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要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有真实案例吗?

这种故事在我们村发生过,还是70年代有一对夫妻逃荒到了我们村里,没人收留他们,穿得很破烂,村里的好心人给他们送来了干净的衣服,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给他们吃。

这对夫妻吃过以后就不想走了,就留在那边,白天出去,晚上回到村里的山坡下,山洞里躲避。

村里的好心人可怜他们,就找了一间茅草房给他们夫妻居住,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他们是上海的,是到那找他们儿子的,他儿子是在那里工作,每年都有寄钱,可是那一年没有寄钱,也没有联系,一直没有消息,不知道情况怎么样?

他们去儿子工作的地方寻找他,在路上他们被人骗了,钱都被骗光了,也没办法回去了,能证明身份的证据也没了,他们成了黑户,一边乞讨一边打听,几个月时间才到儿子工作的地方,可是,没有听说他们儿子,有说他们儿子自杀了,有的说他们儿子跑了,让他们又伤心又着急,为了打听儿子的确切消息,只能暂时找个地方住下来,再慢慢打听。

那时候交通闭塞,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联系也是通过书信的,好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一点消息,两夫妻也几乎绝望,上海已经回不去了,他们的房子都被没收了。

为了活下去,他们决定留在当地,女的会做做裁缝,男的会煮饭,他们通过村民介绍,然后男的去一家食堂帮忙煮饭,女的进了一家服装厂做裁缝。

就这样,他们留在当地,不至于饿死,后来改革开放,很多人落实了政策,他们也想方设法回到了上海。

此时他们的房子也还给他们了,他们夫妻都回去了,在当地落实了政策,男的回到大学教书,女的在图书馆,他俩的孩子也打听到了,原来偷渡到了国外,现在也成了一个老板,拥有千万资产。

回到家里和他们团聚,他看到他的父母亲安然无恙,得知这几年是怎么过来的,为了报恩,来到收留他父母的地方,在那里投资办厂,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生产的服装全部出口,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这也是一个暖心的故事,当初村里的好心人收留了他们父母,并想办法给他父母安排工作,使他们父母没有陷入绝望。

他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落实政策以后回到了大上海,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而他们的儿子也很争气,赚了大钱,为了感恩当地的好心人,携带巨资在当地投资,帮助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帮助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好心有好报的真实故事,如今,当地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当年落后的小村庄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先进的小镇,有很多人才来到当地,寻求发展机会。

@风夜火烛为你解答情感疑惑

有人说要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有真实案例吗?

一九七二年,身患重病的胡元庆极不情愿地闭上了眼睛,临走前他告诉儿子,以后若有出头之日,一定去河南光山去找一个叫曾广勤的木匠,哪怕是见见他的后人也好。

原来,一九三八年,胡元庆在光山一家日杂店里帮工,这年秋未的一天,胡元庆奉老板张林贵之命,去新县讨回五十元大洋的货款,五十元钱在当时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拿到钱后,胡元庆背起竹萎急匆匆地离去,想在天黑前赶回光山。约摸四点钟光景,胡元庆来到光山地界,突然有人上前与他搭讪,胡元庆定眼一看,正是上午自己拿钱时在身边转悠的人,再一看,还有两个人不远近地朝这边观望,胡元庆警觉起来,这一带常有劫匪出没,很多客商都吃个大亏,于是客气了两句,便迈开了大步,果然,那三个人不即不离地跟在后边,也许路上行人不断,他们一直没有机会下手。

胡元庆急忙来到路边的一个小村庄,闪身进了胡同西边的一户农家,回头一看,那三个人正站在树下张望。这家主人姓曾,叫曾广勤,是一个走村串户的木匠,正在院中磨斧头,胡元庆急切地告诉他,自己身上带着钱,外面有歹人跟踪。曾广勤连忙把他让到内间,让他别怕,光天化日之下岂有硬抢之理?话还没有落音,只见门外站着一个人,说是刚才有一个伙计走散了,问他看见没。曾广勤说见过,刚见过一个背着竹蒌的人在门前闪过,向西走了,这三个人应声追去。

