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孔子提倡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对方陷入矛盾,然后端正心态,再帮他们找出正确的东西,然后从个性中找到共性的东西,就完成整个流程。

“启发式”教学法适应于理论学习,孔子不搞理论研究,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实际上我们古人从来不怎么喜欢搞理论研究,他们喜欢述而不作。

这是古人的仁心,因为人人都搞理论研究,几千年下来,遍地都是理论研究,让后来人怎么学?

正如现在我们面对浩罕的书籍,你知道哪一本书是你需要的吗?如果一个人将一生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那他哪有时间实践,哪有时间为社会作出自己该做的贡献呢?

因为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所以近现代人也开始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启发式教学也就成了一种主流的教学法。

“启发式”的目的是让人懂,也就是假定所有人都能懂这些理论,只要启发得当就行。

“因材施教”并不是这样,“因材施教”假设每一个人未必能掌握同样的理论,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需要发挥他的特长,针对他的特长展开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带有一定功利性,换句话说就是要想方设法让你懂,你不懂就意味着“启发式”教学的失败。

“因材施教”是没有这种假设,他只是假设你有材,然后让教师发现你的才,进行教学,是不带功利的。

启发式是一种共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

你看一看孔子,弟子三千,但是真正成材的只有72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启发式与因材施教的区别。

“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学生的个性特长,然后作出应对。

“启发式”对教师的机智要求很好,要引导学生顺着一个道路前行。

如果将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因材施教就是道,启发式就是术。

有人会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启发式教学。

这种观点是有问题,这就是因材施教,要等学生的火侯,学生的火侯到了才去点拔,火侯没到只能等。

“启发式”教学是利用手段让学生先产生迷惑,困惑,然后进行点拔。他可不管学生火侯到了不到。

所以树人用因材施教,学理论用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孔子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学生前来学习,除了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之外,还有就是他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好。

《论语·述而篇》记载了孔子是如何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包括三个方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

0 1 学生不思考,老师先不去启发

“愤”,学生学习后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但想不明白。“不愤”,就是听了老师的课,没有听明白,陷在糊涂的境地,一窍不通,但也不去思考。

“不愤不启”,意思是如果学生不经过深刻思考而又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学生,不能死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如果自己不思考,认真领悟,只靠老师灌的输,一些深奥的学问是很难明白的,也就是“学而不思则罔”。这个时候,老师去点拨他,他也是一盆浆糊,也往往不启而不发,再点也不会通的。即使老师给他标准答案,学生也只是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有所得,但还有想不透彻的地方,就是一种将通未通的状态,这时候老师进行点拨,让其开悟,使其豁然开朗,一点就能通,效果最好。

0 2 学生思路不清,老师不要急于启发

悱,学生学习有所得,想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比“愤”更进一步。“不悱”,没有达到急于想表达出来的程度,这说明他还没有想明白,当然也说不明白。当他想清楚了,正确地表达就容易了。

“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学生学习后,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也想通了,也明白其中的微妙,想要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与人交流,但是又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说明他已经基本思考清晰 清楚了。这时老师引导他,让他理清思路,把自己的认识能准确地表达出来。

0 3 不能举一反三,老师不要教新知识

如果教一点,学生不能联想到相同或相似的三点,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掌握,他不会融会贯通运用所学的知识,不能触类旁通,这时候老师不要急着教新知识。等学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消化了后,能由一点推演出更多的知识点,遇到同样的问题可以自行解决,这时候再教不迟。

老师所学是有限的,老师的所教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手把手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靠老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这样的学习也是有限的。

