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摔盆子?

过去死人葬礼中是要摔盆,还有这种风俗,我并不太了解,特地去问了一位老爷爷,他是我们家族德高望重的一位老人,他说他就经历过这种风俗。

听他说在过去,葬礼是非常隆重的,生老病死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起棺以前都要举行摔盆仪式,那个时候是没有火化的,都是土葬 ,这个程序是不能免的。他告诉我,摔盆又叫“丧盘子”或者“阴阳盘”,这个盆子摔碎以前,是亲人搭设灵棚守灵的时候是用来烧纸钱的,在出殡的时候就由儿子或者孙子摔碎。在习俗里烧纸钱的盆子,代表的是死者的碗或者锅,摔得越碎越好,死者就容易带走,如果摔得不够碎,死者带不走,那家里就麻烦了。所以不能用铁盆或者木盆代替,要用陶罐或者瓦罐,这样就容易摔碎 ,只能摔一次,第1次没有摔碎就不能摔了 ,可以用木棒或者是脚踩碎。他告诉我,摔盆是举行葬礼的重要仪式,也是有讲究的 ,如果父亲过世,儿子用左手摔盆,如果母亲过世,就用右手摔盆。如果没有长子,就用次子,如果没有次子,就用长孙 ,按照长幼的规则来执行。盆子必须4寸左右深一寸左右,中间要有一个孔,盆子里还要放一块砖 ,除了可以帮助摔碎外,主要目的就是避邪的。根据习俗,如果老人高寿自然死亡,人们把这块石头捡回来,就可以成为借寿砖,意思是使死者为活者增寿。把它放在水葱花盆下面,又叫它“水砖长寿”,家宅能够获得,福 ,禄,寿三星的庇护,要是放在门前,就为“吉星高照”。如果用这块砖给家中的小男孩压书,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写一首好文章,高中状元。如果给女孩压活(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女孩儿就头脑聪慧,心灵手巧。摔盆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继承遗产,或者分家,这个时候作为继承财产的长子长孙,除了摔盘外,还要负责分配父母的遗产给自己的兄弟姐妹,分多少当然是摔盆的长子说了算。过去为了争到摔盆的权利,有些人大打出手,打着头破血流,就是为了争夺遗产分配权利。如今新时代,有些习俗慢慢消失了,所以许多人并不了解过去的摔盆仪式。

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摔盆,一般意味着摔盆者和死者建立了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举行丧葬仪式中的一项重要礼仪内容。

各地的丧葬仪式中,摔盆的时间并不一样,不过大多数是在出殡前进行。

也就是在出殡前,把用来在陵前祭奠烧纸的瓦盆摔碎。

这个仪式在整个丧葬仪式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一般而言,摔盆的人只能是死者的长子或者长孙,也就是在亲缘关系中和死者最为亲近的人

当然,如果死者没有儿孙,那么这仪式一般要交由其他亲属或者是他人来完成,大部分的选择是除子孙外的子侄辈的血亲。

因为摔盆者的地位特别的特殊,在中国农村的丧葬仪式中,摔盆者具有死者财产继承的位置,摔盆,意味着和死者确立了正式的财产继承关系。

真实案例:

2005年,在青岛曾经有这样一例案例。

死者石君昌身后无儿无女,所以在身后的殡葬仪式中,是由侄子石忠雪摔盆。

在此之后,石忠雪一直在石君昌生前留下的房子里居住,生活。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石君昌的另一位亲属石坊昌却表示认为他有权继承这一处房产,并向法院提起申诉。

最终,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判决,认为石君昌生前无子,所以认可了石忠雪对石君昌生前留下的房产拥有继承权,理由就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摔盆者具有继承死者财产的民间习惯法则。

虽然我国没有任何一条明文法律规定,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继承权,但是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法院最终选择了尊重民间传统。

顺手点个关注,不亏!!

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大都知道,农村葬礼习俗有很多讲究,像不能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亲人们聚在一起守灵时,不可闲言碎语等等。

虽说“十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但传统的丧葬习俗在很多地方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葬礼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摔盆子!

所谓“摔盆子”就是在出殡前,家中孝子会将灵前的烧纸瓦盆紧贴脑门,高举过头,然后丧葬队伍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路口停下,等待孝子将瓦盆狠狠地摔碎后,队伍才会继续行进,直至逝者入土为安!

因此“摔盆子”是出殡开始的标志,瓦盆一摔,就意味着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那么出殡前人们为啥要和一个瓦盆过不去,摔盆子是什么意思呢

一、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者"可以继承死者的大部分家产

"摔盆子"所用的盆,又叫"阴阳盆"、"丧盆 子"、"吉祥盆"。盆属瓦质,直径约4寸左右,深约1寸有余,盆底有一个圆孔,一般在起杠时由长子摔碎。

关于“摔盆”的习俗与陶业祖师爷范蠡有关。

相传当时范蠡烧纸治陶器发了财,他不但为穷人设棚施粥,还将自己的制陶方法,悉数教给了当地百姓,受到了百姓们的敬重和爱戴。

但范蠡无子,他想:将来自己死后,偌大的家业该让谁继承呢?范蠡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好主意。

有一天,他拿出头一天做好的老盆,让周围的邻居们帮忙想办法,自己死后,该怎么处置这个老盆?