化险为夷,胡元庆掏出两块大洋酬谢,被曾木匠婉拒,见天色己晚,曾木匠分咐妻子弄上一碗饭,胡元庆吃饭的当头,他叫来两个哥哥,因县城还有三十多里地,弟兄三人决定护送胡元庆进城。张老板听了来龙去脉,很是感激,当夜款待他们,并留宿第二天才回。一来二往,胡元庆和曾家成为朋友,更令人感动的是,由张老板作媒,曾木匠的大女儿和胡元庆定亲,由于胡元庆远在湖北天门,父母又不在人世,于是,张老板作主,以后就在这边落户。谁知,日本占领南京后,豫南随之沦陷,曾木匠的女儿在“跑日本”时落水溺亡!日杂店也因战乱关闭,胡元庆只好四处打零工度日,直到日本投降,才逃回家乡,临别,曾木匠为他添置了一件棉衣,并送给他一百元法币,那时法币尚未贬值,还有很强的购买力。

回乡后,胡元庆和一位聋哑女结了婚,并育有两子,长子胡定朋,次子胡定兵。因忙于生计,虽常常念及曾木匠,苦于缺少路费,一直没有成行,直到去世,才向儿子托出自己的心愿!一晃四十余年,一九八五年,胡定朋、胡定兵兄弟俩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光山,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曾木匠的家,遗憾的是老人家己于两年前去世,两个哥哥也先后作古,曾木匠的儿子曾照礼也五十多岁,由于结婚晚,儿子还在读小学五年级。此时,胡氏兄弟俩家庭己经宽裕,俩人在汉正街搞服装批发,生意顺风顺水,见照礼家依旧以耕地为生,便为劝他从事服装零售,启动资金及前期货物全部由胡氏兄弟俩承担,赚了是自己的,卖不出去的货一律无条件退回。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正如业内人士悄悄说的那样,开服装店如同“捡”钱一般。不两年,曾照礼便成了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并带动曾广勤两个哥哥的孙子一同经营服装生意,后来都不愁吃喝。

更让曾照礼感激的是,胡定朋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武汉的一所重点高中工作,一九八八他将曾照礼的儿子,及当年日杂店老板的曾孙女一同弄到该校读书,后来双双考上大学!曾照礼的儿子又考上博士,现供职于上海一家大型医院,将父母接去安享晚年。

我们在赞美胡氏家族有恩必报的同时,也不禁感叹曾木匠的善举为后人留下的福荫!

有人说要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有真实案例吗?

1995年的时候,有一对夫妇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来到我们村,恳求当时的村长收留他们,结果好心的村长不仅收留他们而且还划分土地给他们家耕种。

若是按照村里定下的规矩,田地户主是三十年变更一次的。当时村长划分土地给他们家的时候,村里刚划分土地得两年,因此村长能划分土地给他们家耕种是顶着被村民们唾骂的巨大压力的。

因为他们家插队进我们村里来,然后村长把土地划分给他们家,我们村的每家每户的土地都会减少一点。他们家也深知村长的难处,所以他们家的男主人就当着全村人的面承诺,世世代代为村里做贡献。

起初村民们并不相信,也稀罕他家能为村里做什么贡献。所以他们家分到土地之后在村里建房子时,村里没有任何一位村民去帮忙,不仅没有帮忙,而且还有很多村民议论他们家插队,分我们的土地。

同时村长也遭到了质疑,那时候有很多村民认为他们家是村长的远房亲戚或者是给了村长好处,所以村长才会冒着被全村人唾骂的风险同意他们家来村里落脚。因为此事,本来德高望重的村长,瞬间被村民们歧视。

