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庚辰本中,甄英莲写成了“甄英菊”,一字之差,所隐藏的含义大不相同。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甄英菊谐音“真应局”。
庚辰本与甲戌本谁先谁后,学术界尚未定论。认为庚辰本在甲戌本之前者,就是以“甄应菊”来判断的。“一局输赢料不真”,甄应菊应的就是这个“局”。因为这个“局”太悲剧了,所以,就有了“甄英莲”。甄英莲所应之局,又写在了香菱的故事之中。
学术界的争辩且不管他,但“甄应菊”确实很重要。看懂了甄应菊,恐怕就知道了甄英莲,大概也能揭开《红楼梦》的一些迷题,一窥“甄士隐”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真事。那么,甄英莲到底为何令人怜,甄英菊到底应的是什么局呢?
甄英莲
甄士隐是第一个做“红楼梦”之人甄士隐本名甄费,谐音“真废”,是做了皇帝而被废掉了的意思。《红楼梦》虽然是从一僧一道入篇的,但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却是甄费,以“真废”引领全书,恐怕就不是以所谓江宁织造曹寅家事隐藏真事了。《红楼梦》应当是“废帝”的后人所为,隐藏的是“废帝”的悲剧故事,甚至是悲剧历史。
甄费是姑苏乡宦,居住在葫芦庙附近。甄士隐娶妻封氏,岳父叫做封肃,甲戌侧批道是“风俗”。我认为,这一处侧批大有疑问,有可能是作者转移视线的“真事隐”。《红楼梦》批书者固然有好几个人,但作者必定是其中之一,故而,在书中以故意“逗漏”等手法,引导读者窥破真相。
封,就是分封疆域、领地、邦国之意。《说文解字》说,封,“爵诸侯之土也”;肃,本义恭敬,《广韵》解读道:“恭也,敬也,戒也,进也,疾也”。所以,“封肃”所隐藏的一层“真事”,说的是甄费是一个被废掉了的诸侯,这个诸侯曾经“进也”,也就是曾经做过皇帝的意思。
甄士隐甄英莲
假如“封肃”只是“风俗”,书中写甄士隐又写了什么样的风俗呢?文不对题,那就有得一读了。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借小说以喻真实历史,诸如此类的文本逻辑上的错误比比皆是,有很多写的“不合理”的细节。作者使用这样的笔法,其实就是在故意向读者透露:此处藏有真相。
《红楼梦》中,有几个人到过太虚幻境,比如秦可卿、贾宝玉,林黛玉本来是要去的,但警幻仙姑却受荣宁二公之托,把贾宝玉弄来了。而在贾宝玉等人来到太虚幻境之前,甄士隐早就在一僧一道的带领下,先到了这里,他才是第一个做“红楼梦”之人。但是,甄士隐刚到太虚幻境石牌坊前,就被一声霹雳惊醒,他的“红楼梦”就此终结。
“太虚幻境”其实就是红楼所在,红楼就在紫禁城中,“太虚幻境”其实隐写的是皇宫。“太虚”,也是仙人居所,故而,“太虚幻境”甚至可以理解为皇室太庙。甄士隐到了紫禁城,却无法进入,这个“爵诸侯之土”的人不能入太庙,那就没有做成“红楼梦”。
甄士隐先做了“红楼梦”,是知道《红楼梦》真相之人,书中说他是“梦幻识通灵”。但是,作者又说他“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故而,甄士隐并没有完全隐去真事,《红楼梦》依然在不断透露所隐藏的真相。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香菱就是贾宝玉的化身书中交代,甄士隐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名叫甄英莲,也就是庚辰本中的“甄应菊”。甄士隐就是因为这个女儿而进入了“红楼”幻境,跟随一僧一道来到了紫禁城的门外。
却说甄士隐在书房中进入梦境,听得道人问和尚:“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道人所说的这个“蠢物”,就是刻着“石头记”的那块通灵宝玉。这块宝玉,后来化作《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甄费听到了一僧一道两个仙师的对话,全部了解了“石头记”的来龙去脉,他所要隐藏的“真事”,就是《红楼梦》的真相。
一僧一道携着“蠢物”前往太虚幻境交割,其实是要“太庙”裁决,这个“蠢物”有没有红楼名分。
