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里庆帝为什么要亲自去大东山废太子?
庆帝大东山废太子的原因
按照庆帝自己的说法,在发生那件事情之前,他是从没想过要易储的。
虽然他从立老三李承乾为太子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打压他。而且还扶持了老二李承泽给他当对手,经常在朝臣面前踩一捧一,夸二皇子才是国家的未来,太子是个窝囊废根本背负不了庆国的大好河山。
后来私生子范闲登场,庆帝又开始疯狂扶持范闲上位,安排他加入了太子跟二皇子的擂台,并且默许他爆锤了太子和二皇子。在很多外臣看来,庆帝这是要考虑在追加一个皇位继承人了。
但这一切其实都是假象,一个磨炼太子心性的假擂台罢了。对于庆帝来说,太子就是庆国江山最理想的接班人,只不过他年少上位,外加性格过于宽仁,缺少当帝王那股杀伐果断的狠劲儿。当然作为一个守成之主,这种宽仁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有宽仁没有狠辣。
于是乎,庆帝安排了外热内冷,为人虚伪,做事心黑手狠的二皇子当太子的磨刀石,后来又追加一个自私自利但思绪极其成熟老练的范闲。庆帝希望太子能在这个他亲手炮制的皇家蛐蛐儿罐里,通过不停的斗争成长为一个让庆帝百分百满意的完美皇储。
结果这一切都被长公主李云睿毁了,李云睿这个疯婆子,不但一直在欺君犯上的禁区里试探,培养私兵、勾结北齐走私、出卖监察院密探、谋杀范闲等等骚操作,庆帝一直都睁一眼闭一眼。但她后来竟然把魔爪伸向了两个皇子,李云睿比庆帝手段玩得还高一些,她表面上支持太子,暗地里跟二皇子勾结,但实际上还是准备推太子上位。
在李云睿不停送温暖的诱惑下,太子本来被庆帝打压得极度畏缩的心灵,突然打开了一扇奇怪的门,门上挂着一块牌匾“跟长公主乱L”。
于是太子终于在某年某月某一天,跟自己的亲姑姑也就是长公主李云睿滚了床单,之后太子就上了瘾,不但有机会就往广信宫跑,就连在长公主被发回信阳的那段时间,太子跟东宫的宫女打扑克时,都要蒙着对方的脸,在办事过程中大喊“姑姑”,不知情的人以为太子要学母鸡下蛋呢。
而这个惊天大丑闻终归还是被庆帝知道了,至于庆帝怎么知道的,这背后有两个人在偷偷递刀子。一个是范闲,他让东宫的太监总管洪竹偷了皇后一块玉佩,然后嫁祸给一个专门给广信宫送物流包裹的宫女。皇后查明后活活打死了这个宫女,这事情被庆帝知道后,提取出了一个看似无关但却很让他好奇的信息——在宫女被打死那晚上,太子正好在广信宫里。
于是庆帝安排洪四庠顺着这条线去查,另一个给庆帝递刀子的人登场,他就是监察院老祖陈萍萍。陈萍萍安排人做了三件事情—杀了一个给太子治疗花柳病的太医、一个跟太子关系密切的皇室宗亲,最后一把火烧了回春堂。但却留下一颗宝贵的补肾药丸给洪四庠,让他交到了庆帝手里。
庆帝把这些零零碎碎的线索整理到一起:太子花柳病痊愈、太子得到一种补肾的神药、太子天天都服用这种补药、李云睿从信阳回来后,太子天天晚上都去广信宫。
于是庆帝得出了一个让他极其不淡定的结论,而且很快就从不淡定升级成了暴怒,暴怒之余庆帝召唤陈萍萍,安排“你在宫外我在宫内”。于是乎一场针对长公主的大清洗行动正式展开,不到一天的时间,陈萍萍逮捕了所有长公主派系的官员,而庆帝则将东宫和广信宫几百个宫女太监全部杀死,还将太子、皇后、李云睿软禁起来。
做完这一切之后,庆帝还是觉得不解气,他又下旨将太子发配去南诏国。按照庆帝的意思,他是打算让身娇体贵的太子在发配途中就活活累死,或者到了南诏国以后水土不服而死。
但范闲这时候出面力保太子,因为他知道庆帝这个老阴比是不会就此消停的。一旦太子死亡,庆帝找不到给他解闷的儿子,那么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三皇子李承平身上。到时候庆帝又会摆一个新的蛊局,让二皇子跟三皇子斗蛐蛐儿。而三皇子背后的最大仰仗就是范闲,范闲现阶段的势力远远大于二皇子,所以庆帝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打压范闲,确保三皇子和二皇子之间的斗争均势。