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村民们对他们家以及对村长的看法都改变了。因为他们家的男主人是一位木匠,他来村里一个月之后发现村民们过河耕种不方便,所以在河边搭建了一座竹子桥方便村民过河耕种。

桥梁建设好之后,全村人都对他家夸目相看了。因为他搭建的那座桥梁,确确实实的为村民们提供方便,没有他搭建的桥梁之前,村民们需要过河务农都需要乘船,而村里只有小船,每次载着丰收的果实回来都需要好几趟并且还需要排队。

自从他搭建为村里桥梁之后,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手艺超群的木匠,所以村民们会拿着木材到他家里,让他帮忙做一些普通的家具,而他帮忙又不收钱,因此他很快就融入到了村里的氛围。

从1995年至今,已经有26年了,他们家一直负责修补村里的桥梁,从来没有向村里要过一分钱。但是村民们也很懂得理解他们家,大家一致认为,让他们家一直为村里无私做贡献,对他们家很不公平。

所以早在2003年的时候,村民们主动在他搭建的桥上,设立功德箱,只要是过桥的人就自觉往功德箱里放钱,至于放多少钱是个人的自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的付出得到回报。

但是在2004年,年底的时候,他竟然把功德箱里的钱都拿出来,要捐给村里,但是村长不肯收,因此村长跟他拿着功德箱里的钱推来推去,很尴尬。后来他拗不过村长,只好把钱收下。

之后他用那些钱去购买水泥,然后把桥梁的两端都铺上了水泥路并且还把功德箱给撤掉了。因为他执意不肯收钱,所以村里人也不强求他,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村里有很好的口碑。

可惜在2019年的时候,他因病去世了。但是好在有他的儿子传承了他的手艺,同时他儿子还遵守父亲曾许下的承诺,世世代代为村里做贡献。所以如今他不仅自觉维修村里的桥梁,而且也像他父亲一样免费帮村民们打造家具。

后来在今年的年初,他八个月大的儿子脖子松软抬不起来,感觉就像是残疾瘫痪一样。当时医生说是基因问题,同时也是营养不够,所以需要治疗和给孩子补充营养费用大概需要十二万元左右。

而他家并没有钱,因为他父亲那一代以及他这一代的男性,都是一直忙着为村民们做家具以及维修桥梁,没有参加务农挣钱,仅依靠女性干农活挣钱,只能维持正常的家庭开支,无法应付医药费。

原本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件事,是村民们拿木料去给他帮忙做家具,他说:家里有人生病了在医院治疗,需要去照顾,暂时没有时间帮你们做家具了。他拒绝帮忙做家具之后,村民追问情况才得知他孩子住院而且需要高昂的医药费。

于是好心的村民把这件事情告诉村长,请求村长组织大家捐款给他们家度过难关,但是村长不敢,因为村长组织大家捐款属于非法集资。后来村民们约定好时间,每家派一个代表去他家里捐款。

那天的场面很感动,他看到几百位村民自觉的排队来捐款给他儿子治病,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而且还向给他家捐款的村民们行大礼,并且又说了他父亲当年说的那句话,世世代代为村里做贡献。

后来,经过医生对他儿子进行治疗,他儿子恢复了健康,但是捐款给他的钱并没有用完,所以他把剩余的四万块钱送回村里交给村长,留做村里日后的活动开支。

一个外乡人,插队来到农村,按常理来说应该是会遭到歧视的,因为他们插队进来分田地,每家每户就会少一些土地,相当于是侵占大家的利益。起初说大家不埋怨村长以及不埋怨他们家,那是假的。

可是他家,平时里行善积德,所以在他家有困难的时候,村民们才会自愿的向他们家伸出援手。归根结底来说,他家就是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因为孩子生病了没有钱医治,能让全村人主动给他们家捐款,这种情况在我们农村是非常罕见的。导致有这样感动的结局,都是因为孩子的爷爷以及爸爸,一直默默无闻的为大家做事。

