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谁最赞成木石姻缘?

《红楼梦》中没有木石姻缘,只有“木石前盟”。盟,是一种盟约,“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的“盟”,就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的寓意出处。因而,“木石前盟”不能说成“木石姻缘”。《红楼梦》原本就不是写婚姻的,即便是“金玉良姻”可以解读成婚姻,那也只是一种象征寓意。

既然“木石前盟”与姻缘没有关系,那么,《红楼梦》中谁最赞成这个盟约?“木石前盟”到底是什么样的盟约呢?

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没有“前盟”

一僧一道中的“那僧”说,“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这颗草胎木质的绛珠仙草得天地精华,得换人形,修成了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毫无疑问,这段玄幻的描述,讲的就是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绛珠时刻不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趁神瑛侍者下界“造幻”之时,“也去下世为人”,“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就是被误读的《红楼梦》“木石前盟”,但无论怎么读,都读不出“木石姻缘”来。林黛玉只是去还泪,报答灌溉之情。而且,绛珠也“算定”,自己的眼泪足以偿还得了神瑛侍者

此处,要特别理解什么是“神瑛侍者”,神瑛、神瑛侍者说的是两回事,绝对不是指的一个“人”,不可混淆了。书中说,在离绛珠仙草不远处,有一座赤瑕宫,赤瑕宫有一个神瑛侍者。这个“神瑛侍者”,应当就是“下世为人”的贾宝玉。注意,贾宝玉只是神瑛的侍者,他不是“神瑛”,神瑛应当是赤瑕宫的主人。

神瑛之“瑛”,就是“那僧”以青埂峰下女娲补天留下的大石头化成,是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这块玉被“那僧”刻上字,然后携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这块顽石又回到了青埂峰。空空道人因见石头上刻满了文字,便记录下来,是为“石头记”。又不知过了多久,甄士隐在半梦半幻中见识了被“那僧”再次度化的蠢物“通灵宝玉”,便随一僧一道到了太虚幻境石牌坊下。一僧一道进了太虚幻境,把通灵宝玉交割给了警幻仙姑

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甄宝玉送玉”,甄宝玉送的是“神瑛”,而不是把“玉”送给神瑛的侍者。后来,警幻(其实就是“那僧”)又把神瑛送到到荣国府,神瑛侍者也因此下界,继续做他的侍者。神瑛就是贾宝玉项上的“通灵宝玉”,贾宝玉就是“通灵宝玉”的侍者

林黛玉是草胎木质,神瑛是一块“石”,这块“石”肯定不是贾宝玉。“木石前盟”说的是绛珠与神瑛的“前盟”,不是与“神瑛侍者”有前世盟约。因此,“木石前盟”绝对不是说的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姻缘”。林黛玉只是给贾宝玉还泪,而且,她足可以泪水偿还贾宝玉在赤霞宫给予她的灌溉,绝不可能“以身相许”,嫁给贾宝玉

然而,从“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这回书中看,神瑛反倒成了侍者的护身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神瑛与他的侍者之间有这样的“前盟”吗?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指的是哪里

上面提到,绛珠仙草生长着“西方灵界河岸上三生石畔”,这里有木也有石,就是《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那么,“西方灵界河岸上三生石畔”指的是哪里,是什么样的“木石之盟”呢?

这其中的疑问,要从林黛玉进入荣国府这段故事中解读。林黛玉来到荣国府,在荣禧堂中见到的是象征着明代藩王级别的摆设,诸如“大紫雕螭案”、“金蜼彝”,以及“赤金九龙青地大匾”,隐喻的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时所封的九大藩王。九大藩王中,桂林靖江王不是朱元璋的儿子,而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孙子朱守谦

靖江王是明代延续时间最长的藩王,几乎与大明同时灭亡。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朱亨嘉因为谋逆篡夺大明皇统,被南明隆武帝缢杀。朱亨嘉的父亲第十一代靖江王朱履祜,其谥号是“荣穆王”,“荣穆王”这三个字也隐藏在荣禧堂中

林黛玉所见荣禧堂中有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落款写的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这其中就有“荣穆王”。东安郡王叫“穆莳”,其实就是“木石”,也就是“木石前盟”

靖江王城是朱元璋敕建,洪武五年,朱元璋以藩王规制,按照南京皇城以石头筑桂林靖江王城。王城之中,有一座石头峰,名叫独秀峰,就是书中“青埂峰”的原型。

靖江王府面临漓江,漓江与湘江同源于灵渠(灵河),因而,“灵河岸上”指的就是桂林靖江王城。“三生石”,指的是靖江王经历三起三落,有三代靖江王被皇帝幽禁至死或者缢杀。“那僧”三次送玉,指的就是这件事。

玉,指的是朱元璋,贾家都是“假宝玉”。赤瑕宫,就是“朱玉”所居住的宫殿,贾宝玉不过是其中的侍者,林黛玉才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的主人。木,指的是桂林(木字边),石,既指的是“五彩玉”,也就是朱元璋家“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字辈,又说的是靖江王城这座小石头城、小金陵城。

