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大名鼎鼎的六不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一度被拿来当林则徐的背景板。这也是咱们惯用的二元历史论调,所有人物都是非黑即白,林则徐伟大光明正确,那么叶名琛就猥琐软弱无能。

其实历史没有那么简单,电影电视剧尚且要将人物刻画的复杂深刻一点,真实存在的人物怎么可能那么扁平化呢。

叶名琛此人,属于典型的中世纪官员,熟悉为官治民之道,懂得忠君爱国之理。年纪轻轻就晋身为封疆大吏广东巡抚,咸丰二年(1852年)四十出头的他就实授两广总督。

当然这种火箭升迁一般都要靠血与火加持,叶名琛当时镇压广东洪兵起义,也确确实实下手够狠,仅仅广东一地,叶名琛摘掉的脑袋就有十万多,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跟大名鼎鼎的曾剃头相比,叶名琛也不遑多让。

东莞会匪倡乱,合他寇围广州,势张甚,有议借洋力御寇者。叶相斥之退,诸寇旋败散。……叶相檄诸府州县,凡昔通匪者,吏民格杀勿论,黠悍者皆假捕会匪名相仇杀,前后斩十余万人——《近代中国秘史》

当然我们对历史的评价大多是站在现代人的思维上,对于叶名琛那样的清朝官员来说,这些乱臣贼子其罪当诛,杀多少也不嫌多,毕竟这是老板的敌人,收拾得越干净咱就越尽职。

所以在其位谋其政的视角来看,叶名琛也是一个很尽职的中层管理。而且人家叶总督不挑活儿啊,咸丰任命他当两广总督的时候,刚刚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锤,朝廷丢了面子又挨了大耳刮子,广东是英国指定的开放聊天窗口,等于是虎狼聚集之地。作为管理者非常难拿,你说你严格执行《南京条约》的条款吧,朝廷尤其是那个刚上任的咸丰肯定觉得你丢了大清体面,隔三差五就要找你茬儿。如果你跟英国佬摆谱,那帮鬼佬开着炮舰就来轰你,到时候上报到朝廷,责任还是你的。

就这么个两头吃瘪的活儿,叶名琛愣是给撑了下来,这人不得不说脑子也好使,跟英国人也不玩别的手段,咱们就按照条款可劲儿抠,咬文嚼字的总能找你的便宜。英国佬一时间还拿他真没办法,而且叶总督虽然没有帮助朝廷把广州修成铜墙铁壁,但也积极整修炮台,训练乡勇。后来两边闹翻开打了,叶名琛也悬赏要鬼佬的人头,并且还玩了一把火烧战船,扰袭登陆英军等。

当然这些操作都是蚍蜉撼大树,白费劲儿而已,两边的军事力量差距太大,人家睡着了你也偷不到塔。最后叶名琛城破被俘,叶名琛这时候也没有给大清国丢了体面,坐着轿子去了英国军舰,叶总督这时候还天真的认为,自己要去跟英国皇帝来个面对面辩论,然后自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鬼佬喷得跪地求饶,重新向大清国求和。

结果英国佬表示你想疯了心,然后把叶总督送到印度加尔各答岛关押,叶名琛也是够咯,坚决不吃英国人的食物,可见英国料理从那时候就很烂,最后绝食而死。

至于拿他当猴子卖票,那是野史瞎编的,英国佬也不缺那点钱,而且说出去更丢人。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叶名琛可以说是清朝时期最出“洋相”的一个总督,他不止被外国人当猴子看,即使是现代人看了,也感觉他是一个怪物。

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员,不是谁都能当的,叶名琛能够当上两广总督必然有着他的厉害之处,这里要说一下,清朝时期一共八位总督(不算清末设立的东三省总督),都是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按照实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隶总督,其辖区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其次是两江总督,其辖区包括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区;第三位的两广总督辖区包括,广东和广西。

直隶是因为靠近权力中枢,辖区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两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因此也很重要,两广能够排名第三是因为当时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设立在广东,经济也很发达。

按照道理来说,两广总督应该是富得流油的一个差事,奈何对外贸易对两广总督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较麻烦,尤其是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洋人。

所以,从1840年开始,两广总督走就开始走背字,麻烦不断,你想想鸦片战争从这里开打,还有你的好,著名的禁烟大臣,当时的政治明星林则徐就在两广总督的位置上陨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满清权贵,结果没干多久,也因为鸦片战争的事被革职了。