人们七嘴八舌,有说留做纪念,有说献给皇上,有个年轻人说“人在物在,人去物去,你若死了,我就把它摔了吧。”

范蠡听后深受感动地说:待我百年后,我的家产就由这个年轻人继承,请大家都给和个见证!”

此后,谁家中有了丧事,亲人就会买来瓦盆,让死者的长子在棺材前给摔碎,这就叫“摔老盆”。当然谁摔了“老盆”,这份家业自然就由谁说了算。

所以,摔盆儿的潜台词其实就是“继承家产”。

不过,摔盆子也有很多的忌讳,最忌瓦盆不碎,灵魂不安

比如必须由孝子摔,女儿女婿则没有这个资格,若一次摔不碎,就要被大家踩碎,不能摔两次,还有盆底下会垫一块砖等。

因此家中老人一旦去世,摔盆这项工作就要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有子孙,就要由同族中血缘最近的堂侄来摔,但条件是要求未婚。

如果无子无侄啥人都没有,就表示没人给这个死者摔盆,也就意味着死者不属善终,因此无人送终。

所以,无儿无孙的死者亲人就要选取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子侄来摔盆,这也意味着摔盆者成为了死者的“孝子”。

按照旧时的传统习俗,孝子就可以承继死者的大部份家产,当然在继承死者遗产的同时也要尽到做别人“儿子”的义务,这也是要求摔盆堂侄是未婚的主要原因!

所以,“摔盆子”这项仪式会拉近“孝子”与死者的关系,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在生活中,因为“摔盆子”而争夺家产,最终闹上法庭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二、为死者祈福,望其能走的平平安安

将盆子摔碎,寓意碎碎平安。比如小时候过年,自己不小心摔碎了杯子或打碎了碗,父母会笑着说岁岁平安!

由此可见,葬礼中的“摔盆子”可能也包含着这个意思,希望死者在了断尘缘,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过程中,能平平安安,同时也希望活着的亲属们,能平平安安的生活!

所以为死者祈福,这可能也是农村丧葬习俗得以延续的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很多城市,葬礼过程中,如果客户有需要,也可以在祭拜区域进行摔盆服务!

三、民间认为摔盆子可以辟邪

据说摔盆子后,把盆底的砖捡回来,放在大门的影壁前,寓意为"吉星高照"。家宅因此就可以受到福、禄、寿三星的庇护,而任何邪魔外祟也都不敢侵入,所以可以起到避邪镇宅的作用。

如果是年事已高,福寿双全的老人死亡,在农村被称为喜丧,捡回摔盆用的砖,民间称为“借寿砖”,寓意借用死者的福寿。因此,死者出殡后,有的老人会将垫盆子的砖捡走。

还有一种说法,用这块砖给男孩子们压书,那么孩子将来一定是“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女孩压活(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定会心灵手巧。总之,这类传说不一而足。

四、据说是诸葛亮留下的旧俗

除了以上所写,摔盆习俗还和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有一段渊源。

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准备到柴桑口吊祭周瑜,东吴得到消息,就想借此机会除掉诸葛亮这个劲敌。

他们提前在灵前的地下埋了火药,其引芯在丧盆底下,并特意在盆底钻了孔。

东吴人的计谋可谓狠辣,因为只要诸葛亮在丧盆中一烧纸,必定会引燃引线,炸药随即爆炸,那么诸葛亮就必死无疑!

但诸葛亮能掐会算,早已识破了东吴的火药之计,他命令赵云将一块新砖预先放在盆子下面正好堵住了小孔,然后借口说是"财帛高升"之意。因而不动声色地破除了炸药之局,最终全身而退!

结语

俗话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自古以来,人们缘于对死亡的敬畏而形成了延续千年的丧葬习俗。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原本的意思已不可考,但为死者送最后一程,还是被人们所重视!

丧葬习俗中的“摔盆子”,无论是迷信也好,传说也罢,其实最重要的是看死者在生前是否享尽了“孝顺”二字,而有没有儿子送终实质上并不重要!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或许很多传统习俗,慢慢就会被人们所遗忘,因此“摔盆子”或许有一天也会离开人们的视野,最终成为遥远的记忆。

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去世的人出殡时“摔盆”,这是农村很普遍的一个习俗,尤其是是在北方更为常见。“摔盆”顾名思义,就是在前往埋葬死者的路上,将一个瓦盆摔碎。

这个瓦盆通常是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有些地方是用哭丧棒击碎。不同地方摔的瓦盆也不一样,有些地方用花盆,有些地方是砂锅,还有些地方是踩瓦片。