也就是说,“木石前盟”说的 是朱元璋,或者是朱明皇统与桂林靖江王之间的“前盟”。因为一母所生,朱元璋才封大哥为靖江王一世,朱兴隆的儿子朱文正为二世。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中的“同乡”,其实说的是“同香”,是朱元璋出世时的一段“仙缘”。《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元璋出世前夜,他母亲陈氏梦见自己太后吃了一粒神仙所赐“冷香丸”。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仙缘》,是“红楼第一梦”,也是“香缘(香橼)”、“天香楼”以及书中所有的“香”。

绛珠仙草,其实就是草胎木质的泽兰,株淡紫色,开紫色香花。绛珠,本来就是朱家之香缘,因为“香缘”而结下了木石前盟,根本不是说的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姻缘”。

既然如此,那么,《红楼梦》中又有谁赞成“木石前盟”呢?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这句话出自警幻仙境中的《终身误》曲,细读《终身误》、《枉凝眉》这两首钗黛合一的红楼梦曲,便知道贾宝玉既得不到薛宝钗,也不可能与林黛玉之间有“姻缘”。“终身误”、“枉凝眉”这两个词就说明了一切。

以这样的逻辑解读,应当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而导致了贾家“终身误”,“心事终虚化”。

“金玉良姻”,同样不是说的婚姻或者婚约,金,指的是朱元璋或者朱家皇统,玉,则是化作雀卵大小衔在贾宝玉嘴里的通灵宝玉,说的还是朱元璋与桂林靖江王之间的“前盟”。薛宝钗吃“冷香丸”,而“冷香丸”又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宝钗其实就是朱家皇统的代言人

书中仿佛以贾宝玉的口气说了《终身误》中的开头两句,其实,这是贾家,或者是荣国府共同的心声。虽然桂林靖江王得了朱元璋的恩惠,沾了大明朝的光(詹光),但除了早就去世的靖江王一世外,每一代靖江王都不是善茬。朱文正暗通张士诚,企图反叛朱元璋,被幽禁至死。之藩的朱守谦更是狂悖,也遭到朱元璋的软禁,死于软禁之地。

靖江王为何这样不知感恩呢?上面说的第十一代靖江王朱亨嘉谋逆,就揭开了其中的谜团。朱亨嘉在崇祯死后的第二年在靖江王城称帝(监国),以“洪武”为年号,当年是“洪武278年”。朱亨嘉只承认朱洪武一人,其余皇帝都被他“否决”了,这就是所谓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那么,朱亨嘉这么做有依据吗?这件事,就得去《朱氏世德碑》中找原因了。《朱氏世德碑》也叫皇陵碑,这块碑的碑文记载了朱元璋的家史,为洪武帝亲自撰写。写到一母同胞的大哥时,朱元璋却说“孟兄先逝,合家举丧”、“孟嫂携幼,东归故乡”。朱元璋把一母同胞的嫡亲大哥变成了“孟兄”,“孟兄”就是庶长子而不是嫡长子。

朱元璋这样做,其目的就是为了厘清皇统。因为,朱洪武追谥了祖上四代以皇帝尊号,其父朱世珍(朱五四)是“仁祖”。假如按照《皇明祖训》,只有嫡长子才能做皇帝,庶长子是没有皇位继承权的。那么,仁祖皇帝的“龙衣”就该传给嫡长子,也就是靖江王一世祖朱兴隆。朱兴隆、朱文正已故,朱洪武之后,就得把皇位怀给长房嫡长孙。

朱亨嘉篡夺大明皇统的这层寓意,深刻地写在了《红楼梦》之中,嫡庶关系在贾家十分敏感,也非常重要。

乘槎待帝孙(嫡孙)”,这是荣国府上下共同的心声。因此,贾家从上至下,都赞成“木石前盟”,不独贾宝玉一人。即便是寄居于荣国府的薛宝钗,最终也是“钗黛合一”,站在了“林代玉”这边,以“雪洞”这样一个神秘的符码,暗藏了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朱若极躲在靖江王城雪洞之中,逃过隆武帝之手的历史。这个朱若极,就是出家于湘山寺的大画家石涛——书中的“石兄”就有石涛的影子,贾惜春、巧姐,以及史湘云等人,都分别“扮演”了这个石兄

贾史王薛,其实是“家史王说”,四大家族都是赞成“木石前盟”的。要说有人知道感恩,对“木石前盟”有不同看法者,恐怕只有史太君贾母一人

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

靖江王城的原址就是现在的桂林师范学院,再往明朝之前追溯,这里就是北宋时期的铁牛寺。第一代之藩的靖江王朱守谦,小名叫做铁柱,书中的铁网山、铁槛寺,其实就出自朱铁柱、铁牛寺。所以,本回答导语中,就以《说文解字》解读了“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是朱元璋与大哥的“前盟”,那就不仅仅是“歃血为盟”的关系了,而是嫡亲血统的一母所生的兄弟关系。但是,越往后血亲关系越单薄,说靖江王与朱家皇统是“歃血”的关系,恐怕也是很确切的。

“血歃玉墩”,不正合《红楼梦》之意吗?