为了让太子继续活着给自己当挡箭牌,于是范闲拦截了庆帝发配太子的想法,但庆帝依然抹不掉太子跟长公主乱L的心理阴影,于是铁了心决定要废太子。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庆帝昭告天下,亲自去大东山庆庙祭天,正式将太子李承乾贬为庶人。
大东山祭天引发的各方势力大PK假如让庆帝顺利废了太子,那就意味着太子背后的全部势力一起垮台,而投资太子十几年连自己本人都搭进去的李云睿更是亏得血本无归。
为了及时止损,确保庆国将来的大权稳稳当当握在自己手上,李云睿决定原地造反,利用自己手上的君山会,召唤大宗师叶流云登上大东山刺杀庆帝。李云睿本人则在京都跟秦家一起兵变,向天下通告庆帝死在大东山,由太子李承乾登基为新君。
李云睿计划启动后,整个天下都被卷入这个棋局中。首先是庆国三大战事最密集的边境之首,北齐边境发生了十几年来规模最大的战役,由北齐大将军上杉虎率领数万骑兵突袭庆国边境,征北大都督燕小乙集结两万大军迎战上杉虎,在沧州地界大败上杉虎,将北齐名将打回了上京城。此战燕小乙报损五千人,换来的却是北齐名将上杉虎生平最惨痛的一次败绩。
但这却是燕小乙上杉虎联手上演的一场大戏,一场专门演给远在京都的庆帝看的大戏。编剧不是别人,正是被庆帝幽禁在广信宫的长公主李云睿。
北齐方确实出兵,带兵将领也是上杉虎,但他跟燕小乙根本没有开火,双方对峙了几天后,上杉虎就率部回上京城交令了。而燕小乙用一份假的沧州大捷战报,将自己的五千名亲兵从庆国军方名单中抹去。至于如何应付监察院四处查军功的密探,燕小乙用了自古以来冒军功最常用的套路,杀平民然后斩首,当成敌军以及己方战损冒充军功。
虽然杀几千平民动静很大,但李云睿跟燕小乙都没有了退路,而且这回四处的密探很好糊弄,数完人头直接就登记了。应付完监察院的盘查后,燕小乙带着这五千亲兵,不分白天黑夜的急行军,仅仅用了两天一夜就畅通无阻地杀到大东山下,将正在山上祭天的庆帝包了饺子。
燕小乙这只奇兵并未经过庆国的州城府郡,而是直接从东夷城抄近道直接到了大东山脚下。为什么东夷城愿意让南庆军队借道呢,理由跟北齐上杉虎跟燕小乙打假仗一样,因为北齐皇族跟东夷城城主都是君山会的成员,他们都得到李云睿巨大的利益许诺,所以两国都积极配合李云睿的造反计划。
更恐怖的是,北齐东夷城为了确保庆帝死透在大东山上,两国把他们压箱底的核武器也用上了,于是大宗师苦荷,大宗师四顾剑一起赶往大东山,参加了狩猎庆国皇帝的游戏。
庆帝为这次祭天带来的底牌,除了废太子所必须的三大文官——礼部尚书、太常寺、钦天监正之外,还有就是儋州的当地官员,以及大东山庆庙的祭司们。
保卫工作主要有一百虎卫,两千禁军。庆帝的贴身保镖,据说是大宗师的太监总管洪四庠,还有庆帝专门去儋州范府“偶遇”的范闲,范闲这边有高达跟七个虎卫,监察院六处十个剑客,以及四顾剑的爱徒王十三郎。
当然庆帝之所以非要范闲陪同,主要不是看重他和王十三郎的九品战力,以及几个虎卫跟六处剑客,这些玩意儿在大宗师面前就是白送的韭菜。
庆帝真正的醉翁之意,是正在大东山庆庙疗伤的五竹,只要范闲能够说服五竹保护庆帝,那么即使三大宗师一起出手,庆帝这边有洪四庠跟五竹两个宗师,再加上庆庙的苦修士跟祭司,以及一百个八品虎卫,怎么着也能让庆帝保住三分之一条命甚至半条以上的生命。
结果范闲没有辜负庆帝的期望,他三言两语就说服了五竹,五竹亲口承诺会让庆帝活着回京都。
于是大东山的PK格局变成酱紫:
庆帝一方:两个宗师级战力(五竹、洪四庠)、一百个八品(高达等虎卫)、两个九品上(范闲、王十三郎)、几十个苦修士、两千禁军。
李云睿一方:三个宗师级战力(叶流云、苦荷、四顾剑)、两个九品上(燕小乙、云之澜)、五千燕小乙亲兵(长弓兵)
从账面实力上来看,双方基本打平,两个宗师对三个宗师,差一个可以用九品跟八品堆人头(后来证明是想瞎了心,宗师杀八品九品根本不管数量,有多少杀多少)。
军队方面,燕小乙的长弓兵虽然数量和战力都远胜禁军,但因为大东山下不是开阔地,有树林作为遮挡物,所以长弓兵无法远程放风筝,再加上王十三郎跟八品虎卫,以及六处剑客的突袭,一时间双方也形成了僵持。
