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以冯梦龙的话说,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原本是西楚霸王项羽转世,过五关斩六将是报当年乌江被逼自刎之仇。楚汉相争时,项羽中十面埋伏之计,兵败垓下,逃命之时遭遇刘邦六将陷害、追杀。汉室将亡,项羽转世三国,斩杀当年六将,这六将之中没有姓夏侯的。所以,关羽便在黄河渡口放过了夏侯惇。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还真的有“转世”这回事?罗贯中真是这样写的吗?

关羽凭战力能阵斩夏侯惇吗

咱们先把“迷信”搁在一边,以《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情况,分析一番关羽为何在过五关斩六将时,到底是不是“单单放过了夏侯惇”。假如以武力单挑,关公能不能斩杀曹操手下这员一流战将。

关羽的战力非常强大,演义中是唯一能阵斩超一流大将的“万人敌(万夫不当之勇)”,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都死在了青龙偃月刀下。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时,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也展示了关羽威镇诸侯的超强战斗力。

关云长在《三国演义》中的战斗力自不必多言,那么,夏侯惇的武功如何,能抗住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而不被斩杀吗?书中说,夏侯惇乃西汉开国大将夏侯婴之后,自小学习枪棒,拜师习武。有人辱骂他的师父,夏侯惇便杀了他。曹操发矫诏起兵讨伐董卓时,夏侯惇与族弟夏侯渊一起投奔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一员得力大将。

夏侯惇武功底子厚实,既有家学渊源,又得师父传授,其战斗力也是一流的。但是,在关羽斩杀华雄之前,曹操手下诸如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曹仁、曹洪等战将却没有出战,是畏惧华雄,还是曹操有意保持实力呢?

曹操似乎并没有保存实力的打算,而是决意剿灭董卓,诛杀国贼。虎牢关大战,吕布被刘关张兄弟杀败,董卓焚烧金阙逃到荥阳。曹操认为,董卓新败,正可乘势追击。诸侯没有一家赞同曹操的主张,曹操便带着夏侯惇等战将追到了荥阳。谁知董卓谋士李儒早就料到会有追兵前来,曹兵遭到了伏击。

曹操遇伏兵,急遣夏侯惇抵敌吕布,夏侯渊迎战李傕,曹仁大战郭汜。大概也就打了十几个回合,夏侯惇抵敌不住,败回本阵,吕布乘势掩杀,曹兵大败亏输,曹操差点就死在了荥阳。以曹操使夏侯惇单挑吕布,便能证明在典韦、许褚、徐晃等人尚未加盟之时,夏侯惇就是曹操手下第一战将。

然而,这一战却可作为关羽、夏侯惇之间战力的比较。虎牢关前,张飞当先出马,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以此观之,张飞的战斗力便远在夏侯惇之上。《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说,“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三国演义》中,基本上采信了正史之说,比如夏侯惇从师学武,杀辱师之人,关羽、张飞的战力大致相当而关羽略强。

假如虎牢关前是关羽当先出马单挑吕布,同样可以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如此,夏侯惇肯定就不是关羽的对手了,汜水关前曹将没有出战华雄,大概也是曹操认为无人能赢,谁也没有关云长这般胆气,包括夏侯惇。何况,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之时,夏侯惇早就损失了左目,其战力肯定大受影响。关羽新得赤兔马,战力陡长一分。此消彼长,假如关羽决意斩杀夏侯惇,恐怕是做得到的。但是,关羽为何放过了夏侯惇呢?

罗贯中没有赋予关羽阵斩夏侯惇的实力

关羽斩杀了蔡阳的外甥秦琪,夏侯惇是秦琪的长官,又受蔡阳之托关照秦琪。追上关羽后,夏侯惇必定要杀关羽,那就憋了一股气,属于主动出击。关羽因为连斩曹操六将,觉得有负曹操的恩遇,见曹操心腹爱将到来,便有不忍杀害之意。在夏侯惇一再挑战之下,关云长不得不出手。两人“战不十合”,曹操的信使飞马赶到,叫停了两人的单挑。

夏侯惇问明情况,得知曹操并不知道关羽沿途杀人,便又要杀关羽。关羽大怒,正欲迎战,张辽又前来叫住二人。张辽告诉夏侯惇,曹丞相已经知道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仍然放行。于是,这场单挑便再也没有打下去,关羽辞别张辽继续北上寻找刘玄德,夏侯惇则引兵而回。