《红楼梦》中谁最赞成木石姻缘?

在《红楼梦》这本书里,主要人物对木石姻缘持支持态度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贾母,另一个就是王熙凤。《红楼梦》里面贾母没有明确表态支持木石姻缘这件事,但是从其行为动作上可以看出来有那个意思,因为老年人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最明显的就是对黛玉无微不至的宠爱。王熙凤则不同了,她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审时度势,从而果断选择支持与否。

任何一个人看过红楼梦,都会不由而然的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天生的一对儿,但是偏偏这段姻缘没有成,所以我们会惋惜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坎坷,会怨叹辜负了这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木石姻缘。从而忽略了木石姻缘的前身——木石前盟。

贾母用行动支持这段木石姻缘

贾母作为贾府里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她虽然没有族长的权利,但她说的话,也是个顶个的管用,但是她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个事情上面没有表过态,虽然没有表过态,但不说明她不支持这段木石姻缘,有时候老年人喜欢用实际行动来代表自己的真实意思表达,我们从贾母给林黛玉每个月多给零花钱这个小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贾母对林黛玉是特别的关照宠爱,为什么别的人都是定量的月钱,偏偏要给黛玉多那么一点呢?那也就是说贾母把林黛玉格外看待,从黛玉进贾府那天起就把她做心肝宝贝宠着。另外贾母赏宝玉物件,只要宝玉有的,黛玉也有一份。看出来没有,他俩是一个级别,就差那层窗户纸捅破了。

我们回顾一下林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贾母一把搂住她心疼的不得了,让他住到自己的碧纱橱里。大家可以看出这是什么待遇了,未来长孙媳妇的迹象很明显了。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而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敏因病早逝,留下林黛玉这点骨血,贾母作为外婆,把对女儿的爱倾注到黛玉的身上,贾母对黛玉的宠爱,加上对一个失去妈妈的孩子的担心,她何尝不想把黛玉安排在身边,作为自己的亲孙女儿一样看待,但女孩子总归是要出嫁的。所以在他的内心,早已经有一个完美的安排,那就是她期望宝玉和黛玉能够喜结连理。

王熙凤支持木石姻缘有自己的算计,所以她立场鲜明。

王熙凤这个人物的特点是工于心计,她能够从整个家族的大环境中分析事情的走向,察言观色首先是她的看家本领。她在贾母面前,从来都是乖顺的像个绵羊一样。通过察言观色,她判断出贾母喜欢林黛玉,因此上她的一些行动和言语,都是顺着贾母的思路进行的。这样做,一方面巴结了老太太,另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利。所以她明里暗里都支持宝玉和黛玉的姻缘大事。一旦有众人谈论起金玉姻缘的话题,她都想法设法的把话岔开,或者干脆把话题扯到黛玉身上。于是她假装调侃黛玉:”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家做媳妇“?他这种半真半假的玩笑话,看似调侃,实则暗藏玄机,她在向众人传递一个信息,她支持宝玉和黛玉俩人的木石姻缘。这种话说多了,薛宝钗心里边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王喜凤之所以这样做,是她把薛宝钗当成未来的分权对手来对待的,以薛宝钗的精明慧巧,金玉良缘一旦成真,薛宝钗成了贾府的孙媳妇,而且是长孙媳妇,一旦脚跟站稳,依靠宝玉的长孙便利,自然要收回王熙凤手中的特权。王熙凤能不能斗得过薛宝钗,还不好说,但宝玉是贾府族长的世袭人选,单看是早是晚的时候,王熙凤的权利一点都保不住。所以说,王熙凤在木石姻缘和金玉姻缘之间的态度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反对金玉良缘,支持木石姻缘。

木石姻缘的前身——木石前盟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故事开头,缔造出一个情债孽缘的因果关系,营造出一幅人生本就一场梦的故事场景。作者用神话故事《木石前盟》敲定一个前生前世框架,然后用今生今世来演绎她的翻版,苦求悲望,无非是一厢情愿的讹缘。

在木石前盟里,木指的是黛玉,一株前世里的绛珠仙草。而贾宝玉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玩石,得天地日月的造化,成为通灵宝玉。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绛珠草,是其幻化为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字叫绛珠仙子。为了报答神瑛侍者再造之恩,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用自己一世的眼泪抵还甘露仙水。神瑛侍者顺便带了通灵宝玉一起下凡。由此,绛珠仙子幻化为林黛玉,而通灵宝玉则变身为贾宝玉。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生今世,其命运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交织,虽有交集,但没有交合。所以命中注定是一场讹缘。只要有木石前盟这个神话故事在,任何人注解,通译,校注都改变不了《红楼梦》的故事主旨,即人生如梦,万事皆空,前世今缘,讹幻虚生。

《红楼梦》中谁最赞成木石姻缘?

若问《红楼梦》里谁最赞成木石姻缘,除了黛玉和宝玉两位当事人外,最赞成木石姻缘的非贾母莫属。说贾母最赞成木石姻缘有何依据呢?