但是京都方面就完全是一面倒了,李云睿方面不但有秦家的数万精兵做主力,在二皇子加入李云睿一方后,二皇子的老丈人叶重也带着定州军加入叛军。而守卫京都的只有大皇子的几千骑兵,以及监察院荆戈的八百黑骑,在数量上完全被碾压。
庆帝稳稳操盘的必胜局但这一切表面的弱势,全都是庆帝为了迷惑李云睿一方放的烟雾弹,大东山废太子其实是庆帝布局十多年的一场超级阴谋局。目的是为了彻底消灭大宗师,以及李云睿一伙反叛势力。从李云睿调动君山会力量刺杀庆帝开始,她就已经输得内库都没了。
首先京都的反叛势力中,叶重的定州军是庆帝安排的卧底,只要机会一到,立刻就会反水。后来荆戈斩杀了秦业二儿子秦恒,方寸大乱之际,叶重跟宫典立刻偷袭秦业,范闲踩着点从天而降,跟叶重宫典联手,最后在影子的补刀下,杀死了九品上的军方大佬秦业,秦家军不攻自破,京都之乱迅速划上句号。
大东山这边,叶流云其实是庆帝安排在君山会的卧底,而洪四庠是迷惑外界的假宗师,真正的大宗师是庆帝本人。而五竹则是庆帝用来给自己兜底用的,而庆帝最希望的是五竹只吃瓜别出手,让范闲陪同上山也是这个目的。
所以大东山上真正的PK格局是:
李云睿一方:两个宗师(四顾剑、苦荷)、两个九品上(燕小乙、云之澜)、五千长弓兵
庆帝一方:两个宗师(叶流云、庆帝)、吃瓜宗师一个(五竹)、九品上两个(山下的王十三郎、山上的假宗师洪四庠)、一百个八品虎卫、两千禁军。
庆帝这边完全是压倒性优势,而庆帝这坏比最不要脸的地方在于,他连自己的友军都准备一起坑。他借四顾剑的手杀光了一百虎卫,让范建的势力大大削弱。之后又逼得叶流云为自己挡住四顾剑的突袭,结果叶流云被重创,无法再回到大宗师境界。
而庆帝最主要的两个目标,苦荷被庆帝用王道真气撑爆,四顾剑被王道一拳打掉半截身子,回去挺了一段时间后就GAME OVER了。
此战之后,庆帝荡平了庆国的内部隐患(长公主、太子、二皇子、燕小乙),消灭了非人类的大宗师(四顾剑、苦荷、叶流云),削弱了对自己有威胁的隐患(范建的一百虎卫),彻彻底底的赢麻了。
《庆余年》里庆帝为什么要亲自去大东山废太子?
庆帝不想废太子!
如果说《庆余年》里面,庆帝真心疼爱谁,那一定是太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庆帝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君主,他信奉的继承制度是立嫡长子,自始至终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儿子来接皇帝的位子。
庆帝在太子身上花的心血也是最多的,给予的宽容也是最多的,允许犯错的空间也是最大的。
为了太子,庆帝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只可惜,这一切都被毁了,也让南庆再一次陷入了夺嫡之争。
最终,庆帝被形势所迫,只能废太子,诸多无奈愤恨,庆帝再怎么拒绝也无法摆平诸多祸根,为了庆国的根基,选择废太子的同时也拱手把江山推给了范闲。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千虑之疏
庆帝布局多年,终于有了机会可以牵制五竹的同时,又能除掉四顾剑跟苦荷,可以说是苦心孤诣之下获得了千载难逢之机!
这个时候的庆帝是最强的!同时也是最弱的!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藏。
玩弄众人于股掌之中的同时,庆帝膨胀了!出现了此生最大的误判!
陈萍萍会反?
这是庆帝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事情,陈萍萍是庆帝能上大东山的压舱石。
如果没有陈萍萍,庆帝绝对不敢去拼命,也绝对不能取得范闲跟五竹的暂时停火,陈萍萍是拉拢范闲、安抚五竹的重要人物。
陈萍萍反了,庆国也就乱了,庆帝所有的计划都泡汤完蛋!
陈萍萍默默揭开了太子殿龌龊,推波助澜让二皇子叛乱,若无其事任由长公主消耗国力。
陈萍萍想的是重铸庆国的骨肉。
2、禁忌之恋
长公主,后叶轻眉时代庆国权力最盛的女人,也是被权力扭曲的女人。
她太爱权力了!竟然爱上自己的皇帝哥哥!
