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姜昆怎么不说了?
侯宝林1976年正式宣布退出相声舞台,当时的侯大师59岁。
马季1996年最后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当时的马季62岁。
马三立2002年12月最后一次登上舞台,当时的马老已经88岁高龄,几乎整个相声界都来参加了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马老一句“我值吗”,让所有观众热泪盈眶。第二年三月,马老告别了我们。
而姜昆今年已经70岁,而他刚刚参加完2021新春相声大会,当然他是以主持人身份参加,但在之前的第二届非遗相声大会上,姜昆跟戴志诚是压轴出场,演出了相声《欢歌笑语》。
所以姜昆在相声舞台坚守的时间,只是比不过得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马三立老人,而侯大师和马季先生在姜昆这个年龄,早就退出舞台好多年了。
说白了,有些教徒就是为了黑而黑,为了骂街而骂街,想当然的编造了各种历史,就为给自己的主子捧臭脚,通过谩骂姜昆来讴歌某三俗大师,以此证明自己吃下去的屎尿屁都是香的。
但流量的狂欢终归是短暂的,被资本包装出来的偶像只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个沾满屎尿屁的脚印,而历史真正会流传和记忆的,还是那些默默做出真贡献的人,比如姜昆。
侯宝林为什么要在1976年宣布退出相声舞台,表面原因是侯大师在表演相声《猜字》时,把本该说的“和平”的“平”,因为口误说成了“和”,于是对自己一生要求严谨的侯大师觉得自己不再适合相声舞台,毅然决然的宣布不再表演相声。
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说辞,侯大师真正要做的,是转入相声理论建设,并且将舞台让给马季姜昆等生力军。晚年的侯大师撰写了《侯宝林谈相声》,并且跟薛宝琨教授合著了《相声溯源》。另外姜昆牵头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和《中国曲艺概论》,以及《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也都有侯大师在背后助力。
而马季先生1985年将中广说唱团的团长位置让给姜昆,自己开始全身心投入创作,并且带着搭档赵炎、新人冯巩刘伟、王谦祥李增瑞、戴志诚郑健、王金宝等人到处演出,还把新相声带到了香港新加坡等地。
马季先生之所以能把全部身心投入了自己深爱的相声,并且跟政治离得远远的,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徒弟姜昆,一定能在团长位置上做出令他满意的成绩。
不光是马季,就连侯大师病重的时候,反复托付的对象也是姜昆。
在某些粉丝眼中,临终嘱托姜昆的侯大师,急流勇退并推荐姜昆的马季,都是电脑做出来的特技。只有给三俗大师题字的才是真马季,而马季一生最大的成绩也就那块破匾。
而姜昆这些年在相声领域的贡献,也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他主导的几部理论著作,以及《传统相声大全》,都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大事儿。即使他试水失败的鲲鹏网,也是相声跟互联网的碰撞,给后来者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而真正倡导相声回归小剧场的人,就是姜昆,而且姜昆所在的位置为小剧场复兴做的事情,远比炒作大宗师要多得多。
说一千道一万,姜昆唯一在相声领域的失败之举,就是在自己创作乏力,而且舞台转型失败之后,没能像马季侯宝林那样退居幕后,当年马季为了成就姜昆,把本来是捧哏的姜昆换到逗哏位置上,还把李文华唐杰忠都给姜昆搭档,让姜昆的舞台走上了巅峰,成为了比自己还红的顶流。而姜昆却没延续马季的风格,把一对本来很有才气的新人戴志诚郑健拆伙,让本来更擅长逗哏的戴志诚拉过来给自己量活,结果自己跟戴志诚一起垮掉。
除此之外,姜昆没有任何亏欠相声的事儿,在他的位置上,也不会有人比他做得更好。
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姜昆怎么不说了?
客观点说,离演出舞台太远了,
不客气地说,本事不济了。
分析起来有四点:
第一,所谓新相声,是活保人,得有好段子,段子好,换谁演都差不哪去。但这类演员对段子依赖过大,创作上很容易后继乏力,说白了,基本功真不行,或者说,真是不会,不光姜昆,八十年代以来,靠上电视走红出名的这些,大部分都是这样。
第二,候先生,马三爷,都是旧社会小剧场成长起来的,是真正的相声手艺人,相声应该怎么说,他们会!建国后无论怎么改革,他们都知道怎么说,这就是人保活。
而九十年代相声衰落,侯先生己经看到了新一代演员的问题,所以,候大师临终才叮咛姜昆,现挂千万不能丢,但做为几乎靠电视相声生存,现挂,姜昆是真不会,年头越长,他越不会了。
第三,姜昆巅峰时期,是八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百废俱兴,人民太需要欢乐,那时候北京的演员近水楼台,因为电视媒体推动,一度让电视相声极为火爆,甚至媒体评个十大笑星,除了师胜杰,都是北京人。
成也电视,败也电视,随着观众见识越来越高,那种让人尴尬的电视相声,一成不变,掌声都要靠排练的相声,基本没啥市场了,而以此为生的那种相声演员,自然走到穷途了。
第四,姜昆最好的时光,是和李文华的时候,和唐杰忠,也算可以,再后来,基本就没什么玩意儿了,又因为领导职位,干脆远离了舞台,因为确实没市场了。别说跟候大师、马三爷比,比他师父都差老远了,马季先生虽然也曾兼着领导职务,可晚年依然有创作有演出。
所以,说相声,姜昆是真不行了,
虽然偶尔应该有演出,也基本是官样文章,自娱自乐而己,别说,姜昆的相声特点,还真是不管你乐不乐,自己先一个劲嘿嘿乐。
领导当久了,别人当他面都是奉承,自己到底怎么回事,恐怕早没数了。
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姜昆怎么不说了?