人心都是肉长的,他们家做的善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换另一种方式说,他们家修建维护村里的桥梁26年,同时26年来帮村民们免费打造无数个家具,若是他们把这些时间,以及把打造出来的家具拿去卖,挣到的钱不止十几万。

他们家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们一诺千金26年如一日,坚持为村里无私做贡献。

结束语

人生在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农民种植物一样,播西瓜的种子,收获的就会是西瓜,不可能会是黄瓜。

而在做人做事方面,如果老一辈人做的是善事,他或者自己的子孙收获的就会是善果。做恶事,收获的就会是恶果,这就是种瓜得瓜的道理!

有人说要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有真实案例吗?

听爸爸说:在六十年代,村里来了一对来路不明的夫妻,他们带着一个孩子。男人是个瘸子,走路一瘸一拐的,而女人是个盲人,手里拄着一个拐杖,拐杖就是她的眼睛。

走到村里时,他们求村里人给他们一口吃的,男人说,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孩子更是饿得直哭。

那时候虽然大家都没什么吃得,但也不忍心看孩子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就给他们拿了一点糠面和几块红薯。

后来,那男人求村长收留他们,说他们被别人赶出来了,天下之大,再没有容身之地。

村长也为难,毕竟大环境都不好,而那一年恰巧又赶上了干旱,更没有什么收成。可看他们夫妻俩都是残疾人,还带着一个孩子,实在是可怜。

正在犹豫的时候,村长的母亲发话了,说:你让他们去哪呢?如果他们有地方去可以去,也不会求到你跟前来,磨矶什么,该留下就让他们留下,大不了我少吃一点。

听了母亲的话,村长心里也踏实了,就给他们腾出了一间大泥房子,这也是村长能做到的极限了。

村里又多了三张口,很多人都对此有意见,认为村长就不应该收留这几个累赘。可是,令村民没想到的是,幸好有了他们,不然,全村人的日子就更难了。

爸爸说:那时候还是生产队,而农民主要就是靠耕牛来耕种。如果没有牛的话,根本无法正常开展耕种。

那一年,据说发牛瘟,附近村很多牛都遭到了此劫。村里都传开了,全村人都为此事担惊受怕,村长更是召开了几次讲话,让大家看好村里的牛。

可,还是有牛口吐白沫,那男人知道后,说他有办法,还说这是他祖上传下来的法子。他让村里人帮忙把牛嘴撑开,然后用一个大竹子,把一些不明物体灌入牛嘴里。

果然,那牛慢慢地就醒了过来,虽然还是有气无力,但,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本来大家对他说的话也是将信将疑,无计可施之下,死马当活马医,想不到却真的有效。村长连忙吩咐大家配合男人的话,想办法让其余的牛都喝上这些能救命的东西。

经过大家合力之下,村里的牛都得救了,一头也没有损害。这对村里人来说,是保住了安家立命的根本。

有牛就有生存下去的资本,没牛就如同如今所说的:寸步难移。

这件事之后,大家对这个男人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那是打心眼里接受了他们一家三口。

以前大家对男人一家完全是无视,没有人问过他们是哪里来的?为什么流落到自己的村里?这件事发生之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把家里好吃的都送给他们。

也在村长口中知道了男人叫李生,在此之前在一家地主家做长工,而他的妻子就是这家地主家的千金。

后来,地主家发生了变故,变成了家破人亡,财产也被抢洗一空。李生就是在救小姐的时候,腿被别人打断了。

俩人一路上相依为命,长时间相处之下,惭惭地互生爱慕,之后有了这个孩子。

听了村长的话,大家都说:怪不得那女人哪怕穿着一身破衣服,拄着一个拐杖,看着就不是一个普通人。

村长还说,女人虽然眼睛无法视物,但从小父母就给她请了西席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