这场单挑,双方还没有打到十个回合,即便是关羽能够斩杀夏侯惇,十个回合之内也做不到。关羽的武功是不敌吕布的,夏侯惇能够与吕布打十多个回合,大概也就能够与关羽打十个回合以上不分胜败。何况,关羽在书中每次阵斩一流大将,都是速胜,没有阵战多回合斩杀对手的战例。取长沙时,与黄忠在阵前大战,第一天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第二天又大战五六十回合不见输赢,未必老将黄忠比颜良、文丑还厉害?

其实,在罗贯中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的是夏侯惇追击关羽,先是打了二十余回合被叫停,张辽到来之前,“二将又战到二十余合”。很明显,罗贯中没有赋予关羽阵斩夏侯惇的实力,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了原著,有意拔高关羽——这是《三国演义》强化“尊刘抑曹”主题的又一文本例证。

所以,关羽并非要放过夏侯惇,而是不具备阵斩对手的实力。张辽若是没有及时赶到,两人继续打下去,以《三国演义》中单挑回合数说事,恐怕也得五六十回合以上才能决出胜负。

关云长急于寻找刘备,挡道者必死,前面六将武艺太差,以秦琪自己的话说,他们都是“无名下将”。关羽毫不留情手起刀落斩杀的都是“无名下将”,夏侯惇则是曹营中有名的上将,关羽能够斩杀夏侯惇吗?不能。为什么呢?关公被困小沛,曾经与夏侯惇有过一次交手,书中说,“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无需战到五六十回合,夏侯惇也可以败走。

其实,小沛之战,夏侯惇是“拨马回走”,使的是诱敌深入之计。关公远离城池,曹操乘机拿下小沛,把关公围困在土山之上。所以,罗贯中说,四十几个回合,关羽、夏侯惇打成平手。

无论如何,都不是关羽“单单放过夏侯惇”,而是以武力做不到。

以罗贯中的写法,关羽只能在这场“千里走单骑”的大戏中斩杀六将,多一个都无法斩杀了。在遇到夏侯惇之前,已经是“过五关斩六将”了,即便是关羽与夏侯惇大战三百回合,罗贯中都不会写关羽杀了夏侯将军。那么,罗贯中为何这样写呢?

《三国志平话》如此演绎《三国志》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原名不叫《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在的这个书名,是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时改的。而罗贯中的原著有一个蓝本,就是《三国志平话》。

这部诞生于元代早期的平话,是以一则神魔故事开篇的。这则神魔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司马仲相的秀才,在汉光武刘秀时期,奉天帝之命在阴司审判了一桩历史冤案。告状之人是彭越、英布、韩信,被告人是刘邦、吕后,案由是高祖与高太后污蔑他们谋反,冤杀了对汉室有功之人。三将一齐控诉“高祖无正定,吕后斩诸侯”,要报仇申冤。

司马仲相审明案情,认为这三将确实有冤情,便做了如下“判决”:

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交彭越为蜀川刘备,交英布分江东长沙吴王为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帝,吕后为伏皇后。交曹操占得天时,囚其献帝,杀伏皇后报仇。

除了这几个冤家对头之外,还判吕后杀韩信的帮凶蒯文通为诸葛亮,帮助刘备兴复汉室。司马仲相自己则转世为司马仲达,也就是司马懿,收三国而归晋。平话中,只提到刘备拥有关、张二将,却没有说他们的“前世”是谁。而且,没有“桃园结义”这样的故事,更无“过五关斩六将”这等英雄事迹。

韩信“转世”后,手下也有一员名叫夏侯惇的大将。夏侯惇在《三国志平话》中,远比《三国演义》勇猛,可谓曹操帐前第一将。“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发生在曹操攻打小沛之时,夏侯惇为先锋,当先挑战吕布。

夏侯惇与吕布大战,吕布不能当其勇,便诈败以弓箭射杀之。夏侯惇左目中箭,大叫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之”,拔箭啖睛,奋勇再战,“吕布大败”。