可以说,广东由于是封闭的清朝唯一的开放窗口,人民思想开放,社会治安很不好,因此广东也始终是爆发革命的策源地,叶名琛能够1852年干到1858年,长达六年之久,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名琛之所以能够稳坐两广总督,在于其在坐镇两广时期雷厉风行的镇压农民起义,很多人看到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认为叶名琛是一个窝囊废,并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么做到这个位置上的。

其实,叶名琛是一个很厉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后,很快从广西涌入广东,进攻广州,当时叶名琛是广东巡抚,他率领一万五千兵马居然抵抗了20万太平军的进攻,并且将太平军赶出广东地面。

叶名琛也并非贪官污吏,他属于那种家里比较有钱,然后又比较有才华,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清时期貌似有一个传统,不入翰林的人,没有机会进入内阁,由此可见,其仕途起点至高,1847年担任广东巡抚,1852年担任两广总督,当时对他评价极高:“叶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勋绩,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叶名琛在对待洋人时,态度也十分强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则徐的影子,只不过林则徐更幸运,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打不久,他就被免职了,人们反而同情他,认为只要清廷不换掉林则徐,鸦片战争必然可以获胜。

叶名琛的倒霉之处在于,他可能一直把林则徐当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对待洋人的态度上,十分强硬,当时广东民众和朝廷都认为叶名琛是好样的。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其实这个事件本来不关英国人的事情,只是当时中国商船打着英国的国旗从事贸易,清廷当即给予逮捕,结果英国人借机挑事,认为清政府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水深火热当中,趁机想要清政府承认其在华权益。

叶名琛也以强硬的态度拒绝跟英国人交涉,结果英国人气愤的占领了广州,但是占领广州也无济于事,因为英国人对这场战争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又撤了出去,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军事全盛期间,清军则节节败退,处于内外交困当中的咸丰皇帝得到这个消息,还以为叶名琛打败了英国,反而嘉奖叶名琛干得好。

有了咸丰帝的鼓励,叶名琛更不惧怕英国人,随后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对待英国人,1857年9月,英法联军的海军到达广州,令叶名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朝廷眼见即将开战,反而责怪他不应该掀起战争,由于朝廷的不支持,叶名琛的抵抗也就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不久之后,英国舰队直接开入广州,要求叶名琛立即投降,但是叶名琛却毫无反应,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没有逃跑,最后被英国人一脸懵逼的俘虏了。

对于叶名琛这样一位在清廷内位高权重的人物,作为胜利者的英国人也不敢怠慢,并没有把他当作战俘来对待。

在将其带到“无畏号”军舰时,还允许他携带仆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这样清朝的一品大员,两广总督在无畏号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叶名琛自诩“海上苏武”,不吃外国人的粮食,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在粮食吃完之后,绝食而死。

对于叶名琛这样的一位“奇葩”,估计不止是当时的人认为他是怪物,就是现代人也无法理解,这位“六不总督”,还有待历史的评价。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叶名琛,绝对是中国古代吏治体系中的典型人物,其充满矛盾的思想,造就了一个戏剧化的人生,让现代人看来,颇有被猴子派来,负责搞笑的意味。叶名琛被俘往印度之后,被当做猴子供人观赏,只是个夸张的说法,整体而言,英国人还是比较尊重叶名琛的。

叶名琛,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绝对深谙做人、处世,以及为官之道。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28岁时考中进士,入选庶吉士,三年后外放知府。之后,可谓是平步青云,屡获升迁。到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入仕仅仅12年的叶名琛,就已经升任了广东巡抚之职。到了咸丰二年(1852年),叶名琛做了5年巡抚之后,又升任两广总督,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叶名琛,是有才能的,而且对清朝有功,特别是在平定内乱方面。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叶名琛在广东讨伐反清的拜上帝会组织,诛杀数万人,成功遏制了拜上帝会在广东的发展势头。1854年,广东天地会聚众攻打广州,叶名琛倚仗大炮闭关坚守,在美英军舰的协助下,平息了事态,保持了广东的稳定。

同时,叶名琛坚定的反抗列强入侵。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他在广东巡抚任上,与两广总督徐广缙合作,坚决阻止英国人入驻广州城,属于排外的强硬派。而且,叶名琛还在刚刚割让的香港遍布眼线,搜集情报,坚决与列强斗争到底。

到这里,叶名琛看似还是比较有作为的,而且很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感。不过,接下来要说的事情,叶名琛就有些“搞笑”,甚至是“荒唐”的天赋了。