那个年代,读书认识的人并不多,很大一部分人连扁担掉地上也看不出是个“一”字。对于有学问的人,更是打心眼里敬佩。

后来,李生的妻子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了救人无数的活菩萨。

刚开始,村里人对李生的妻子也仅只是敬佩,毕竟那都是听说的东西。可是,直到李生妻子为一个难产的孕妇接生,救了三条人命后,大家都真心地叫她李嫂。

以前的农村,女人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生,最多请一个接生婆。而大部分人都是家里长辈帮忙接生的,比如婆婆或村里有经验的人。

可那天,村里的一个孕妇生孩子,生了三天三夜都没下来。刚开始只是让自己的婆婆接生,后来看情况不好才请的接生婆。

可是,还是生不下来,连接生婆都害怕了,说:你们还是再想其它的办法吧。

可,哪里还有什么办法,只能是等死。

后来,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李嫂不是有学问吗,不如问问李嫂去?

那一家的男人才想起请李嫂来帮忙试试,只能说是试试,因为大家都不敢抱太大的希望。连有名的接生婆都没有办法,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人,真不敢抱太大希望。

李嫂来了之后,摸了摸产妇的肚子,就说还来得及,之后就留下产妇的老公和接生婆帮忙。然后,一群人围在外面,心焦地等待着。

没过多久,果然听见了孩子的哭声,而且还听见一个声音说:肚子里还有一个呢?

原来这一胎还是双胎儿,这结果超出了所有人的意外,当时就有人说:怪不得会难产,原来是有两个。

有了李嫂的帮忙,母子三人都平平安安。为了感谢李嫂,他们还让孩子认李嫂做干娘。

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而李嫂救的何止是三条人命,更是整个家庭和几代人,以及后来的很多人的生命。

这之后,李嫂为村里人接生的事就远近闻名了,大家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位赛华佗般的能帮别人接生的妇人。

不管什么时候,生孩子对女人来说,都是一道大坎,何况是以前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年代。李嫂的出现,对很多妇女来说,无形就是一道保命符。

所以,从此之后,很多人哪怕要走上半天的路,也要上门来找李嫂去帮忙接生。

李嫂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仿佛有第三只眼一样,总能做到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

而李生也成了村里唯一一位兽医。村里人所养的鸡呀、猪呀,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找李生帮忙看看。

有时候觉得那猪长得太慢,也会找到李生。而李生,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帮忙。

夫妻俩虽然都身有残疾,但所做之事却是普通人做不到的。丈夫帮村里人以及附近的人救治畜牧,妻子为需要的人接生,都是大善大德之事。

而且他们都是分文不取,李生常常说:如果不是有你们收留我们,我们还不知道会流落到何处,说不定不是饿死就是冻死了。

其实,大家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两鸡蛋了,而李生也知道大家生活都不容易。

而村里人都被李生夫妇的为人所感动,后来,在李生的儿子到镇上去上学时,都是村上人用牛车轮流帮忙接送。

李生的儿子也是我们村里最早的一名大学生,而他上大学的钱都是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凑的钱。

李生说:我所做的都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微不足齿的事,而乡亲们却为我的儿子倾囊相助,实在让我汗颜。

后来,李生的儿子大学出来后,成了我们村的一名人民教师。他说:他的一切都是村里人给的,他也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回馈给村里。

在我看来,这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善事。不管是李生夫妇,还是村民们,亦或是现在的李老师,他们每个人都用善良作种子,浇灌出越来越多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善行。

从当初的一饭之恩、收留之情,到李生为村民们解决了耕牛和家禽的问题,再到李嫂为众人接生的救命之大恩。

他们之间最大的纽带就是一条善良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他们手上互相传递,不但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更是后代人跟着受益良多。

都说:只有自己是善良的,才会吸引到善良。

在我看来,李生夫妇和村民们之所以会互相遇上,因为他们都是心存善念的人。所以,在每次紧要关头,都能化险为夷。

我想,这应该就善有善报的力量,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行为准则!

