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12月1日天津卫视《笑礼相迎》节目上,天津选手多子宣请到音乐人李亮节助阵,带来相声作品《80后的童年》。
表演结束后,多子宣在得到马志明先生的肯定,并当场向马志明先生袒露心扉,表示自己这么多年来因为没有相声门师承,所以一直把快板当主业,不敢说相声。
马志明先生则表示自己很反对师徒关系,尤其是相声里面的门派观念,倡导应该以师生关系相处。马志明先生这番言论,自然是对年轻相声演员的鼓励,也是一种鲜明的态度,道出了相声门里长时间的一个顽疾——封建师徒制度。
相声师徒关系,也就是相声门里的谱系表,早年是只在相声门里人内部流传的一份花名册,也叫“海底”。只有花名册上记载名字的人,才可以从事这个行业,而且外行人绝对看不到里面的内容,跟小说里的绿林花名册类似。
新中国建立后,这份行业花名册被公开两次,一次是马三立老先生于1985年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一次是1995年出版的《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演员师承关系表”。但两份名册的内容并不一致,而且在相声门里也存在巨大争议,这就看得出来行业内部的混乱程度,以及这种所谓的师承体系的弊病。
因为这种所谓的师承体系,让相声行业乱象丛生,北京派天津派西北派南方派等各立山头,并且互相攻击互相不承认。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先生组织相声改进小组对这一陋习进行摒弃,侯宝林跟马季等人都以师生相称,而马季之后也延续了这种做法,跟姜昆冯巩等也以师生相称。
不过这样一个百年传承的风气,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相声门里仍然暗地进行摆知仪式,照样拉帮结派开枝散叶。其中包括侯宝林先生本人也迫于情面,在香港某饭店将台湾相声艺术家吴兆南先生收为徒弟,并且载入侯氏相声家谱。
而马志明先生则因为特殊时期,坚持不收徒弟,就连学生也只收了搭档黄族民。但马志明自己却也通过旧时习俗,通过侯宝林代拉师弟的方式拜入朱阔泉门下,所以说这种封建师承关系一时间难以根除。而且行业内很多人也被师承门户困扰一生,比如李文华先生一直到晚年才拜入马三立门下,并且马志明先生主持仪式,了却了老先生的一桩心愿。
而郭德纲创立的德云社更是编纂了一本《德云家谱》,并且数次掀起舆论风波和网络骂战。当然郭德纲这本家谱对外也不存在任何效力,而且很多相声同行也不承认,包括他曾经的徒弟何沄伟曹云金,所以它更像是一本企业文化小手册,仅限德云社内部传阅。
其实相声门师承制度发展到今天,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个人选择,比如马志明先生认为应该当成师生,郭德纲想回归老式规矩,而天津相声人也有自己的门户和规矩,这些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那么可以由从业人员自由选择。只要不强制违背公民的自由意志,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打压同行即可。
每个行业内部都有一些潜规则,这并不是坏事,有时候也能促进良性竞争,增加文化的多面性,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少马爷说的对。有些人故意把师傅徒弟弄得神神叨叨,其真实意图是想把跟他学艺的学生永远掌控在他的门下,给他打工卖命。如果学生离开,就把搞臭,一会抛妻弃子道德败坏,一会欺师灭祖忘恩负义。其实他自己呢,做的比谁都多!