甄士隐从梦境惊醒,抱着英莲来到大街上,遇见了癞头和尚。那和尚一见英莲便大哭起来,对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甄士隐见癞头和尚疯疯癫癫,便不搭理他,癞头和尚则连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当然不会把甄英莲舍给癞头和尚,转身就走。
癞头和尚无奈,便留下四句谶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谶诗中的“菱花空对雪澌澌”,就是“香菱”名字的伏笔。而“菱花”则又出现在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之中,贾宝玉唱的曲子:“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舍我罢,舍我罢
对看癞头和尚说甄英莲的话,这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不就是个“蠢物”吗?同有“菱花”的符码,其实,甄英莲就是贾宝玉的化身。
甄英莲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化身,这个隐喻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更有伏写,这回书写的是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故事。这回书中,甄应菊、甄英莲已经叫做香菱,刚刚跟着薛姨妈来到贾府。周瑞家的见了香菱,跟金钏问清了她的来历,说了这样一句话:“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东府蓉大奶奶说的是秦可卿,香菱竟然与如此高贵之人一个品格,正应了脂砚斋此前的批注:“见其根源不凡”。
香菱学诗这回书中,有一则庚辰夹批:“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香菱此时不过是薛蟠的侧室,如何集金陵十二钗之八钗之美为一身呢?
其实,金陵十二钗说的是一个人,那就是贾宝玉,是“贾宝玉”这个人物,以及这个人物所映射的故事在真实中的十二种状态。比如,我们都说林黛玉、薛宝钗合起来是“宝黛”,是“钗黛合一”,其实,真正的含义,应当是“宝玉”。故而,十三支红楼梦曲之《终身误》、《枉凝眉》写的就是“宝玉”,贾宝玉听到《枉凝眉》时,书中便有一处停顿。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段文字,疑似仿写《水浒传》中的“洪太尉误走妖魔”,九天薄命司册页总共正册、副册、又副册,合三十六人,也就是三十六天罡,不是刘心武先生所说的一百单八人。《水浒传》伏魔大殿中的石碣只有正面刻着天书符箓,背面则是“遇洪而开”,同样只有三十六天罡。
三十六天罡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北斗星群以七星为显耀,北斗散而为七,聚而为一。故而,三十六天罡实为一体。香菱虽然只是副册天罡星,但脂砚斋明确告诉我们,这个人物同样是别的星煞的分身。或者说,别的星煞大可集中到香菱这个人物身上。
甄应菊应的是桂花局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九天薄命司翻看金陵十二钗册页,最先翻到的却是副册中的三个人物,其中就有甄英莲,也就是香菱。香菱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枯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的判词,实际上就交代了“甄应菊”所应之局,这个“局”提前在第七十九回埋了伏笔。
第七十九回写的是“薛文龙悔娶河东狮,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这一回讲的也是两则故事,一嫁一娶。这两则故事都是相关的,薛蟠娶夏金桂应九天薄命司香菱结局,夏金桂家原本就是做局的。
书中通过香菱的话语,介绍了夏金桂的来历,他家原本是长安城中的“夏家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他家的”。原来,夏金桂做的是“桂花局”。脂砚斋在书中批道:“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夏金桂从长安来到薛家,“雪”如何敌得过炎炎夏日?而夏天又如何有桂花呢?