贾母赞成木石姻缘的依据之一:贾母反对金玉良缘

贾母反对金玉良缘和赞成木石姻缘有必然联系关系吗?有,反对金玉良缘才有支持木石姻缘的可能。

第二十八回,元春赏赐端午节礼,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样。原来元春意在借赏礼的机会表达自己支持金玉良缘的心愿。

而薛姨妈曾经对王夫人说过,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可见,金玉良缘的支持者们——薛姨妈、王夫人、元春——已经为金玉良缘有过细致的谋划。

元春赐端午节的同时,还令夏太监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出来,叫在清虚观从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命贾珍率家里的男孩子们跪香拜佛。

贾母听凤姐说去清虚观看戏,兴致勃然,带领着大伙儿一并上清虚观看戏玩耍。

清虚观里的张道士借机向贾母为宝玉提亲,说在某家见到一个十五岁的小姐,模样性格都不错,人聪慧,家当根基都配的过贾府。

贾母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张道士后来和凤姐说话,说前日娘娘来做好事。既然没有指名道姓,这个娘娘必定就是贾府的元春了。元春来过清虚观,元春支持金玉良缘,而张道士所说的女孩,和宝钗的条件完全一致。因此极有可能是元春嘱托张道士向贾母提亲。如果贾母对这个十五岁的女孩有兴趣,则可找机会进一步点明该女孩就是宝钗,如若没兴趣,可就此打住。这样,就算贾母拒绝了,也不伤谁的脸面。

贾母毫不犹豫就一口回绝了。不管张道士说的女孩是不是宝钗,总之,贾母一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便将张道士说的女孩及元春赐礼暗示的金玉良缘,都拒之门外。

贾母回绝的理由,是宝玉命里不该早娶。此时宝钗十五岁,宝玉十三岁,宝玉确实还很小。只不过,五个月之后发生了一件怪事,似乎能证明贾母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大儿再定罢”,不过是托言推辞。

张道士说媒在五月,这年的十月,宝琴兄妹及岫烟、李纹、李绮一起来到贾府。贾母一见宝琴就十分喜爱,逼王夫人认做干女儿,留在自己身边抚养,还将名贵闪灼的凫靥裘赠送与她。

十月初雪降落,大观园里如粉雕玉琢。园里诸方即景联诗,贾母也来凑热闹。贾母见宝琴与丫鬟立于雪中,比画里的人物还漂亮。

贾母向薛姨妈赞宝琴比画儿还美,又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及家内境况,薛姨妈猜测贾母有意为宝玉求配宝琴。

五个月前,贾母以宝玉年小为由推辞了张道士的提亲,而现在贾母却流露出为宝玉求亲之意,这不就证明了贾母在清虚观所说的话不过是虚言吗?

而且薛姨妈一向有促成金玉良缘之意,既然薛姨妈会在心里揣度贾母想为宝玉求配宝琴,说明薛姨妈知道贾母无意金玉良缘。

金玉良缘自二十八回初露端倪,至八十回再无人提起,可见,金玉良缘受到了强大的阻力。金玉良缘有元春支持,既关心宝玉的婚姻,又反对金玉良缘,且能阻止元春的强劲力量,此人非贾母莫属。在贾府,再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贾母赞成木石姻缘的依据之二:贾母反对金玉良缘,正为支持木石姻缘

从各方面来说,宝钗都符合做贾府儿媳妇的标准。

先从家世说起

宝钗出身于皇商世家,薛家不是普通的皇商,薛家的人在户部领职,领内务府帑银经商,既富且贵,亦是以书香传家的门第。

薛家与贾府、史侯府、王家并称为金陵四大家族,虽说门第比贾府低,倒也配的过。宝钗的母亲和宝玉的母亲都来于金陵王家,两家还有亲戚情分。按一般观念来说,这是一门好姻缘。

再说宝钗其人

宝钗生的肌肤丰盈,艳冠群芳。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行事豁达,随分从时,颇得人心。宝钗还博学多识,就连贾政也对她多有夸赞。

宝钗极通世故,贾母问她喜欢看什么戏、吃什么食物,宝钗知道贾母爱看热闹戏爱吃甜烂食,全部都按贾母的喜好回答,引得贾母非常开心。

宝钗还会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说点乖话讨好贾母。当黛玉几次出语相刺,她都能不予计较,宽厚豁达。宝钗帮湘云操办螃蟹宴,贾母曾夸赞她:“这孩子细心。”

宝钗提倡女子守贞静,以纺绩针黹为主。有机会的时候还会劝一劝宝玉入孔孟之道,走经济仕途。

不管是家世、容貌、才学、人品,宝钗都是合格的大家闺秀。这么好的女孩,贾母为何反对她做孙媳妇呢?外面的侯门千金虽多,难保不遇见类于夏金桂这般的人品,既然有位各方面都不错的选择,又何须冒险舍近求远呢?