《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马志明先生对多子宣说:门户不是主要的,我赞成师生不赞成师徒,学生最好,不要那些个仪式,没有用。意思是演员自己要学习真本事。事实上许多业余的相声演员也是在有了一定名声之后,才被名家收为徒弟。如此看来确实只是个仪式而已。马志明先生的话是对青年相声演员的鼓励,鼓励他们大胆地实践创新,不要被门户所限。
《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少马爷在师徒传承上有点瑕疵,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为了有个门户,他曾为此舍脸求过余世游和侯宝林,卖了房子摆知,遍请相声界的老少爷们吃饭,还是侯宝林(侯也是看在其父马三爷的面子上)以代拉师弟的名分,勉强入流。所以,少马爷一提起这事,心里就不舒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也就不可能全身心的赞成这件事。
师徒和师生不仅是名分的不同,而是整个的谱系不同!梨园行和曲艺们如果改成师生就不能传承了!此前几十年的教训就是证明!就是少马爷也是在家由马三爷一句一句教出来的,没有这个几十年口传心授的过程,他也不会有今天的造诣。
《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马志明是天津卫视《笑礼相迎》节目的常客,由于自身的能耐和地位,每次到来都受到欢迎。不像有的嘉宾,根本不说相声不懂相声也被请来充数,实在是让人看不习惯。少马爷很实在,坐在那里笑呵呵的,尽量都给予年轻演员鼓励,但该点出的问题还是要说。
关于马志明提倡的相声应该论老师学生,而非师父徒弟,其实也是很实在的话。在这样的一个新的时代,相声传统确实需要讲,但师父徒弟这种传承已经出现异化。
旧社会讲收徒有其必要性拜师收徒这种方式,在旧社会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还立有很多规矩。这从很多相声艺谚中就能看出来,比如“投师如投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徒弟,三年奴隶”、“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就拿“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来说,为了防止徒弟将来艺术方面超过自己,师父一般都要留一手,这反映了那时候师徒关系中保守消极的习气。
另外,那时候的规矩还包括徒弟终身孝顺师父师娘,三节两寿要带礼物探望,最后还要为师父养老送终。可以看出,不能说所有的相声规矩都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中确实有很多不与时俱进的地方。新时代,需要有新时代的师徒关系。
马季与姜昆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在解放之后,其实师徒关系这种做法就基本抛弃了,因为它属于“四旧”,是新社会需要扔掉的旧习气。这种习惯一直到八十年代还依旧保持。
马季当时收了姜昆、冯巩、刘伟等众多徒弟,但在马季看来,他和姜昆他们的关系并非师徒关系,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些徒弟们称呼马季并不是师父,而是称他为马季老师。随着徒弟们的成名,有些人说你们应该举行拜师会,马季坚决不同意。一直到进入九十年代,徒弟们才举办了一场所谓谢师会,也算是完成了仪式。
马季是不讲究那么多程式化的东西,注重相声实际业务的人,他很瞧不上的就是老艺人身上的旧习惯,因此在他身上也根本找不到。
马志明坚持不收徒这些年之所以相声拜师收徒的仪式又开始兴盛,与德云社的兴起有直接关系。郭德纲非常注重相声传统和程式,拜师收徒每次都比较正式,而且随着小剧场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新人进入相声行业,拜师仪式也变得多了起来。很多演员自己还没有把相声说明白,却开始收起了徒弟。
对于这种现象,生性低调的马志明也不以为然。马志明是现在为数不多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之一,由于辈分太大他不方便收徒弟,另外最主要的是他这个人爱清静,不想因为收徒拜师的事情影响自己过日子。因此,辈分那么大能耐那么大的少马爷,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开门收徒,只有一个黄族民,算是他的学生。
新时代期待新师徒关系相声名家杨议也不主张拜师,他认为相声行业拜师总是容易拜出矛盾,引发各种争议,索性还不如不拜师好,你觉得谁能耐大投脾气就跟谁学,不算师徒,就算老师和学生。这样既可以行学相声之实,又抛开了一些困扰。
相声从讲究拜师到不讲究拜师,而后又发展到如今的拜师风潮,其实已经产生异化现象。最典型的要数侯耀华,他本来极少说相声,却也收了那么多徒弟,其中有的根本就不是相声行业的人,因此也闹出不少笑话。
相声发展到现在,是需要确立一种新型的求教和学习关系了。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笑礼相迎》中马志明说:我不支持师父徒弟的说法,还是老师学生好。你怎么看?
有道理,低调一些,整的跟黑社会似的,但不否认德云社为相声做出的贡献和成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