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只有常听相声才懂得梗?

是蔓人迷不是万人迷

“蔓”是黑话,指的是人物字号,只不过春典(也叫唇典)都是口口相传,没有书面记载,所以后来也被写成“万”或者“腕”。

蔓人迷的意思就是蔓儿大到人人都迷他,而“万人迷”应该是指的陈好。

按照常宝华的说法,蔓儿是指艺术成就高,能够像“枝蔓”一样留住观众。而“大腕儿”指的是江湖骗子,靠高明的手段去赚钱,是一个贬义词。而“大万儿”是劫道的土匪,因为他们就冲着钱去,所以才用千万的万标榜自己。

赵佩茹到底会不会叫小番?

常宝堃在两段相声中,问过赵佩茹同一个问题:京剧《四郎探母》的叫小番你唱得上去吗?

赵佩茹一次回答:我唱的上去。

但另一次回答截然相反:我唱不上去。

其实这两个回答都是正确的,赵佩茹说他唱得上去,是因为那段相声里,常宝堃在跟他抬杠,说他是痔疮嗓子没能耐,所以赵佩茹扮演的角色只能硬努着说能唱。

另一段是赵佩茹这个角色在自谦,说相声演员学唱只是皮毛,没法跟正经科班的人比唱功,所以他回答唱不上去。

这就跟马志明在《歪唱太平歌词》中说相声演员说学逗唱的唱只有太平歌词,但在另一段《数来宝》中,马志明说相声唱包括太平歌词和数来宝。这并不是少马自己打自己脸,相声段子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改用不同的说辞,这也是为了塑造不同的角色需要。

之所以现在很多人把相声舞台上的台词当真理去追捧,那是因为说话的人不擅长塑造角色,而且在表演中经常跳出跳入,或者干脆就整场都闲白,根本没有角色塑造,所以观众会把舞台生意口当知识普及。

史上最乱的《大上寿》

常宝堃逗哏,常连安捧哏的《大上寿》,绝对是史上最乱的版本。

听过《大上寿》的人都知道,这块活既有伦理哏,还有一些臭包袱,另外逗哏还会占捧哏媳妇的便宜,顺道拿捧哏老娘开涮。

于是乎到了常连安常宝堃父子这里,就变成了常宝堃占自己亲妈便宜,说刚进门,常连安媳妇儿就管自己叫爸爸。之后又调侃自己亲奶奶吃油葫芦,常连安回怼一个,你妈才吃蛐蛐儿,直接骂了自己媳妇儿。

如果这段子放到今天,肯定就是被打拳的对象了,你们两个老爷们互相骂街,结果全骂到女人身上,多缺德~

李金斗和李伯祥互相占便宜

李伯祥李金斗李立山版《扒马褂》(也称三李版),非常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在纪念赵振铎的专场演出上,李伯祥突然给赵振铎照片鞠躬,说师兄保佑我这个现挂,堪称李大白话旦的神来之笔。

这个节目最狗的地方,是在李伯祥讲述自己借马褂经过的时候,李金斗跟李伯祥互相占便宜。

李伯祥先是充大辈儿,管李金斗妈妈叫“嫂子”,虽然李伯祥相声辈分比李金斗高,但他实际年龄就大李金斗九岁,当年刘宝瑞都是管马季妈妈叫“大娘”,刻意把辈分拉平了演。可老李还是犯坏,非要抄李金斗一辈。

这时候李金斗也不认怂,直接回了一句“看到没有,李伯祥原来是我舅舅”。

这下子老李蒙了,假装糊涂问李立山“我管他妈叫嫂子,他管我叫舅舅,我们这是什么辈儿?”

其实李金斗这里赚了,他管李伯祥叫舅舅,就等于说“我爸爸是你们家姑爷”,这是相声里很常见的抄便宜梗,而且比充大辈还狠。

斗儿爷虽然平时脾气好,但犯起犬来也汪汪汪啊~~~~

有哪些只有常听相声才懂得梗?

题目中的这种情况,行话、黑话(春典)造成的原因比较多。

比如“我来汾河,你来湾。”

相声里面运用“春典”的哏,这个最出名。您要是知道“湾”是什么意思,就明白这个哏了。

这类打内的哏,比如“念撮”“血空”“空子”等等,不一一列举。

话说谢老还找抹过一句,可惜台下没几位听的明白。

———————————————————————

还有的是轶事哏,年轻观众不见得知道,比如:

黄族民:“丁文元现在在哪工作呐?”

少马爷:“……不提这个,咱划过去!”

这个其实不需要多解释,您要是老听相声不可能不了解。

———————————————————————

再比如特殊地点拿特殊人物砸挂的,不少观众也听不出来。

比如狗王赵伟洲的《答非所问》:

问:“您吃过早饭啦?”

答:“我爸爸是道士!”

为什么非要岔上这么一句?因为后台有位李伯祥老爷子,怹的父亲李洁尘先生早年间是出家的道士……

当时老李爷在后台直摇头:“这个赵伟洲……”

说到李老爷子,在节目里还有一段:

杜国芝:那猪肉卖多少钱?

李伯祥:朱六?朱相臣他弟弟?

现在不少观众估计连朱相臣是谁都不知道,别说朱先生行五了。

———————————————————————

再有拿台上演员开玩笑的:

“康圣人也没见过这么瘪的人。”

每次一到这儿,联想到茂老的音容笑貌,就忍不住一龇牙。

———————————————————————

还有一类属于文字哏。

传统节目《拴娃娃》,里面有一句“我把你娶出来多少年了?”

这句的皮挺厚,许多观众听不明白。所以现在不少使活的都改成了“起出来”。

正常人家都应该是“娶进门”、“娶进去”,什么叫“娶出来”?从哪才叫“娶出来”?您细品……

———————————————————————

还有一种“犯狗使坏”的:

马三爷说北京有位王长友老人,有一只越冬的蛐蛐儿,叫“金头虎”,打蔫要完。

请怹去说了段相声,刚使了一个包袱,蛐蛐儿就来精神儿了。

王长友先生是“相声仓库”,斗儿爷的师爷。话说蛐蛐儿病了,不能自己说段相声?犯得着非要到天津请马三爷去?狗不狗?

———————————————————————

最后说个大班主:

大班主:唱戏我内行啊!就是很少在北京,久战江南少来华北……

谦哥儿:这就要改活!

话说改哪趟活儿?我卖个关子,您自己猜……

以上……

有哪些只有常听相声才懂得梗?

谢邀!

要问有哪些只有常听相声才懂得梗,有挺多。比如“于谦有三大爱好”,“大象瘦了”,“我可赶上这波了”,“快来看啊,江老师又掉老虎洞里啦”,“我清华毕业”,“ZGR发明了HG人”“领导,冒号”……

有哪些只有常听相声才懂得梗?

几天前,有个的确有趣的梗!

只要在狗东搜索“新年快乐330”,就会让你有不可想象的事情发生。

我刚试过了,确实比较好玩,爱了爱了。

你也许还不知道这个梗吧?

有哪些只有常听相声才懂得梗?

相声叫哏不是(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