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四大泰斗是谁?
相声演员的身份地位,从过去到现在,都是游走在最底层的,“泰斗”这种词儿,相声演员还真不配。
看看下图这两位,在他们的时代,就是能耐跟地位都顶了天的存在,但当时的媒体给他们的称谓,一个鼻祖,一个大王。
你是某种舞台流派的创始人,你是某种喜剧形式的第一人,这就是对相声演员无上的抬举了。
而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的“戏子”,却是能正经出“角儿”的行业,即使那些角儿也只是上流权贵的把玩之物,可在艺人里面,这就是其他人一生追求的位置了。
但相声演员跟戏子都不配相提并论,当年的茶馆给艺人分钱,相声艺人永远是最少的,即使到了侯宝林这种足以挑梁攒底的明星,拿到的钱也只有大鼓的一半,侯大师当时想要多争取一点,还要被茶馆经理指着鼻子骂欺师灭祖。
相声艺人当时就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即使挣钱再多也没有地位,只能拿去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万人迷李德钖又如何,红遍了京津一带,最后惨死在路边,被几个票友收殓起来,唱了一首打油诗就给埋了。一代大腕儿死了连个泡都没有,何其悲惨。
那时候哪个相声演员敢说自己是泰斗是大师,准能成为最好笑的段子被流传,就像X女说自己是床上运动艺术家一样。
解放后相声被净化,摒弃了糟粕和江湖习气,而且因为相声形式简单,在创作上有极大地便捷性,所以作为ZZ宣传工具成为了文艺轻骑兵。在审美领域得到提升的后果,就是让相声走入了上位者的视野中,并且成为了艺术大家庭的一员。
有了艺术层面的评判标准,相声演员的地位也就空前提高了。
但对于大师这种称谓,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侯宝林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其他乱七八糟的大师大多是内部或者观众自封的,比如幽默大师张寿臣,文哏大师苏文茂等。
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先生评出了四位大师,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以及准大师马季,那是鉴于他们对行业巨大的贡献,并且留下了可以传世的大量作品,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但这种贡献也仅限于相声行业内部,真要放眼到整个艺术领域,大师之名还是太高了。
至于泰斗这种纯形容词,那就更是只能在行业内部去互捧了,但正因为是行业内部去评定,而不是像“大师”这样可以放到社会层面去评判,所以对于“泰斗”的认定,首当其冲的标准就得是“服众”,至少大部分同行提到你,得是敬重而且挑不出毛病的,能够满足这条件的人,要数出四个来非常难。
勉强分时间段数出四个泰斗级别的话:
建国前(行业地位):朱绍文、李德钖、焦德海、张寿臣
建国后(艺术造诣):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马季
微博(粉丝数量):郭德纲、岳云鹏、张云雷、郭麒麟
最后总结一句,所谓“大师”所谓“泰斗”对于艺术本身来说,意义并不大,历史会记忆的还是你的作品,以及你对这个行业的贡献,而不是你背上那些虚名。
借用蓝天野老师的一句话,等我退休以后,我就去养两条狗,一条叫大师,一条叫泰斗。
以上~~~
相声界四大泰斗是谁?
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侯宝林。
张寿臣是公认的相声大王,笑话大王。张寿臣是最后一个相声界公认的掌门人,是相声,历史上又一座毫无争议的高峰。他不但技艺高超,而且创作了大量的相声作品,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相声人才。常宝堃、刘宝瑞、朱相臣、戴少甫、田立禾等都是他的徒弟,赵佩茹、高凤山是他的义子。这几位个顶个都是相声界的大腕。张树晨还为相声置办了大量的产业,功劳巨大。在解放前,张寿臣可以说是在相声界一言九鼎的人物,妥妥的一位相声泰斗。
常连安,著名相声老艺人,启明茶社的创始人,常氏相声开创者,张寿臣的带拉师弟。常连安捧逗俱佳,尤其擅长单口相声和演唱太平歌词。他的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以及孙子常贵田等都是相声名家。其中小蘑菇常宝堃在解放前红极一时,是当时相声界的一哥,后来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张寿臣设立的启明茶社在当时的相声界举足轻重,很多当时相声界的大家都在此演出过。因此上称常连安为一届相声泰斗,也毫不为过。
至于马三立和侯宝林,比较为大家所熟知,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相声界四大泰斗是谁?
当代相声界四大泰斗,
已故者:马三立、侯宝林、张寿臣、刘宝瑞。
健在者:马志明、刘洪沂、石富宽、魏文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