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贾雨村是兴隆街的大爷,他怎么会救甄英莲呢?“兴隆街的大爷”与贾雨村解不解救甄英莲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这其中隐伏的是一段大明朱家的一段恩怨,甚至是恩将仇报的历史。贾雨村假装不认识甄英莲,不解救对他有恩的甄士隐的女儿,岂不是恩将仇报吗?

甄家对贾雨村有恩,贾雨村为何恩将仇报呢?这其中究竟有何隐秘?

“兴隆街的大爷”究竟是何寓意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写道,史湘云在去怡红院的路上,捡到了贾宝玉遗失的金麒麟。交还金麒麟后,袭人拉着史湘云说话。“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贾宝玉听了,就知道是贾雨村来了,“兴隆街的大爷”就是贾雨村

那么,贾雨村为何是“兴隆街的大爷”呢?据红学家考证,贾雨村送林黛玉进都中时,住在了兴隆街。或者,贾雨村做了官,官邸就在兴隆街。而且,考据出这个“兴隆街”就是北京的兴隆街。我觉得,这样的“考证”基本上是猜想,没有道理。叫“兴隆街”的地方很多,为何偏偏指的是北京“兴隆街”呢?

《红楼梦》清楚地写着“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贾雨村是金陵之主,为何住在北京“兴隆街”呢?“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也是写的金陵,这件案子结束后,薛蟠才带着薛姨妈、薛宝钗来到中都。假如中都指的是北京,那么,贾雨村来贾府拜会贾政,恐怕就是进京述职或者办差。难道说,贾雨村进京办事所住的是“兴隆街大酒店”?

所以,我认为,贾雨村不是因为住在兴隆街才是“兴隆街的大爷”,否则,为何不叫他“葫芦庙的大爷”呢?所谓“兴隆街的大爷”,指的是朱元璋的长兄朱重四

贾雨村、贾政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投奔郭子兴后,郭子兴给他改名朱兴宗,后来有改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做了皇帝,给朱家皇室确定“金木水火土”辈分,大哥也赐予“官名”,这个官名区别于皇室,随朱兴宗而叫做朱兴隆——这就是“兴隆街大爷”的来历。朱元璋总共兄弟四人,朱兴隆是老大,岂不就是“兴隆街的大爷”?

朱元璋做皇帝时,朱兴隆已故,留下一个儿子叫做朱文正。书中的贾政,岂不就是“贾文正”?所以,“兴隆街的大爷”时常来到荣国府,拜会贾政。这就有点蹊跷了,世上岂有老子拜会儿子的道理?《红楼梦》中就是这么写的,兴隆街的大爷不仅经常拜会“文正”,他的官都是“文正”给活动的。

原来,朱文正少时便跟随四叔(“四书”之喻)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封赏功臣时,朱文正觉得叔叔亏待了他,便扬言另投他处。朱元璋惩罚了朱文正,但在分封皇子藩王时,一并封赏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朱守谦的藩地在桂林,这一脉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藩王,桂林靖江王。

与别家藩王不同的是,靖江王一世祖是朱兴隆。因此,朱兴隆是因为他的子孙而“兴隆”,朱元璋间接地封大哥为“靖江王”。一世祖,岂不就是“大爷”?

贾政举荐贾雨村的事,大致是这样的,老子仰仗儿孙之福,死后哀荣。但贾雨村不时拜访荣国府又是何意呢?这件事与甄英莲有关系吗?

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府

贾雨村受林如海之托,把林黛玉送进了荣国府。林黛玉在荣禧堂中所见,隐喻荣国府就是靖江王府。

书中写道,林黛玉来到堂屋中,抬头仰面看时:

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这段话,我解读过多次,为节省篇幅,直接点题:林黛玉看见的“大紫雕螭案”、“金蜼彝”是明代藩王的规制标识,对联落款中的东安郡王、穆莳,与荣禧堂隐藏了“荣穆王”。荣穆王就是第十一代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国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

靖江王在“汉南”之地,也就是大明王朝的南疆,因而是“楠木交椅”。“楠木交椅”则又隐藏了贾雨村与甄家的恩怨,是贾雨村对甄英莲恩将仇报的隐情所在。

“兴隆街的大爷”是靖江王一世祖,所以,林如海委托贾雨村把林黛玉送到了都中,来到了靖江王府。大明王朝的都中前后有两个,一个是金陵,另一个是北京。但是,到了南明时期,“都中”就不止一个了,其中,靖江王城也做了一回“都中”

