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果北宋没有和金国签订海上盟约的话靖康之耻还会发生吗?
从历史重大节点看,“海上之盟”的确是导致北宋速亡,靖康之耻爆发的主要原因。自重和元年宋徽宗派遣使臣开启“海上之盟”,到靖康二年北宋灭亡,期间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个盟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可见一斑。那么,假如北宋没有和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还会发生靖康之耻吗?
历史已埋下伏笔,海上之盟难以避免《宋史·徽宗本纪》记载,重和元年(1118年)春二月,宋徽宗“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经过反复谈判,宣和二年(1120年)春二月,宋徽宗再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副使忠训郎王环“依祖宗朝故事”,以买马为名出使金国,商议“夹攻契丹取燕蓟云、朔等旧汉地复归於朝廷”。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四月十四日赵良嗣到达苏州关。苏州关,在现今大连境内, 991年,辽在今金州湾与大连湾之间修筑此关。此时,完颜阿骨打已经兵分三路,攻打辽国上京。眼看上京即将被攻破,赵良嗣立即在咸州(今开原东北,辽国黄龙府地)龙冈与完颜阿骨打相见。就是这次会盟,宋金双方正式订立了夹攻辽国,燕云之地归于“南朝”的盟约。因为宋金使臣往来于海道,因而,宋金夹攻辽国的盟约就叫做“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表面上是宋、金双方订立的对等盟约,实际上却是宋徽宗死皮赖脸,几乎是乞求完颜阿骨打而得到的“施舍”。用阿骨打的话说:“契丹无道,我已杀败,应系契丹州域全是我家田地。为感南朝皇帝好意,及燕京本是汉地,特许燕云与南朝”。阿骨打的话不假,赵良嗣到达苏州关时,辽国上京即将被攻陷。因而,史书中非常一致地把宋徽宗遣使金国,称之为“报聘”,意即许以重金买来了“海上之盟”。
完颜阿骨打原本有能力凭借一己之力灭掉辽国,之所以“特许燕云与南朝”,主要是担心宋辽有“澶渊之盟”,顾忌北宋出兵帮助辽国。这其中,恐怕就有赚宋徽宗入彀,灭辽之后再灭大宋的战略意图隐藏其中了。由此观之,宋徽宗的战略眼光远远不及完颜阿骨打,“宋金海上之盟”势所难免。
那么,宋徽宗为何要“报聘”换来海上之盟呢?《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宣和二年三月六日,宋徽宗诏令赵良嗣、王环出使金国,“议夹攻契丹,求燕云地、岁币等事”。明知金国可以拿下辽国,北宋的“夹攻”其实就是以岁币换取燕云之地。宋徽宗这样做的原因,《三朝北盟会编》也讲得十分清楚,是因“祖宗故事”。
“祖宗故事”所说的祖宗,指的是宋真宗赵恒。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与辽国萧太后大战于澶渊,在取得战场优势的情况下,与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这个盟约换回了辽宋百余年和平,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宋真宗自以为是上国君主,与契丹盟约,且称兄弟国,便是奇耻大辱。加之从宋太祖时起,就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强烈愿望,宋真宗不但没能完成先祖遗志,还与契丹称兄道弟,心中极其不满。
自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显得十分颓废,开始疯狂崇道,试图借助神的力量灭掉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此后,宋神宗立下祖训,复燕全境者“胙本邦,疏王爵”。