医治了箭伤,夏侯惇继续挑战吕布,这一回是夏侯惇诈败,引诱吕布追击,曹操乘势掩杀。随之,关公、张飞唯独企图逃往下邳的吕布,在曹操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吕布束手就擒,没有“白门楼”的故事。

关羽斩杀颜良之前,曹操又以夏侯惇为先锋,挑战袁绍手下头号战将。平话中写道“夏侯惇出马相交,约战三十合,夏侯惇大败”。关公到来之前,夏侯惇决战颜良,又是“三十合,夏侯惇败归于本阵”。随后,关羽也如后来的《三国演义》那样,趁敌不备斩杀了颜良。

《三国演义》在关公刺颜良这段故事中,又做了大量删节。罗贯中原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非常明确地交代,颜良临行之前,刘备暗中委托他寻找关羽,详细介绍了关羽的长相和衣着特征,“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

《三国志平话》虽然写得很粗糙,武将单挑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但是,夏侯惇的战斗力比《三国演义》中强大得多。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又不如《三国演义》那般强大。说书人并没有说“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也就不存在关羽“单单放过夏侯惇”之说了。

假如以《三国志平话》中的夏侯惇与关羽单挑,恐怕也是能够打成平手的。以罗贯中原著的武功实力对比,关羽绝对斩杀不了夏侯惇。这也是《三国演义》中以夏侯惇追击关羽,关羽不能斩杀夏侯惇的原因所在。

后来,明代小说大师冯梦龙依据《三国志平话》的开篇神魔故事,写了一个题为《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的短篇小说,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放过夏侯惇,恐怕就大有意趣了。

项羽复仇过五关斩六将

却说垓下之战项王陷入四面楚歌绝境,与虞姬慷慨悲歌,率领八百余骑壮士杀出重围,向南奔逃。汉王这边,以骑将灌婴五千人马追击。项羽渡过淮河,来到阴陵时迷路了。项羽遂向一个田夫问路,这个田夫欺骗项羽说走左边。项羽按照田夫所指的路继续奔走,没想到却陷入湖沼之中,汉王的人马很快就追上了项羽。

此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但项王勇猛继续斩杀汉将,灌婴所率五千追兵不敢近前。于是,项王来到了乌江边上。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把乌骓马送给了乌江亭长,徒步持短兵与追兵相接,杀汉兵数百人,自己也身负重伤。

此时,汉骑司马吕马童杀到,项羽一见,问道:“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看清了项羽,对身边的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见吕马童不徇私情,说了一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意思是汉王以千金买我的人头,封万户侯,我就成全你吧。说罢,项王自刎身亡。

项王既死,王翳立即上前割下了他的人头,其余人马一拥而上争夺项羽尸体。一番残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项王一体。刘邦信守承诺,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这段历史被冯梦龙演义,在《三国志平话》司马仲相阴司断狱的基础上,加上了项羽报乌江惨遭肢解之仇这样一段“宿怨”。

冯梦龙把司马仲相改为司马貌,字重湘,也是因为不满时局而被勾到地府断案。《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以项羽为原告,王翳、杨喜、夏广、吕马童、吕胜、杨武为被告,请求代理阎君为他伸冤。其中,夏广就是故意把项羽带入大泽之中的那个田夫,项羽说,这个夏广是汉王故意设下的圈套,假如没有夏广,汉军便追不上自己,也不会导致乌江自刎的结局。

司马貌经过一番审理,判决:

发你(项羽)在蒲州解良关家投胎,只改姓不改名,姓关,名羽,字云长。杨喜改名卞喜,王翳改名王植,夏广改名孔秀,吕胜改名韩福,杨武改名秦琪,吕马童改名蔡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泄前生乌江逼命之恨。

这段判决,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一处不同,那就是洛阳牙将孟坦改为了秦琪的舅舅蔡阳。这其中的原因,是罗贯中给蔡阳格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猿臂将军”。恐怕是毛纶、毛宗岗父子“避讳”,把蔡阳的这个绰号也删去了。

