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韩信被宫女用竹竿捅死,只是一种比较浪漫的传说,所谓刘邦给韩信承诺的“三不杀”套餐大礼包,“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另外还有一种“无不死”的说法,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是绳,没有杀他的刀”。
于是后来吕后要杀韩信,韩信拿出三不杀原则怼吕后,吕后就把他绑到一个没有阳光的屋子里,吊半空中让宫女用竹竿捅死。
韩信临死前内心全是MMP,还不如一刀砍了痛快呢~
这种评书演义的故事在古代有很多,像三不杀这种承诺跟所谓的丹书铁券一样,都是皇帝用来安抚创业期骨干的迷魂汤而已。皇帝放了屁往回吸拉了屎往回坐又不是一次两次,真想杀你的时候哪管那个,别说丹书铁券,你穿着黄金圣衣也一样砍了。
实际上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录,韩信就是被绑成粽子然后在长乐宫砍了的。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韩信这种人之所以会死,就是三句话总结:能耐太大、锋芒太盛、年龄太轻。
而且最后一条是主要原因,韩信30岁出头就名满天下,全天下诸侯加起来都不够他看的,当时楚汉相争,他站哪头哪头就得天下,甚至他要是上头了,直接跟刘邦项羽一起干,一代兵仙的赢面也更大。
你这么大能耐,又这么年轻,加上性格又冲,随便哪个皇帝也不敢留你过年啊。
而且韩信情商真的很低,做事情一点后果也不顾,郦食其被下火锅事件他就是主要责任人,刘邦那时候就开始不爽他了。后来的假齐王事件,刘邦如果没有张良在旁边劝着,直接就蹿了,后来咬碎钢牙给他一个三齐王(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
最后围殴项羽,韩信又玩按兵不动的把戏,想要找刘邦要更多好处,结果齐王变成楚王,刘邦掏出小本本又划了一道叉。
窝藏通缉犯钟离昧又是自己作死,而且窝藏就窝藏吧,毕竟那是你老乡有交情,你誓死保护他,也显出大丈夫的局气。但刘邦一下令,韩信立刻就怂,最后还把钟离昧给弄死了。你这种行为模式,基本上三观都碎成渣了,刘邦跟吕后对韩信的必杀技能都蓄满了,就等个机会爆出来了。
后来被贬为淮阴侯,韩信那个作死劲儿反而更旺盛,樊哙堂堂吕后妹夫,对他崇拜的无以复加。邀请韩信去家中吃大餐,还给韩信下跪喊大王,韩信看到粉丝这么脑残,不但不感激涕零,反而吃完后出来说闲话。
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没错你是兵仙功劳能装一个4T的硬盘,但樊哙也立了不少战功啊,鸿门宴还保护了刘邦。结果到你韩信眼中,他对你礼遇有加还把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让你觉得自己委屈了,觉得自己耻于跟樊哙为伍。
这就是作死到了头,谁也救不了了。
当然刘邦也不是非要杀韩信不可,说实话爱才之心人皆有之,这天下三分之二都是小韩打下来的,你真要那么绝情把人家砍了,后世还有谁敢为你刘家卖命呢?