复燕是北宋历代君王的头等大事,宋真宗以后的皇帝依然以“澶渊之盟”为耻辱,灭辽也附带了强烈的雪耻愿望。加之宋神宗的“祖训”,心怀叵测者便必欲以此为功,成为赵宋异姓王。在各种历史条件的催化下,一个把北宋迅速推向深渊的人出现了,正是这个贪天功为己有的大奸,成为了“海上之盟”的始作俑者。
平辽策推动海上之盟,北宋军队却不堪一击《三朝北盟会编》中说:“时童贯受密旨,借其外势以谋复燕”。上文所讲的贪天功为己有的大奸之人,就是这则史料中所说的童贯。
《宋史·童贯传》中记载:“政和元年,副郑允中使于辽,得燕人马植,归荐诸朝,遂造平燕之谋”。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为郑允副手出使辽国得到了马植,回朝之后就推荐给了宋徽宗,于是,“平辽策”出笼。
《宋史》的这处记载语焉不详,还得去《三朝北盟会编》中找出更翔实的依据,来看看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
政和元年,朝廷差童贯副郑允中奉使。辽人有马植者,潜见童贯于路。植,燕京霍阴人,涉猎书传,有曰:才能文辞,长于智数,见契丹为女真侵暴,边害益深,盗贼蜂起,知契丹必亡,阴谋归汉,说贯以边事。是时,童贯奉密旨使觇其国,於是约其来归。植数上书奏,上喜,赐姓李名良嗣,蔡京、童贯力主之以图取燕。
宋徽宗十分欣赏马植的平辽策,不久,便将“李良嗣”改名为赵良嗣。“故良嗣得以安良嗣”,宋徽宗给马植取名“赵良嗣”,就是把祖宗复燕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个辽国叛将的身上。
宣和二年四月,赵良嗣代表北宋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后,完颜阿骨打以次子完颜宗望为主将,继续攻击辽国。因有海上之盟做依仗,不需防备辽国兄弟北宋乘势联手,金国发起了灭辽之战。宣和四年春,“金人破辽中京,辽主北走”。辽国大败,立燕王淳为帝。到了这年三月,“金人来约夹攻”,《宋史·徽宗本纪》记载,为履行宋金海上之盟,宋徽宗“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
刚刚剿灭方腊的童贯挥师北上,按照约定,“令都统制种师道等分道进兵”攻打幽州。那么,童贯攻打已经被金国击溃的幽州,战况如何呢?《宋史·徽宗本纪》对这场幽州之战做了非常详细地描述:
癸未,辽人击败前军统制杨可世于兰沟甸。……杨可世与辽将萧干战于白沟,败绩。丁亥,辛兴宗败于范村。六月己丑,种师道退保雄州,辽人追击至城下。帝闻兵败,惧甚,遂诏班师。
冬十月甲寅,刘延庆自卢沟河烧营夜遁,众军遂溃,萧干追至涿水上乃还。
北宋貌似强悍的军队,对付方腊有本事,面对残辽却溃不成军,两番被反杀追击。宋徽宗十分恐惧辽国战斗力,下令撤军。军队打不过,十一月,宋徽宗再次“遣赵良嗣报聘于金国”,出重金请金国帮忙攻打幽州。
完颜宗望一举攻克幽州,劫了半年,以一座空城换取了北宋重金,收兵而回。宣和五年,金国履行了海上之盟,把燕云之地交给了北宋。宋徽宗“复燕”成功,在以花石纲砌成的万岁山上勒石以表其功。宣和七年六月,宋徽宗兑现宋神宗祖训,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宋徽宗、童贯贪天功为己有,妄言复燕。殊不知金国在履行海上之盟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卑怯与孱弱,决然发起灭辽之战。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中山奏金人斡离不(完颜宗望)、粘罕分两道入攻”,至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仅仅一年零三个月,靖康之耻爆发。
由此可见,“宋金海上之盟”是导致北宋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正如《三朝北盟会编》中所说的,海上之盟“通好女真,议举兵相应夹攻灭辽,国家祸变自是而始”。
海上之盟原非一无是处,军事积弱才是北宋灭亡的根源金国攻打辽国,北宋有三种选择:其一,效仿卞庄子刺虎,趁辽金两败俱伤一举消灭两大劲敌。其二,以岁币、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与辽国联手击退或灭掉金国。即便是形成宋、金、辽三足鼎立局面,北宋也不至于速亡。其三,就是如海上之盟那样,与金国夹攻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