虽然差错一人,但其中确实没有夏侯氏,夏侯惇先祖夏侯婴并没有参与追击项羽,更没有在乌江逼死项王。因而,关羽遇到夏侯惇,无论如何都得“单单放过”。

斩蔡阳

这样解读关羽单单放过夏侯惇,不过是以演义说演义罢了。《喻世明言》远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罗贯中哪里有机会看到冯梦龙这样奇葩的故事?然而,罗贯中参照《三国志平话》倒是真的,书中确实隐藏了这部平话的主题思想,刘备等人都不是为了汉室,而是为了自己争夺天下,他们都是来“复仇”的。

即便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受冯梦龙影响,那也不可能改变罗贯中早就写得很精彩的“过五关斩六将”。故而,本回答也是演义中的演义,戏说三国而已。

或许,这并非我以演义说演义,任何民间传说都不是忽然冒出来的,《三国志平话》中司马仲相断狱早有民间传奇,冯梦龙补写项羽转世报仇也一定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恐怕也是传说了很久的故事,否则,罗贯中又如何能够凭空虚构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呢?这是一种英雄主义情节,但说无妨。

既然是戏说,那就不妨把冯梦龙写得很有意思的“判决”再多说几句:樊哙“范陽涿州张家投胎,名飞,字翼德”;

纪信“来生在常山赵家出世,名云,表字子龙,为西蜀名将。当陽长坂百万军中救主,大显威名。寿年八十二,无病而终”;

项伯背亲向疏,贪图富贵,雍齿受仇人之封爵,你两人皆项羽之罪人。发你来生一个改名颜良,一个改名文丑,皆为关羽所斩,以泄前世之恨。

这些民间传说,几乎都被写进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之中,可见,在罗贯中的时代,就有项王转世,化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传说了。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这是一个演义的故事,既然把它作为了历史领域的问题,那么豹眼就扯几句吧。

许多喜欢三国的友友,在读三国演义的故事时,过于纠结于一些细节。读书嘛,包括小说,仔细品味是对的,但豹眼认为最好不要跑偏。跑偏了就不好玩了,就没味道了。

这个问题就有些跑偏,纠结于此,就浪费了罗先生的苦衷。并非罗先生有意要放过夏侯惇,如果不放过他,这事不好办哦。

第一,夏侯惇在这以后还活着,而且立了许多功劳,最后因病去逝,自然不能让关羽杀了他。

第二,关羽在这以后也还活着,坐镇荆州十多年,地球人都清楚,自然不能让夏侯惇在这里杀了他。

第三,过五关斩的六将都是虚构的,只有夏侯惇是真实的,彼此不放过不合适。

究竟是谁放过了谁呢?就凭罗先生一句话啦。

如果真的在这里干一架,豹眼以为关羽赚不了便宜。

第一,关羽带着两位嫂夫人有顾虑,而且一路颠簸,饥肠辘辘,斗志、气势上略逊一筹。

第二,夏侯惇以逸待劳,气势正盛,如果单挑不行,可以群殴。夏侯惇的手下也不是吃干饭的。真正的打仗没有傻乎乎的就是一对一单挑,三英战吕布不就是群殴吗?斩颜良不就是趁人不备吗?

第三,关羽、夏侯惇都称得上三国一流战将,胜负就在一念之间,都没有绝对实力摆平对手。就像奥运会的赛场上,所有选手可以说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都具备很强的实力,谁能胜出,就看临场发挥。

因此,如果二人真的遇到了一起,可能是夏侯惇放过了关羽一码。

这就是罗先生关键时刻安排张辽出场的原因,否则,这出戏就没法收场了。

随后,夏侯惇还真就跟关羽等干了一架,结果嘛,夏侯惇败了。

关羽千里走单骑找到刘备以后,跟随刘备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刘表让刘备屯驻新野。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到达了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受命前去抵抗,双方于博望坡对峙。这或许是关羽与夏侯惇最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的唯一机会。

刘备采用徐庶之计,自烧营寨退却,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与于禁追击刘备,被刘备所设关羽、张飞、赵云等伏兵击败,幸得李典来救,刘备才撤退。

这一战,刘备是被刘表逼迫出战,也没真心出力,说刘备故意放夏侯惇一码也不现实。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他们都懂,也就不会尽全力。否则,夏侯惇恐怕凶多吉少。虽不是单挑,但关、张、赵都在,杀伤力还是不小的。

但也说明了一点,夏侯惇并不惧怕他们。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这瓷器活,夏侯惇还是有底气的。