叶名琛性格木讷而强势,且勤于吏事,导致他的属下都有点怕他。正因为此,叶名琛就少了言路和信息来源,做事不免“昏庸”。他在剿灭天地会时,就错误的把天地会分堂的山堂号,当做所在地,闹了不少乌龙。有一次,叶名琛突然得知了一个叫“老万山”的天地会分舵,就马上派人去老万山实地拿人,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了。叶名琛闹了不少笑话,而他的下属们也不敢提醒。叶名琛也就乐此不疲,每次都是空手而归,却丝毫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叶名琛善于“为官之道”,这个道从哪里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弄虚作假。他派了很多眼线去香港等地刺探消息,每次得到消息之后,他都会过滤一下,对朝廷报喜不报忧,甚至是颠倒黑白,捏造事实。叶名琛总是说一些英军失败的消息,以及法国在中英冲突中保持中立等等。搞的当时的咸丰皇帝天天在京城乐滋滋的,广东无事呀,好开心啊。实际上,完全不是那回事,马上就要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要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了。

叶名琛在扼制列强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建树,但是,在镇压内部叛乱方面还是有一些手段的。在平定天地会时,叶名琛每次都找不到真正的天地会山堂,也就抓不到人。怎么办?周围老百姓多的是,抓来杀了,反正也没人会去查到底是不是真的天地会成员。毕竟,他叶名琛就是两广总督,他叶名琛说的算。于是,叶名琛每天都屠杀数百人,短短三个月杀了七八万人。然后,他上报朝廷,剿匪多少多少人,大功呀。

叶名琛强悍,敢于屠杀百姓,但是,他却不敢跟列强打。叶名琛坚决排斥列强,但是他对待列强的态度,却是“耍无赖”,深得“拖”字诀的要领。他对外国使节,态度傲慢,通常情况下,是既不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也不回复外国使节的照会,即使是回复了,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弄得这些外国使臣个个抓耳挠腮,不知所以。

如果“拖”,是为了发展生产,加强战备,是为最后和列强开战做准备,或者增加谈判的筹码,也就罢了。而实际上呢,包括叶名琛在内的大清政府官员们,似乎什么也没做,就是这么为了“拖”而“拖”着。

1856年,亚罗号事件爆发,广东水师扣押了亚罗号,英国领事发难,而叶名琛只是释放了被捕的水手,却没有做进一步的沟通,最终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海军开始调集部署,而叶名琛却丝毫不予理会,还兴致盎然的连续两天去看乡试骑射。面对已经穿越虎门的英军舰只,叶名琛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不准开炮,也不准还击。沿途的炮台守军,也都收到了叶名琛的命令,走避不战。然后么,英军轻轻松松的占领了广州城外的所有清军防御工事,直逼广州城下。

叶名琛倒是很坦然,下令封闭海关,中断贸易,我制裁你们,不跟你们做贸易了。但是,在坚船利炮之下,是你叶名琛说不做生意就不做了么?于是,叶名琛又调集了乡勇团练,大肆操练,试图震吓英军。英军当然不予理会了,就是来打仗的,还怕了不成。英军炮轰总督衙门,而叶名琛则“危坐二堂,绝无惧色”,坦然呀。他如此坦然的原因,我们后面说。英军因为人少,冲入广州城劫掠一番之后,撤了,叶名琛取得对英作战的“完胜”。

第二年,英法联军大军抵达广东。叶名琛善于虚张声势,加上错误新闻的误导,他认为英法也是虚张声势,不以为然。他再次施展“拖”字大法,还想学上次英军进攻广州时的方式,将联军耗走了为止。而且,他还认为“过了十五日必无事”。结果呢,广州很快被英法联军攻陷,而叶名琛被汉奸出卖被俘,押送到了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

叶名琛遇敌为什么每次都十分的淡定,而且非常笃定的坚信可以“拖”走英军呢?原来,叶名琛非常迷信,非常相信占卜之类的东西,他通过占卜,相信自己可以赢,英军会自己退走。所以,他敢冒着炮火危坐不动,并确信英法联军第二次进攻,也会在十五天之后撤退。信仰的力量果然强大呀,只是,过于迷信就不好了。

叶名琛对列强的态度,被时人薛福成讥讽为“六不总督”,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实精髓可以总结为一条“死皮赖脸的拖下去”。叶名琛仅仅是把这条精华发挥到了极致,被誉为了“古之所无,今亦罕有”的千古奇人而已。