夏金桂的出现,必定要继续做局,而这个“桂花局”早在第五回众钗的判词中,就预埋了伏笔。
夏金桂、香菱
首先,是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枯木”,“两地”即取“地”的土字边,合成一个“圭”字,加上一个木,就是“桂”,暗射夏金桂的到来,香菱便要应局了。
其次是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脂砚斋在这段判词中不断标注,说那一句是薛宝钗的,那一句是林黛玉的。作者这样批注,我觉得毫无道理,但毫无道理之处,却又是作者故意透露真相之处。“宝玉”本是一体,这段判词其实还是说的贾宝玉。“玉带林中挂”,同样隐藏着“桂”字。林黛玉在书中隐伏了几种死法,其中之一就是“玉带林中挂”。
此外,袭人的判词中,却是明确地写到了“空云似桂如兰”。
“一局输赢料不真”,但是,《红楼梦》中的“桂花局”却是一盘料定输赢的大局,甄应菊就是“应局”之人。那么,“桂花局”到底是个什么局呢?
香菱学诗
香菱与秦可卿隐丧天香楼有专家经过“科学”研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红楼梦》读法。这个读法认为,《红楼梦》至少是两个作者写的,一个是石涛,写了《风月宝鉴》,另一个是曹寅,写了《金陵十二钗》,两人的著作合起来就是《红楼梦》。
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我只能赞同一半。首先,这个读法并没有摆脱“曹雪芹”先写《风月宝鉴》练笔,然后把这个习作塞进《红楼梦》的误判窠臼。“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回书很重要,与前后文都很和谐,并不是两人写的或者是练笔之作。为什么呢?
“风月宝鉴”之后,就是秦可卿“隐丧天香楼”。秦可卿真正的死因,是作者在夹批中透露的,文本故事中,却写的是病死的。作者批注说,秦可卿之死是作者“用史笔”,没写她死在天香楼,是“不写之写”。其实,作者真正地写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秦氏真正的死因,就暗藏在“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之中。
贾瑞,字天祥,岂不就是“假天香”?贾天祥之死,就是秦可卿之死,她就是“淫丧天香楼”。贾瑞这个人物,同样隐伏这甄英莲的结局,这其中的隐喻,咱们下文再讲。
《红楼梦》中的天香楼在宁国府,作者写这样一座楼,当与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有关,如此,又与香菱的命运连在一起了。香菱曾经因为大谈花的香气,遭到夏金桂丫鬟宝蟾的讥讽与抢白,宝蟾,就是月宫中的蟾蜍,夏金桂做桂花局,说的也是与月宫相关的事,天香楼与“月”有关,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作者批注天香楼“用史笔”,是什么样的史笔呢?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记载,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怀他的时候,梦见了一个黄冠道人。这个道人送给陈氏一粒白色药丸,让她吃下。陈氏吃下药丸就醒了,她把这个梦告诉了丈夫,说口中尚有“香气”。第二天,朱元璋出世。
梦中吃了神仙的香丸,岂不就是《红楼梦》中的“天香”?白色是冷色,薛宝钗的冷香丸也是这个来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岂不就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幼小的朱元璋经常得病,父亲便把他抱到佛寺之中。但是,寺庙中没有和尚,便又将他抱了回来。到家之时,却见东檐下靠墙坐着一个和尚,这个和尚对朱元璋的父亲说:“来”。于是,以手抚摸朱元璋的头,病立即就好了。
这段记载惊人地写进了《红楼梦》中,甄士隐抱着甄英莲遇到癞头和尚,简直就是复制了《明实录》朱元璋遇和尚摩顶。
所以,甄应菊所应之局,就是大明王朝之局。香菱集八大金钗于一身,岂不就是“重八”?甄英莲眉心有一颗胭脂痣,胭脂是朱色,也是“重八”的一个重要标识,是“重八”之姓氏。
秦可卿之死,作者未用史笔,“史笔”都隐藏在了“假天香”的故事之中,“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风月,就是清风明月,是一面阴阳镜。阴阳,就是“易”,“易”的古字就是“日月”组合而成。
贾瑞,字天祥,这个名字直接隐喻了朱元璋。朱元璋,字国瑞,璋,即半圭,圭就是“两地生枯木”之“圭”,也隐藏了甄英莲所应之局。朱元璋所设置的“两地”,实则荣国府、宁国府。如此,“风月宝鉴”还能是另外一个作者写的吗?
