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奥迪A6能够成为“官车”?
奥迪可以成为公务用车品牌的原因也仅仅是抓住了机遇,时代转型时所产生的大机遇,被大众牢牢抓住,由此令德系车逐渐被各位朋友所认可;机遇对每一个外国车企都一样,只不过只有大众珍惜了、抓住了,所以才使得曾受重创的奥迪,利用中国市场重新崛起;当国家希望引入外来车企搞合资的时候,最痛快的就是大众,欣然接受技术换市场的理念。。。
二战结束后,我国基础工业相对薄弱,要知道造车就是针对基础工业的一次考核,当时我们的基础工业不过关,所以想要造出汽车是无比艰难的、以及那个时代的外交关系,所以我们只能引进苏联及部分东欧国家的车子,可以说建国后首批公务车完全是东欧车,比如经典的伏尔加、华沙(造型像波罗乃兹)等;随着时间逐渐的推移,第一批自主车企成立,比如一汽、东风、上汽等车企,它们的诞生预示着咱们已经不完全依赖进口车辆了,但那个时候这几家车企完全是山寨路数,确切的说大部分用的是外国发动机,貌似当年还有一款车是匈牙利产的(外号大白熊,哪位叔叔知道这款车具体名字还望告知晚辈)最为高级。。。就这样我们靠着东欧进口车、部分自产车型坚持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随着72年尼克松先生访华之后,咱们的国际外交环境缓和,随后不久与日本建交,这个时候大量日系中高端车进入咱们国内,实际上在历史进程中,最可能成为咱们公务用车的是日系品牌,但还是那句话机遇没抓住;实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后,咱们国内就引进一批奔驰,比如当时的沈阳有四辆左右(东北局两辆、东北电管局两辆),但当时的奔驰并没有得到重视(估计当时懂车的太少)所以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高级领导坐伏尔加、东北电力领导坐奔驰;但总之在上世纪70年代后,公务用车形成了以丰田、日产等日系车位主、德系奔驰为辅的局面,丰田皇冠、日产公爵、奔驰w123皆为主流。。。
大量外国进口车涌入国内,我们发现了自己造车能力的薄弱。。。随着国际外交环境日益好转、经济实力的不算提升,当时大量的进口车进入咱们国内,拿这些德、日、美的进口车,和当时的自产、东欧四破一比较,才发现资产车、东欧车的品质及性能太差,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发现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技术,汽车工业有的时候需要源于外来的帮助,所以我们在那个时候迫切需要引进外国车企来合资,理念就是市场换技术,我们真是拿出了诚意,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市场、消费潜力,这就是一块具备无限未来价值的大蛋糕;我们拿出了足够的诚意、下了血本,可依然没有几家外来车企重视,或许那个时代我们经济不好、或许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总之进展缓慢。。。出现递出橄榄枝的外国车企有两家,分别是大众、标志(最早其实想与克莱斯勒、丰田搞合资,但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实现),尤其是大众对于我们合资的愿望所表现出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所以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海大众于1985年成立,广汽标志于1987念成立;这算是拉开了我国合资汽车产业的序幕,但由于这两个品牌终究不是豪牌、车型也偏小,所以作为高端公务用车终究有些不够气势,所以这个时候大众顺水推舟把在二战中遭受重创、战后一蹶不振的奥迪引入国内,成立了一汽奥迪,奥迪当时虽然很惨,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依然定位于豪牌,就这样奥迪100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主流公务用车,实际上大众都没想到奥迪可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奥迪依靠咱们国内市场重新崛起。。。写到这很多朋友就可以明白,并不是说咱们多认可奥迪,只是在那个我们最需要爱外国车企帮助的时候,只有大众、标志积极配合了,接受我们市场换技术的理念,才有了今日大众在咱们国内销量等于两田一产总和的结果,如果当年丰田、日产、通用、克莱斯勒等企业表现的更主动些,如今国内市场的格局也许就不是这样了,还是那句话机会是公平的,谁能抓住谁就能获得更多财富;拿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格局做交换筹码,还不够么?结果只有大众看到了这个潜力,看似古板的德国人,也有灵光一闪的时候。。。
关于奥迪的档次这部分就是题外话了,很多朋友总觉得奥迪的档次低于奔驰、宝马,实际上奥迪最初的定位比奔驰还要高一丢丢,只不过奥迪的发展历程太悲情,曾经辉煌的汽车联盟在二战后被彻底摧毁,先是被奔驰收购,奔驰不重视又出售给大众,大众也没有把这个曾经的高端品牌当回事,只不过因为奥迪研发部门的能力强大,所以大众留下奥迪,偶尔从奥迪处拿走点未申报的专利等;所以战后的奔驰、宝马都迎来了蓬勃的发展,而战后的奥迪却过着寄人篱下的苦日子,所以这就产生了奥迪不如奔驰、宝马的假象,再一点就是当年的奥迪属实换代慢、车型又少,这同样给了我们一种奥迪很差劲的感觉,但实际上奥迪的品牌底蕴并不差,只不过发展历程太艰辛。。。总而言之上述就是奥迪成为早期公务用车的原因,实际上好多年前的公务用车很多,比如伏尔加、华沙、上海、积姆、红旗、奔驰、丰田皇冠、日产公爵等,其中奔驰、日产、丰田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首先的公务用车品牌,只不过机遇没抓住,而抓住机遇的是大众、标志,只不过大众成功的将机遇转化成了果实,奥迪成为主流公务用车,靠的就是大众与我们积极的合作态度,所以大众换来了十几年后在咱们国内市场的繁荣,毕竟大众帮了忙,所以奥迪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了公务用车品牌。。。
为什么奥迪A6能够成为“官车”?