由此看来,罗先生安排最后一关,让夏侯惇出面跟关羽交流一下,还是有道理的。毕竟只杀了那些无名之辈,既显不出关羽的勇猛,也把曹操的防御力说得太菜,不太合适。

夏侯惇一出场,这段故事就精彩多了。

从演义开篇桃园三结义开始,关羽就是罗先生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而真正史料中关羽的高光时刻,就是斩了颜良,其他都是移花接木虚构的。如果千里走单骑不增加点猛料,只杀了六个虚构的人物,这个桥段就不出彩了。

罗先生这么安排,很有道理,毕竟夏侯惇被关羽他们战败一次,让他提前出面陪衬一下合情合理。

特别是关键时刻,曹操让张辽送来通关文牒,做一个大大的人情,好在以后的华容道见面,不然就会让关羽过分尴尬,这故事就不好看啦。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夏侯惇这个人很有意思,如果按照《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看,吓你一跳。夏侯惇和吕布打过三回,和关羽打过三回,还和赵云打过两回。夏侯惇第一次与吕布交锋,是虎牢关之战以后,董卓挟天子迁都,曹操率兵追赶,在荥阳遭到了吕布的阻击,那时候曹操缺兵少将,手底下没几个冲锋陷阵的猛将,遇到劲敌,主要就是靠夏侯惇往上冲。三英战吕布就是几天前的事情,吕布有多厉害,夏侯惇能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在这种情况下,夏侯惇仍然是“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明知不敌,依然敢于亮剑,确实有大无畏的精神。但勇气归勇气,武艺归武艺,夏侯惇确实抵挡不住,“战不数合”,敌军伏兵四起,夏侯惇“飞马回阵”。上的干脆,逃得也利索。夏侯惇第二次与吕布交锋是濮阳之战,曹操率兵偷袭吕布营寨,被吕布追击,典韦步战,用飞戟射杀十数名追兵,掩护曹操逃跑,吕布追来,夏侯惇率部赶到,双方没打几下,天降大雨,吕布收兵回营。是老天爷挽救了夏侯惇。夏侯惇第三次与吕布交锋就是那次六将围殴。许禇出战,二十个回合与吕布打平,但形势非常恶劣,“吕布非一人可胜”,曹操派典韦上阵夹攻,但仍然没有什么效果,曹军阵中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齐出,六员猛将围殴吕布一人,终于将吕布击退。

夏侯惇与赵云交锋两次,都是在博望坡之战中。夏侯惇奉曹操将令,率兵进攻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在博望坡遇到赵云率一群老弱病残前来拦截,赵云纵马来战。“两马相交,不数合”,赵云诈败而走。夏侯惇穷追不舍,追赶了十余里,赵云又回过马来,再次与夏侯惇交手,“不数合又走”。打了两局,赵云都是诈败而走,这属于无效战斗。夏侯惇与关羽第一次交锋是在下邳城外。刘备和张飞夜袭曹营失败,各自逃散,只剩下关羽独守下邳城。夏侯惇兵临城下,百般辱骂,激怒了关羽。关羽点兵杀出城外,与夏侯惇厮杀,夏侯惇“约战十余合”,拔马而走。关羽追击,陷入重围,奋力击退许禇和徐晃后,率兵退至土山,再想突围,“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这是两人第二次交锋,这次关羽没冲出去。关羽和夏侯惇第三次交锋就是千里走单骑时在黄河渡口了。关羽杀了蔡阳的外甥秦琪,而秦琪是夏侯惇的部将。夏侯惇护犊子,又要给老战友蔡阳有个交待,就“领三百余骑,从后追来”。