朱元璋封朱兴隆长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按照藩王的规制,仿金陵皇城以石头筑靖江王城。这就是一座小石头城,小金陵城。靖江王城中有一座石头峰(独秀峰),这里出了个清代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红楼梦》中的“石头记”原来出自这里。所以,书中的“都中”之一就是靖江王城,贾雨村仿佛在金陵(应天府)做官,实则隐喻的是朱兴隆是靖江王之祖,也就是应天府知府,金陵之主。实际上,贾雨村与荣国府贾家同在小石头城、小金陵城,进出荣国府,简直如拜访邻居那样,便是这样的“穿越”手法。

楠木交椅总共是十六张,分两溜摆放,暗喻了“重八”,寓意靖江王是朱重八所封“楠木交椅”暗藏了一段“林代玉”的历史,己卯、庚辰本中没有“林黛玉”,只有“林代玉”。朱履祜之子,第十二代靖江王朱亨嘉在崇祯死后,自称监国,做了大明王朝的代理皇帝。与南明同时期的鲁王(朱以海)、福王(朱聿键)不同,朱亨嘉称帝,用的是洪武年号,建元元年是洪武278年。

朱亨嘉的做法,其实是取代了大明皇统,他们家才是真正的皇室正统,包括洪武在内,都是篡位。朱亨嘉为何这样做,在南明纷争时期,天下无主,称帝也就罢了,为何要把朱洪武都取代了呢?

这其中,就隐含了兴隆街大爷家与“四叔”家的一段恩怨了。这段恩怨,还是朱洪武一手造成的。也正是这段恩怨,贾雨村对甄家恩将仇报——朱亨嘉不就是造反了吗?

甄英莲就是甄宝玉家之英莲

荣国府的宝玉是假宝玉,出生之时口衔雀卵大小的通灵宝玉,这一笔,也是写的靖江王。四叔朱元璋对待兴隆街大爷的子孙还是很厚道的,藩王原本只封皇子亲王,封大哥的孙子兼而赠予大哥藩王的谥号,是“浩荡皇恩”。

朱元璋之“璋”,就是一块白玉,是“半圭”。白玉上一点赤瑕,就是朱玉。贾宝玉是紫宫的神瑛侍者,只是一个侍者,得神瑛关照,口衔朱玉降生到荣国府,就是朱元璋封兴隆街大爷的后代做了亲王级别的藩王。《水浒传》中,王婆骂郓哥是“含鸟猢狲”,贾宝玉衔玉降世,灵感便出自这里。大明王朝建立与猴年,崇祯死于猴年,林黛玉在荣禧堂看到的“金蜼彝”,“蜼”就是长尾猴。因此,秦可卿预言贾家将“树倒猢狲散”。

贾宝玉衔玉出生,其实就是“甄宝玉送玉”《红楼梦》中,真正“送玉”的人是一个僧人,这个僧人也就是后来的癞头和尚。也就是说,癞头和尚就是甄宝玉。从一僧一道中的“那僧”变成“癞头和尚”,其实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在《红楼梦》中进入南明时期的形象写照。僧人的头上没了“光明”,岂不就是“癞头”了?看来,《红楼梦》的作者之一恐怕就出自靖江王城。

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三岁时,遇见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癞头和尚见了甄英莲便大哭,对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癞头和尚既然是甄宝玉,那么,就与甄士隐、甄英莲是一家人,到了“癞头和尚”时期,皇统被不断替代,甄英莲原本是可以继承皇统的,但时运不济,祖业衰败因而“累及爹娘”。

甄士隐同样有皇帝身份,他曾经随一僧一道到太虚幻境“送玉”,其名甄费,有废帝之意。其实,早在建文帝时,朱家皇统就发生了偏废,皇位被另一个“四叔”篡去。朱元璋给皇室亲王确定“金木水火土”辈分,只是在姓名的最后一个字上加五行偏旁,中间一个字同样是辈分,区分皇统与旁支的辈分。燕王家与太子家(朱标)的字辈是不一样的,朱棣篡位,就等于是废掉了皇室正脉——这一隐喻贯穿《红楼梦》全书,血统问题被作者严正提出,并予以了无情地批判。

甄费虽然被废,但关照贾雨村,资助他进京科考,这一笔却又是暗写的《朱氏世德碑》中的一段记载。《朱氏世德碑》又叫皇陵碑,碑文据说是朱洪武亲撰。在这篇碑文中,朱元璋讲述了自家的苦难经历,写道大哥朱重五时,却是这样表述的:“孟兄先逝,合家守丧。……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朱元璋兄弟四人,都是一母同胞,但在《朱氏世德碑》中,却称“兴隆街的大爷”为孟兄。所谓“孟兄”,指的是庶出长兄,朱洪武把大哥一家变成了庶出。这样做的目的,无法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室正统。