有人说要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有真实案例吗?

2020年正月初八,村里刘大爷家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今天是他的八十大寿,他穿着红色唐装坐在堂前的椅子上,看着跪在面前的子孙后代,尤其是跪在最前面的大儿子,不禁感慨万千,思绪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四十多年前,刘大爷三十八岁,这个年龄是男人一生中最好的时期,精力充沛,干劲十足。那时候他是村里的队长,就农村来说,也算是小有成就了,何况家里还有一个贤妻,可谓是事业家庭双丰收。

可是,刘大爷并不开心,为什么呢?他没有孩子。他和妻子结婚十几年了,妻子就是不怀孕。去了很多大医院,吃了很多药,根本没有用,妻子的肚子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治疗,依然在坚持。不过,听医生的话,不再执着于此了,而是放平心态,平常心对待了。

让刘大爷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孩子。

那天早上他刚起床,村里的二嘎子就抱着个纸箱子呼哧带喘的跑来了,他说,他一早去山上砍柴,在山坡上发现的,听见里面有孩子的哭声,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婴儿,就急忙抱到队长家来了。

刘大爷和妻子急忙把纸箱打开,里面确实有一个婴儿,用小被包着,还在哭呢,看样子是饿的。他们赶快把孩子抱出来,急着忙的,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还好,刘大爷比较冷静,他吩咐二嘎子,去村里找一个正在哺乳期的妇女来,先把孩子喂饱再说。

很快,二嘎子把他妹妹找来了,他妹妹二胎生产没多久,奶水充盈,而且还有带孩子经验。

他妹妹来了以后,熟练的给孩子喂完奶,孩子睡着了。她把小被打开,想看看孩子尿没尿。不料这一打开小被,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个孩子是个男孩,但他的双臂严重变形,双臂背在背上,手也是变形的,可以肯定,这是个残疾孩子。

怎么办?这样的孩子肯定没人收养,只能送去孤儿院。但是,送到孤儿院以后,会不会得到精心照顾也不得而知,如果得不到,他也活不长久。

刘大爷思虑再三,决定留下来自己养。

他的这一决定,遭到所有亲戚朋友的反对,首先是他父母,说,人都说养儿防老,你抱养不抱养个健康的,这样的孩子,不但不能给你养老,你在有生之年还得养他,他会是你一辈子的累赘,你这是没罪找罪受。

刘大爷主意已定,谁的话也不听,他着手准备孩子的用品,买最好的奶粉,他要亲自抚养。妻子虽然没反对他,但是也没赞同他,他心里明白,也不想给妻子找麻烦,就只有自己抚养了。

孩子慢慢成长,他发现,这个孩子除了双臂残疾,还流口水,脖子下面的衣服就没干爽过。他就用胶料东西给孩子做几个围嘴,每天换好几次。

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孩子长大了不少,虽然不能爬,但是给他抱起来,会坐着了,还会“妈妈”“爸爸”的蒙话了,刘大爷越看越喜欢。

也许是刘大爷的善良感动了上天,村里人也都这么说,在这个孩子满一岁的时候,刘大爷的妻子怀孕了。

不光刘大爷家里人高兴,就连村里人也跟着高兴。刘大爷高兴之余,更加悉心的照顾着这个大儿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妻子生了一个闺女。刘大爷高兴,抱着大儿子说,你有妹妹了,等将来爸爸老了,有人替我照顾你了。

村里人听了都说,这个老刘啊,真不知是怎么想的?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自己的孩子了,他想到的竟然是这个。

在以后的几年里,刘大爷的妻子又接连生了一女一子。加上这个抱养的孩子,刘大爷有了两儿两女。

虽然有了自己的子女,但是刘大爷对大儿子依然宠爱有加,他每天还是喂他吃饭,给他穿衣,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不仅如此,他从小就教育孩子,兄弟姐妹之间要团结友爱,多照顾哥哥。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几个孩子都特别懂事,从来听不见他们吵闹,他们都主动照顾哥哥,有好吃的也都先给哥哥吃,而且几个孩子的功课都很好,这让刘大爷特别欣慰。