但刘邦越是犹豫不决,韩信越是在外边作死给自己递肩膀,再加上刘邦越来越老都活到坎儿上了。盘一盘整个大汉的牛人,刘邦60, 萧何61,张良54,吕后45,而韩信才35,这人身体还倍儿棒,抽烟喝酒打牌样样都不沾,一副养生长寿的样子。而且刘邦那群无能儿子,吕后对刘盈的评价都是“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意思就是这货就是废物,出去打仗就是送人头。
这种废物后代继任后,然后刘邦吕后张良萧何这帮有能力管住韩信的大佬都嗝儿屁了,韩信不就得天下了嘛。
所以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着想,韩信也必须死。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一代军事天才韩信,为汉高祖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却最终落得惨死的下场。但是,淮阴侯韩信,却被吕后以一种很奇葩的方式处决。根据历史记载,韩信被吕后骗至长乐宫,吕后随即命人以厚布遮窗,以长毯铺地,将韩信吊在钟下,被一群宫女用竹竿刺死。
那么,吕后又不是没有兵器,为何以这种方式处决韩信呢?其实,韩信之死,源自于早年自欺欺人的做法。当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时,刘邦多次向韩信发出求救信,但是韩信不仅按兵不动,还向刘邦提出要做假齐王的要求。刘邦听罢火冒三丈,但是因为张良踩了他一脚,他瞬间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于是,刘邦脸色一变,大吼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我现在就封他为三齐王,与天齐,与地齐,与君齐”。
但是,接到敕封的韩信还是惴惴不安,他知道自己趁人之危要挟汉王,日后恐怕会遭到清算。于是,韩信想出了一个主意,书信一封,让刘邦做出“不杀”的承诺。接到信的刘邦立刻明白了韩信的意思,如果此时拒绝韩信,韩信必然不会援救,倒不如给他这个承诺。于是,刘邦向韩信承诺“齐王三不杀,五不死,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所谓“三不杀”,指的是天不杀、地不杀、君不杀。所谓五不死,指的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无绳捆之,无兵杀之。
韩信以为,只要阳光普照的地方,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只要有君王的地方,自己就不会死。天底下没有锁拿自己的绳索,没有杀死自己的刀剑,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拥有一个免死金牌。可是,到头来自己却被吕后被竹竿刺死。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一代枭雄项羽垓下自刎,大汉帝国建立之后,韩信也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转而变成一个威胁皇权的存在。于是乎,刘邦对韩信多次贬谪,先是将齐王改封楚王,又再次贬谪为淮阴侯,刘邦的杀气已经暴露无遗。
刘邦想除掉韩信,但是却因为之前的许诺,一直没能下手。刘邦问吕雉,朕之前许诺过韩信,三不杀五不死,如今让我怎么办呢?吕雉说:“大王大可不必劳心,我自有办法。”
韩信被吕雉召见,侍从对他说“吕后诡计多端,您之前已遭多次贬谪,此去恐怕很危险,不如遁去。”韩信说:“大王许诺我三不杀五不死,如今吕后一介女流能奈我何?”进了长乐宫,韩信发现宫门瞬间被关上,就连窗户都被厚布遮盖,地上铺着重重地毯。一群宫女拿着白绫将韩信擒拿,将韩信悬在了殿内的大钟之下。