但是,问题又来了,既然香菱,也就是甄英莲、甄应菊隐喻了重八,为何结局这样悲剧呢?其实,《红楼梦》中的天香桂子,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这个隐喻,恐怕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真相吧。
甄士隐甄英莲父女
甄应菊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真事”上文提到,有学者认为石涛写了一部分《红楼梦》,我比较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石头记》,以及书中的“石兄”,恐怕指的就是石涛。那么,石涛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石涛的父亲是大明倒数第二代靖江王,名叫朱亨嘉。明代靖江王不是亲王,但享受的礼仪却是亲王级别的,食禄也是亲王的半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是因为,靖江王的始祖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朱兴隆没有等到兄弟得天下就死去了,但他的儿子朱文忠却享受了叔叔的隆恩,他的儿子被朱元璋封为靖江荣穆王。靖江王的藩地,就在桂林,独秀峰下有一座极其奢华的靖江王府,这就是《红楼梦》中的荣国府。这就是香菱判词中“两地”之一地。
明崇祯十七年二月丁未,也就是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大明王朝灭亡。这一天,是春分前的一天。故而,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时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大明王朝没有熬过春分,便“画梁春尽落香尘”了。这才是秦可卿死亡的真相之一。
大明王朝虽然以崇祯“隐丧天香楼”为终局,但此后的几年间,各路藩王依然继续在南方称帝,延续国祚。这其中,就有石涛的父亲靖江王朱亨嘉。朱亨嘉、靖江王,岂不就是“贾敬”?贾敬在宁国府名存实亡,他不是宁国府真正的主人。贾敬生日的时候,竟然抄写阴鸷文,还引出了“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史载,朱亨嘉在部下的拥戴下,在桂林号称监国,也就是代理皇帝。不久,就以皇帝的礼仪南面称帝。而且,朱亨嘉继续用洪武年号,废除了其他所有明朝皇帝。
靖江王这样干,等于是谋反,宁王朱权之后朱聿键是正宗的朱元璋嫡派子孙,已经称帝,年号隆武。得知朱亨嘉谋反,隆武帝便将他捉拿到福建连江。不久,隆武帝命锦衣卫秘密将朱亨嘉缢杀,对外宣称是重病身亡。
这才是真正的“史笔”,正是秦可卿的死法。朱亨嘉虽然“隐丧天香楼”,但却得到部下加给他的皇帝谥号,也就是历史上没有承认的“平帝”。
脂砚斋说香菱集八大金钗之美为一身,且又贤惠不让袭平,袭人是“龙衣人”,平儿是王熙凤的丫鬟,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其实就是“监国”,平儿岂不就是隐喻的平帝?
朱亨嘉死后,隆武帝开始株连他的家人,多亏一个太监将三岁的朱若极抱走。这个朱若极后来出家为僧,就是大画家石涛。这岂不就是癞头和尚说的“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吗?元宵佳节,明月当空,烟消火灭即明朝火德运终。
石涛出家为僧,等于是“舍”给了癞头和尚。而甄士隐是封疆藩王,这才是“封肃”而不是“风俗”,他的皇帝谥号是个“贾”的,故而,他只能在太虚幻境之外梦醒。甄士隐所隐藏的真事,恐怕就是靖江王一家的大祸事。但是,朱亨嘉还不是结局,所谓“一局输赢料不真”,末代靖江王朱亨歅在桂林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被明朝降将孔有德击败,缢杀于民房之中。孔有德被南明击败后,一把火把靖江王府烧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甄士隐,隐藏的是明朝故事,也就是“家史王说”的家史。甄应菊,应的是大明王朝之局,这个结局很悲剧,当真是“甄英莲”。
本回答颇费心事地解读了甄士隐、甄英莲,但却只说到一部分,主要涉及的是“荣国府”。而“造衅开端实在宁”,宁国府之局又将如何呢?