不过,叶名琛还算有骨气,口口声声“欲面见其王以理论”,要找英国女王说理去,这……而且,叶名琛坚决不吃英国人的一粒米,在他被俘后,还是自备粮食,耻食敌粟。这也不免让人在对其的嘲笑中,突然对叶名琛的坚持,产生了一点点敬佩之情。叶名琛再混沌,再搞笑,也总比那些趋炎附势,投敌卖国之人强多了。

叶名琛被俘后,英军很害怕清朝廷会设法营救他,同时,还担忧叶名琛会影响他们稳定广州局势。于是,就将叶名琛送到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加尔各答,将其囚禁在威廉炮台内,后来又迁往托里贡住宅居住。叶名琛还在坚守他的气节,日日读书诵经,写文作画,还以“海上苏武”自称。1859年,叶名琛在被俘一年多以后,因为自备的粮食尽空,不愿食敌粟,绝食而亡。叶名琛“搞笑”的一生终结了,而英国人将叶名琛的遗体装殓后,运回送还了中国。

在叶名琛在坚守的同时,清朝的咸丰皇帝却早已经抛弃了他。咸丰直接将所有的过错全都推倒了叶名琛身上,革去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让叶名琛成了一名无足轻重的罪人。大清帝国的君主有如此作为,在对列强的作战中,屡战屡败,也就可以理解了。大清朝在善于甩锅的道光、咸丰等帝王的统治下,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必然的了。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叶名琛是湖北武汉人,家境较充实,道光十五年考取进士,道光二十七年升任广东巡抚,后来与两广总督徐广缙一同支持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阻止英国人进入广州城运动,而成功晋封男爵,当时因清朝上下排外气氛高涨,属于强硬派的叶名琛受到重用,到了咸丰元年,加封太子少保衔,咸丰二年,升任两广总督。

叶名琛任职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然而他的做法却让人大跌眼镜,面对虎视眈眈的英国人,叶名琛采取了“六不”政策,即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正是因为他的自大、不作为,很快就让英国人攻破了广州,他还是坚持“不走”的原则,最后束手被俘。

1858年1月5日,被俘后的叶名琛被送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如此高级别的官员被俘,英国人还是很有成绩感的,对他以礼相待,而叶名琛自始至终的保持了一种凛然的气节,从而也得到了英国人的尊重。

叶名琛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英国人又把他送往印度,他自己还以为英国人要把他送给英国女王,面对一路上海上的美景,叶名琛心情大好,还吟诗作对,好不乐哉。

在到达印度加尔各答后,让叶名琛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要求他穿上清朝的官服,然后将他关在四面透明的玻璃房里,又对外大肆宣扬抓到了不知名的物体,长相奇特无比。

很多人都没见过清朝人,于是纷纷买票前来观看,叶名琛被当成猴子耍,也觉得难堪,无地自容,在得知无法见到英国女王后,叶名琛不食异乡粟米而绝食,于1859年4月9日死于加尔各答。

叶名琛乃清朝的封疆大吏,却被当成动物关起来,还被外国人围着观赏,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其实英国人更是在侮辱清朝,当时英国船坚炮利,是海上的霸主,印度已经变成他的殖民地,它还会把一个闭关锁国的大清放在眼里吗?

叶名琛采用“六不”策略,最后被人羞辱,其实应该说是清政府的无能,当敌人的大炮打开了家门的时候,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将自己的土地拱手让人,在这样的政府当差,能不受委屈吗?

叶名琛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大环境下造就了 他保守自大的处事作风,他的思维方式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封建士大夫一样,跟不上急速变化的时代,天朝大国的思想决定了他生硬的处事能力,然而他被俘后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的。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俘虏的清朝两广总督。他被人称为“六不总督”,也就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气节的清朝官员,自号“海上苏武”。这种奇人,这种奇事,也只会出现在奇葩的清朝末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了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夺取的权益,英法联军得寸进尺,寻找借口,挑起事端。可是,面对清朝,他们也遇上了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方无法沟通的问题。

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双方都以文明人自居,视对方为野蛮人。在双方的交流里,根本就不把对方的诉求放在眼里,最终只有付诸武力。这样,凭着船坚炮利的英法联军就占了上风。最后,谁的武力强,就按照谁的说法办,成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那些官员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跟洋人打交道。当时和西方人谈判的清朝谈判代表回来后破口大骂,说此夷不讲道理,胡搅蛮缠,蛮横无理。可是,在西方人眼里,这些留着辫子的鞑靼人更是野蛮。说话不着边际,朝三暮四,出尔反尔。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晚清的怪相。