韩信愤怒的质问吕后:“大王先前许诺我三不杀五不死,如今你怎么敢抓捕于我。”吕后笑着说:“本后实在不敢违背大王的旨意,但是如今,你既不见天,又不着地,也见不着君王。我既没有用绳捆你,也没有用兵器杀你,我只能让这群宫女用竹竿将你处决。”韩信听罢大笑:“我真懊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以至于现在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历史方位】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韩信之死,是历史的必然。自古皇权和臣权都是难以平衡的矛盾体,尤其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过渡的时期,功勋卓著而又能征善战的韩信,不仅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而且会对立足未稳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新兴朝代的建立,就会伴随着功臣的覆灭,这似乎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历史魔咒。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在音乐领域中,论功力,美声唱法高于通俗歌曲,可在受众面上,美声唱法是完败于通俗歌曲。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野史趣闻、演义评话的传播力也是让官修的史记史传望尘莫及。野史评话更具有趣味性、传奇性,象当今人们更乐意听闻八卦新闻一样,极有市场,至少在街巷酒肆可随手拿来作为谈资,这点是枯躁的正史文从来比不了的。
韩信之死,还是死于宫女之手,就是典型的流传民间的一种历史传说。盖因为这个传说有逻辑、有趣味,有包袱。
有逻辑:
国人价值观向来以感恩为正,负义为耻。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当了高祖,韩信之助不是汗马功劳,是超级的汗马功劳。所以在百姓理念上,皇帝要大大奖赏、感恩有功人员,是应该的。敕封什么铁券丹书都不为过。所以民间有了刘邦三不杀或五不杀大功臣韩信的两个版本。都是说刘邦建立汉朝后,感恩韩信之功,一次与韩信闲聊时,许下了貌似怎么也不会杀韩信的口谕。
有趣味:
三不杀版: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五不杀版:见天、见地、见君、见光、见铁都不能杀韩信。五不杀升级版——五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这就如同曲艺作品一样,先设下了吸引人的包袱。
抖包袱:
韩信之死,确实是吕后所害,那时刘邦正在外地公干,之前忌惮韩信,已经把韩信的王位贬成了侯位,且召回韩信居于京师。吕后欲杀韩信,便与丞相萧何合谋,将韩信骗进一个三层的绣楼。在第二层楼(符合不见天地),设下机关,埋伏人马。当韩信触动二楼机关的时候,一个布袋(符合不见光)从天而降,将韩信裹在里面。随后,十数名身着素衣的宫女手持削尖了的长竹竿{不见铁器},将韩信捅死。还有一版是,吕后在长乐宫的钟室召见韩信,韩信来了以后,吕后令人紧闭门窗,不见天地,埋伏的宦官、宫女用毯子把韩信裹起来{符合没用绳子},然后由宫女用削尖了的竹竿戳死。
这个传说逻辑性有,传奇性有,况且正史韩信就是吕后所杀,萧何诱骗入宫。现有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指的当初发掘韩信这个人才是萧何,最后诓诱韩信入宫身死,也是萧何。所以在古时候,文化率偏低的百姓中一直流传甚广。这样的桥段,在酒席上,当有善谈者谈起,甩出包袱,那旁听者一定起了兴趣。若善谈者再绘声绘色添上几多形容词,想来买单都是旁听者的事了。
其实韩信之死没那么传奇,就是被吕后诓进宫中所杀,但随后又派人杀了韩信三族,却是残忍些。不由不让后世之人,常常生叹:兔死狗烹{peng}、 鸟尽弓藏,借指帝王成功后,反杀有功大臣的无情的一面。
我是爱看古书爱侃古事的散发弄舟,欢迎同好关注交流赐教。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这跟一则出现在“明朝末年”的西汉野史有关,据说当年刘邦为了表彰韩信立下大功,给予他一个承诺,俗称“三不杀,五不死”,等于是一个“免死金牌”:
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五不死:“面君不死,面天不死,面地不死,无弑其刃,无束其绳”。
关于三不杀,其实从字义上很好理解,那就是当韩信还能看到天和地的时候,就不能杀了他,而且当韩信看到铁器的时候,也不能杀了他,这就等于是刘邦给予韩信一个承诺,只要你还在这个天地,那么我绝对不会杀你。
接下来的五不死和三不杀是大抵相似的,不同的是还增加了“无弑其刃”、“无束其绳”,这两个保证的大概意思就是,没有能够杀死韩信的刀,也没有能够束缚、捆绑韩信的绳索,这就等同于刘邦保证一切能够制敌的手段,都将不会给韩信用上,简直比免死金牌还要夸张。