《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没看懂就继续多看几遍,红楼梦绝对是你看多少遍就有多少遍收获的一个百科全书。你最起码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吧,就是字面上描写的全书的情节搞清楚,这个两遍应该是做得到的吧,最主要的十来个人的身份和家庭背景搞清楚这个不难吧,
每个小姐和公子身边的丫鬟有多少叫什么实在记起来困难的话就用笔记录下来边看边对比,先不要管红楼梦每个情节有什么深意和隐藏的东西你只需要故事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中间发生了什么就可以了,
比如黛玉第一次到贾府开始到结束这一章回都有哪些人出场,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的对话和场景的转换就可以了。很多人感觉红楼梦难读的原因是开篇好像和红楼梦没什么联系,好像是在讲一个神话故事,其实不然,红楼梦就是因为这样神话的故事开始的,一个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变成了贾宝玉口里衔着的玉石出生了,是讲这个玉石的来历。
接着就开始了问题问到的两个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她的女儿甄英莲的出现,甄士隐的名字大概就是将真的事隐去的意思,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现甄士隐那就要看看这章节他所经历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用意。
甄士隐是第一个看到那个由女娲补天多出来一个顽石变成的扇坠大小的鲜明美玉的凡人,因为这个顽石通灵性,可变大变小,还可以说话但也只有道士和僧人可以和它对话,上面还写有通灵宝玉四个字。这些都是甄士隐梦里发生的一切。现实中甄士隐也遇到了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僧人还说自己的女儿甄英莲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甄士隐自然是不信了。
这有点像和尚告诉黛玉父母说要化黛玉去出家不然一生都不得好自然也是不相信一样。现实当中我们可以不相信这样的话,用甄士隐的话就是他们说的是疯话,但在小说中不相信这样的话是要吃大亏的,如果甄士隐相信僧人的话将女儿抱给僧人带来去就不会发生累极父母的事情了。
而如果黛玉的父母也相信和尚的话将黛玉让他带去出家像妙玉一样也就不会遇到贾宝玉,也就没有后面一系列的生生死死的悲剧发生了,和尚让黛玉出家也就是斩断一切情缘一切皆看空的去生活,显然黛玉的父母不可能答应,甄士隐也是同样的心情才导致了甄老爷一家的悲剧发生。
甄士隐做了一件善事就是资助破落书生贾雨村,真心实意的甄老爷偏偏就要去赞助一个虚情假意的贾雨村,真帮助了假,假却没有救助真的女儿还助纣为虐胡乱判案,不过阴差阳错将真的女儿判给了一个富贵之家倒也是真的女儿命中注定暂时命不该绝,但是就看出了这个假兄的本质和虚伪。
真被假无情的抛弃,践踏。同样的事情又在贾府演绎了一次,贾府也是被这个假兄落井下石,在贾府倒霉的时候将他的丑恶的嘴脸又暴露了一次,而这个假兄就是贾府举荐当上了国家高官的。那么甄士隐的出现和遭遇就预示着贾府将来也会有一次东葛先生救狼的故事重演的经历,也就是告诉我们真在很多时候是要被假所蒙蔽所欺骗所残害的警示。
而甄英莲的出现又从女子的角度来对红楼梦绝大部分女子的命运做了一个先期预告,一个从富家小姐变成了卑贱的女子的人生轨迹,贾府很多的女人不少都是走的基本是一个运行轨道的人生之路。黛玉,宝钗,秦可卿,王熙凤,元春,迎春,惜春,鸳鸯,尤二姐,尤三姐,金钏,晴雯,都演绎了一个由盛及衰的悲剧,也预示了贾府的命运。
包括恶人一样的夏金桂,除了女子还有宝玉也是如此。这些从甄英莲的有名无运的人生刚刚几岁就经历了一次巨变,从此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从殷实之家或者从富贵至极的人生巅峰跌到万劫不复的深渊,至少也是人生的低谷,有的还加上自己的性命,整个红楼梦在不断重复着这样的悲剧上演,