学生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不能单纯靠老师的灌输,关键要靠自己悟。常言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老师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学与悟。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把老师教的一点联想到许多相同点和相似点,做到一通百通,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愤、悱和举一不能反三,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经常遇到的状态,都是欠一点火候,需要老师再加一把火,火候就到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但不是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启发学生顿悟,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不是老师唱独角戏,也不是学生独立学习,而是教与学是互动的,老师的教学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也不是只给标准答案,而是循循善诱,一步一步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起到导师的作用;学生还要学习和思考,不能全靠老师给标准答案,要用心思考,把老师所教知识的学会弄懂,进而举一反三,这才是良性的启发式教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的时空 ,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孔子在《论语》中讲的一清二楚,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学生心求通未得之意,“悱”是学生口欲言未能之貌。孔子认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正如《学记》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怎样启发诱导?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此善教者不应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探索真理。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这一教学法仍有研究和使用的价值。

孔子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第十五),遇事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的学生连孔子都没有办法教好他。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善思多问,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称赞颜回能做到了这一点,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第五)。

孔子同时还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必须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第三),他以射箭为喻,射箭的目标是射中耙心,如果射不中目标,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气穿透耙子,也是做无用功。同样,教学也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也是出力不讨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善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用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一系列思想,反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对这一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

一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道本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本糊涂帐,教学陷入了无目的、随心所欲的状态。

二是课堂教学仍是以讲为主。虽然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讲授法,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分析讲解,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好学生吃不饱,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就了一大批差生。

三是问题设计太随意,没有启发性。许多老师对启发式教学理解肤浅,认为课堂上的一问一答就是启发式,整堂课充满了“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提问,虽然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没有一点儿思维含量,是简单的问题填空。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达到“愤”和“悱”的状态,然后教师再进行精要的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享受思维的快乐。

四是作业和训练设计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作业和训练的内容许多都是重复性、抄写性和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不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训练的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孔子对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虽然目前国外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在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但我总觉得这些教学法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缺点,有些可能完全不适合我们的国情,远不如孔子创造的启发式教学这样科学、完备。做为一名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我们切不可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好,而是有责任将这一优秀教育传统发扬光大,使中国教育真正走向世界。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启发性的教育是以培养独立思考为目的地教育。

而现在外面教育当中最缺乏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

但是先因为一些原因,很多学校包括大学好像不太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时强求,哪怕是表面的思想统一。

这其实违背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和目的。

欢迎关注【侯博说地】,从不一样的视角看待生活和教育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先讲个关于孔夫子和柏拉图不同教育方式的小故事

  • 孔夫子的“启发式”教学

孔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72人。早上众弟子环伺左右,孔子净手后先弹琴,课前音乐一过,舍瑟而坐:“君子易事而难说,小人易说而难事”。讲完了然后看着众弟子,谁笑容满面,谁就是那个得道者!

  • 柏拉图的“开发式”教学

柏拉图的一个学生曾问他:“人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的才可以称之为人?”柏拉图说:“人就是没有毛的两脚动物。”

学生琢磨了一下,拿来了一只扒光毛的公鸡放在柏拉图面前,对他说:“这只鸡符合无毛,两脚的定义,但是显然它并不是人。”直接推翻了柏拉图关于人的定义。

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在于“有启而发”

这里不去探讨孔夫子与柏拉图的教学模式孰优孰劣,我觉的“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启”,这也是我们成长经历中一定会有启蒙老师,使他们谆谆教诲、有启而发才会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质。

从《论语》的很多记载来看,上述就是孔子的日常授徒模式,无论是课前“音乐秀”还是课堂讲授“君子与小人行事风格迥异”都是营造学习氛围、启人心智的“启发式”教学,引导着徒弟去“思”去“悟”。但这同时也相当考验徒弟的悟性了,之所以孔夫子弟子三千,能顺利毕业的仅72人,原因也就呼之欲出了。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启发式教学,确实是孔子创立的。

《论语.述而》中这样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孔子说:‘(学生)不发愤的时候不能开启,不到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发问。(我)如果指出一个角度的方向,(学生)却不能举一反三,那(我)就不再多讲了。’”

按照孔子的话来讲,启发式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学生“愤”的情况下,才可以“启”;只有在学生“悱”的情况下,才可以“发”。

“启”和“发”原本是两个方面的意思,后来,我们把它们合二为一了。

在学生需要“启”的时候“启”,在学生需要“发”的时候“发”。这样做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