而在西汉陈豨叛乱的时候,韩信也参与其中,吕后为了既不违背刘邦的“承诺”,又能除掉韩信,于是便安排韩信进宫“见面”,其中埋伏一群宫女,吕后让她们迅速把韩信给控制住,然后蒙住韩信的眼睛,最后用“竹竿子”活生生把韩信给“戳死”,如此一来,吕后就算是保住了刘邦对韩信的承诺。
说白了,在这则野史之中,吕后用竹竿子杀死韩信的方法,本质就是给自己否认了“免死金牌”的违背诺言行为找借口,这也点明了韩信本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哀命运。
也是因为这段野史,才传出韩信是被吕后安排宫女用用竹竿子戳死的,可事实上,在《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细节可言,而且要除掉韩信,其实吕后根本不需要顾虑那么多,因为韩信的造反乃是事实,一旦造反了,任何免死金牌都不会有效。
韩信之死:萧何透支韩信对他最后的信任。韩信之所以会死,这和吕后的残忍程度无关,而是韩信在人生最后关头,仍旧讲了一次“义气”,去见了他的“贵人”萧何。
在《史记》的记载中,韩信被杀那一天,乃是“萧何”邀请过去的,事实上,韩信已经预感到危险了,但是韩信仍旧要去,而让他感到危险的事情,正是他准备“谋反”的事情,他或许已经猜到有可能暴露了: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不管韩信是被谁杀的,又或者韩信最后是死是活,韩信被刘邦“兔死狗烹”的事实都是铁板钉钉的,在垓下之战后,刘邦以最快的速度夺走了韩信的兵权,并且废掉韩信实权的诸侯王封位,一步步削弱韩信为“淮阴侯”,这让韩信内心十分煎熬,因此起了反心。
和他联合造反的,正是陈豨。
而韩信想要谋反的事情被他的“舍人”知道了,这个舍人,不可能是韩信的秘书,很大概率是刘邦派来监视韩信的人,所以韩信囚禁了他,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韩信舍人的弟弟跑去通风报信了,毕竟韩信的造反内容很夸张,就是负责里应外合,攻陷空虚的长安。
这个举动一旦成功,整个长安就被韩信占据了,吕后等人自然是没好下场,而刘邦也失去了大本营,加上韩信的“兵仙”实力,刘邦很有可能皇帝都当不成了。
可以想象,这件事情被坐镇长安的吕后知道了,她内心得有多慌,于是她找来了萧何商量对策,因为韩信不是个善茬,假如不是韩信因为心中的那点“尊严”,压根就不会顾及刘邦的感受另起山头,更不可能被刘邦夺走兵权,而现在的韩信要造反了,这点底线已经没有了,他比活着的项羽更危险。
萧何沉吟了一下,确实是这个道理,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找借口开“庆功宴”,这个“功”就是带头叛乱的陈豨被斩杀了,一是为了暗示韩信造反的计划被中断了,二是为了把韩信“引”过来,解决掉韩信。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可萧何没想到的是,韩信对这件事情根本就不信,所以他找借口说自己身体不适,这次庆功宴出席不了,面对韩信的推辞,吕后没有了法子,最后还是萧何赌了一把,他赌韩信还念及当年他的提携之恩,然后他亲自和韩信说,让韩信就算是病了,也勉强来参加一下。
“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其实萧何这一招不像是“阴谋”,更似阳谋,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有没有看出来,可是韩信就是那种“一言九鼎”的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他若不是保持了这种贵族的气节,也不至于在刘邦登基后混得那么惨。
就这样,韩信还是选择入朝了,而结果让他很失望,萧何确实是“诱骗”他进宫,不过他没有指责萧何,因为他也没有来得及指责谁,吕后所安排的“武士”把他绑了起来,然后几把刀就架在他的脖子上了,韩信知道,这下自己真的完了。
就算没有他谋划造反这档子事,吕后和韩信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在吕后的眼中,韩信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人物,因为刘邦一日不除掉韩信,那么韩信对太子,也就是未来皇帝刘盈的威胁大大提升,吕后乃是太子之母,怎么可能不未雨绸缪。