奥迪能够成为“官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抓住了市场变革的机遇,同时顺应市场需求变化,来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有人可能认为大众进入国内的时间比较早,这点没错,但是同期也有其他车企进入国内,而能够顺应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寥寥无几,最终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彻底边缘化。所以说,奥迪不仅抓住机遇,还巧妙的根据市场需求,让自己发展壮大,做到一家独大。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当时自主品牌红旗车型的各项指标达不到使用标准,最后经由国务院批准,正式将红旗品牌停产。而政府部门急需的公务车辆,选择采购国外的先进车型,大量购置各个品牌的进口车辆。
当时国际大环境有所好转,德日美等国家的汽车品牌车型大量进入到国内,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些ZB主义国家生产的汽车远比自家造和东欧兄弟国家的车辆品质好上太多,发现了不足,那就改进呗。总不可能老是拿着大笔钱去买进口车吧?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有能力自己造车。可是改来改去,发现没有技术根本玩不转。那就造成了迫切需要有技术的车企帮助。而当时又没有什么钱,能怎么办?那就走市场换技术的路线,拿出诚意去招商。
而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当时国内汽车行业老大哥一汽。由于进口车型中,日系车的产品质量是最让人信服的,而且当时我们和日本的关系已经缓和了许多,所以当时一汽最先找到日本汽车厂商。不过不知道日本人是看不上中国市场还是不愿意共享技术,反正最终事情没谈成。后来也找过德国奔驰和美国克莱斯勒,但是在具体合作事宜上依旧没谈妥。最终,跟这三家的合作只能是不了了之。
1987年,大众集团的董事长来华考察,被一汽的规模震惊,估计他自己都没想过中国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汽车制造厂家,当即明白了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立马拍板将奥迪100车型在中国上马生产。当然奥迪100车型已经是风靡德国的明星车型,而这一代车型又恰好是奥迪A6的前身,一汽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橄榄枝,于是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1988年,双方就开启了首次合作,由德国奥迪授权中国一汽生产奥迪100汽车,采用的是德国原装进口零部件,在国内进行组装下线销量的模式,先期生产了499辆奥迪100,优先供应ZF部门,即便后来加大产量,绝大部分都是供应ZF订单。当时的奥迪100可谓是那个时代中国市场国产的绝对豪车,包括后来改款推出的奥迪200,垄断了中国豪华车市场将近十年的时间。直到99年,最著名的奥迪官车A6横空出世,国产后取代了奥迪200。至此,奥迪才算真正走上了官车之路。
而大众集团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想要高端车市场,对于平民领域也没有放松,大众品牌国产后,推出的桑塔纳、捷达,和A6一起,从两个方向共同进发,攫取了大众集团在中国成长的养分,进而不断做大,最终成为了中国市场两大巨头品牌。
为什么奥迪A6能够成为“官车”?