这就是两个人物出现在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或者对我们做了一次预告,真会被假欺骗,不仅被欺骗还要被伤害,富贵和卑贱,欢笑和悲伤,生和死的演变也就在一瞬间,如果你不信就慢慢的一段落一章节的细细的读下去。可以肯定的是你一定会有收获的,看几次就有几次的收获,红楼梦像一口井,你挑一担水走它会慢慢的再恢复到原来的水位远远不会枯竭,可以陪伴你到永久。谢谢大家。
《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甄士隐住在苏州,神仙一流人品。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便是甄英莲。
甄英莲三岁时,有个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要甄士隐把英莲舍他出家,士隐不理。后来元宵节后英莲丢了,士隐夫妇几次使人寻找,皆无音讯,二人思女成疾。
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烧了一条街,甄家住在隔壁烧成一片瓦砾场。因近年收成不好,鼠盗蜂起,士隐将田庄都变卖,与妻子投奔岳丈家。
岳丈见女婿狼狈而来,心中不快,拿士隐的银子半哄半赚与他薄置些许房地,每见了士隐便说风凉话。
岳丈看在女儿面上,也不该如此。士隐信错了人,也由此可见血脉至亲也不可靠。
黛玉进贾府时说过,她三岁时有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父母不从,和尚便说她的病一生也好不了了。
再看她投奔贾家,林如海去世后田产财物多被贾家得到。感觉甄士隐家的事,是影射林如海错信岳丈家。
从贾母与王夫人的权力斗争,可以想到太上皇与新皇之间的暗潮涌动。林如海可能投靠了其中一方,黛玉进贾府时林如海所站的一方势弱,投奔贾府也算是狼狈而去。由甄士隐岳丈家的态度,暗示贾府的态度。
甄英莲被拐子卖与两家,冯家公子被薛蟠打死,英莲做了薛蟠的妾室。若冯公子未死,英莲也有一个好归宿,总比嫁给薛蟠好。这里可以理解为,贾府既想让黛玉做宝二奶奶,又想让黛玉嫁给某个权贵。最后她没有嫁给懂她的人,没有得到一个好归宿。
《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谢邀。
《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如要弄懂它,谈何易!只有慢品其中之味,只有慢慢的去体会罢了。
巜红楼梦》开篇写甄家败落,甄士隐出家,英莲(香菱)被拐卖的悲惨命运,告诉人们,封建制度的黑暗,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以小见大,曹雪芹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登台搭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贾雨村乱判葫芦案,揭示了四大家族的护官符,这就是《红楼梦》全书的核心所在。它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血腥罪恶。他们官官相护,草菅人命,强取豪夺,最终走向灭亡,为作者所要的结局“千红一笑,万艳同悲”是一脉相承。
《红楼梦》中的两条主线:一是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二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因此,开篇用甄士隐和英莲的命运做铺垫,作者明确的告诉我们,这就是四大家族命运的缩写。
《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甄士隐其实就是贾宝玉,而甄英莲是贾宝玉和袭人的女儿!
按照书中逻辑,贾宝玉实际上是由赤瑕宫神瑛侍者到人间投胎而来,但事实上,神瑛侍者完成了三次下凡而不是一次:一次投胎到贾府是为贾宝玉,一次投胎到江南甄家是为甄宝玉
——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两个宝玉年龄非常相近,大约就是由于神瑛侍者选择在相同的时间段南北分投的结果。至于为什么如此?或许是神瑛侍者想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体验两种不同的人生吧?