贾母除了心系木石姻缘,再无反对金玉良缘的理由。

贾母赞成木石姻缘的依据三:不论根基家当

自从贾敏死后,贾母便将黛玉接来身边亲自抚养,对她的疼爱可比肩宝玉。既然疼爱她,当然也想为她找一个终身的良靠。

紫鹃曾对黛玉说过,:“王孙公子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为妾为丫鬟反目成仇的。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

紫鹃一个十多岁女孩都知道的利害得失,贾母几十岁的人,岂能不知呢?外头的贵公子难保好歹,哪有嫁给温润如玉的宝玉保险呢?林家已无人,黛玉没有强势的娘家做后盾,嫁到哪都难保不受欺凌,只有嫁入贾府,上上下下的都是熟人,才可保证她不受欺凌。

当然,贾母也不会只为黛玉一个人考虑,她也要为宝玉考虑,毕竟宝玉是她最疼爱的孙子。

自从黛玉来,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亲密友爱,甚于所有人。这两个人都有一股痴性,伤春悲秋。都不喜欢太多人来自己的屋里,嫌脏。贾母对这两个孩子秉性摸的一清二楚,她很清楚他俩志趣相投,知道他们结为夫妻,会幸福和美。

为了黛玉的幸福,贾母会牺牲宝玉以世俗要求论的门当户对,来达到两全的目的——黛玉有了好归宿,宝玉有了好眷属。

贾母在清虚观对张道士说:“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有。”如果对方不是自己的外孙女黛玉,贾母又凭什么会放弃家当根基的要求呢?贾母的儿媳王夫人、孙媳凤姐、李纨,哪一个不是来自豪门世家?邢夫人和尤氏出身于破落家族,在贾府有何地位可言?

贾母不是不知道门第的重要性,她说不管他根基富贵,不过是为黛玉铺路罢了。

贾母赞成木石姻缘的依据四:小厮兴儿的话

第六十六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对尤二姐、尤三姐说过:

“他(宝玉)已经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早在二十五回,凤姐就曾拿宝玉和黛玉的婚事开过玩笑,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到六十六回时,兴儿又说起宝、黛姻缘。可见在贾府,木石姻缘的呼声一直很高,除了在二十八回稍受挫折,一直都是主流舆论。

木石姻缘能被人广泛看好,离不开贾母的支持,否则早就被以元春为首金玉良缘派冲散了。

木石姻缘因为有贾母支持,没有受到过多的阻碍,真正阻碍木石姻缘的是黛玉的身体。如果黛玉黛玉的身体能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变好,木石姻缘将在贾母的支持下形成真正的良缘。

贾母为了支持木石姻缘不惜反对金玉良缘,为了木石姻缘而放弃家当根基的要求。正是因为有贾母的支持,贾府中人都看好木石姻缘。贾母堪称最赞成木石姻缘。

《红楼梦》中谁最赞成木石姻缘?

紫鹃最赞成木石姻缘,是木石姻缘最忠实的支持者。何为木石姻缘

宝玉的前世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瑕,病玉也,即有斑点的玉。瑛,美玉。宝玉又是衔玉而生。玉即石头,所以“石”代表宝玉。

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是草木。黛玉曾自叹自己是个草木之人。所以“木”代表黛玉。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绛珠草受天地精华,得雨露滋养,脱却草胎木质,修成个女体。为报灌溉之恩,神瑛侍者下凡历劫,绛珠仙子也随着下凡,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此之谓“木石前盟”。

红楼梦曲《终身误》以宝玉的口气说: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绣鸳鸯梦兆绛云轩”一回,宝玉梦中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木石姻缘就是指宝玉和黛玉的婚事。

文中明确赞同木石姻缘的人就是紫鹃,而且她还采取行动,去促使木石姻缘实现。

紫鹃原本是贾母的二等丫头。林黛玉初到荣国府时,老太太见她的丫鬟雪雁一团孩气,不能伺候好黛玉,便拨了紫鹃去伺候黛玉。

紫鹃自从跟了黛玉,便像一个大姐姐般照顾她,关心她。她们两个就像姐妹一样,已经超出了主仆的情谊。

对黛玉对宝玉的心思非常清楚,也知道黛玉的难为之处。黛玉父母双亡,无人能为她做主。老太太虽然疼外孙女,但一直不揭开这层窗户纸。她试探宝玉,宝玉发痴发傻,紫鹃趁机想把事情明朗化,让老太太给拿好主意。紫鹃顾虑的非常周到,她对黛玉说:

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误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

薛姨妈一提把黛玉定给宝玉,紫鹃急切地催:“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她担心老太太有个三长两短,无人为黛玉做主,那黛玉就入了绝境了。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紫鹃替黛玉明确宝玉的心意。

宝玉处处留情,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紫鹃不明确宝玉对黛玉有没有真心,而且风闻把薛宝琴定给了宝玉,聪明的她就故意说黛玉要回苏州老家,试探宝玉。结果宝玉听了急得疯疯傻傻,清醒后对紫鹃表明心迹:

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文中写紫鹃的反应:“紫鹃听了,心下暗暗筹画。”她在掂量宝玉的真实性,在思考黛玉以后的前途。

紫鹃很是欣慰,聪明的紫鹃对人心看得非常透彻,她说:

“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

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紫鹃赞同木石姻缘,支持木石姻缘,积极筹谋,尽力去促成木石姻缘。只可惜她只是一个丫头,不能有实质性的作为,没有能力帮助黛玉实现心愿。最终宝黛心事还是终虚化。

《红楼梦》中谁最赞成木石姻缘?