奥迪A6成为官车,其实还是历史的问题,且听我细细道来: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自主品牌的轿车(那时候是红旗)耗油不说性能又差,还经常出各种各样毛病,无论是实用还是面子,都是说不过去的。经国务院决定就停产啦。于是寻找政府机关公务用车的担子就落在了汽车业老大哥一汽身上。
一汽首先想到的是跟日本汽车厂商合作(想技术共享,实现国产),你别说,那时候跟日本关系还不赖。不过这日本人呢,也不知道是傻还是人家本来就志不在此,又或者根本就是不想共享技术,居然不太愿意。那就德系美系找吧,一汽先后找到了德国奔驰和美国克莱勒斯,但都在合作方面的事宜产生分歧,最终只能告吹。
时间拖着拖着就过去了五六年,来到87年10月,当时大众集团的董事长哈恩来到中国考察,“顺道”(其实肯定人为安排的啦)考察了一汽,结果被一汽的规模所震惊,援引他本人的话来说:“上帝,我怎么没有早一点发现中国有如此大的汽车厂。”随后也不知道是有人建议呢还是哈恩自己想到的,就说啦“要不将奥迪 100 放到中国国产得了”。
这奥迪100正是奥迪A6的前身。考虑到奥迪100在德国当时已经是明星车型,车身结构全部是轻量化材料制成,更为重要的一点风阻系数仅为0.30,奥迪100成了先进设计的同义词,于是一汽和奥迪当即就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合作之后,1988年德国奥迪公司授权中国一汽生产奥迪100,第一批就生产组装了499辆奥迪100,局限于当时国内对高档豪车的了解,这一批奥迪100瞬间就被政府部门抢购一空,自然奥迪100成了名副其实的官车。
在当时,国产了的高端车也只有奥迪,所以机关里当然只有买奥迪了,而老百姓呢只能买桑塔那,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传统和习惯了。
那大家会说,宝马和奔驰哪里去了?这两个家伙进入中国市场晚于奥迪,而且奥迪在中国采取了差异化的市场细分策略,将低调和成功作为其市场定位。这与中国政府寻求低调而不失地位车型的需求相当吻合,奥迪作为政府公务用车就更显得顺理成章!
为什么奥迪A6能够成为“官车”?
这个得从30年前的政治历史说起了。
当年本来我国是有意让戴姆勒汽车成为我们那时国家用车的。我国从厂家购买了一大批打折低价新车,但是没有发动机,买的时候厂家承诺我们可以以低价配发动机。当我们开始了发动机选购时,戴姆勒突然要加价,而且费用特别高。几乎一台发动机比一台车还贵并且对方毫无谈判余地。恰巧当时奥迪特别想进入中国市场,收到这一消息后,奥迪厂家技术人员等立即飞往我国,提供了技术方案,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后来戴姆勒得知这一情况,眼见煮熟的鸭子要飞了,就开出了条件说每台发动机只象征性收入1元钱的费用,那时正在气头上的中国采购方坚决不使用戴姆勒发动机,从而使用奥迪发动机。那一次是奥迪帮我们解决了实际困难,也是自己抓住了机会。
日后,德方奥迪厂家赠送了我们几十台A8免费供我们国家领导使用,因为奥迪厂家那会儿得知,在中国是政治决定一切的,于是乎先免费给我们使用,。结果使用下来,领导们感觉都非常好,不论是动力配置还是安全性,可以说奥迪这一举动是很成功的一次植入式营销。
上面的领导用奥迪A8很好,接下来大批的征服官员都开始使用采购奥迪。当然不可能都使用A8 ,综合各方面性能配置就选用了A6。
真正成为所谓我们老百姓口中的官车是第五代A6,当时的奥迪厂家内部代号为C5。
那是原装进口的A6,也是最成功的一代之一。后续因为采购量实在太大。在和一汽谈判讨论后决定在中国长春建造一汽奥迪,一方面可以加大供货,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市场成本。没记错的话C5当年问世的价格相当于一套一线城市的普通居住房了,可以说是达官贵人的标配,那时了没奔驰宝马什么事儿,它俩在旁边看着奥迪的销量也是一点办法都没,因为在我国的确是政治第一。
后续推出了C6也就是第六代A6L,还破天荒的为我国加长了,这下更讨消费者的欢心,一路大卖。销售端市场上我们老百姓想买那车,要么加钱要么傻等着,反正就是买不到。从而很多消费者去买皇冠,本田,天籁等等。奥迪的销量更是一路攀升,无可匹敌。当然人家的当时也是想方设法为中国市场改变,各种电子配置,加长,排量的随机应变,我印象最深的是专为我国推出的2.4版本,这可真是破天荒的,同时也带动了奥迪其它各个车型系列的销量。还有各种噱头,什么2008中国奥运会特别版等等……
奥迪那时的成功现在想想是有原因的,他们足够的为中国特供生产,别的厂家只能跟在屁股后面学。做生意的那时基本都是买的奥迪。
当然了,风水轮流转,现在官方政策的取消,奥迪也没有那么的一家独大了,但那也是我国的汽车发展史中一段里程碑式的存在。
为什么奥迪A6能够成为“官车”?