侯、马二位大师相声一流,但脑子还是不够灵光,不懂得“说而忧则仕”,专业技能应该只是仕途进步的梯子,可这二位就喜欢站在舞台上逗观众笑,实在是胸无大志,随遇而安。相比之下,姜主席高扬反三俗的大旗,加强相声界的团结,深研相声理论,推进曲协的一致对内,声势浩大,威名赫赫,取得的成就岂是几百人的小剧场能够比拟的。
所以现在让姜主席回到舞台,不是大材小用,不给后辈让饭吃吗?正所谓蛇有蛇路、鼠有鼠道,蛇鼠岂能一窝乎!就应该蛇走蛇的路,鼠走鼠的路。像姜主席这种已然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古之士,大会才是他的舞台,报告才是他本子。至于几百几千人的鼓掌和欢笑,那对姜主席来说已然不值得动心了,他要做的比这伟大高尚高雅的多,不是吗?
特别像咱们这种靠流量过日子的喷子,要不是姜主席时不时的给点素材和灵感,岂不都要饿死吗?你还奢求人家上台讲两段,这不是要完手表又要自行车吗?
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姜昆怎么不说了?
侯宝林才可以成为相声大师,他一生从事上述事业60多年,对于相声和曲艺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因为他的不懈努力,相声从市井走到了中心舞台,也成为人人喜闻乐见的高雅艺术。
侯宝林大师对说相声是非常严谨的不允许任何差错,大概是1976年,侯宝林在表演相声《猜字》,把和平的“平”字说成“和”字,就是在他表演生涯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错误,他感到是重大失误,不可原谅,感觉对不起观众。
从这以后,他表示退出舞台,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他觉得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相声的未来。
寻找理论支撑他认为相声缺少理论支撑,他退出舞台后开始研究相声理论,并且编写了侯宝林谈相声。
而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和姜昆等人共同编写《中国曲艺通史》和《中国曲艺概论》,为后来培养相声演员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
马三立也是一位杰出的相声大师最后一次登台是在1985年,当时已经71岁高龄。他才是真正的大师,不仅会说相声,而且会创作相声,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段子。
姜昆很久没有说相声了,过去他说几百个相声你是非常有名的,当1983年他担任中央台春节晚会主持人,现在他又担任中国曲艺协会主席,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参加过20多次春节晚会,荣获过金唱片奖之戏曲曲艺奖,荣获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光荣称号,他过去演出的相声也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姜昆为相声的净化而努力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永远有一颗探索之心”。直到今天还在创作新相声,在广东台播出的《美好生活欢乐颂》节目中,他一口气创作了多个相声《广东话》,《以唱代学》,《辛苦和幸福》等等,创作了多个作品,观众反响热烈。
按照姜昆的成就和他的声誉,他完全没有必要创作新相声,更没有必要去各地演出,但是他有一种使命感,总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相声。
他经常提及侯宝林,马季等大师对他的教诲,他说侯宝营马季都是中国上升至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净化相声的过程中,他们有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也一直影响着他,是他有一种使命感,他说,侯宝林大师费尽千辛万苦,才把相声从街边拉到大雅之堂,去除了相声段子里许多的脏活儿、荤活,让相声成长为一种健康的文化艺术形式。
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姜昆在践行这种干净相声的过程中,无端遭受攻击和谩骂,使他在这一过程中举步艰难,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第8代相声传人已经不多了,只有姜昆好怀着一颗美好纯净孜孜以求的心,为相声的净化之路,艰难行进。
总结:其实相声需要高雅,也需要通俗,也需要群众基础,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郭德纲对于相声的通俗理解,也就没有今天德云社的兴旺发达,相声也许被年轻人遗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人们不同的追求和爱好,相声也是一样,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欢。
@蓝色的忧伤感谢您阅读评论,点赞,转发关注
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姜昆怎么不说了?
靠说相声起家。本来是说相声的,却怕别人说他是说相声的,如今身居高位怎肯娱乐大众?
侯宝林、马三立到晚年还在说相声,姜昆怎么不说了?
郭德纲是久经考验的相声艺术家,是喜剧届的伟大导师,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战斗在对抗外来文化入侵第一线的文化界军事家 相声事业的政治家。
相声界的千年不遇的圣人。相圣。
应该获得国家突出贡献艺术家,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去享受国务院津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