然后吕后当着韩信的面,公布了韩信的罪行,要就地处死韩信,整个过程萧何本人也不知道在不在现场,假如在,也不知道有没有发声,而韩信听到吕后对他的“宣判”,立即怒火中烧,大声悲呼自己当初没有听从身边谋士的建议,早点自立为王,以至于现在被一个妇人杀害。
其实韩信一直都被后人认为“情商低”,可是韩信内心却是很骄傲的,甚至他的地位没有史书所反映的那么低,在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韩信在军中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对于一般的人,他还真的是抱着“看不起”的态度,这不是什么坏心眼,纯粹就是贵族那股常见的“没礼貌”的劲。
在韩信看来,他可以死,但死在一个妇人的手中,那就是奇耻大辱,所以他在临死前破口大骂吕后,只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对“诱导”他来到这里的萧何说一句不是,本来韩信最应该骂的人是萧何才对。
所以,韩信既是死在吕后的手里,也是栽在萧何的手里,韩信假如最后关头选择回避萧何的邀请,那么他就不会因为信任萧何踩入这么大的一个坑了。
韩信的死到底冤不冤?因为韩信对大汉的建立有着至高无上的功绩,所以韩信的“结局”让后世人无不对他唏嘘感叹,对他高度同情的同时,也对刘邦这种“过河拆桥”的皇帝抱着深刻不满的态度,因为一个功臣不得善终,乃是一个王朝最悲哀的事情。
如果只从韩信在击败了项羽之后,就被刘邦夺走兵权并且架空来看,韩信是很可怜的,但问题是,韩信最终还是决定走向刘邦的对立面。
韩信不能说是一个百分百忠诚的人,在刘邦称帝前,韩信也曾做过“要挟”刘邦给他册封齐王的事情,这其中既有韩信的幕僚从中怂恿,也有韩信自己的欲望主导,而韩信最大的毛病,一直是心中的“贵族执念”、“诸侯王执念”,他是一个很典型的“战国思想”者。
在韩信的角度来看,他只要做了诸侯王,就跟东周时期那些高高在上的君主一样,可事实上,这个世界早就变了,他和刘邦最大的区别在于,刘邦看清楚了这个世界和时代,他却沉迷在了过去的时代。
当他反应过来后,已经没有太大的实力能够造反了,恰巧陈豨爆发叛乱,韩信能够里应外合,步步为营,事实上韩信在生命最后关头,本身也是他人生蜕变的最重要关头,如果韩信没有被杀,那么长安的确会被他拿下,而一旦回归战场,刘邦和韩信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只不过当韩信决定要造反的时候,刘邦就已经有无数个合理杀了他的理由了,都不需要吕后动手,刘邦自己动手都是名正言顺的,毕竟什么君臣道德,最终还是大不过“你死我活”的定理,因此,韩信被杀,其实是不冤枉的。
韩信被竹竿戳死的野史暗示着什么?从正史的记载中来看,韩信就是被人用刀斩杀的,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拖拖拉拉的过程,十分干脆,而吕后也是个狠人,设计出掉了“汉初三大将”中的两个(韩信、彭越),更狠的是,这两人的死,骂名都由刘邦一同背负。
韩信之死,到底是刘邦所愿还是不愿,很难讲清,因为在英布之乱的时候,刘邦和吕后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权力”分歧,他们夫妻二人的利益,未必是一致的,所以杀了韩信,刘邦未必是开心的。
但不管怎么说,韩信联合陈豨造反的事情八九不离十是真的,从客观事实来讲,吕后杀了韩信,也确实为大汉续命了。
韩信被杀了是事实,可却不是传闻中的被竹竿子戳死,而在明朝的时候,这个“野史”传出来,其背后的动机耐人寻味。
“三不杀,五不死”的最早说法是来自于明朝后期的话本小说《西汉演义》,作者乃是万历年间的文人。
要知道,古代的小说家作者,他们创造故事都是有“深意”的,这是一种“共识”,假如没有自己要刻意埋藏在其中的真实意思,那么这种作品就会被视为“没有灵魂”。
由此可以联想一下,究竟是什么环境,让《西汉演义》的作者塑造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被杀掉的韩信,最后还是被人“取巧”杀害了。
很大可能,就是在讽刺明朝太祖朱元璋“鸟尽弓藏”,还有嘉靖皇帝时期,对严家父子的“利用”以及最后的残忍处置。
事实上,在明朝后期,“诋毁”明太祖朱元璋是一种潮流,不过这种诋毁不是什么扯下修养破口大骂,而是写一些有“深意”的故事和演义剧情来暗讽朱元璋。
譬如著名的“徐达食鹅”,正是出自《翦胜野闻》,在这本书的记载中,徐达患有“背疽”(背部长有脓疮),在理论上是不能够吃鹅的,不然的话就会加重病情,从而导致死亡,可是朱元璋明明知道此事,还要赐下鹅肉,徐达看到了“御赐”的时候,老泪纵横,最后食鹅病发身亡。
