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中国多少年才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大奖都被西方国家的学者囊括了?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首先,幼儿园的教育是有一定发展模式的,受婴幼儿的发展曲线影响。这时期的孩子,身体机能才逐渐发育完善,只能够进行基本的生活行为。孩子的手腕力量较小,提前握笔写字对手腕有一定损伤。应该是让孩子适量进行户外活动,增强身体机能,而不是坐在教室里去学习。其次,孩子正处于对一切事物好奇的年龄,他们习惯从玩中、观察中感受事物,学习新东西。让他们玩,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对孩子的身心都是有益的。孩子在玩中才能解放天性,才能提升观察事物的能力,才能有创新思维的萌芽。一味的学死知识,培养的是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人,只会死学习,缺乏创新意识。少年强则国强,没有创新意识少年怎样强大,国强的概念更无从说起。第三,这么小的孩子的注意力非常有限,大概15到20分钟。让孩子一堂课45分钟坐下来去学习知识,不科学也不现实。孩子小学化的学习行为,无疑是揠苗助长,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
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我们可以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些大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为什么要做出一些理论上的数据,他们所做的理论数据,比如说老子他做的就是小国寡民。而孔子所要恢复的就是周礼。
所以说在整个教育阶段,教育学阶段,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这个样子,当然在这里所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也就是说,
滞后保持稳定,让孩子能够更健康的成长。
有时候家长可能觉得这样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是真的没有必要,滞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不仅是幼儿的教育上。
每一个成年人来讲,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都降低一步,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会让我们更开心,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心情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更多,其实也就是我们,得到了更多。
这一学可能有更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引自西方心理学的原因,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上面解释也是比较合理的。
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比了,在媒体上看到,每年的八月份,很多孕妇都提前剖腹产。有的孩子预产期是9月、10月,也要剖腹。为什么呢?让孩子赶在9月1号前出生,好让孩子早上学。晚出生的话,就要晚将近一年,那不就落后了吗?
幼儿3、4岁就开始学拼音,认字,天天写作业。欢乐的童年就伴随着每天的功课。因为家长都这么做。你想啊大家都提前教育了,你不让孩子提前教育,孩子就比别人少学了,孩子的明天就可能比不上别人了。这个时代教育就这样发展,孩子这也得学,那也得学。很多孩子失去了应该有幻想的年龄,失去了充满好奇的年龄,失去了创造美妙梦想的年龄。
幼儿园的孩子的大脑的发育水平没有达到认字的阶段,就开始认字。除了极少数的超长儿童能达到,这些超长儿童不超过3%了。但是爸爸妈妈们,都发现并且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超儿童。
我认为过早的教育如果孩子能适应,孩子能学的开心,也有时间玩,那也无可厚非。如果孩子智力一般,学习很吃力,那就是灾难性的开始,就是麻烦的开始。是不是啊?孩子天不亮了,你就把它给拽起来了,学字、学英语,或是晚上学到很晚,这能行么?他跟不上他听不懂的肯定要犯错误的,你再教再学,再吃力的学会,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了。虽然死记硬背能会了,但是对他的后期发展很不利,知识都是死记硬背的,而不是理解掌握的,那他以后的学习也会是死记硬背。
孩子应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应该有一个充满梦想、充满美妙的童年。
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因为孩子的学习是有规律有阶段性的,超前的学习无异于揠苗助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有百害无一利。
1、孩子过早的学习让孩子减少探索的时间大家的时间是一样的,同样的时间你做这件事情 了,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时间就少了,幼儿园阶段是孩子探索的绝佳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对于什么都好奇,是应该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去经理的阶段,但是如果过多的时间都用在学习1+1=2,用在书写人、口、手这些字上,那么就是得不偿失。
2、孩子过早的学习小学知识让他们程式化技能的学习是让孩子学会公式化,程式化,固定好的东西,这样的学校是让孩子的技能增加,但是情商和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并没有学习,知识的东西等年龄增长之后半年就会学会的东西,现在1年都不一样很写好,并且因为写不好,家长焦虑还会花更多的时间让孩子练习。