渐渐的,孩子都长大了,除了老大以外,其余三个都考上了大学。记得那时,这事都成方圆几十里地的新闻了。 一个农村家庭,飞出三只金凤凰,前所未有。

如今,孩子们都在城里安家了。刘大爷也老了,他和大娘依然带着这个残疾儿子,在乡下生活。孩子们都孝顺,要接他们去城里,刘大爷不去,他说,现在身体还行,等不能动了再说。

今天,是刘大爷八十大寿,他望着眼前的这些子孙,心里是真高兴。

突然,院子里来了几个陌生人,打断了刘大爷的回忆。他望过去,看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领着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进来了。

这个人,刘大爷着实不认识,他的孩子也不认识。他正要询问,只见这个老太太快走几步到他跟前,单膝跪下,抓住刘大爷的手说,恩人,可算找到你了。

原来,这个老太太就是那个弃婴的妈妈。她是邻村的,当年和一个下乡知青搞对象,知青返城后就没了消息,而她却怀孕了。在那个年代,姑娘怀孕可不是个小事情,不被吐沫星子淹死,也是嫁不出去的。

眼看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为了不被人发现,就用布条把肚子缠上。但是瓜熟了蒂总是要落的,孩子还是降生了。孩子生下来本打算送给别人家养,毕竟她还没结婚,不能养。谁想到因为在孕期,用布条老缠着肚子,结果孩子的双臂就变形了 ,这样的孩子谁会要?所以,她父母背着她把孩子送到山上,合计让他自生自灭算了。

她心里一直有负罪感,也一直打听着孩子的消息。后来,听说孩子被邻村的队长收养了,她松了一口气,出月子以后,就去城里找知青去了。

还好,知青有良心,没有抛弃她,他们结婚成家了,然后她又生了两个孩子。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老公事业有成,两个孩子也有出息,相继有了上市公司。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被她弃掉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就像一根刺一样,始终扎着她的心。还有,她也一直想谢谢那个收养孩子的恩人,如果没有这个恩人,她就是杀人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话,她会一辈子良心不安,死后也许还会下地狱的。

就这样,她得到了老公和孩子们的支持,今天,来到了刘大爷家里。

事情原来是这样,刘大爷心里的谜团也终于解开了。说实在的,这么多年,他也一直想知道大儿子的父母到底是谁,为什么这么狠心,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母子相认,老太太流着眼泪,一遍遍的抚摸着儿子的残废双臂,嘴里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最后,老太太拿出一张银行卡,说,孩子我带走,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知道,恩人的大恩大德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这些钱只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恩人务必收下。

刘大爷摆手说,钱,我不要,因为我不缺钱,孩子们每月都给我寄钱,花都花不了,我要那么多钱也没有用。至于孩子,想走想留,听他的意见。

大儿子说 ,他哪都不想去 ,只想在这里陪着父母 。

最后 ,这个老太太说,也好,孩子想留下就留下吧,他在恩人身边长大的,离不开你,也离不开这个地方。这些钱既然恩人不要,那我就在这里建一个养老院,无偿的给那些孤寡老人,孩子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一个养老的地方,也算是我报答恩人,为自己赎罪吧!

春暖花开,养老院动工,秋天的时候,我们镇第一个养老院竣工了。里面环境好,设施齐全,老太太在这里担任院长,还请了十几个护工。刘大爷刘大娘,还有他们的儿子首先搬了进去。

现在,刘大爷每天乐呵呵的,和那些老人一起在这里养老,孩子们在外也不用分心惦记他们了。

村里人都说,刘大爷就是因为当初的善举,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还个个都有出息,他自己老了,也有了好的归宿。

我想说,人还是善良一些好,即使不求回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自己也会收获快乐的。还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

有人说要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有真实案例吗?

