辆变道或刹车等突发情况,那么司机就必须随时准备踩一脚刹车接管车辆。
右脚放在哪里能够最快踩下刹车?既然随时都有刹车的可能,那么我们肯定是希望自己踩刹车的速度越快越好,毕竟当我们以120km/h的车速行驶时,反应每慢0.5秒,刹车距离就会每增加16.7米远,这足以酿成车祸。
那么问题来了:右脚放在哪儿的刹车速度最快呢?答案肯定是离刹车踏板越近越好,所以就应该直接放在刹车踏板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支持这种做法,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它确实是最快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事实和理论完全相反。根据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于2017年的统计,在所有因没有及时中断定速巡航而引发的交通控事故中,习惯把右脚放在刹车踏板上的司机要远多于放在油门踏板上的司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呢?答案是,人的下意识在作祟。
因为在日常驾驶中,司机的大脑已经深度接受了“车辆行驶中右脚在踩油门”的设定,因此当我们刹车时,右脚就会下意识地向左挪动探寻刹车踏板。而当定速巡航开启时,大脑仍然保留了这种下意识,遇到紧急情况一样会不假思索地向左踩踏,所以如果原先右脚就搭在刹车踏板上,那么结果就是会向左踩空,从而引发危险。
车辆在定速巡航状态下保持的时间越长,司机的这种下意识就越严重。
符合行为习惯才是最安全的方式什么是安全?理论上的安全不是安全,符合行为习惯才是安全。右脚搭在刹车踏板上虽然看似符合安全理论,但因为不符合行为习惯所以反而不安全。相反搭在油门踏板上虽然看似速度不够快,但它最符合危机来临时的行为习惯,因此反而不容易出错。
综上所述,轻搭在油门踏板上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在高速上开车,定速巡航时右脚是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刹车踏板上?为什么?
定速巡航就是为在长途匀速行驶时解放右脚的,如果定速巡航状态下右脚还放在踏板上的话就太累了。不过对于刚开始使用的司机来说这也属于正常,慢慢适应,熟悉了就好了。
因为在没体验过定速巡航之前开车时人体已经习惯了踩油门汽车就走,不踩油门车就滑行或者减速。而定速巡航开启后你不踩油门汽车就可以自动维持动力前行,这种感觉确实有点不太自然。所以有些人在开启定速巡航后仍然习惯性地把脚放在油门踏板上。
而还有一些人刚开始使用定速巡航时也不适应这种感觉,但是他们更加谨慎,会把脚放在刹车踏板上,以便在出现情况时能第一时间踩刹车解除定速巡航,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两种方法都是正常的应对方法,就像我们刚开车上路时总是小心翼翼一样。所以刚开始使用定速巡航时脚放在刹车踏板上或者油门踏板上并没有错,这是司机谨慎驾驶的体现。而且定速巡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保持稳定车速,避免超速,因此我们不能说脚放在踏板上就一定不正确。
但是行驶中脚不管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放在刹车踏板上时间长了肯定会累,所以我们应该逐渐适应这种感觉,能让右脚放松一下那肯定更好了。
我觉得想要充分习惯定速巡航应该做到这几点:
1、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熟悉定速巡航就要充分了解其操作,这样在使用时才能运筹帷幄。
首先要知道定速巡航的开启方法,第一步是打开定速巡航系统,在定速巡航操纵杆上能找到一个ON/OFF按钮,这就是定速巡航系统的开关。打开后仪表盘上会亮一个定速巡航图标,表示系统已经准备好进入控制状态。
然后把车速控制在想要设定的速度,接下来按SET键,定速巡航系统就开始控制了,此时你的右脚就不需要再踩油门了。而且巡航过程中你还可以通过+、- 按钮增加或者降低设定的速度。
如果突发意外需要退出定速状态,可以执行这几个操作:踩刹车、挂空挡、按ON/OFF开关关闭定速巡航系统、按CANCEL按钮暂时退出巡航控制。
这里要注意一个细节:以上方法中按ON/OFF开关是彻底关闭定速巡航,而其他方法只是暂时终止定速巡航,系统还没关闭。此时想要恢复定速巡航可以重新按下SET按钮或者按下RES按钮。两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楚,按SET是重新设定当前车速为目标车速,而按RES按钮则是恢复之前设定的车速。因此在车速下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恢复巡航时慎用RES按钮,否则汽车可能会突然急加速。比如你设定巡航速度120,突然遇到情况减速到60,过后你要按RES的话汽车就会疯狂加速到120。
2、适应定速巡航的感觉定速巡航没那么神秘,简单点说它就是帮你踩着油门而已。不过定速巡航是电脑控制的,控制精度比我们人工控制要高一些,所以定速巡航中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适应。最常见的就是这几个瞬间:
- 上坡降档
如果坡度足够大的话定速巡航系统会帮你自动换挡,这时候发动机转速可能会很高,噪音也很大,换挡时还可能有顿挫。这都是正常现象,要去适应。不过此时也可以暂时关闭定速巡航。
- 动力波动
道路不可能是完全平整的,哪怕是平路也难免有起伏。我们在平路上开车时肯定不会因为路面有轻微的高低起伏而刻意去踩油门,都是稳着油门就过去了。而定速巡航系统没眼睛,它不知道路面到底是上坡还是下坡,而且它是靠各种传感器来感知行驶状态的,非常灵敏,所以当路面出现轻微起伏时它就会立刻采取措施。比如我经常走的一段路中间有200米左右沉降区,路面有轻微的下陷,每次进入下陷区时都能感觉到定速巡航在收油门,而驶出沉降区时都能感觉到定速巡航在加油门。这都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担心。
所以说定速巡航并没有那么神奇,熟悉了它的特点后我们就能逐渐适应了,到时候就可以彻底解放我们的右脚了。
在高速上开车,定速巡航时右脚是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刹车踏板上?为什么?
作为一个熟练地使用定速巡航的老司机告诉你,放在油门旁边轻轻靠着,为啥呢,因为定速也可以随时加速超车,第二个原因,因为平时都是放在油门上,危急时的反应就是把右脚从油门移到刹车,适合平时的习惯。你可能会问为啥不放在刹车上?因为长期放在刹车上,位置比较高,你会感觉很累,危急时还可能忘记是在油门还是刹车上。所以定速巡航时如果不用加速,就轻轻滴靠在油门旁边右侧即可。
在高速上开车,定速巡航时右脚是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刹车踏板上?为什么?
这个不需要争论,本人做过多次实验,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必须要放油门上,必须要放油门上,必须要放油门上!重要的事说三遍。而原因就是人体的“条件反射”,人习惯了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换脚踩刹车,而此时你的脚已经在刹车上,基本上可以肯定在遇到紧急情况下,脚踩刹车会出现条件反射性的换脚。就算你意识到你的脚在刹车上,也会因为改变这种条件反射而出现短暂的犹豫。紧急情况下,这短暂的犹豫就会要了你的命!所以任何情况下,要保持好习惯的状,紧急情况下才不会犯错!
在高速上开车,定速巡航时右脚是放在油门踏板上还是刹车踏板上?为什么?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油门踏板是用来加速的时候用的,如果不是为了加速,脚永远都要放在刹车上。因为大家可以仔细算一下,从油门把脚拿到刹车上和踏下刹车踏板到四轮制动生效的时间,汽车会前行多少米。防患未然要时刻准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