历史其实给予了北宋这样的机遇,但是,宋徽宗以及童贯等目光短浅,眼里只有燕云之地,尤其是在金国节节胜利的局面下,选择了最容易建功的海上之盟。这样的抉择对于收复实地而言,确实非常有效,金国也兑现了盟约,把燕云之地归还了北宋。
问题是,北宋不能保住胜利果实,因为军事实力严重不足,金国最终把海上之盟变成了“虚钱实契”,以强大的军队将大宋赶到了黄河以南。假如宋徽宗手上有一支岳家军之类的部队,在海上之盟实施过程中展示了强大的战斗力,金国就不敢轻易南下,南宋也就不会在1127年到来,历史将进入较长时间的宋金对峙局面。
北宋军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大多数观点认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导致北宋积弱。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宋真宗之后,北宋的军事制度也经历了变革,兵权逐渐下放,军事将领官职品级也逐渐提升,比如宋仁宗以狄青为枢密使等。宋徽宗提拔高俅,是在军队中历练,军事职官的俸禄要高于文职官员。
宋徽宗崇宁年间,“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也就是重新赋予州郡地方长官以兵权。而且,调整禁军、厢军比例,加强地方武装力量,还允许堡寨制度继续存在,堡寨可以拥有私人武装,协助厢军管理地方治安,战时协调禁军作战。北宋军队中还有番兵,也就是外番雇佣兵。禁军、厢军、乡兵、番兵是北宋军队构成的主要力量,早已摆脱了杯酒释兵权时代,军事将领无权统辖兵马的历史已经被改写。
那么,北宋为何打不过辽国,更不是金国的对手呢?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监军制度削弱军队指挥权。北宋的“监军”实际上是拥有兵权的将帅,不是监督军队,而是拥有带兵权。北宋真正意义上的监军,是“走马承受公事”,宋徽宗崇宁年间改为“廉防使者”。这样的监军由皇帝指派,一般由三班使臣或者太监出任。这些官员依仗皇帝欺压边将边官,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宋徽宗时期,童贯曾“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就是《水浒传》中的“镇关西”。
其二,马匹一直限制北宋军队战斗力。北宋一直与西夏、辽国争夺边境,虽然也经常通商,但马匹是绝对限制的战略资源。为解决战马问题,宋真宗建立了群牧司,王安石变法,专门制定了“保马法”,为的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由于西夏、辽国,包括后来的金国限制马匹进入北宋,致使大宋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差。
其三,北宋积弱,亡于“赂秦”。现在的学者认为,北宋积贫积弱,恐怕失之公允,北宋积弱,但北宋却十分富有。北宋时期经济十分发达,宋徽宗时代国库充盈,达到五千万缗白银。《清明上河图》、《东京梦梁录》十分详细地描述了汴梁的繁华景象,物质文明冠绝当时。
北方民族物质匮乏,除了正常的边境贸易外,攫取财富最主要的手段便以武力强夺。北宋为“保境安民”,除了以战争方式抵抗劫掠,更多的是以财富换和平,甚至不惜割地求和。尤其是在与西夏的长期作战中,北宋并没有尝到多少武力甜头,知道这些游牧民族不好对付,便加倍地以财富贿赂辽金。苏洵写《六国论》,其实就是针对北宋“贿赂”敌国以求苟安的国策,“赂秦必亡”,苏洵不幸而言中。
军事积弱,无论北宋在金辽战争中采取任何策略,都难以确保短时赢得的胜果,靖康之耻的到来只是迟早的问题。完颜阿骨打原本可以独家灭辽,但忌惮北宋这只纸老虎,选择了“海上之盟”。假如北宋是一只真老虎,金国恐怕在实现了自己的利益之后,便不敢贸然发起灭宋之战。说到底,“海上之盟”错就错在北宋军事积弱,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威慑金国,保障“海上之盟”的既得利益。