奥迪车能作为BBA豪华轿车的名号,跟其被列为官方用车的原因有很大关系。奥迪车做为较早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就与根正苗红的一汽合作,一汽中国汽车的先驱和摇篮。与凯迪拉克相比没有走弯路。
进入中国后,奥迪车比起宝马奔驰品牌而言,虽然设计豪华,但品牌力要弱不少。说白了就跟大众辉腾一样,低调奢华。符合官方的采购选择和口味。
奥迪车本身设计在R8出来之前,一直是中规中矩,稳重大气的商务男风格。这个设计方向也是深得官方盖章的成熟干练风气。
最后,就是奥迪的价格跟几个豪华巨头比,还是有一些的距离,这也体现了其性价比的方面。
总之,官车的需求他基本具备,还具有合资的品牌优势。被选为官车也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奥迪A6能够成为“官车”?
奥迪A6L从1965年第一代原型车至今,50多年的发展,历经8代车型,有过自己的辉煌,也有过低谷,可以说奥迪现在的成就基本靠奥迪A6撑起来的。
奥迪C1(奥迪100 1968年-1976年)
奥迪A6起源于奥迪C系列平台,C系列平台是奥迪推出的中型车平台代号,奥迪在1968年用C1平台推出的第一款车奥迪A6面世,这款车初始命名是奥迪100,来源于它最初的顶级车型所配备的最大功率为100马力的发动机。奥迪100只是奥迪在中型车的首次尝试,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是奥迪100推出后受到的欢迎却让奥迪自己都想不到,这款车上市3年后,销量已经达到了50万辆。截止1976年,奥迪100(C1)停产时,总销量达到了82万7千辆。可以说车如其名,以满分开场。
奥迪C2(奥迪100 1976年-1982年)
奥迪100的,第二代车型搭载了最大功率为100马力的直列5缸发动机。这台发动机是世界上首款5缸汽油发动机,还推出奥迪100的顶配车型奥迪200,这两款车在1977年销量达到100万辆,是奥迪史上首款销量破百万车型。
奥迪C3(第三代奥迪100/200 1982年-1991年)
奥迪100的第三代车型于1988年入华,至2018年刚好是奥迪入华30周年。1988年中国一汽开始生产奥迪100,并于当年组装499辆汽车。这款车树立了国产豪华车的新标准,同时也为奥迪A6的推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奥迪C4(奥迪100/200/第四代奥迪A6 1991年-1997年)
1995年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及奥迪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签了有关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合同,并开始生产基于奥迪C4中型车平台的第四代奥迪100,同年奥迪100/200系列车型正式更名为奥迪A6。
奥迪C5(第五代奥迪A6 1997年-2004年)
1999年一汽-大众宣布第五代奥迪A6引入国内进行国产,这款车在当时是国产中型轿车中最豪华。为了满足中国国情,国产版本的A6总长比国际版加长了90毫米,总高也增加了22毫米,所以国产版A6更加舒适,开了豪华车国产加长先河。
代号C5的第五代奥迪A6的国产使得国内中型豪华轿车市场的格局重新划分,这一代A6迅速成为了国内中型豪华车的代表,国产后的价格优势,使这款车大受青睐。同时大量的政府采购,使奥迪品牌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一代奥迪A6奠定了奥迪在国内中型豪华车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奥迪A6官车地位正式确立。
之后的C6/C7两代车型也在中大型豪华车独占鳌头,官车地位不可动摇,私人老板为了更好的与政府领导拉近距离,也会以拥有一辆奥迪A6为豪,这样也有一些开场的共同话题。
奥迪C8(第八代奥迪A6 2019年广州车展正式上市)
从这一代起,奥迪A6开始摆脱官车形象,车子做的更加年轻动感,这与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心态有关。以前的人30岁已经显得特老成稳重,经历人间酸苦,但是现在社会大部分30至40岁在精神状态还是处于年轻阶段,真的可以说男人三十一朵花了。所以会更喜欢设计动感年轻的东西。这种转变在以后也会越来越明显。
总结:
奥迪A6能成为官车主要是他研究透了当时的中国国情,推出符合中国需求的车子,放下了他们在海外成功的架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