正要开打,被曹操派来的使臣拦住,夏侯惇以曹操不知关羽过关斩将为理由,与关羽动起手来,“两马相交,战不十合”,再次被使者叫停。如果要论两人的真实武力值,关羽肯定要在夏侯惇之上。关羽属于超级猛将的行列,而夏侯惇属于较强的一流猛将。典韦在濮阳一战中,掩护曹操突围,遇高顺和侯成的拦截,典韦奋力击退二人,将高顺和侯成打出城外。而夏侯惇用了四五十合才击败高顺,以此来看,夏侯惇的武艺要比典韦低一个层次,同样他也不是关羽的对手。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本来自己心里就觉得理亏。人家曹操待他不薄,上马金、下马银,以金珠美女相赚,还给他穿新衣服,赠给他赤兔马,还让皇帝封他为“汉寿亭侯”。咱们看关羽的几个特征:赤面长须、青龙偃月刀、汉寿亭侯、赤兔马。其中两样都是与曹操密切相关。关羽挂印封金,不告而别,还沿路杀人,心里本来就觉得愧对人家曹操一片爱重之心。夏侯惇可不是寻常人物,那是曹操的本家兄弟,为曹操冲锋陷阵多年,还负过伤,盲了一目,无论资历、威望、功劳,还是在曹军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关羽要再伤了人家,曹操能忍?就算曹操忍了,曹军中那群骄兵悍将也要炸了窝。

所以无论如何,关羽可以打退夏侯惇,但决不能杀人。另外,以夏侯惇的武艺,也不是关羽想杀就能杀得了的。前面已经讲过,夏侯惇的武艺并不弱,三次都从吕布戟下逃过,就算夏侯惇武艺不及,但他自保能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决不会轻易被干掉,夏侯惇可不是那种死扛硬打的愣头青。而且夏侯惇手下还有三百骑兵呢,见势不妙,也能一拥而上,为夏侯惇拖出个落荒而逃的时间来。

所以说,关羽千里走单骑,也并非将夏侯惇轻轻放过,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夏侯惇都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关羽作为蜀汉大将,对刘备忠心耿耿。他曾在下邳与刘备失散,后被曹操招揽,却演绎了一出身在曹营心在汉。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就迫不及待地带着长嫂不远千里寻刘备,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千里走单骑。途中关羽曾过五关斩六将,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鲜有人关注的是,关羽途中还与夏侯惇有过一战。关羽这一路走来杀伐果断,斩杀曹操数员大将,为何独独没有立斩夏侯惇呢?

夏侯惇这个人年少有勇,能征善战,前六将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他一不怕死,二武力高,让关羽有所忌惮。夏侯惇在濮阳与吕布交战时,曾被流矢射伤眼睛。他无惧疼痛,直接拔矢啖睛,可见他为人确实剽悍。关羽此行为寻兄长,还有护卫兄嫂之责。心中有所忌惮,他就不敢贸然与这样横的人物来拼个你死我活。

而在双方交战中,一来一回数十回合,夏侯惇并未落得下风。可见要斩夏侯惇并不是一件像前面关羽斩杀六将那样轻而易举的事。

夏侯惇乃是曹操心腹。曹操虽然为人奸诈,但对关羽确实是仁至义尽。关羽重情重义,他曾感叹“吾非欲沿途杀人,奈事不得已也。曹公知之,必以我为负恩之人矣” 。可见杀人并非关羽本意。对于曹操器重之人,关羽也不敢妄起杀心。他一直记挂曹操恩情,否则也不会后来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曹操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就已经追随在其左右。在讨伐张鲁等战役中,夏侯惇都有参与。曹操对他尤为看重,特许他不经通传就可进入曹操卧室。曹操为人多疑,连帐中侍从都曾误杀过,却让夏侯惇自由出入,可见其对夏侯惇的信任。

曹操一直都有称雄的大志向。当时有臣子劝其称帝,夏侯惇表示应先攻下蜀后,再让江东称臣,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登基。而曹操最终也采纳了夏侯惇的意见。由此可见夏侯惇乃曹操近臣。关羽虽是武将,却并非不知人情世故之人。若是他斩杀夏侯惇,不仅是忘恩负义之人,更会让曹操记恨。关羽决不会如此莽撞行事。

关羽之所以不斩夏侯惇,背后还有一人不能忽视,那就是张辽。关羽并不想与夏侯惇为敌,但夏侯惇却步步紧逼。曹操已经派出了接连两个使者来说情,夏侯惇仍不愿放行。此时关羽怒从心起,渐渐对夏侯惇起了杀心。千钧一发之际,张辽赶来阻止。张辽此行所奉的也是曹操旨意,说话也站得住脚。他本身又是魏军大将,夏侯惇同僚,夏侯惇自然肯卖面子给他。张辽与关羽又私交甚好。曹操杀吕布后张辽对曹操破口大骂,曹操想斩张辽,是关羽跪地求情,张辽才免于一死。关羽投降曹操也是张辽一手促成。可见两人交情不浅,因此关羽也愿意退让一步。

关羽不斩夏侯惇,既有两人自身的原因,也有偶然的机缘。关羽与夏侯同为三国期间的大将,若是少了一人,这战场上都会少些精彩。如此两人各自保全,反倒是件好事。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还放过夏侯惇?

