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少马爷几乎把他父亲的拿手传统活都演了一遍,新相声则基本不碰。在马老演出过并有资料存世的传统活中,大部分是照搬,少部分改动比较大,比如文章会。但黄鹤楼和扒马褂似乎从来没动过。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演,大家能想象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可以排除马志明拿不动这两块活的可能性,少马说学逗唱非常出众而且均衡,在唱与学唱方面比马三立更胜,黄鹤楼这种腿子活对于少马来说难度并不大,扒马褂里马志明也完全可以胜任撒谎者这个角色,马三立怎么使马志明就能怎么使,只是少点怯劲儿罢了。

其次马志明演过一版卖挂票,后面也是故意唱呲花了,效果也非常好。在处理黄鹤楼里逗哏演员“不懂装懂”或者“懂一点但似是而非”的人设时,都可以沿用这种使法,所以不存在所谓“因为坐过科所以没法装外行”的情况,正因为马志明正经坐过科,他才能真正把握住“正确”和“带有包袱的错误唱法”两者的区别。而现在大部分青年演员都不知道怎么是正确的演唱,逗哏捧哏都是胡唱,人设也就立不起来。

像黄鹤楼这种腿子活,两个都是学唱京剧的高手,效果反而比两个棒槌胡唱更好,观众也听着更美。比如何云伟跟刘洪沂版本的《黄鹤楼》,两人柳活都很尖,呈现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好。

个人觉得马志明不说黄鹤楼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他对于捧哏要求太高,现在可供他选择的捧哏没有能达到他预期的。黄族民在学唱方面太一般,甚至可以说是很差,他如果跟少马搭着演《黄鹤楼》,展现出来的效果可能是捧哏不懂装懂,逗哏内行装外行,人设就颠倒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少马跟黄族民的活大部分都是一头沉,真正的子母哏段子,马志明最匹配的搭档是谢天顺,比如马志明谢天顺火力开到最强的《自食其果》,以及马志明改编的《报菜名》,是马三立都高度认可的佳作。如果谢天顺跟马志明一直合作下去,我觉得两人很有可能会演《黄鹤楼》,谢天顺的能力完全拿得动捧哏这个角色,而且时不时会有一些神来之笔,把节目效果予以提升。而被马志明一口一口喂出来的黄族民,在舞台表现力方面太像一个工具人,展示角色性格方面非常生硬,缺少灵性也演不出子母哏的效果,也满足不了马志明对节目的高要求了。

而《扒马褂》这种群口活,马志明所面临的也是同样问题,那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搭档。如果马志明演撒谎者这个角色,黄族民勉强可以胜任刨根问底的那位,但真正的主角圆谎者,需要有极强的扑盲子能力,郭荣启刘宝瑞马季都能胜任而且完成度非常高,但要找一个能够搭配马志明黄族民的演员,难度非常大。个人觉得魏文亮是可以胜任圆谎者这个角色,只不过他貌似跟马志明合作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马志明唯一演过的群口《酒令》,苏文茂王佩元其实就可以跟马志明一起演《扒马褂》,只不过角色需要调整一下。马志明演马褂主人也就是撒谎者,苏文茂可以演刨根问底者,而狗怂的圆谎者就由王佩元担任,王佩元可狗可正,而且最擅长子母哏的活,绝对可以胜任的。

只可惜这一切都只是理论的假设罢了,老先生走的走退的退,真正的好相声都只存在于录音录像中了。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少马爷的传统活儿,一向不愿意改动,全力继承前辈遗风。

特别是马三爷表演过的节目,有的连词儿都不带改的。

所以说少马爷是传承多于创新。

不使《扒马褂》,大概率因为找不着能压得住少马爷的搭档,毕竟这段儿马三立老人不是主角儿。﹌﹌﹌﹌﹌﹌﹌﹌﹌﹌﹌﹌﹌﹌﹌﹌﹌﹌﹌﹌﹌﹌﹌

至于《黄鹤楼》,许是因为难度太大,拎不起来。

话说像马三爷那样使《黄鹤楼》的,可是独一份儿。

私以为似乎除了赵心敏先生,别人都使不出来马三爷的那个味儿,也包括少马爷。

相较于教科书版荣寿老的《黄鹤楼》,马三立老人的版本,解决了人设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马三爷塑造的人物不是老版本“不懂装懂”的人,而是对京剧“一知半解”的人。

您琢磨琢磨,要演出人物“一知半解”的状态,可比“不懂装懂”难了不少。

这个不细说,您多挑几个老版本听听就能感觉到了。

﹌﹌﹌﹌﹌﹌﹌﹌﹌﹌﹌﹌﹌﹌﹌﹌﹌﹌﹌﹌﹌﹌﹌

相较荣寿老的《黄鹤楼》,马三立老人把前边的“追柳”、“谐音”这两番儿都给省了。

这样,跟着的“挑戏”这一番儿就显得特别重要,这里不出彩就抓不住观众。

只看台词,这一番平平无奇,淡淡如水。

但是马三爷唯唯诺诺、含含糊糊、怯声怯气的劲儿,使出来硬是让人回味无穷。

单只这一节,少马爷就来不了。

马志明先生对业务要求一向严谨,按照怹自己的说法:没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敢使。这大概是少马爷不使《黄鹤楼》的主要原因之一。

反观现在许多《黄鹤楼》,不要说“一知半解”,能演出“不懂装懂”的味儿就不错了。

绝大多数都把人物塑造成了“混不吝”的角色,落了下成。

冲着这儿,他们离着少马爷可差着好几扔。

﹌﹌﹌﹌﹌﹌﹌﹌﹌﹌﹌﹌﹌﹌﹌﹌﹌﹌﹌﹌﹌﹌﹌

再而,以我小人的心态揣摩,黄族民先生似乎对腿子活也不太瓷实,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最后一辙,少马爷没有学过外语,不会说戴“帽帽”…

所以没法演…不明白的,自己琢磨去。

以上……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黄鹤楼不说了,就说扒马褂。

你现在天津的相声格局里找不出能扮演第三个人的,马志明无论是逗哏还是腻缝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另一个人,谁来呢?身份辈分合适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马志明能揪着谁去演这段?现在够身份的,也就是田立禾,一推一搡再摔趴下了,李伯祥,俩人关系不好,魏文亮,太娘风格不适合。说到底就是找不到对把子的,像这种作品人物的身份,说话的语气直接影响到舞台效果,因此也就遗憾了。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这两段相声马志明搬不动。再早不知道,由郭荣启、马三立、赵佩如三位大师说的扒马褂,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无人企及。虽然也有别人说过,但都不行。说说扒马褂马志明没有好搭当,说黄鹤楼照样不行。相声是语言艺术,马三立大师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说话的口气,面部表情,形体动作都因浑厚的生活积淀,无不透着极大的幽默感。也听别人说过黄鹤楼,但都象背台词,触动不了听众的心弦,故不会引发会心的大笑。马志明与乃父还是有巨大差距的。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不动《黄鹤楼》是因为黄族民捧不了。不动《扒马褂》是因为找不着第三个人。

马志明为什么不动黄鹤楼和扒马褂?

他拿的动这两段,可搭子不行,都知道马家是一边沉的,大黄已经够不错,但这两段呵呵,可接不住。太难了。眼儿,扣子,点子,纽子,怎么跟,估计于谦都得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