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先说结论:也对,也不对。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事务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有人用一句简单的结论去概括一件事物,那你最好离他远一点,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王蒙先生在节目上说的。
非黑即白简单粗暴的说话方式,一般都是没文化但又爱装有文化的人做的事情,而鼓吹“听相声就为图一乐”的人,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只配拥有头脑比他更简单,但又无比狂热和极端的粉丝。
相声源自于八角鼓,丑角艺人张三禄因为太爱在表演时抓现挂,经常抢了其他表演者的戏,所以同行拒绝跟他搭班。于是张三禄愤而自立门户,将八角鼓的八门功课吹打弹拉说学逗唱砍掉前四门,保留了说学逗唱为自己主要表演内容,并将自己的技艺取名为相声。
相者,相貌之相,代表着喜怒哀乐的表演。声者,以说为主,以学为辅。
而对于相声的终极追求,在各种记录中也基本一致:使人观之而解颐。说白了,就是为了图一乐。
毕竟这是一门混饭吃的手艺,要让别人驻足观看,并且愿意解囊打赏,那么你的表演必然有使之产生感情共鸣的作用。相声局限于其低微的江湖地位,以及撂地表演的开放性,所以相声能够做的,只能是最短的时间让围观者找乐,所以早年的相声也确实是鱼龙混杂各显神通。
但这不代表着相声就只能是下三滥的口嗨手艺,张三禄同时代难道没有人用说学逗唱当手艺吗?肯定是有的,但他们不会被历史记忆,因为张三禄相比他们是更加高大上的,这位传说中的相声祖师爷嘴里没有任何臭活,全靠绘声绘色的模仿跟精湛的口技揽客,男女老少都能在他的表演中得到快乐,所以同行尊其为相声第一人。
穷不怕朱绍文为什么被尊为相声祖师爷,不光是他建立了相声三大派之一的朱派,开枝散叶到今天,大部分相声演员都能归到朱派门下。更重要的是,朱绍文也是表演最干净的相声,当时他能够出入王府说相声,还能领两份俸禄,就因为他的段子雅致而且干净,不是为了“图一乐”无所不用其极。
万人迷李德钖为什么被后世子孙吹得跟天神下凡一样,根本原因是他是唯一一个全靠素包袱就能演几个月的牛人。其他撂地艺人满嘴马赛克的时候,李德钖已经完成了自我艺术的提升,就靠素包袱和诗词歌赋跟唱段口技征服观众,成为享誉京津的大蔓儿,甚至那些达官贵人也有李德钖的粉丝。
图一乐没有错,但图一乐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高级的图一乐是有艺术审美,并且可以让听者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可以讽刺不良社会现状,道出老百姓心声的伟大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相声的黄金时期,电视相声中涌现了一大批这种顶级作品,“宇宙牌香烟”“五官争功”“虎口遐想”“楼道进行曲”“领导冒号”“小偷公司”放到任何时代也是艺术,绝对不会被当成墙脚或者城门楼子。
而低级的图一乐,就是本末倒置的生意口,把艺术审美放到次要位置,生理感官刺激放到第一位,刻意强调相声本源就是脏的臭的,所以我一嘴的马赛克,满舞台飞屎尿屁伦理哏,这是在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建立自己的话语场,圈住一群以自己为宇宙中心的粘子,给他们灌输“只要搞笑不要教育”“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商演就是艺术衡量标准”等谬论,把自己的成功当成唯一的衡量标准,将所有与自己对立的人打入“主流”阵营,无休止的泼脏水跟谩骂诋毁,给自己立人设维系流量的同时,相声慢慢被异化为一种娱乐道具,为了博眼球无所不用其极。
这样的图一乐,就跟马戏团耍狗熊,或是为了收视率放X片一样,以结果倒推过程的合理性,放弃了一切艺术追求,将自己财富值当成终极追求。这不是一个做艺者的行为,而是商人的思维模式,商人说出来的话,即使有道理但也一个字都别信,因为他们唯一的信仰就是钱,今儿个说的话明天就会全盘推翻,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放弃一切原则,包括过去的自己。
听相声图一乐这句话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说这话,以及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这比字面去解析一句话更加重要。
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没错,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百忙之余放松一下,仅此而已!要是听个相声还要我受教育,我是疯了还是傻了花钱找罪受?
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不对!