宝玉只念木石前盟;贾母把“两个玉儿是冤家”挂在嘴上;贾政对黛玉拟的匾额,一字未改全部用了;王熙凤问黛玉什么时候做贾家的媳妇;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这五人最支持木石姻缘。

宝玉睡里梦里也忘不了林妹妹

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听闻林妹妹没有玉,就发疯砸玉;第二十九回,张道士提亲,频频听到“金玉良缘”的黛玉,更没有安全感,二人拌嘴,宝玉再次砸玉,潜意识里,他想毁掉“金玉良缘”的玉,可见宝玉对“木石姻缘”的真心。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贾雨村拜访贾政时要见宝玉,宝玉厌烦,湘云劝宝玉多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多谈谈经济学问。宝玉生气让史湘云出去,到别处坐坐,袭人赶紧打圆场,说宝钗也被宝玉这样得罪过,幸亏宝钗有涵养不计较,要是林妹妹,宝玉还不知道要陪多少个不是呢。宝玉怒怼袭人说,林妹妹从来没说过这混账话,要是说这些混账话,早和她生分了。

宝玉的一席话,恰巧被门外准备去怡红院坐坐的黛玉听见,黛玉感叹宝玉视自己为知己,拭泪离开了怡红院,在路上被换好衣服出门的宝玉看到,二人互诉衷肠,说到情深处,宝玉拉起黛玉的手,黛玉害羞,头也不回竟自走了,宝玉抓着前来给他送扇子的袭人,说道: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日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挨着,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玉对黛玉的感情,的确是睡里梦里也忘不了,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贾宝玉睡梦中反抗“金玉良缘”,只念木石姻缘。

一天中午,宝钗去探望正在午睡的宝玉,顺便向袭人报喜,王夫人特批她的月钱和赵姨娘一样了。袭人正坐在宝玉床前为宝玉绣肚兜,看到宝钗来了,袭人借故低头时间太长脖子酸,要出去走走。于是,宝钗很自然地坐在刚才袭人坐过的位置,拿起袭人绣的肚兜,替袭人刺绣。

宝钗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然听见宝玉在梦中喊骂: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

宝钗听见宝玉的梦话,不觉怔了,内心肯定是倒海翻江卷巨澜。

贾母口里的两个“小冤家”。

第二十九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又因为“金玉”之说吵架,贾宝玉怒砸玉,林黛玉大哭大吐,贾母急得抱怨道:

我这老冤家,是从哪世里孽障,偏生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让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凭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自己抱怨着,也哭了。“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不就是肯定宝黛二人姻缘的心里话嘛。

第四十回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与薛姨妈有一段对话:

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两个玉儿可恶”,这明显是贾母表明他的态度,支持两个玉儿是一对。

在第六十六回,贾链的小厮兴儿在花枝巷与尤二姐唠家常说:

宝玉心里已经有了人了,只是没露形儿,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所以还没办呢,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连小厮都知道宝玉定了林姑娘,说明贾母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所以下人揣摩得清清楚楚。

贾政重视读书人林如海,欣赏学识渊博的黛玉。

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林如海嘱托贾雨村护送林黛玉进京,贾雨村听了冷子兴的建议,央求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谋求官职。林如海说: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

可见林如海对贾政评价非常高。贾雨村到了京都,整了衣冠,带了小童,去荣国府门上找贾政。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

这里已经很明显的表现出,贾政对妹夫林如海的重视程度,可以说非常给面子。如果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官官相护,扶持遮饰,皆有照应。那么,贾政和妹夫林如海就是彼此欣赏,相互敬重。

第七十六回,黛玉湘云中秋之夜在大观园的凸碧堂和凹晶馆处联诗,湘云称赞用“凸”、“凹”取名字不落窠臼,更觉新鲜。林黛玉说道:

“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因那年试宝玉,因他拟了几处,也有存的,也有删改的,也有尚未拟的。这是后来我们大家把这没有名色的也都拟出来了,注了出处,写了这房屋的坐落,一并带进去与大姐姐瞧了。他又带出来,命给舅舅瞧过。谁知舅舅倒喜欢起来,又说:‘早知这样,那日该就叫他姊妹一并拟了,岂不有趣。’所以凡我拟的,一字不改都用了”。

对宝玉的功课向来苛刻的贾政,竟然对于林黛玉拟的名字,一个字也不改动都用了。可见贾政对林黛玉的欣赏,他心目中儿媳妇的最佳人选,肯定是自己的亲外甥女林黛玉。

王熙凤问黛玉什么时候做贾家的媳妇。

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所以他会和贾母的思路一致,林黛玉是贾母除了宝玉之外的另一个心尖上的人,王熙凤支持木石姻缘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送林黛玉茶叶,林黛玉说茶好吃,王熙凤说再打发丫头送去一些。