大明江山是朱元璋打下来的,他就是正统,原本是没有必要澄清的。问题是朱元璋做了皇帝,往上追谥了四位先祖,包括他的父亲朱五四,也就是朱世珍被尊为“仁祖”。若以此源流,朱兴隆是大哥,那就是嫡长子。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即便是开国之君理所当然的做皇帝,帝位再往下传,那就得归还给嫡长子这一脉了。所以,朱兴隆就由嫡长子变成了“庶出”。

《红楼梦》中,十分嫌弃庶出,尤其是贾探春对庶出身份十分敏感,宁愿做王夫人之女,不惜大骂亲生母亲赵姨娘。

朱兴隆对朱元璋有抚育之恩,朱元璋又关照他的子孙,原本是一段难道的“仙缘”、“香缘”。但是,因为“庶出”而使得靖江王这一家耿耿于怀,终于在第十二代靖江王这里要讨个说法了。

所以,贾雨村遇到恩人的女儿,不但不解救,还把她判给了呆霸王薛蟠,最终被夏金桂凌辱而死。甄英莲眉心一颗胭脂痣,便是朱家皇室正统的标识。九天薄命司中的判词说:“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孤木,就是一个“桂”字。

甄英莲的结局,应当与桂林靖江王有关。但更是影射了南明永历皇帝的结局,大明末代皇帝被吴三桂以弓弦勒死……。

贾雨村得甄士隐资助,却以乱判葫芦案的方式,让甄英莲变成了香菱,其中所隐藏的真相,就是靖江王与朱洪武的一段“仙缘”。如此,“兴隆街的大爷”又怎么会去解救甄英莲呢?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我是璞玉待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提问:《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与冯渊争买玉莲,冯渊被打死。雨村欲拿薛蟠,当日葫芦庙小沙弥、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

雨村听门子之计,徇情枉法。薛家“百万之富”,薛母乃王子腾之妹,与贾政夫人王氏一母所生。薛蟠要自家另住,薛姨妈要和王夫人“厮守几日”。进贾府后住梨香院。

一、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贾雨村还是小僧弥住在葫芦寺里讨生活的时候,得到了甄士隐的资助,才有了他的后来的高官厚禄、富贵人生。可以看出甄士隐真的是一个爱才惜才的善良的人,他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但是贾雨村这个投机钻营的小人,显然是没有这种品质的,看到已经落魄的甄家,他躲都来不及。

二、贾雨村一心高攀,不愿意得罪高门显户。《红楼梦》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展开的,贾雨村在还没有来金陵之前,就已经从冷子兴口中得知了这四大家族之间的姻亲关系,这是一整个利益整体,损一发而动全身。就算是薛家,贾雨村都不敢得罪,更何况薛家背后是“四大家族”,在威逼利诱之下,贾雨村肯定是选择牺牲弱者。

三、贾雨村个人品德败坏。贾雨村因为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甄士隐的救助,从此开始了他投机取巧的一生,他步步为营,一步步高官厚禄。他是一个人品特别差的人,这个我们可以从贾宝玉对他的态度看出来,每次贾雨村来,贾政就会让贾宝玉前去,而贾宝玉是不屑与之为伍的。贾雨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倾心于权势的野心家,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仁不义,连一向为人厚道的平儿都骂他是“半路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从这些人对贾雨村的态度侧面可以看出,贾雨村是没有报恩这种品德的。

希望对您有帮助,记得关注我哦😊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贾两村为何不解救英莲?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最大的自私者。他处处用心,处处设局,处处都为解救,而这个解救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贾雨村的恩人是甄士隐,身处逆境的英莲又是甄士隐的女儿,可贾雨村并不解救她。其原因就是因贾雨村是解救自己的,不是解救他人的。这也应该是当时官场社会的一个缩影吧。

当时官场中做官的,就有个护官符,这个点从葫芦庙小沙弥门子处可确知。贾雨村是个聪明人,他被门子一点就透。

贾雨村属于没落的贵族,只能寄居葫芦庙。而他不甘人下的性格,使他努力创造机会,结识了甄士隐,享受到甄士隐对他的帮助,进京赶考并考中。做官后,也想做一个诚实清白的官,可是官场的现实教育了他,使他受到很大挫折。挫折后,又创造机会,结识了林如海,继而结识了贾政,上任新的官位。

贾雨村走的每一步,都是要从困境中解救自己,争取使自己做到极致。

当下他要解决的,是有关英连的这个案子,案由非常简单,他开始的所做也更是让人看了仗义。然而就在他将要发签时,却被一旁的门子提醒了。

当他得知道这个案子的受害者英莲,其父就是他的大恩人甄士隐时,按照公理他应该把英莲解救下来,可是得知案件中的一方为薛蟠,乃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并还与贾家连带有亲时,他犹豫了。但这个犹豫仅仅是逢场作戏而已,他要让门子知道他是有公道之心的,而到底怎么处理,你门子尽管说出来好了。