为了夺取权力、保住权力,长公主李云睿一系列骚操作,最后弄了一个大乌龙。
三方下注,可以说手段尽出!
京城方向,跟太子有床榻之欢,跟二皇子是师生之谊,两边争斗,无论谁赢长公主都不亏。
但是李云睿误判了庆帝的心思跟实力,以为庆帝真想废太子,大谬不然!
李云睿策动大宗师刺杀庆帝也不算是完全异想天开,毕竟没有人知道庆帝的底,放眼看去四顾剑跟苦荷联手确实可以让庆帝必死无疑。
只是,庆帝深藏不露,是大宗师,棋高一着,让刺杀计划以彻底失败告终。
至此,李云睿投放了所有的筹码,大败而归,也绝了跟庆帝的情义,成为死局。
太子李承乾成为这场鱼水欢爱的牺牲品!二皇子李承泽纯纯是个搭头!
3、夺嫡之殇
庆帝的皇帝位子,是靠着叶轻眉的狙击枪刺杀抢来的、靠谋反篡逆而来,靠杀妻灭子而来!
庆帝对于刺杀跟夺嫡是如鲠在喉、坐立不安,自己也不敢出宫,怕被五竹重来一波,又怕儿子们动摇国本,故意削弱压制。
所有的动机,都出自夺嫡。
如果不是一直在试图规避夺嫡,庆帝完全有机会把庆国治理得更好。
立了太子,还要保太子,斗争就不可避免!
李云睿是有样学样,李承泽也是有样学样,李承乾即便想做个好人,也求而不得。
人人为了权力,争红了眼,父子亲情、血浓于水都抛到脑后。
权力的游戏!有啥是不能背叛跟牺牲的呢?
总结
皇权父权,对上太子儿子,李承乾稳输。
博弈永不停止,筹码不拼尽,谁也不服气。
大东山,就是一场烟花,炸裂过后,庆国元气大伤,
范闲这颗暗夜中的种子,开始钻出地面,成长为参天大树,笼罩天下。
END
《庆余年》里庆帝为什么要亲自去大东山废太子?
《庆余年》中,庆帝赴大东山祭祀,可不是为了废太子,而是想借此机会,一举消除内忧外患,为一统天下夯实基础。
庆帝早先就说过,他从来就没有易储的心思。将二皇子李承泽拉出来跟太子李承乾打擂台,其实是给李承乾做磨刀石用的。只要李承乾自己不犯错,皇位迟早是他的。可惜的是,李承乾被庆帝打磨得懦弱胆小,甚至跟姑姑李云睿搞在一起,让庆帝愤怒之极。
庆帝赴大东山祭祀,是给长公主李云睿一个刺杀的机会。李云睿联系北齐国师苦荷、东夷城守护神四顾剑和明面上为她所用的叶流云,让他们联手在大东山上刺杀庆帝,自己则在庆国京都发动叛乱,夺取政权。
庆帝利用长公主李云睿的计划,暗暗同陈萍萍设计,亲赴大东山祭祀,一方面是为了消除“本应不存于世的大宗师”,另一方面就是消除京都的不安定份子。同时,庆帝知道五竹在大东山上,有五竹这个绝世强者在,他就立于不败之地。庆帝是把方方面面都计算好了,所以二十年后出京都,赴大东山祭祀。
庆帝在大东山上,暴露大宗师身份,用洪四庠死换庆帝出手重伤苦荷。叶流云反戈一击,联手庆帝重伤四顾剑。经此一役,苦荷和四顾剑均重伤将死,叶流云受伤,天下除了五竹外,庆帝立于武道巅峰,并一举消除了北齐、东夷城的最大助力,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庆帝在大东山之际,京都的长公主李云睿让太子李承乾谋夺政权,二皇子李承泽配合,秦业和叶重从旁协助。被庆帝派往京都的范闲,在路上用巴雷特M82A1狙击步枪狙杀九品上高手燕小乙。到达京都之后,联手大皇子,扭转京都叛乱的局势。趁秦业心伤儿子秦恒被荆戈刺杀之际,利用叶重、宫典的反水,杀死秦业,一举消除京都叛乱。
京都叛乱中,太子李承乾、二皇子李承泽和长公主李云睿皆自杀而亡,皇后坠墙自杀,太后被范闲下毒而死。
庆帝通过大东山祭祀之局,消除了苦荷、四顾剑的外患,剪灭了李云睿、李承乾和李承泽的内忧,如果没有陈萍萍回京质问庆帝“叶轻眉是怎么死的”,或许庆帝一统天下了。因为陈萍萍终究意难平,死在庆帝的“千刀万剐”之下,范闲与庆帝决裂,最后庆帝死在五竹的镭射光线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