林黛玉说:“我叫丫头取去”。凤姐道:“不用,我打发人送来,我明日还有一事求你,一同叫人送来。”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家一点的茶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凤姐平时称呼黛玉“林丫头”,称呼宝钗“宝姑娘”,远近亲疏,一目了然。再说了,王熙凤干练爽快,泼辣高调,林黛玉幽默风趣,口齿伶俐,单纯率真,王熙凤自然喜欢和他有共同语言的林黛玉做贾宝玉的老婆了。

第七十四回检抄大观园,王熙凤抄检了林黛玉的潇湘馆,却不抄检薛宝钗的蘅芜苑,还说“没有检抄亲戚的理儿”,间接逼迫薛宝钗不得不搬出大观园。王熙凤对“木石姻缘”的支持态度显而易见。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为林黛玉的终身大事操碎了心。

宝玉黛玉的真情,紫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太太也不给个痛快话,操办这件大事,眼看着林黛玉身体渐渐消瘦,紫鹃也是心急。

第五十七回慧紫娟情辞试莽玉,贾宝玉去潇湘馆看望林黛玉,恰巧黛玉正在睡午觉。宝玉不敢惊动黛玉,就问在回廊上做针线的紫鹃,林妹妹咳嗽是否好些了,见紫鹃衣服单薄,伸手摸了摸衣服,说让紫鹃小心自己别冻生病了,紫鹃冷冷地说:

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进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

宝玉见了这般情况,心中像被浇了一盘冷水,对着竹子发了一回呆,魂魄失守,坐在一块山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千思万想,不知如何是好。恰巧被从王夫人房中取人参的雪雁看到,雪雁回到潇湘馆,告诉紫鹃宝玉在哭,紫娟放下针线出了潇湘馆,去寻找宝玉。

紫鹃走到宝玉跟前,首先感谢宝玉替黛玉操办燕窝的事情,又说在这里吃惯了,明年家去哪里有闲钱吃这个?宝玉听了,吃了一惊,忙问:“谁家去?”紫鹃说:“妹妹回苏州去”。宝玉还笑着说,紫娟是在开玩笑,林妹妹苏州已经没有亲人了,紫鹃冷笑着说:

“你太看小了人,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我们姑娘来时原是老太太心疼她年纪小,虽有叔伯,不如亲父母,故此接来住几年,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终不成林家女儿在你贾家一世不成?林家虽贫到没有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与亲戚奚落耻笑,所以早则明年春天,迟则秋天,这里纵不送去,林家有人来接了。前日夜里姑娘和我说了,叫我告诉你,将从前小时候玩的东西,有他送你的,叫你都打点出来还他,他也将你送他的,打点在那里呢。”

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呆呆的不作声,一头热汗,满脸紫涨,从怡红院来找寻宝玉的晴雯,拉宝玉回到了怡红院后。宝玉口角边津液流出,自己都感觉不到了,两眼发直,魂不守舍。听见林之孝家的来向凤姐汇报工作,以为是林家人来接林妹妹回家,让贾母派人打出去,又说除了林妹妹之外,凭他是谁,都不许姓林。

紫鹃的一句玩笑话,试出了宝玉的情真意切,待宝玉神志清醒之后,紫鹃向宝玉解释,是他替姑娘心急,所以试探一下宝玉。宝玉对紫鹃说了一句打趸的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紫鹃听了,心下暗暗筹划。

宝玉病愈后,紫鹃从怡红院回到潇湘馆,夜深人静,紫鹃悄悄对黛玉笑着说:

“宝玉的心倒实,听见咱们去,就那样起来。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一处长大,脾气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我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知热的?趁早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

过了几天,薛姨妈和宝钗来到潇湘馆看望黛玉,谈到薛蝌和邢岫烟的婚姻,薛姨妈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又对宝钗说:

"我想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齐全?"

单纯的紫鹃跑出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然而薛姨妈却笑道:"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紫鹃一心一意支持木石姻缘,竟然傻傻地相信“金玉良缘”的始作俑者薛姨妈会牵线。

小结:无论是高高在上的贾母,还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贾政;无论是男主人翁贾宝玉自己,还是荣国府的新一代管家王熙凤,这几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所支持“木石姻缘”,却败给了王夫人,败给了贾元春,败给了封建势力,更不要说小小的大丫头紫鹃的心愿了。

《红楼梦》通过木石姻缘的爱情悲剧,痛斥了封建礼教下的传统势力,通过贾宝玉的出家,赞扬了叛逆的精神,同时也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中谁最赞成木石姻缘?

通过《红楼梦》中曹雪芹的描绘,我认为凤姐应该是荣国府管理层中最赞成木石姻缘的人。

《红楼梦》这一小说中,木石姻缘指的就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姻缘。赞成木石姻缘的人并不少,上至凤姐等人,下至府中的下人兴儿等,都曾经很看好宝玉与黛玉的感情。贾母对于宝黛之间的感情,由于曹雪芹所著的后四十回失传,我们并不知道贾母究竟是怎样考虑的。

为什么说凤姐是最赞同这段木石姻缘的呢?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分析下吧!