其实门子在英莲这个案子中,当他向贾雨村献护官符以后,就成了贾雨村导演的一个小演员而已。贾雨村的心就是由这个门子表现了。贾雨村要的是既压服众人的口声,又不失他成为一名主持公道的清官形象。

在这个案件中,英莲也是一个演员。贾两村要维护的是薛蟠的利益,只有维护好薛蟠的利益,他自已才将得到最大的利益。至于英莲,你如何,就凭本导演安排了,而与你是否为恩人的女儿没有任何关系。

这也恰恰是贾雨村自私的所在,在为维护自身利益,是可以牺牲所有的人。这个人可以就在他的眼前案子中,如英莲;而即使在将来的可能的案子中,他也要做出处理的,如门子。案子结束,不是把门子远远地充发了吗?

后文写他因为扇子一事坑害石呆子,其实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

总之,贾雨村的人生信仰,就是解救自己。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看一下贾雨村,所吟“玉在匱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時飞”就明白此人,道德品质之恶。此两句既隐含贾雨村姓名(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又暗示贾语村自命不凡,自抬身价,以得到封建统治者赏识,而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就是这个出身“仕宦之族”封建官僚典型代表,只会一心向上爬,“求取功名”而不甘“久居人下”,不惜一切手段追求显贵的丑恶灵魂暴露无疑。

因此当贾雨村上任应天府.即遇薛蟠抡走大恩人甄士隐之女英蓮时于情于理都应搭救,但这种小人在得知“护官符”后,在情理与个人官途之间,权衡利弊之后,为了以后官运亨通而舍弃情理良心,不念甄家恩情,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芙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她落入火坑而置之不理。既说明贾雨村小人的丑恶嘴脸,也可从“护官符”中找到答案。封建社会官官相护,四大家族一荣俱荣,权势亦可通天。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他是怕强权势力波及到他的前程。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遇到自己大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为什么不解救?

我们知道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说按照这个道理来说贾雨村在断葫芦僧案中遇到自己恩人的女儿英莲应该施以解救,可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所以要想找到答案,我们就要把这个案子的前后说清楚。

葫芦案前面是贾雨村刚补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那是什么官司呢?原文是这样说的:

却是两家争买 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

接着他就拘原告来审,了解情况以后,就准备便发签差公 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但是这个时候却有门子使眼色给他,两个人内堂一交流,原文如下描述:

雨村道:“方才何故不令发签?”门子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 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道:“如今凡作地方官 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 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 护官符。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得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 官府都因碍着情分脸面,所以如此。”

随后就开始了葫芦僧断葫芦案,以至于他改变了原来的惩恶扬善的想法。所以到现在我们把这个案子前后了解清楚了,我认为他不救英莲的原因如下几个方面可以解释:

第一,他了解案情后本想秉公执法,也可以搭救下英莲,但是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改变了想法。

前面我们说了他本想让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家属拿来拷问,但是门子使了颜色,两个人内堂一交流,了解了真实情况,接着他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法再去搭救英莲。

第二,他的应天府官职是贾家帮他弄的,而凶犯薛蟠正好是贾家的外甥,不惩治凶犯正好可以像贾家示好,所以无法搭救英莲。

我们前面说了贾雨村这个的应天府的官职是补授的,也就是说别人帮他争取的,这个人就是荣国府二老爷贾政帮他谋的。他自然要想着回报,而打死了冯渊的薛蟠,正是贾政夫人王夫人的亲外甥,这样好的向贾府表忠心的机会,贾雨村自然不会错过,所以他只能徇私枉法,这样就无法搭救英莲。

第三,贾雨村的应天府官职是他第二次当官,这个时候他的前程最重要,恩人的女儿英莲自然而然的放一边。

通过看书,我们知道贾雨村之前因为对上级不尊敬,还言语冒犯,最后被他上级找了个茬,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什么呢?“生情狡猾,擅篡礼仪”。接着就被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而这次补授应天府的官职还是托了贾家的关系才有的,也就是说好不容易有了个好的前程。在救恩人女儿和自己前程发生矛盾时,他最终选择了忘恩负义,而是一心只为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着想。

结语:综上所述,贾雨村在葫芦僧断葫芦案中不救英莲的原因无外乎一方面他本意有有这个想法,但是了解了案子背后的真实情况后改变了初衷,另一方面他为了自己的前程着想,不得不向贾家示好,选择徇私枉法不惩治凶犯贾家的外甥薛蟠,自然而然无法搭救英莲。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