通常还是花盆比较常见,通常选择比较大的花盆,花盆底下有孔,方便燃烧。这个瓦盆俗称“老盆”,不同的地方称呼也不同,也有的地方称为“吉祥盆”,“阴阳盆”,“丧盆子”。

“摔盆”代表血缘关系与继承关系

古代“孝”是普通百姓最高的道德准则,“摔盆”这一古代习俗自然也尊崇这一标准。“摔盆”者必须是家族公认的孝子,否则没有资格进行这一仪式。

子嗣众多,摔盆者一般为死者的长子,长子去世的,由长子长孙代之,若无长孙,则次子执行,并以此类推。若死者无儿无孙,则由同宗中血缘最近的子侄代劳。

这个摔盆者资格的顺序,就是血缘关系的体现,实行以最亲男性为摔盆者的规则。除了血缘关系,就是这之后的财产继承关系。

摔盆是一种仪式,同时也是 向宗族亲人以及朋友乡亲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为继承家业做准备,不论是长子长孙还是子侄,摔盆者通常为死者遗产党的主要继承者。

当逝者没有亲生子孙,也没有宗亲子侄时,则没有可以摔盆之人,这就是我们所指的不得善终,也是古代社会最不能接受的一点。

“摔盆”习俗形成的原因

“摔盆”习俗形成的原因,有古代特殊背景的影响,与当时人们的认知有很大关系。是在迷信的认知中形成的,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的。

但是这一习俗被传承到现在,也有其内在的原因,那就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性。由于对摔盆者身份的规定,能够摔盆的人,也就被默认为逝者的继承者。

通过葬礼这个亲朋好友全部到场的特殊场合,向人们展示自己继承者的身份,成了“摔盆”习俗传承到现在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随着现在法治社会和遗体火化制度的发展,遗产继承有了法律的规定,而不再是道德的约束,“摔盆”这一习俗相信也会慢慢消逝。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老人出殡,有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摔盆”,这个仪式的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

阴阳两隔

老人去世后,在灵前有一个陶盆,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前来祭奠的亲人、朋友们在里面给老人烧纸。这个盆里烧的纸钱代表着活着的人给去另外一个世界的老人的孝敬。

在停灵期间,陶盆的作用就是为了承灰,当停灵时间到了,要起灵抬上山的时候,就要由老人的至亲在灵柩出发时将盆子摔碎。这个举动就是正式宣告老人和人间不再有联系,从此阴阳两隔。

人间和阴间属于两个世界,老人可以毫无挂念的离开,活着的人也不会再为老人操心、尽孝。

财产继承

前面说了,这个陶盆主要功能是承灰用的,是亲人、朋友们给老人烧的纸钱,相当于老人在临终后接受的第一笔来自阳间的财富。

当老人的至亲将陶盆摔碎后,就向在场的所有的亲戚、朋友宣告老人的财富无论多少就由他来继承。这种摔盆仪式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通告仪式。

中国人是羞于谈钱的,特别是在老人过世后的财产分割,在亲戚朋友面前更不能表现出不孝的场面。于是,就用摔盆来隐喻着老人的财产由摔盆者来继承。

家族地位

说了半天,到底由谁来摔盆呢?根据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是老人的长子或者长孙来摔盆。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家族观念相当的强。中国传统家庭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家族地位,嫡长子不在,由嫡长孙继承,如果长子一系断绝,则由次子继承。

这种家族地位的确定就表现在摔盆仪式上,谁摔盆,就是在向亲戚朋友宣告由他来继承老人的家族地位。

葬礼时,摔盆子是什么意思?

老人去世后,摔盆的一般是由死者的长子长孙来完成,如果死者没儿子,那么就由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子侄来代替,当然请子侄摔盆也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摔盆就意味着自己变成了死者的孝子,所以死者的财产应该全部或者大部分由摔盆的子侄来继承,如果家族没有后人,那么就没人给死者摔盆,而死者就会沦为不得善终之列。这在古代是非常忌讳的。

在中国古代,对亲人的死去是非常重视的,其程度远远甚于现在。在《礼记》中有记载,在丧礼中,亲人会做出“毁”的行为。什么是毁,就是自我伤害,自我虐待,要打伤自己,甚至有人自毁到失去生命。想想看,连身体和生命都可毁,家里的财产当然也能毁,甚至也必须毁。所以,必须把家里的最重要的财产陶器打碎,以哀悼死者。这种丧葬风俗也见于澳洲的原始部落。 现在丧礼中摔的盆一定是最简单和原始的陶盆,不会用瓷器,也不会在陶盆上雕刻任何的花纹,这说明这一习俗一定产生在中国陶器业的初始阶段,那时还不会在陶器上进行修饰和装饰,其时间至少应该早一万年以前。 在现在,一个陶罐是对一个家庭而言,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而在一万年以前,一个陶罐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财产。 所以,摔盆的初始意义应该是以毁灭全部家庭财产的态度来哀悼逝者,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当时摔一个盆相比在现在摔一套房损失还要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