凤姐对黛玉也有几分真心

曹雪芹小说中的凤姐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但是她对黛玉却还是有着几分真心的。当黛玉初到荣国府的时候,凤姐便拉着黛玉的手亲近黛玉,还为黛玉失去母亲而伤心。虽然说这里面可能是凤姐所做的面子功夫,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凤姐应该也参杂着些许自己的真情在其中。

再加上黛玉自幼便到荣国府生活,多年的相处下来,凤姐与黛玉之间也并不生分。凤姐还常常拿黛玉和宝玉开玩笑,有一次凤姐便对黛玉说了这些话:

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凤姐笑道:“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还亏负你么?”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儿玷辱你?”黛玉起身便走。

由此可见,在凤姐心里并不反感黛玉,并且大多数相熟的人才会这样玩闹。论起亲疏远近,凤姐与宝钗之间的亲戚关系比黛玉还要亲,但是在小说前八十回中,凤姐却从未与宝钗开过类似的玩笑。在劝慰贾母为大观园的姐妹们开小灶时,凤姐也是说担心黛玉的身体不适合在大冷的天里奔波。凤姐的许多举动也说明她对黛玉是有好感的。

黛玉在众人面前是一个柔弱的女孩,她虽然有贾母的疼爱,却从来没有因此恃宠而骄。黛玉觉得委屈的时候,也从未在贾母面前搬弄过是非。凤姐也根本没有必要与黛玉虚与委蛇,去逗黛玉开心。从这些方面也可以看出凤姐内心对黛玉还是有一些真心, 并且也是支持宝黛之间的感情的。

凤姐了解宝黛之间的感情

作为凤姐与贾琏府中的下人——兴儿,都能够感受到唯有宝玉适合黛玉,更不要说是凤姐了。察言观色是凤姐的强项,她对贾琏也有着一定的感情。凤姐作为宝玉和黛玉的同辈人,当看到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嬉笑打骂时,应该也明白黛玉和宝玉之间是真心相爱的。

《红楼梦》第三十回的时候,贾母让凤姐去看吵架后宝玉和黛玉和好没有,凤姐说不出三天他们就能和好。事实如凤姐所料,当凤姐去看宝玉和黛玉的时候,两人已经和好了。凤姐正是因为了解宝黛之间的心思,才会这样说。

身在一个大家族之中,凤姐自身也有许多无可奈何。凤姐不愿意贾琏在外厮混,但尤二姐、鲍二家的出现都深深地伤害了凤姐。推己及人,凤姐对同辈的兄弟姐妹一直都还不错,又何尝忍心拆散宝玉和黛玉呢?

凤姐是一个有着两面性的人,一方面她有自己的私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另一方面,从凤姐同意平儿将自己的衣服送给邢岫烟、帮助刘姥姥等人,也可以看出凤姐善良的一面。她在前八十回的小说中,也没有算计过宝玉和黛玉,反而常常拿他们两人开玩笑。因此,凤姐对木石姻缘也是赞同的。

黛玉与凤姐没有利益冲突

黛玉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她寄居在荣国府,从未将心思放在料理家务等事情上。凤姐是一个喜欢展示自己才干的人,她作为荣国府的管事的,一直在讨好贾母等人,也是希望巩固自己的地位。

凤姐在生病的时候,都还放不下府中的一些事情,可见凤姐还是希望掌控着管家权。站在凤姐的角度分析,她应该也担心宝玉将来的妻子会抢了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管家权。

宝玉妻子的人选无非是黛玉和宝钗,黛玉无心料理家务,而宝钗打小便帮着薛姨妈料理很多事情。如果说宝钗嫁给了宝玉,王夫人是极有可能以凤姐身体为由,让薛宝钗替代凤姐的位置。但是宝玉如果娶了黛玉,那么凤姐的这个顾虑便可以打消了。

黛玉嫁给宝玉,是不会影响到凤姐管家的权利的,凤姐也可以继续利用手中的职权来为自己牟利。倘若薛宝钗到时候在管理荣国府的事务中插一手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凤姐从中得利,引起凤姐的不满。

其实很多家庭纠纷、夫妻反目等都与利益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的东西,黛玉最在意的就是宝玉,而凤姐则是在意自己的小金库和贾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利益角度上讲的话,凤姐在不得罪王夫人和贾母的情况之下,应该也是更愿意黛玉嫁给宝玉,自己好坐稳荣国府管事人的位置。

《红楼梦》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也向我们展示出了不少的人情世故。而凤姐作为小说中处事及其圆滑的一个人,她应该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觉得木石姻缘好过金玉良缘。

结语

荣国府赞成木石姻缘的人应该不少,而凤姐则是有足够的理由来支持这段姻缘的人。凤姐之所以会如此赞成木石姻缘,也是因为:凤姐对黛玉有几分真心;凤姐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是相互爱慕;黛玉与凤姐并没有利益冲突。

在与金玉良缘对比之下,凤姐应该也是结合自身权衡利弊之后,所以才会更加偏向于木石姻缘。每位读者应该都有自己的见解,阅读过高鹗续书的朋友们应该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交流大家认为的答案!谢谢大家!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曹雪芹小说《红楼梦》前八十回原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