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有自己专门的创作团队吗,还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
德云社肯定没有专门培养一支创作团队,他们的段子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老段子+包袱改编这是德云社主要的作品来源,从郭德纲创业之初,基本就是走的老段子整理为主,包袱翻新为辅的路子。郭德纲最出彩的几部作品,除了我字跟你字之外,流传度非常广的《西征梦》,原版是张寿臣整理的《打白朗》,又名《得胜图》,郭德纲将原版的段祺瑞改成布什,后来是奥巴马,把讨伐叛军改成反恐,加入了很多时尚的包袱,而且故事推进也很自然,夸张幽默但不浮夸,很是引人入胜,笔者就是听这个段子迷上的老郭。《西征梦》说是借壳重新创作也不为过,这算是老段子翻新中的精品。
而现在大部分年轻演员的传统段子翻新形式上更加先进和简洁,都是把传统段子结构保留下来,塞入几个小包袱,以及一些演员的小才艺表演。当然现在德云社粉丝基本都是看人去的,对于相声本身没有兴趣,所以演员大部分都是文本都不用准备,上台各种现挂各种即兴发挥,内行人看着就是车祸,但粉丝看着感动死了,大拇指一竖“哥哥的相声创作能力好强~”
第二、原创有段子原创能力的人,在德云社数不出来十个,其中最强的当属早年的郭德纲,他能够在开个会回来就写一个《我要反三俗》,虽然这个段子结构过于散碎,纯粹是老郭的情绪宣泄,但早年的郭德纲能够凭着情绪就宣泄成一个作品,这就是马东说的“惊为天人”。而其他的你字我字系列,都是非常好的原创作品,当然中间有一些网络段子,也曾经出现过争议,但并不影响郭德纲巅峰时期的能力展示,确实是王自健说的“神级”水平。
紧随其后的应该是岳云鹏,岳云鹏有几个根据自己经历改编的段子《保安队的故事》,以及2015年岳云鹏在央视春晚创作的《我忍不了》,我认为这个作品的完成度以及舞台效果,能够压制所有新生代相声演员的春晚作品,既发挥了岳云鹏孙越的所有长处,又符合春晚舞台的节奏,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完美”。
而德云社其他年轻演员的相声创作,大部分是以碎包袱拼接+才艺展示为主,说是原创并不合适,更像是网络段子伪原创。包括张鹤伦的《我为歌狂》各个版本,以及孟鹤堂的《周文王》等,都是碎包袱合集,故事性很弱,而且前后完全不连贯,摘中间一段开始听也不影响任何观感。而这些碎包袱有些是去微博知乎头条虎扑贴吧等自媒体平台找的,还有些是粉丝投稿,所以偶尔也会踩到雷,被原作者喊话,一般这种时候,德云社演员都会用沉默面对一切。
第三、付费购买这种方式有是非常少见,而且是极特殊的场合才会使用,这也符合郭德纲的人设“不拿钱当钱,当命”。但个人觉得,这种付费购买作品的方式,其实是当下最适合德云社长远发展的路,相声创作本身就需要专业人士完成,而德云社自身培养的方向是表演为主,文字功底都跟没有一样,所以如果能成立专门的创作团队,或者跟外包文创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那对于将来的商演市场意义极大,否则一直这么吃流量,迟早有枯竭的一天。
德云社有自己专门的创作团队吗,还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影响,其实德云社的演出每天都在小剧场进行,加上大剧场的非常规演出,那演出场次就更多。
常年进行大量演出,而且尽量不重复过多,上台的演员就要事先学会说很多作品,如果说这些作品全都是新作品,那没有演员能够吃得消。德云社演员表演的绝大部分相声,都是早已有之的传统相声。演员需要做的,是在现成的传统相声上进行一些演绎,加入与时俱进的内容,这对演员来说就不算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据我所知,目前德云社没有专门设置的相声创作队伍,演员们上台表演的内容,大多是他们自己研究后放进去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演员可能与一些相声作者有合作。
德云社演员有效创新不足
可以听一下郭德纲早期的一些相声作品比如《西征梦》和《梦中婚》等,能够发现其实郭德纲只是借用了传统相声的外壳,其间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个人创作的,很多桥段是传统相声和其他人所说相声中没有的。
郭德纲之所以引发关注,也正是由于这种有效的创新。老相声迷听他那时候的相声能听出传统相声味儿,而新观众即使对传统相声知之甚少,也能被郭德纲的表演逗笑。
