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和于谦在后台是如何对词的,一句一句排练吗?
先说结论:刚开始肯定要,合作一段时间后就只对梁子,到现在直接上台就能演。
从商业上来说,郭于组合这种演变是越来越成功,但从艺术上讲,这种走向就是塌方,而且对观众越来越不负责任。
相声演员对词不对词,考验的不是逗哏,而是捧哏演员,因为逗哏是先手说词,如果两人不对词儿,捧哏接不住,那就必须逗哏自己找补,而且大概率会把活说崴泥,所以在两人默契度不够的时候,把词儿从头到尾对一遍是必须的。
而业内有很多出了名不对词儿就上台的大师,比如马三立,比如侯耀文,他们不对词儿就演的方式又不一样。马氏相声讲究死纲死口,任何节目在任何时候表演,一个标点都不带改的,所以马三立的搭档只需要把自己的词儿记死了,上台前知道哪块活就行了(赵佩茹除外),效果都不会有差别。
而侯耀文跟马三立类似,但他爱加现挂,所以排练反而会限制效果,郭德纲于谦开始也是照着这种路子演的。区别是侯耀文不对词儿的前提是你得熟悉死词儿,上台后抓的现挂也是情理之中,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乱侃,所以跟侯耀文合作既难又不难。
可即便是马三立也会遇到杨少华这种奇葩,直接变成电线杆子不接话,让马老一个人说单口。侯耀文则因为节目方安排失当,不得不临时跟师胜杰组合,说了一段全是活词儿的《学评戏》,前面垫话完全不明所以,包袱也不挨着,最后勉强入活凑合演完了。
这就说明了即使千锤百炼的大师,必要的排练还是要有的,否则临时抓瞎肯定效果不佳。
于谦在跟郭德纲合作之前,其实是走的最规矩最教科书的路子,当年他跟刘颖搭档的时候,被业内称为“小赵世忠”,而且网上也有他早年的视频,规矩到简直滴水不漏,真有当年赵世忠先生的影子。
因为于谦家跟王世臣赵世忠都有交情,尤其是赵世忠先生对于谦的相声影响极大,远超过于谦的师父石富宽,后来赵世忠先生去世,也是于谦去守灵,跟亲儿子一样。
那个时期的于谦,上台之前绝对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对词儿,否则就演不出效果。
但跟郭德纲搭档之后,于谦的风格做了极大地调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郭德纲的相声都需要搭档适应他,他是不可能去改变自己迎合搭档的,无论在桌子里还是桌子外,郭德纲都必须是舞台的焦点,这也是个人性格决定的。
于谦早期跟郭德纲合作的相声,效果远不如张文顺,因为于谦没法适应郭德纲那种赶大车一样的语速,以及冷不丁扔出来的邪门包袱。所以于谦只能按照捧哏的技巧,适当的往后挪一截,也就是延迟量活的节奏,给自己反应时间。这也是早期于谦接话的时候总是慢半拍的原因,效果也就出不来。
两人默契度本来就不够,如果再不把词儿提前对好,上台就真的只能脱了裤子唱昆曲了。
到了中期,也就是05年左右,两人的默契度上去了,于谦习惯了郭德纲的语速跟节奏,并且对于他毫无预兆的现挂也有了防备,这时候于谦也可以反杀了。郭德纲的那句口头禅“你最好按照词儿说”也是这一时期上线的,因为于谦有时候会丢出郭德纲都预料不到的包袱,把他的节奏阻断,所以才会有这种跳出人物的处理方式。
说明这一时期,郭德纲于谦已经可以五五开,谁都有可能把对方撅在舞台上,需要互相角力了。
于是意识流捧哏正式上线,两人台下对活也就简化成一张纸条,几十个字完事了。
这也是郭德纲相声中期的风格,垫话东拉西扯,连郭德纲自己都不知道上台会说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扯,骂同行骂媒体骂这骂那,过完嘴瘾了,找个节骨眼入活。于谦在垫话部分尽量当一个听众,偶尔找补一句,跟郭德纲逗闷子。进入正活之后,两人还是基本上按照死纲死口的走,这也是0506年郭德纲相声被称为巅峰的原因所在,前面瞎扯淡,但该正经的时候还是正经演,一段相声有角色有剧情推进,还有足够的情绪带入,效果就特别好。
但两人后来人气暴涨,进入了明星偶像领域之后,一切又不同了。这时候台下的观众也不是来听相声的,而是来追星的,台上的郭德纲于谦无论怎么演,无论演成什么样,台下观众都会照单全收,而且能够吹出一整套彩虹屁来,那么这时候再排练对词儿,就显得特别多余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醉酒版汾河湾被粉丝成为神作,而这节目在郭德纲于谦心中就是舞台阴影,于谦是醉到不记得自己演了什么,郭德纲则是靠自己疯魔的能耐,让人不知道到底是谁喝醉了,反正整个节目一团乱麻,堪称相声史上的奇观。但就是这样一场车祸表演,被粉丝吹上了天,各种高帽子一通戴,作为嗅觉敏锐的商人郭德纲捕捉到这一信号之后,也就开启了终极模式——全现挂全生意口表演。
如今的郭德纲于谦根本也不需要对词儿,甚至不用梁子,直接上台闲聊三十分钟,观众就能尽兴而归。正因为演的根本不是相声,而是偶像见面会,或者生意口大展销,那么玩意儿排练也就没必要了。这也是于谦在访谈时反复说的“最舒服的状态”,说白了就是艺术上的舒适区,钱太好挣了,于谦就可以把精力放到自己更有兴趣的事情上,这种安逸何乐而不为。
为什么于谦老是强调郭德纲不说相声了,他也会转行,根本原因就是当年那个天赋满满的小赵世忠已然不在,现在只剩了一个跟郭德纲一起蒙事的相声皇后,钱丢了可以挣,基本功夫跟敬业心态丢了,那就永远找不回来了。
郭德纲和于谦在后台是如何对词的,一句一句排练吗?