《水浒传》真实再现“海上之盟”,狗一般的人出卖了祖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回书,其实暗藏了重和元年宋徽宗开启“海上之盟”的历史。上面讲到,童贯就是书中的“关西五路廉访使”,也就是真正的镇关西。
鲁达打死郑屠,起因是金翠莲父女因“强媒硬保”,与“镇关西”签订了“虚钱实契”,金翠莲不仅被赶打出来,还倒赔三千两原本就没有的典身钱。这对父女流落渭州城,住在了“鲁家酒店”——这就暗示金翠莲的父亲是完颜打骨打的次子斡鲁补(完颜宗望,斡离不),因而,金老名叫“金二”。
“镇关西”郑屠的肉铺在“状元桥”下,状元桥寓意重和元年时,宋徽宗第三子赵楷高中殿试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皇子状元。鲁达打镇关西时,骂了这样一番话:“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廉防使者隶属经略府,但却是皇帝的钦差,这番话骂的就是童贯和宋徽宗。宋徽宗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属狗,“狗一般的人”岂不就是童贯?童贯是“海上之盟”的始作俑者,化身郑屠杀猪卖猪肉,寓意这对君臣葬送了大宋祖业——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是属猪的。
“鲁达拳打镇关西”故事隐藏了“海上之盟”的开始,曾头市的故事则又隐藏了“海上之盟”的终结,北宋开始抗金。
曾头市的老子“原是金国人”,梁山好汉攻打曾头市,暗藏了北宋抗金。之战是由段景住盗取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引发的。段景住是幽州人,《水浒传》背景中的幽州就是辽国辖地。金毛犬是在枪杆岭盗得了照夜玉狮子,枪杆岭也在辽国境内,这就说明金国已经发起了灭辽之战,金国王子都到辽国的枪杆岭牧马了。
于是,曾头市之战中,就出现了三匹名马:照夜玉狮子、踢雪乌骓、玉麒麟。照夜玉狮子是金国王子,象征了金国,踢雪乌骓是宋徽宗赐予呼延灼的。一打曾头市时,呼延灼完全没有了打梁山时的气势,这也是北宋军队积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真实写照。玉麒麟其实是一匹马,是天王李成的坐骑,曾经借给青面兽杨志大战急先锋索超。
玉麒麟的原型,应当出自元杂剧《赵匡胤打董达》。这部杂剧中说,赵匡胤在关西护桥痛打了恶霸董达,夺了他的好马金麒麟。所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也应当出自《赵匡胤打董达》,郑屠杀猪卖肉,就与赵匡胤有关——这也是鲁达故事写在了渭州,渭州有关“镇关西”的缘故。
玉麒麟最终战胜了照夜玉狮子,意味着北宋抗金也曾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同时,在北宋这段历史中,又暗藏了明朝秘史,玉麒麟的胜利,其实是燕王打赢了靖难之役。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三匹战马,也暗射了“海上之盟”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献平辽策,推动“海上之盟”的是辽国人马植,也就是后来的赵良嗣。重和元年,宋徽宗开启“海上之盟”所派出的第一个使臣名叫马政。马政出使金国,是“依祖宗朝故事”,以买马为名瞒着辽国悄然进行的。马政、马植几次出使金国,缔结“海上之盟”都是在登州上船,《水浒传》便写了一个登州提辖孙立。
《水浒传》暗写“海上之盟”,其结局就是“虚钱实契”,北宋被赶打出了燕云十六州,还倒赔了黄河以北大片疆域。
《水浒传》中还隐写了南宋与金国联盟,一齐对付蒙古的历史,其结果便是大宋彻底灭亡。历史告诉我们,“海上之盟”是北宋必定的选择,无法避免。假如只是宋徽宗君臣一时糊涂贪功,目光短浅急于收回燕云失地,那么,南宋就应当避免历史重演。不幸的是,南宋也是“依祖宗朝故事”,帮助蒙古灭掉了金国,自己也被蒙古所灭。
因此,“海上之盟”无法避免,“靖康之耻”也将如期而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