“相声不搞笑就太搞笑了”,这句话虽然说得也对,但是很容易被理解偏了,用笑去抓住观众可以,但好多人却把相声理解为必须每时每刻都要逗人乐,相声=逗乐,那就错了。
如果只是图一乐,光听笑话就可以办到,或者可以看小丑耍宝,看猴攀杠子狗打架,现代人看点无聊恶搞短视频都能轻松做到。那么,相声演员就没必要去苦哈哈地学“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只要多背段子会耍宝就行了。
相声是曲艺形式之一,是语言的艺术。它和其他曲艺戏曲门类本是共生关系,是同一片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不同花朵。京戏,大鼓,评书,各种地方戏跟它是平级的,只是表演形式不同,内核都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思想,即传道。你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夸大其辞也行,但事实就是这样。古语云“文以载道”,儒生士大夫阶层通过阳春白雪的文学诗歌去传承、去体会“道”,普通百姓就是通过相声评书地方戏这些下里巴人的形式去传承、去体会“道”。
如今,人们常说相声快完了,其实相对于很多曲艺品种和地方戏,相声幸运多了,那些小曲种在无声无息中走向消亡。主因是文化信仰传承和审美习俗的断裂造成的。相声还能幸存,确实是依赖了它轻松逗笑易于听懂的表现形式,但传承绝对不只是形式的保留,也就是往古老的形式中填充一些笑料,那不叫传承,根本还在于老相声内容的传承。从这点来说,不管什么教育相声、讽刺相声、纯逗乐相声、恶趣味相声,只要舍弃了传统内容就都不是纯正宗相声。
老相声很多都有很强的故事性,收听一些传统相声或者翻一些古老相声文档,你会发现有很多并不是太逗乐,但是情节都有荒诞成份。如果把评书看成是正剧,相声讲的就是谐剧、闹剧、荒诞剧。比如我们听刘宝瑞的《连升三级》,张寿臣的《贼说话》,还有经典的《大保镖》《八扇屏》《办堂会》等等。其中可能有个别词句有点包袱有点笑料,但总体上并不是要让人乐个不停,其主旨很明显是要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或事件往往有些琢磨头儿,
另外,相声对于口技,方言,戏曲的继承也不是以逗乐搞笑为目的,是以薪火传承为宗旨。各地的方言土语的小特色、戏剧舞台上的奇闻轶事,常常通过相声保留下来。这一点,相声就像一个记录语言、戏曲的笔记本,专门记录一些边边角角的花絮。
众所周知,相声的祖师爷是西汉的东方朔,是《史记·滑稽列传》专门为之作传的人物。他是汉武帝的宠臣,本身才华横溢,本来有定国安邦之谋略,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无所不知,他选择在皇帝身边扮演一个滑稽之臣。其滑稽逗乐行为的最终目标也不是为了单纯的献媚、讨好君王,而是要寓庄于谐,微言大义,暗藏讽喻。可参看《史记》等记录东方朔言行的古籍。相声业既然始终以“曼倩遗风”为旗帜,那就意味着首先否定了“纯搞笑”、“图一乐”的立场。
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种喜剧形式,如果只抽离出其中的搞笑成分取悦于观众,即便一时有趣得宠,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则会沦为下作,卑贱,谄媚、无聊的文化垃圾,被人们厌倦,丢弃。
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大家不是学富五车之人,大家不是“品味”相声之人,更不是为了学段子或者用做研究,大家就一凡夫俗子,听相声,不管是花几千块买张票到现场去听,还是在广播里里听,实际上就是“一乐”,别无他途!故此,本人认为题主的话是对的!
听相声就如同听歌一样,当大家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对耳朵接受来的歌曲或者相声都觉得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假设心情烦躁的时候,即使以前感到很可乐或者很悦耳的都是一种“噪音”,故此,不要强迫自己在某些时候去“享受”。
但是,我们所说的“乐”不是无节操的“乐”,二人转里有许多表演实在已超出了接受的“底线”,那不是“乐”而是让人“恶心”,许多人尤其是特定的某一部分人,只要一听到“俗”,就赶紧往自己身上套,认为是在找他的“茬”,殊不知这样的表现和社会上的“碰瓷”有什么区别?相声里的“俗”许多人当做“梗”来看待,这就如同你走到某一个地方,不论男女张口必是“老子”一样,再走一个地方,不论男女张口必是“挨球的”一样,他们早已习惯啦,而听的人却是非常刺耳并感到受到了某种“玷污”而产生不舒服!
德雨社里的“拴娃娃”,本人在相声名家那里也听说过,在他们这个社里说的人也多,但是实在没有可乐的地方(节点),他们总是把捧哏的母亲拿出来折腾,用词还俗不可耐,听的次数多了,心里就产生疑惑,这种段子为什么还要不断拿出来表演?当然也或许是本人水平不高,产生的认知问题?
看电影、听相声、听歌曲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图“快乐”,即便是“哈哈一笑而过”,当今社会,所谓的“包容”已到了“无底线”的地步,就像神圣的“诗歌”阵地也被“屎尿屁”霸占,大家还有什么更高的期许呢?相声,想听就多听几遍,不愿听就撇开,人家也没逼迫你接受(说得轻巧),然而一旦“劣币驱逐良币”形成了气候,想要纠正,估计费事了!
听一段好相声,的确是“享受”。但是,把耍贫嘴当做相声,实在谬之千里!
2021年7月13日 17.50
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声能登上舞台,说明是语言的进步,是有精神实质的。只有欣赏街头耍贫嘴的图一乐,所以相声不是图一乐。
相声不是教育人的,所以有俗,但这种俗不是傭俗,是通俗。通俗不同于傭俗,通俗浅显不浅薄,对人心不起负作用,而傭俗降低人的素质,只是感官上廉价的满足。
相声应紧跟着时代的进步,褒贬时风,评击嘲讽社会不正常的现象,传答百姓心中的情緒。
相声必须幽默中有讽刺,讽刺中有幽默,才是相声的内涵。虽然现在文化多元化,而不是在台上“脱,打,怪,耍”相声必须接受传统,而不是拿馊主意当创意,随意流俗。
听相声就为图一乐这话对吗?
现在各方面都压力太大,个人认为:听相声就是图一乐!我认为“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