首先我可以肯定告诉你,在后台会对词,并且是一句一句地对词!有视频为证!
他们之间的表演对词有三个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
一个新相声刚刚出来的时候,就是这个视频中对的《我要反三俗》《我是科学家》,这两个全新相声,那么词肯定是要过一遍的!还有《我是黑社会》《谁动了我的减肥茶》等这是老郭当年根据当年的自身经历,根据与主流界的斗争事件进行创作的。并且多集中在06年到10年这几年的时间内,那几年老郭官司不断,斗争不断,经常是那边刚出了一个官司,老郭就可以根据那件事创作一个相声。那么由于二人合作时间不长,相声比较新,肯定需要把词对一遍,但是绝对不会是没玩没了的排练。
二人只是走一遍,让谦儿哥有一个感觉,因为词是老郭写的!走了一遍,谦儿哥就知道在哪里入活,在哪里发挥,在哪里收回来!此时二人的水平,相当于还在用玄铁重剑的独孤求败!威力无穷,主要用来修炼内功!
第二阶段
其次到了10年后,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较多的是小改动,小修小补,上台前几个点说一下!对于老的相声如《武训徒》,老郭有了一新的创意,那么大致和谦儿哥说下,在什么地方加点什么,哪里进行发散一下,然后报幕时把名字改成《红花绿叶》,那么就完成了一次新的创作。观众听着也比较新鲜,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
此时二人的水平,相当于还在用木剑的独孤求败,内力已经很强,但是还需要一个东西依托一下,还是有一定的招式。
第三阶段
最后是到了现在,二人上台前也没什么交流的了,点也不用点了,几十年走了下来,合作相声无数,老郭一个眼神谦儿哥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你想一下,谦儿哥都可以醉酒用下意识去捧哏,并且让当时的大部分观众看不出来,这就是水平!排练,怎么排练,排练前让你找不到他的人,哈哈哈哈!另外一点,都这个水平了,资深的观众听了十几年之久了,这时候逗乐观众靠的就不是词,不是段子了,是你的语言节奏、你的语言技巧、你的语气语调、还有现场发生的人和事等。根据现场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发挥,来的文化人多点,来点包袱深点的;来的普通大众多点,那就来点皮薄馅大的!
此时二人的水平,相当于无剑的独孤求败,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郭德纲和于谦在后台是如何对词的,一句一句排练吗?
没见过老司机还会按照“套路”撩妹的,一般都是信手拈来、随机应变。郭德纲一张嘴,还没说完,于谦就已经知道他又要挖什么坑了,脑海里已经想好了怎么“接活”了。所以每一次往台上一站,除了咳嗽和被台下观众起哄之外,于谦都是全神贯注的盯着郭德纲——当然多数捧哏演员都能做到这点。
特别近几年,翻新作品或糅合段子比较多,各个包袱早就滚瓜烂熟,压根不需要对词。面对一些大型商演,比如一个月前的英伦首秀,估计会挑几段经典段子,然后对一些新添加的包袱特别对下词,其它的就到台上“天高任鸟飞”了。
当然往前倒几年,特别是成名前后的那些年,肯定是会详细对词的,因为那时候处于“高产”阶段,几乎每场都是新段子,可能做不到像马三立大师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写稿并熟透于心,但新段子不仔细看、甚至背,是很难按“剧本”演出的。
记得有一年在北展演出,一上台郭德纲就介绍说,俩人今天都来得特别早,对对词、跟孩子们交流交流。这个说法肯定是真的,那时刚开始搞大型商演不久,郭德纲再天马行空,也要按路数出牌。
其实,网络上也有流出一些郭德纲和于谦上台前的幕后准备照片,捧着剧本很认真在对词,甚至排练。别看在台上俩人讲“你最好按词说”、“这玩意儿哪有词”、“我怎么也没词”,实际上都是准备了很充足才敢上台的,毕竟票贵,要对得起观众。
郭德纲和于谦在后台是如何对词的,一句一句排练吗?
郭:都认识,郭德纲 于谦于:是我郭:合作十多年了于:不短了郭:感谢谦儿哥对我的支持 于:您老那么客气 郭:哎!实话实说,我是亲眼看着谦儿哥一步步堕落的……于:昨晚对可没这词 郭:我临时加的,不行啊?于:我说呢 郭:开玩笑谦儿哥堂堂京城丐帮少掌柜的一份,外加蒙古国海军司令……于:醒醒 醒醒说词郭:啥词 对 谦儿哥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郭德纲和于谦在后台是如何对词的,一句一句排练吗?
舞台上的表面上的漫不经心,背后里却暗藏着埋头苦干的玄机。功课只有做了几十次,才能保证不把自己说丢了。一旦说丢了一次,就可能是遗恨终身的大事。
成功的光鲜背后,都有一丝不苟的努力!
郭德纲和于谦在后台是如何对词的,一句一句排练吗?
好像不是的,记得于谦有一次做访问时说过,如果有了新段子,郭德纲会做一个大纲,让于谦看一下,然后于谦会根据提纲进行发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