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郭德纲不用明代于谦做包袱?
两个原因:
第一、明代于谦是民族英雄,不能随便砸挂。而且于少保没什么污点郭德纲拿岳飞开过玩笑,也就点到一句“岳飞也有纹身”。而于少保连纹身都没有,实在没法下嘴。
第二、也是非常现实的原因,明代于谦不如德云社于谦有名。砸挂有个重要前置条件,观众必须熟悉,尤其是来德云社的观众,他们基本只认识一个于谦。你冷不丁说一句于谦北京保卫战,观众会以为郭德纲在编新故事调侃于谦,而联系不到于少保那边去。
两个于谦,两个不同类型的人。
说相声的于谦是名人,活儿好观众缘好,朋友多,喜欢抽烟喝酒烫头。
明代于谦是伟人,扶社稷于将倾,救生灵于涂炭,两袖清风终一生,忠君爱国留美名。
清代袁枚曾经写诗赞于谦: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
1449年,在北京西直门外一场鏖战,兵部侍郎于谦率领一帮老弱残兵,将也先的数万虎狼之师击退,为大明江山续命百余年。
五百多年以后,西直门外北展剧场,一个烫着头的相声演员于谦,用他的家人事迹,给中国相声行业增加无数包袱。
一个用一腔热血保得江山稳固百姓平安,一个用包袱笑料给老百姓带去欢声笑语。
两个于谦都很了不起,但郭德纲最爱砸挂的,还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因为他家里事儿比较多。
为什么郭德纲不用明代于谦做包袱?
明代于谦是忠臣孝子,拿来砸挂不合适,郭德纲深知这一点。而且于谦有后人,也不在圈内,如果砸挂不合适的话,会被人告的。就拿身边的这个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砸挂就不错,因为于谦的家人不会告郭德纲。
不拿忠臣孝子砸挂郭德纲读书那么多,见识也多,说相声是有分寸和底线的,不是什么都乱说。其中有一点最基本的原则,不拿忠臣孝子砸挂,这一点他是牢记在心的。
明代于谦和郭德纲现在的搭档于谦是同名,但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命运。明代的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组织者,并参与改革了军制,是明代的功臣,还是孝子,更是民族英雄。
这样的一个人物,历史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只能拿来仰慕和敬重,而不能随便砸挂。
明代于谦就不适合出现在郭德纲的包袱里面,因为郭德纲的相声包袱多是调侃,为了逗乐的,往往会把一些不好的东西说出来。如果用了明代于谦的话,损害他的英雄形象,只会显得郭德纲很没水平。
郭德纲对民族英雄是很敬重的,分寸把握的很好,知道明代有于谦这样一个人物,和他的搭档同名,但从来没有随便调侃过。
之前用过明代于谦的包袱,不过是夸他的。夸了半天,旁边的于谦以为在夸他,原来是在夸明代那个于谦。就这么简单,在民族英雄面前,郭德纲不敢有半点的不敬。
怕被明代于谦后人告郭德纲以前拿同行砸挂吃过亏,那个被砸的人叫汪洋,号称相声界的小马三立。郭德纲的相声段子里面说,汪洋的老婆和别人睡觉,汪洋要自杀。最终被汪洋告上法庭,要求赔钱还要道歉。
这件事情惊动了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侯耀文极力为郭德纲辩护,认为汪洋以前说相声的时候也同样调侃过别人,但别人没告他,他现在来告郭德纲,就有点说不过去。
从此以后,郭德纲就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不敢随便拿别人砸挂了,只敢说于谦的家人。现在看到他的段子,全部都是说于谦的父亲,于谦的媳妇,于谦的孩子等等,制造了很多笑点,观众也习以为常了。
明代于谦是有后人的,这些人并不在圈子里面,如果郭德纲拿他来当包袱,说话不恰当的话,是会被别人告的。
郭德纲现在正春风得意,肯定不愿意给自己轻易找麻烦,所以与其冒险砸挂,不如彻底不说,拿身边的搭档于谦调侃是最安全的。
于谦的爱好多,段子多郭德纲的搭档于谦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而且特别爱玩儿,拿他来砸挂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这种人生活中的乐趣是挺多的,如果拿他说段子,观众会觉得很开心。
而且,于谦现在大红大紫,是观众都熟知的明星,这样砸挂的效果会更好一点。一下子说起来明代的于谦,很多人不了解,可能接受不了,这样就会让包袱不响。
关键郭德纲和于谦搭档这么久了,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于谦习惯了,而且捧哏很好。他们的相声制造了很多笑点,雅俗共赏,观众喜欢这样的风格。如果有一天郭德纲突然不说于谦了,观众会接受不了。
为什么郭德纲不用明代于谦做包袱?