而叶名琛则是这些怪相中的一叶。他当时坐镇在被英法联军攻打的广州,束手无策。打吧,自己肯定不是对方的对手。大家都知道,在后来的八里桥之战中,清朝的几万精锐骑兵尚且不是英法联军的对手,叶名琛手里没有重兵,如何对抗敌军。因此,他采取了不战的方针。

而议和呢?叶名琛虽然是一个两广总督,权力很大。可是,他没有皇帝赋予的外交权力。他就算是想和英法联军议和,议和没有前提的条件,也是无效的。

守就不用说了。清军的战斗力众所周知,如果叶名琛能够守住广州,他也就不会被英法联军给抓走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多少清军也没有能够守住广州,更何况手无重兵的叶名琛呢?有人说动员民团,那些民团和外国正规军之间的差距不言而喻,究竟能够起多大作用就难说了。

投降,那是不可能的。叶名琛自认为气节第一,向敌人投降是他的节操不允许的。就是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从头到尾,叶名琛也没有对敌人有乞怜之语。

那么走呢?逃跑怎么样?叶名琛也不会选择这个方案。和上面的原因一样,叶名琛自己的节操不允许他这样做。同时,另一个原因是,清朝法律森严,丧师失地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叶名琛如果逃跑,名节俱损,还落个不光彩的下场,所以说这个方案他也不会采用。

那就剩下一死了。我们可以看到,叶名琛并不怕死。可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他死的不明不白。如果按照大清律法,他在城破之时而死,还会得到朝廷的抚恤。可是,他却采取了另一条死亡之路。

他一是不承认双方的战争状态。他认为,双方的冲突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他以为,只要他不抵抗,双方不流血,就没有了侵略,没有了战争。

二是,他认为,既然双方没有进入战争状态,那么自己就不是战俘。自己依然是清朝的两广总督。自己就有面见英国最高执政者的权力,可以对当时的情况进行辩解和商谈。

因此,叶名琛在被英法联军抓走的时候,他还幻想着自己是打通双方关系的使者。这才认为自己是“海上苏武”。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节,还带着粮食,表示不吃敌人的饭。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战争并不因为叶名琛不应战就不存在。而英法也没有因为叶名琛自认为双方不在战争状态就没有把他当战俘。因此,落入英法手中的叶名琛,最终还是被当成战俘送到了印度加尔各答关押了起来。

被关押在加尔各答的叶名琛虽然还幻想着面见英国国王,当面对战争冲突进行申诉。可是,他最终失望了。最后,他在自身带来的粮食吃完后,实现了自己不吃敌国的粮食的诺言,绝食而死。

至于说,把叶名琛当猴子展览这件事只是一种传说。我想这种传说的真实性不大。因为至少叶名琛还有着两广总督的头衔,还有一定的宣传和利用价值。英法不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过分。

叶名琛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他的学识,只是用来如何对付国内的情势。对国际的情势,他和当时的清朝人一样,都是两眼漆黑。因此,在与英法侵略军打交道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可笑的情况。最后,他的保守气节的死也变得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清朝一品大官叶名琛,被俘虏到印度,当猴子供人观赏,是什么情况?

叶名琛是清朝晚期掌管着广东、广西大权的两广总督,历史中的他之所以会被抓去印度,主要跟他得罪了英国人有关。

早在他当广东巡抚期间,他就和英国人发生过冲突。

当时他和自己的上司、前任两广总督为了阻碍英国人进入到广州城中通商,曾与广东当地人组成的团练严守抗拒过英国人。

在冲突爆发时,纠集10来万人乘坐小船团团包围住了英国人的铁甲战舰,然后通过那10来万人的汹涌呼声,硬生生把英国人的铁甲战舰逼退了回去。

当他自己当上两广总督、英国人想找他重新谈通商事宜时,他也极力敷衍,迟迟没有让英国人跨进广州城。

这种种事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他和英国人之间的矛盾,而英国人也不是什么特别有度量的人,在这种种矛盾发生之后,英国人就对他生起了怨恨。

扣押亚罗号

由于实在没办法进入广州城中通商,所以英国人最后就找了个借口向清朝发难、想以力破巧。

这个借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亚罗号事件。

在明面上,亚罗号是一艘挂靠在英国人名下、聘请了英国人当船长的商船,但暗地里这艘船却并不简单,是一艘从属于清朝走私犯、专门在海上从事走私活动的走私船。

在澳门的时候,得知了这艘船真实背景的葡萄牙人就已经打算扣押亚罗号,只不过因为亚罗号离开得早, 他们并没能成功扣押亚罗号。

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亚罗号来到广东之后,随着广东官府也获得了相应情报,亚罗号这才落入了法网。