在正史中,徐达患有“背疽”这件事是真的,但是徐达乃是正儿八经地“自然死亡”,没有外力干扰,更是和朱元璋无关,可偏偏是这种既有点真实历史,又有点假历史的结合“野史”,才更引人入胜,更多人信。
有人写这样的故事,就说明“抹黑”朱元璋这种行为有市场,而且当时的社会舆论肯定对朱元璋不推崇,这种环境,才是一切的根本。
不过像《翦胜野闻》这种直白嘲讽朱元璋的故事不是一般小说家敢写的,更聪明一点的便是“借古讽今”,当时的“古”,也包括了汉朝,今,指的就是明朝,所以这才有了《西汉演义》这里面的桥段。
从客观角度来讲,这种“文学风气”的形成,更多是来自于世人对朱元璋“兔死狗烹”的不满,想当年朱元璋赐下那么多“丹书铁券”,可最后却没有多少个丹书铁券拥有者善终,竟然变成了“催命符”,而朱元璋动手杀他们的理由却是各种语焉不详的“谋反”之罪。
在吕后用“竹竿”戳死韩信的这个故事的背后,其意义与朱元璋的行为是相似的,刘邦“三不杀五不死”地保证韩信不会死,最终还是拐弯抹角杀了韩信,而朱元璋用丹书铁券告诉功臣们可以免死,最后却因为谋反之罪一网打尽,韩信的悲哀,就是明初功臣们的悲哀。
结语:野史不是真的,但韩信在临死前的悲呼是真的,韩信这一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屈辱,或许不是他曾经为了生存钻人胯下,而是在击败了天下最强大的对手项羽之后,他竟然败在了一个女人手中,这看起来,就仿佛天下人都不如这个女人似的。
所以韩信在乎的不是亡与不亡,而是该如何亡,亡在谁的手中,以什么样的名义而亡。这才是韩信一直追求的内心世界,就像他当年为刘邦杀得天下群雄片甲不留,明明连刘邦都不及他,他却还要留在刘邦手下。
刘邦想做的是皇帝,他一直做的,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已。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为了羞辱他。而这也正是吕后与萧何的残忍之处。因为,韩信是个极度自负骄傲的人,只有彻底击溃他的骄傲和自负,才算是真正的击垮了韩信。换句话说,只要能够击垮韩信的自信,践踏他的尊严,那么,即便不杀他,他也不再是兵仙,而只是一个人人可欺的废物。
一:致命危机——大汉朝建国后的隐患
自霸王乌江自刎,刘邦践祚称帝以来。虽然天下业已平定,百姓也已安宁。但对宛如初生之阳,巍巍赫赫的大汉朝而言,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时刻却才刚刚到来。年已垂暮的刘邦,行事刚毅的吕后,年幼仁弱的太子刘盈,势张天下,利害关系盘根错节的功臣集团,以及那名为臣子,俨然王者的异姓诸侯王。种种矛盾犹如滔天骇浪,无时无刻不冲击着刚刚诞生的大汉王朝。
当然,老谋深算的刘邦显然对此早有预算。所以,在建国之初,深感时不我与的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易置太子”的方式来打击权势煊赫的吕氏家族;用“虚空无稽的举报”来消除异姓诸侯王的威胁。与此同时,对留守关内,无尺寸之兵的以萧何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也是一再敲打。换言之,蕴含在刘邦“狡兔死走狗烹”的举动背后的,正式他对王朝前途的忧虑和对帝国发展的绸缪。
所谓“世间事不如意者常八九。”在“易置太子”之策被迫流产、敲打功臣集团一再受挫后,渐生倦怠之心的刘邦也就不再挣扎。毕竟,“虎毒不食子”,即便太子仁弱,吕后刚毅,但终究不至于杀子而夺位;更何况,当年自沛县即追随自己的功臣们,自始至终也没表现出对刘氏的敌意。他们所谋求的,充其量也不过是权位和财帛罢了。如此一来,有权有势,有封地有军队的异姓诸侯王也就成了帝国真正的心腹之疾,肘腋之患。
二:兵仙韩信——刘邦心中,大汉朝最大的心腹之患
话说汉初“郡国并行”的政治格局本就不是刘邦的心目之选。之所以如此,则是限于当时客观的历史环境,实属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举动。所以在项羽自刎之际,虑事久长的刘邦就迫不及待的剥夺了齐王韩信的军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徙置与四野平旷、无险可据的楚地。不仅如此,之后不久又以“窝藏罪犯”之名,将其逮捕,贬王为侯软禁长安。
而刘邦之所以对“国士无双”的韩信如此凶悍无情,究其原因则不过是因为韩信此人实在太过“危险”!