如果说德云社所有相声演员都能做到这样,德云社会受到更多的肯定。然而事实就在于,即便是郭德纲自己,这些年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很多时候在台上就几乎不变样地表演老段子,拿于谦家里人说事儿。
再看其他演员,很多时候也是乱了章法,戴着传统相声的帽子乱说一气,也因此引来不少争议。
看现在的德云社节目单,每天差不多都是《打灯谜》、《对对子》、《拴娃娃》等传统段子,演员需要做的,仅仅在垫话部分加入一些零碎的段子,说上十几分钟进入正活,再平铺直叙地表演老段子,很多时候对观众的吸引力并不大。
传统相声不是不可以说,但观众如果进哪个相声园子听的都是这样缺乏新意的作品,也就慢慢失去听相声的兴趣。
岳云鹏剑走偏锋
这与演员的能力直接相关。为什么岳云鹏能够被大家喜欢?论长相他远不及后来的偶像级演员张云雷、孟鹤堂,但他知道自己说相声的短板在哪里,因此他轻易不去碰师父擅长的那些戏曲,而是剑走偏锋开创了贱萌的表演风格,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尽管有关认为岳云鹏的表演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其他演员仿学他还真学不上来,因为稍微走偏就令人讨厌了。
相声文本创作亟待加强
在演员指导方面,都说高峰是德云社的总教习,但这种教导更多是体现在表演方面,尤其是技巧方面,至于一个作品如何打磨得更加圆润和成功,高峰并不做更多的指导。
相声文本创作,无疑已经成为很多德云社演员的短板,尤其很多演员的学历水平不算太高,让他们自行创作有心无力。如果很多年过去站在台上还是原原本本说那些传统相声,相声的独特魅力也将会失去,因为从本质上说,相声还是要逗人发笑的,而不是只让人欣赏它的程式化表演。
德云社的演员如果想走得更远更好,不仅在表演上要提升自己,更需要在相声创作方面更为提升。如果德云社能在相声创作方面建立起好的机制,从根本上推动相声事业发展,那将是相声行业的一件好事和幸事。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德云社有自己专门的创作团队吗,还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
天桥风雨起苍黄,
百万平民进剧场,
平地抠饼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对面拿贼显神功,
国门内外美名扬,
天若有情天亦老,
德云正道是沧桑。
德云社有自己专门的创作团队吗,还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
大部分是老段子,是传统相声。也有少数是新创的。
像《扒马褂》《卖吊票》《当行论》这些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都是传统相声,至少在解放以前就存在了。重新演绎的时候,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把与时代太过脱节的内容删除,当然还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必须剔除,就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好像岳云鹏、张鹤伦二人以创作写见。岳云鹏参加《欢乐喜剧人》比赛,大部分作品都是新创作的。像《谁是一哥》《今夜我们说相声》之类,虽然有传统相声《逗捧之争》的影子,整体上是新的。
我认为《欢乐喜剧人》的参赛作品,可以代表岳云鹏最高成就。可惜因为当时的舞台太大,观众太多,网络转载太多,现在再表演已经没有新鲜感,所以岳云鹏孙越的商演很少使用这些作品,令人遗憾。
德云社有自己专门的创作团队吗,还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
记得郭德纲在一次访谈里说过,谁说相声谁自己写,别人写的自己说不来。我估计是大概这样一个情况,成了角的,就要自己写了,以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维持自己的特点,岳云鹏这类的。没成角的,翻说别人的,慢慢练。
德云社有自己专门的创作团队吗,还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自己创作的?
我一直认为不会自己创作的,不是合格的艺术工作者,包括相声。艺术的根本是一种由己及人的美感传递。无论写字,画画,还是语言,都是自己先创作出自己觉得美的东西,然后才有相似鉴赏力者产生的共鸣。一个不能自己创作作品的人,意味着他根本无法表达出只属于自己个性的美,如何去要求人产生共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