3、幼儿园小朋友过早的学习知识后劲不足表面上看孩子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在幼小衔接或者是一年级是胜出的,但是因为是提前上了很多本来已经固定的知识,所以以后学习后劲是不足的,为何会出现三、四年级的效应,就是孩子过早的学习了本来不应该这个年龄阶段学习的知识,越往后学就越吃力,后劲不足了。
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不能小学化,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究其根本是超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是以家长、社会对儿童生活的期望来代替儿童本真生活的教育现象。
在18世纪卢梭生活的西欧,教会推行原罪论,宣称人生来有罪,使得当时的教育是通过对幼儿的种种束缚改变儿童的天性,根除儿童的恶源.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卢梭提出人性本善,教育的使命是尊重儿童天性和要求,免受外界影响,自由发展,因此他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
在21世纪的中国,童年的价值依然受到漠视,儿童依然处于成人、制度、文化的束缚中,当今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小学化”现象,就像卢梭纪念碑描绘的场景一样,所不同的是套在儿童身上的镣铐是无形的,手持镣铐的不只一人,是某一社会群体或者某种制度。
儿童就是儿童,他不是成人的预备,也不是成人的缩影,更不是成人的私有财产。儿童教育以儿童为对象,就要反映儿童的特征和需要,不是把成人意志强加给儿童。正是当前的“小学化”教育中,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师都怀着“为你好”的关切中,给儿童套上了层层枷锁,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和幸福。让儿童从成人的阴影下走出来,从师本走向幼本,把儿童当做主体,当做人,当做儿童,是去“小学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小学化”不是一个历来就有的学术概念,却是植根于中国文化最底层的一种文化烙印。应当说教育是为人的,是以人为目的、为中心的,而“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虽然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绝非鲁迅生活的时代,但“人”依然是受压迫、受奴役的,如果说鲁迅时代的“人”是受封建伦理文化的压迫,当今时代的“人”不仅受到伦理纲常的压迫,更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奴役,而儿童因其未成熟的状态,更是受到成人、制度、文化的双重压迫,“人”尤其是儿童始终没有在中国文化中确立主体地位,作为文化一部分的教育也不可能确立儿童的中心地位。
因此,无论教育制度如何变迁,经济如何发展,只要“人”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教育就不可能走向光明,“小学化”教育就不会在中国根除。
一句话,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人的解放。
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教育没什么要小学化呢?
既然幼儿园称之为幼儿园,而不是小学园,说明幼儿就是幼儿,幼儿有幼儿的学习方式方法,不能学习小学的内容。
本身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就过的比较丰富多彩,比较自由,为什么要把幼儿三年的快乐时光变的小学化呢?
小学化其实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少好处。其一,容易让孩子养成骄傲自满,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孩子刚上一年级,最主要的是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上课的时候就一定要认真听讲,如果在幼儿园接受了小学化的内容,那么孩子在上一年级之后发现,老师讲的知识他都学过了,那么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所以他就容易养成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
其二,一年级的知识相对于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只要孩子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一年级的时候还是能跟得上的。所以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小学化教育。
其三,如果让幼儿在幼儿园接受小学化教育,那么幼儿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就会提前接受到一年级的压力,接受能力强的幼儿还是比较好的,接受能力弱的幼儿容易导致幼儿连幼儿园都不想上,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现在教育局都是明文规定幼儿园禁止小学化内容,幼儿在什么样的年龄就要上什么样的学,就要做什么样的事,3到6岁是幼儿上幼儿园的年龄段,那么幼儿还是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较好!
其实孩子要进行小学化的内容都是家长要求的,家长想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化教育,恐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归根结底都是家长为了面子来要求幼儿这么做,那么会对幼儿的心理上造成压力,家长这么做,简直就是在拔苗助长,所以为了幼儿能度过。开心快乐的幼儿园生活,幼儿园还是不要进行小学化的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