话说,对于汉室集团而言,他是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后才姗姗来迟,前来投效的。这种带有明显政治投机的行为无疑会使刘邦心生抵触和提防。但限于当时猛虎环伺的局面,刘邦又不得不暂时重用与他。而正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话,能力出众的韩信随即大放异彩,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折服了刘邦帐下的骄兵悍将,而且还辅佐刘邦开辟第二战场,直至迫使“武勇千古无二”的楚霸王拔剑自刎。
但世殊事异,除了义利,又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呢?能力强悍且不甚听话的韩信在狡兔死、雕鸟尽之后,随即成为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可限于韩信的功勋实在太大,一旦处置不当势必会引起天下诸侯的反弹,所以在对待韩信的问题上,向来果决的刘邦也曾踟蹰犹疑,以羁縻为主。
三:杀韩信者吕雉也
汉高祖十一年,代相陈豨造反,而在“易置太子”之争中无奈败北的刘邦,在朝中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迫于功臣集团的压力和吕氏家族的督促,不得不拖着病弱残躯再度出征。同年,长安城内开始疯传韩信将为陈豨内应的谣言。闻言而惊的吕雉随即会同萧何,定下“诈韩信入宫,然后收杀之”的毒计。将一代名臣,千古将星坑死与未央宫中。
而凯旋归来的刘邦闻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也不过象征性的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话说,从刘邦夫妇的表现来看,对于杀韩信一事,两人几乎是有志一同的,唯一的差异不过是什么时候杀,与怎么杀罢了。
至于题主所问道的为什么要用竹竿戳死。想来这应当只是后人用以嘲讽刘邦夫妇的方式和手段罢了。因为用“竹竿戳死韩信”之事并未被记载在正史之中。虽说读史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这却并不代表就可以无中生有,肆意捏造。
韩信为何被宫女用竹竿戳死?难道吕后、萧何没有兵器吗?
刘邦先后带兵镇压了彭越、英布两大异姓王,是有谋反的证据。而对韩信这个曾讨要"假齐王"的大功臣,是怀有十分复杂的心情,只有谋反的嫌疑,没有谋反的实证。已经剥夺了韩信异姓王,降到了毫无兵权的闲散的淮阴侯。
刘邦为之征求过谋士张良的意见。
张良瞪大了眼晴,久久不开口。他见刘邦急切地等待要答案的神情,才缓缓而道:"韩信是一大功臣,无论怎样,都不能铁击死、火烧死、见光死"。
刘邦出征,特关照吕后对"韩信"三不死。
有人报吕后,韩信部下李左车等人常发牢骚、有图谋不轨的迹象。吕后与萧何等商议,萧何为保自身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诱骗了韩信闯入宫。
萧何对吕后说"我只能做到这一步,如何处置我就概莫能助"。长叹了一声,离开了吕后。
韩信毫无思想准备,被吕后的护卫军五花大绑投入铁笼中。
吕后令宫女用尖尖的竹子,对笼中五花大绑的韩信,乱刺一通,可怜韩信一个大汉,活活被宫女竹尖捅得体无完肤,血流如注,一直捅到断气为止。
刘邦回京,得知韩信已被吕后处死,大吃一惊。可吕后说"韩信私通逆反之徒,强闯大宫,我遵照了"三不死",让宫女用竹尖刺死了韩信。为陛下消除了一大隐患。"刘邦也感叹不已。
刘邦临终之际,当着吕后和满朝文武的面说"非刘氏者不得封王,如有异姓王天下共诛之!"
吕后把持朝政后,吕家兄弟个个掌控大权,也不敢将吕家外戚封为一个王。而吕一死,吕氏一门尽遭斩杀。吕后以残暴的开场,终遭致残暴的下场,有道是"天道轮迥,环环相报。令人唏嘘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