一九八六年,一位台湾的富商来到了我们村里,村里问他找谁,他说要找一位叫靳中梁的老人,当有人告诉他靳中梁老人已经去世的时候,他的眼圈已经湿润,当他走到靳中梁家的门口,扑通跪在地上,老泪纵横。

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灾民如潮水般的涌向豫西,此时三十岁的靳中梁以挑菜卖菜为生,膝下有两儿一女,日子过的很是清贫,有一天,他去挑菜卖菜,刚走到市里,看到市区周围已经戒严,还有大量面黄肌瘦哭声一片的难民。

他哀叹了一声,原路返回,在半路,他看到一个九岁的孩子趴在一个妇女的身体上在哀嚎,这个孩子瘦的皮包骨头,蓬头垢面,哭了一会便晕死了过去。看着这个和大儿子年龄一般大小的人,此时的靳中梁动了恻隐之心,赶紧给儿子喂水,将怀里的半个玉米饼子给他充饥。

这个男孩醒后,对靳中梁千恩万谢,最后他哀求靳中梁将她的母亲埋了,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靳中梁让孩子等着,自己回家找了一辆平板车将孩子的母亲拉回到了村里的野地埋了,而这个孩子该何去何从,让靳中梁伤透了脑筋,他家本身也是饥一顿饱一顿,媳妇卧病在床,还有三个孩子要养。

当时很多人都说靳中梁仁至义尽,而这个孩子的生死只能是听天由命,可靳中梁知道,如果让这个孩子走,这么小一个孩子不是被冻死可能就是被饿死,于是他还是把这个孩子留了下来,这个孩子说自己没有名字,家里人问他叫狗剩。

狗剩从此就在靳中梁的家里,和他的几个孩子在一起,虽然是吃糠咽菜,但终究是没有被饿死。一年后,狗剩得了天花,靳中梁无钱医治,就给他起了一个很硬的名字石头,狗剩变成石头后,竟然奇迹般的好了,可见老天可怜穷人。

转眼间过了四年,石头到了十三岁,有一次他和靳中梁去城里卖菜,在火车站附近,被一群路过的国军揪上火车给带走了,从此便没有了音讯。靳中梁曾多方打听,很多人说那辆火车是开往东北参战的,石头可能已经死了。

解放后,靳中梁一家分到了地,翻身做主当了主人,几年后日子过的好了,把石头母亲的坟移到了自己家的地里,村里人问他为啥,他说都是可怜人,不想让她坐孤魂野鬼,当时出丧的时候,靳中梁的大儿子代替石头披麻戴孝。

就这样,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靳中梁老人已经过世,他的两个儿子也过了花甲之年。也就在这个时候,石头回来了,他看着眼前的靳中梁老人的两个儿子,泪如雨下,专门到了靳中梁老人的坟地,长跪不起。

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石头在解放后到了台湾,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成了亿万富翁,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他知恩图报,还想着靳中梁老人。

随后,他给靳中梁老人和自己的母亲重新修禅了坟茔,还出钱修缮了靳家的老坟,当时大戏唱了三天。完事后,石头给两个哥哥家盖了房子还给了钱,让他们两个安度晚年,而对后辈的人,他都安排进了自己的公司,上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全出,还自费让他们出过留学,就这样,原本日子过的贫寒的靳中梁老人家的后人,因为靳中梁的善举,得到了无法想象的恩惠。

甚至为了表达对我们村的感谢,他还出钱把村里的泥泞路全修成了柏油路,并在村里盖了工厂,解决村里人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多行善事,子孙才会有后福,这就是一个实在的案例。相信靳中梁在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他没想过回报,只是想救人,只是凭一个人的良心做大义之举。

这种善良,也是我们勤劳善良的农民所具有的普遍品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