除了以上两种人生以外,向前推三十年,神瑛侍者此时又有一次投胎,即投在了姑苏昌门外十里街胡芦庙旁一户乡宦家,是为甄士隐。
(第1回)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书中第1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在书房中闲坐时,“不觉朦胧睡去”,偶遇一僧一道,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珠,时有赤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本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情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注意这里提到的“三生石”,似有暗含下凡三生之意,古代“一世”为30年,故笔者上推神瑛侍者上次下凡是30年前
……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
甄士隐听了好奇,想知道这所谓的“蠢物”是何物件,便向前问询,想看看此“蠢物。对此,渺渺道人说他仅有“一面之缘”,于是拿给他看:
(第1回)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甄士隐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
书中讲述到此时,甄士隐的梦便醒了。
巧合的是,甄士隐醒后竟真的看见“那边来了一僧一道”,双方有个交谈。
最后分别时,那道人对他说:“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这个道士提到了甄士隐梦中的“太虚幻境”,可知是同一波人。
接下来,我们接合甄士隐的梦以及其醒后与道士的对话,对甄士隐的“真实身份”进行判断。
首先,为什么渺渺道人要在梦中见甄士隐,而不是见别人呢?这说明甄士隐与此次的“风流孽债”有很大关系。要不然,仙家也不至于托梦给他;而且在现实中又跟他见了一面,可见对他是极为关照。
其次,甄士隐与通灵宝玉有缘——哪怕只有一面之缘。至于为什么只有一面,或许就像渺渺道人所言“玄机不可预泄”,害怕太多玄机被甄士隐得知而已,而此时知道通灵宝玉机密的无非就是远在“京都”的贾府而已。这一点也值得思量。
再次,在甄士隐的梦中,他实际上是已经到了“太虚幻境”的门口,而太虚幻境本身所影射的就是大观园,也就是说甄士隐差点要进到大观园里面去。为什么渺渺道人要他就此止步呢?因为其中就有他的亲人,比如女儿香菱,他的女儿在大观园里,也有可能他的妻子“封氏”也在其中。这样的话就需要避嫌了。
最后,渺渺道人明确告诉他要在“三劫”之后去北邙山。这里所谓的“三劫”就是“三世”之意。为何如此呢?很显然,渺渺道人是要他等自已另两世的“自己”一同前往太虚幻境销号。既然有销号,就会有注册,这说明甄士隐早已去过太虚幻境一次,大家想想书中都有谁到过太虚幻境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所述,能够与通灵宝玉、大观园、香菱有缘,且曾在太虚幻境处注册的人会是谁呢?也只能是神瑛侍者,也就是说甄士隐就是另一个时空里的贾宝玉。
书中的进程似乎也在有意维护这一逻辑,比如香菱失踪时“年方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无法记得父母相貌的;又比如书中强调贾雨村每次造访贾府都要面见宝玉 ,这又是几个意思呢?
既然甄士隐就是贾宝玉,那么他也必然是香菱的父亲。
那么香菱的母亲又会是谁呢?