扯犊子吧?也难怪关羽守荆州没守住,而且丢了几万将士及自己的脑袋,原因就是被罗贯中先生吹死的,而在演义中几乎把关羽吹到天上去了,若没有刘,关,张三人合战吕布这一幕,关羽非是天下第一了,当然也有吕布怕张飞这样的题材还经常出现,就在刘备的所谓五虎将把马超也排到黄忠,赵云后面去,而马超在演义里就比赵云逊色得多,让人看得是啼笑皆非。

主题关羽根本就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一说,为宣扬关羽的神勇虚拟的几个草人让关羽杀杀,而夏侯惇是曹魏名将,不是关羽放过,而一是斩不了,二是夏侯惇连吕布都敢单挑,吕布都没能留下夏侯惇,难道此时吕布年轻的赤兔马到不快了,还是吕布本领下降,另一种解释是夏侯惇的神勇,能进退自如,最少有全身而退的本领,吕布留不下夏侯惇吃饭的家伙,难道关羽的本领大过吕布。

罗贯中先生也是没办法把夏侯惇去变成关羽的刀下鬼,所以夏侯惇必须活着,还是要尊重基本历史的,例如关羽失了荆州,刘备夷陵大败,魏灭了蜀汉,作者总不能说是蜀汉灭了曹魏吧,也就是说与其它的史记资料要基本吻合,若乱讲一通忌不成笑料了吗?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谢谢邀请,西环君来答题!

“过五关,斩六将”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那么咱们也就演义来评说一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试看关羽所斩杀这几位,共同特点是:没名气、没背景、武力值低。杀这样的人,一来有杀的诉求,不杀就无法过关;二来有杀的必要,杀人来彰显自己千里投兄的意志和决心;三来有很多时候反而是在自卫反击,我不杀人人要杀我的。

关羽不知道曹操对他的心思吗?当然是一目了然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邀请;又是封爵,又是赐金的,连吕布所留的赤兔宝马都送给了关羽,试问曹操麾下诸将何人曾有此恩遇?

而夏侯惇呢?

曹操是夏侯惇的堂兄。曹操之父曹嵩,是东汉末期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他的本家却是夏侯氏。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及《世语》二书:“(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指曹操)于惇从父兄弟。”从血缘关系来看,曹操其实就是夏侯氏的后代,他手下的头号大将夏侯惇就是他的堂弟,另一员大将夏侯渊也是他的族弟。

同时,夏侯惇与关羽同为一流猛将,虽然关羽本身武力强于夏侯惇,但是真玩起命来,短时间内关羽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拿下夏侯惇。更何况,关羽还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同行,且还在曹操的地盘上,关羽没有斩杀夏侯惇的把握。

当然,关羽也没有斩杀夏侯惇的动机。毕竟曹老板对自己那是不错了,即便不能归顺旗下,也不能杀了他的宗亲大将啊。真的要把夏侯惇给杀了,估计关羽一行人也自身难保。在刘备尚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下,去玩命招惹曹操这个大BOSS,明显也不符合刘备集团的利益。

更何况,关羽跟夏侯惇好歹也一起经历了官渡之战,也算是曾经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在没有太大利益冲突的前提下,向曾经的战友挥刀,貌似也不是关羽能够干出来的。

毕竟关羽不是张翼德那个莽夫,好歹是熟读春秋,义字当头在三国里,关二爷那可是头一把。君不见,赤壁之战后的华容道?虽立了军令状,冒着违反军令的风险,还是放过了曹操一行。

过五关、斩六将,单放夏侯惇,杀有杀的理由,放有放的说法。毕竟是演义的东西,总不能再把老罗同学给折腾起来,问一句:汝写《三国演义》,为何令关羽放了夏侯惇?

西环居齐,针砭历史,坚持原创,捍卫自己发声的权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