首先,更正你的错误,用过。具体那段忘了。
大概是……
郭老师:于谦,忠臣孝子……怎么怎么好
于谦:有那么好吗
郭老师:可惜,死了
于谦:你说的是那个于谦呀。
大概也就这么一段。
为什么基本不用呢,第一,这个,你要知道于谦是谁,这个要求挺高的,知道岳飞是谁还行,知道于谦是谁,恐怕50%还嫌多,虽然都葬在西湖。第二,说什么呢,说于谦他们家怎么样怎么样,于谦他媳妇怎么样怎么样吗?没什么好说的。难道给大家普及历史吗?没这个必要呀。相声首先要让人第一时间进入故事,说一个大家不熟的人,没什么笑点。本身也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至少民间的评书演义之类的很少涉及于谦,对于相声受众来说,不熟悉。
第三,相声很少说其他行业的人,在我有限的认知里,郭老师说古人或者名人里,比如说蔡伦郑和之类的,还有文武双全里说了金庸,据说原段是康有为,前者只是说太监,后者没有什么褒贬只是用了名字。所以,总体来说,对于古人或者名人,相声还是执比较谨慎的态度,尽量不说,即使说到了也不会贬的,这是给自己找事。
为什么郭德纲不用明代于谦做包袱?
郭德纲的相声大家都是经常听,其中老郭的搭档于谦几乎每场演出都会被调侃,什么于谦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已经是尽人皆知了。
相声就是一个娱乐行当,讲究“台上无大小”,捧哏的相声演员被拿来调侃是工作需要,既然吃这碗饭就不能在乎这个。于老师在台上不光自己经常遭到戏谑,就连老婆和于老爷子也不能“幸免”,但这都是工作,谁都不会当真。(郭德纲和于谦)
不过相声演员在台上对历史人物的使用还是非常慎重的,尤其是那些民族英雄,是绝对不能拿来砸挂的,这是底线。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对于“砸挂”的使用相声界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范。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与演员有嫌隙的人一般不会被拿来砸挂,起码不会指名道姓的对某一人进行砸挂。
二、砸挂不应太过深奥,导致观众听不明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三、要遵从社会良俗,不可挑战道德底线,不对历史重要人物进行砸挂。
四、不可对已逝长者进行砸挂,调侃现场观众时要注意分寸。
这几条差不多就是相声演员砸挂的基本原则,不能说100%遵守吧,起码也得99%遵守,而这其中第三条就是涉及到民族英雄。
于谦是郭德纲的老搭档,老郭在台上怎么调侃他都无所谓,但明代的于谦那可就不一样了。
明代于谦是何等人物?内阁首辅大臣!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当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数十万明军全军覆没,瓦剌首领也先率领着大军,挟持着英宗皇帝一路南下直抵北京,想上演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大戏。
面对瓦剌来袭,当时留守北京的明朝大臣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有人甚至要求迁都避祸。而在此关键时刻,于谦毅然站了出来,他怒斥逃跑主义者,表示要坚守北京。
由于皇帝已经落入瓦剌人手中,为了防止也先以英宗为挡箭牌来要挟明朝政府,于谦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并调集各路兵马前来勤王。此外他还严厉告诫各处关隘守军,无论英宗皇帝出来说什么,你们就当啥也没听见,坚决不得开门。
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迅速在北京汇集了十几万人,并在北京城下成功地击退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场胜利,如果此战失败,那明朝政府就要重演北宋的覆辙。而在这场战役中,于谦居功至伟,民族英雄四个字当之无愧。《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由于于谦过世后被葬于杭州,因此他与同葬杭州的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郭德纲怎么可能拿他去砸挂?(杭州于谦祠)
如今的郭德纲已经不缺钱了,钱对于他来说早就不再是第一诉求,他的目标是复兴相声这门行当,是要当一代宗师,他自然不可能在专业领域犯下如此大忌,更不可能去调侃民族英雄,这不光涉及职业操守问题,更是做人的本分。
(郭德纲)
为什么郭德纲不用明代于谦做包袱?
拿民族英雄砸挂,势必会引起大部分人的反感。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老郭虽然算不上君子,却嫉恶如仇,爱憎分明。
明代的于谦,作为一代文官,却在朝廷无人可用之时,率领大军救朝廷于危难。于谦文可治国安天下,武可上马平胡虏。
他忧国忘身,不居功自重,平素俭约,虽然位高权重。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最终遭人陷害含冤而死。
对于这样杰出的一代豪杰,老郭不忍也不敢开其玩笑。
为什么郭德纲不用明代于谦做包袱?
谢邀!郭德纲又不傻,他当然想拿明代的于谦来做包袱搞笑说相声的于谦,可明代的于谦那不是一般的人啊!
明代的于谦那是一代伟人,是类似于文天祥式的民族英雄,他的一身正如他自己所写的《石灰吟》里面的石灰,清白、廉洁、正直,为国家、为百姓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拿来作为搞笑的对象呢?
郭德纲聪明得很,曾经为砸挂汪洋差点吃了官司,汪洋和明代的于谦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试想,连这样一个人都会为了自身的名誉企图起诉老郭,何况明代的于谦呢?万一冒出一个于谦的后人来找麻烦,那就真的麻烦了。
就算于谦没有后人,全国老百姓也接受不了拿我们的民族英雄来搞笑啊,你敢拿黄继光、董存瑞来砸挂吗?除非你不想干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