当时广东官府趁亚罗号在广东港口靠岸时,派人抓走了船上的12名水手。

其中,包括了两名有案件在身的海盗。

英国人借机生事

如果只是简单的走私船,抓了就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挂了英国人的名号之后,一切就又会有所不同。

这时候,之前一直被叶名琛敷衍了事、一直无法进入广州通商的英国人赶紧抓住这个切入口,借这件事情对叶名琛以及清朝发起了难。

事情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借机宣称广东官府冒犯了他们,说广东官府在抓捕亚罗号船员的时候侮辱了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在让广东官府把亚罗号上的船员全部给释放出来的同时还要求广东官府向他们道歉。

面对他们的要求,作为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并没有全部答应。

因为在叶名琛经过调查后发现,广东官府的人并没有侮辱过英国的国旗,当时亚罗号根本就没有悬挂过什么英国国旗。

另外,亚罗号上的两个船员也确实是海盗身份。

所以他最终虽然迫于压力把那些船员交给了英国人,但是并没有抛弃尊严地向英国人道歉。

六不总督

在这双方闹僵的情况下,第2次鸦片战争自然而然就爆发了。

当时,英国人鉴于之前十万多人包围军舰的事情并没有打算直接攻打广州城,想的是直接沿海而上直取北京城。

不过还没动身,他们就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

从这个情报中,他们得知了广州的具体情况,知道广州城中并没有多少军队驻扎、知道那些曾经带给他们苦头的团练民夫们并没有被集结起来,在知晓了这种种情况后,他们就放下了原本的计划,出动军队直接对广州城发动了攻击。

而面对英国人的进攻,叶名琛则非常奇怪地采取了一种不攻击、不防守、不讲和、不逃走、不投降、不就义的姿态,任由英国人拿下了广州城。

很多人说叶名琛之所以不攻击、不防守,是因为他太过于迷信,迷信自己供奉的吕洞宾和李太白会保佑广州城不被英国人侵犯,但是在我看来,这可能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当时广州城驻守兵力实在太过于薄弱,他要是和英国人开战的话,后果绝对很惨,不攻击实属正常。

另外,防守也没什么用处,以广州城当时的实力根本挡不下英国人。

而如果是求和的话,他也做不到,毕竟亚罗号事件的错误本身不在于清朝一方,如果他请和了,就等于是承认自己做错了。

要是让他投降或者弃城而走的话,以他清朝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他自己的心里也过不去。

让他就义、与城同亡的话,他则觉得过于草率,自己这条命留下来可能还有点用处。

在做出了六不决定后,叶名琛就很自然地被攻入广州的英国人抓了起来。

流浪印度

英国人抓了叶名琛后,按照惯例来说,把叶名琛关在香港是最好的选择,毕竟香港是距离广州最近的英国殖民地。

但是由于叶名琛此前曾派出过大量间谍刺探香港,所以在担心叶名琛会被救走的情况下,英国人就把叶名琛转移到了他们认为没什么风险的印度。

在用军舰把叶名琛转送到印度的过程中,英国人对待叶名琛还算是礼貌,给予了他一定的自由、让他把仆人带在了身边伺候自己,并不像对待普通俘虏那样对他百般羞辱。

在有其他军方人员上了军舰的时候,这些人也会对叶名琛脱下帽子表示敬意,可以说礼节非常足。

而在把叶名琛押到了印度之后,他们也没有多么粗暴地对待叶名琛,只把他软禁到了一套院子里就没再做出其他举动。

至于把叶名琛当成猴子一样关到笼子里展览的事情在历史中是没有发生的,以英国人对叶名琛的尊重,他们还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流传,主要是叶名琛在被软禁的过程中有印度人出于好奇翻到墙壁上去看他,在以讹传讹下,才有了被抓到印度展览的说法。

就这样,叶名琛在印度生活了一段时间,一直等到他所带的食物吃完,他才选择了以绝食来了却自己的生命。

他绝食自杀的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当时清朝官员的传统使然。

之前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叶名琛一直觉得自己会被英国人带去面见英国国王、以为自己可以在面见英国国王的时候跟英国国王诉说一番,所以才在自己被俘虏后说服自己没有就义。

后来当他发现英国人根本没想带他去见英国国王时,感觉失去人生意义的他就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吃完了从家乡带过来的食物后,没再碰印度当地的食物、慢慢把自己给饿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