书中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宝玉庆生,香菱玩疯了,竟把自己的石榴裙搞污了:
众人拍手笑说:“了不得了,那是一洼子水,可惜污了她的新裙子了。”荳官回头看了一看,果见旁边有一汪积雨,香菱的半扇裙子都污湿了,自己不好意思,忙夺了手跑了。
关于这条裙子的由来,香菱讲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
对此,宝玉跌脚道:“若你们家,一日糟蹋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了她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你们不知,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
香菱听了这话,因笑道:“就是这话了。我虽有几条新裙子,都不和这一样的。若有一样的,赶着换了,也就好了。过后再说。”
于是,宝玉想起袭人也有一条石榴裙,因为“有服”而不能穿,遂建议把袭人的拿过来与她,香菱同意了。接着宝玉又低下头暗算:“可惜这么一个人,没父母,连自己本姓也都忘了,被人拐了来,偏又卖与了这个霸王。”
不久,袭人就把裙子拿来与香菱穿上了。没想到,这条裙子竟与污湿的那条一模一样:
说着,接了裙子,展开一看,果然同自己的一样。
这件事本身就比较蹊跷。从背景上看,袭人能够拿出来这条裙子,是因为她要给自己的父母尽孝,“有服”,自己不能穿;而宝玉想到香菱可怜,也是想到她找不到自己的父母——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父母”。
再者,宝钗香菱石榴裙的材料均来自于宝琴,也应该是同时制作的,它怎么就不一样呢?可能也就是规格上的不同吧?还会有哪里不同呢?以此就认为这两个裙子“不一样”?说实话,这有点说不过去。
可为什么香菱偏偏说袭人的和自己的一样呢?这恐怕就在于说两个裙子的规格相同,且是在说香菱袭人二人身材接近吧?什么情况下二人身材接近?一种是偶然,另一种则只能来自遗传了。这说明两人之间必定有着某种特别关联。
联系上面的关键词“父母”, 以及这种“特别关联”,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香菱就是宝玉和“袭人”的女儿,当然这里的“袭人”也属于三十年前轮回而来的,甄士隐的嫡妻“封氏”。
对此,也有两点证明:其一是封氏的性格“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和袭人比较接近;其二封氏也是“年已半百”才有的香菱,而根据书中的暗示,袭人也应该如此。为啥呢?这可能跟她之前被宝玉踢了一脚有关,这被踢坏了是需要长期保养的(第29回)
——这种“亲情”关系的存在,也在“伦理”上阻断了宝玉与香菱发生感情的可能性,是以曹雪芹安排她成为了薛蟠的妻子。
当然,如果我们抛开这种亲情轮回的推测,大致可以看出甄士隐是负责书的较前部分,比好由他引出关于通灵宝玉,关于贾雨村,而香菱则大约是负责书的较后部分,这一点可由她的判词看出: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参考:《红楼梦》(网图、侵删)
《红楼梦》看了两遍还没看懂,为什么写甄士隐和甄英莲?
在小说《红楼梦》开篇不久,作者就描写了甄士隐和甄英莲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是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的。
先说甄士隐,作者之所以要先描写这个人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 用名字的谐音,来提示读者,该如何来理解整部小说
甄士隐的谐音是“真事隐”,这就意味着整部小说是把真实的故事隐藏起来,用虚幻来演绎的,比如小说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可其实还有一个虚写的甄宝玉,二者之间是相互映照的,所以脂砚斋就提醒我们,看这部小说,要像看风月宝鉴一样,从反面来看。
二 用小荣枯,来引出大荣枯
甄家是姑苏当地的望族,然而最后败落了,贾家要算是天下的望族了,最后也是免不了败落的结局的,作者正是用甄家的小荣枯,来引出贾家的大荣枯。
三 用甄士隐的梦境,先来介绍一下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
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一块“无才补天”的灵石,僧人把它变成了一块美玉,又镌上了几个字,什么字呢?作者是借甄士隐的梦境来展示给读者的。
太虚幻境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场景,后来贾宝玉去过,有着悲惨命运的女孩子们的最终归宿,也是在那里,所以小说就借着甄士隐的梦境,先为读者大体介绍了一下太虚幻境的样子。
四 用甄士隐这个人物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作者由甄士隐,引出了贾雨村,又由贾雨村,引出了林黛玉,继而就是贾府,所以说,甄士隐就仿佛是一根引线,牵出了一系列的人物,使故事得以发展下去。
甄英莲在小说中的作用,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主要是揭示了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
甄英莲的名字的谐音是“真应怜”,这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她以后悲惨命运的基调。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还描写了一个丫鬟娇杏来和甄英莲做对照。娇杏是“命运两济”,从一个丫鬟,最后成了贾雨村的夫人,而甄英莲却是“有命无运”,由一个大家小姐,变成了薛蟠的妾,最终还被折磨致死,这也是通篇中的美丽的女孩子们的共同命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以上便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