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何变松树,菩提就撵他下山?

孙悟空变松树,险些揭破了菩提老祖的真面目。孙猴子要揭师父的老底,因此,菩提老祖便坚决地赶孙悟空下山,毫不顾及师徒情分。菩提不仅撵孙猴子下山,还发毒誓严令悟空不得对任何人说起师父的名字。

那么,松树与菩提老祖是什么关系,为何说孙悟空变松树就是在揭菩提老祖的老底呢?

孙悟空变松树

孙悟空变松树,揭了菩提祖师的老底

孙悟空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跟随菩提祖师学道,七年间,祖师认真地教,悟空勤奋地学,竟然把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全部学会。又是春归夏至时节,这天,菩提祖师众弟子汇聚在松树之下“会讲”,大家开讨论会。

大众知道菩提祖师开小灶,孙猴子学会了诸般本事,便出个题目,要孙悟空变成一颗松树。孙悟空要显本事,立即变成了松树。原本,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自然以眼前之景让悟空变成一颗松树。哪知,孙猴子这一变就生出祸端了。

悟空果然就变成了一颗松树,惹得大众鼓掌呵呵大笑。大众喧闹,惊动了祖师。菩提祖师拄着拐杖出门问是哪个在此喧哗。悟空一见师父前来,立即收归本相。大众却对菩提祖师说,孙悟空变成一颗松树,弟子们齐声喝彩就惊动了师父。

菩提祖师便叫过孙悟空,呵斥道:“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孙悟空立即知错,请师父恕罪。祖师也不罪他,“但只是你去罢”。孙悟空顿然醒悟,这是师父要赶他下山,“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

菩提祖师赶孙悟空下山,似乎是因为孙猴子爱卖弄本事,其实不然。假如孙悟空不是变成松树,菩提老祖恐怕就不会撵他了。为什么呢?

因为“松树”的偏旁合成一个“林”字,也正是这个“林”字差点揭了菩提祖师的老底。祖师这才大怒,决意将孙悟空撵出了灵山。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有一首赞诗专赞“好猴精”,其中两句写道:“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这两句赞诗的大意是,世间万物类象,其本相却是相同的,好比如来佛祖与猴精一样,都是住在“双林”,同契就是同心的意思。

这两句赞诗厉害了,如何个厉害法,咱们下文再讲。诗中所提到的“双林”,就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地。《大般湼槃经》说:“佛在拘尸那城阿夷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林前入般湼槃”。

松树是单“林”,孙悟空变松树,身边原本还有一颗真正的松树,这不就是“双林”吗?孙猴子岂不是揭了菩提祖师的老底吗?那么,菩提老祖又是什么来头,他的老底与佛祖涅槃有何关联呢?

菩提老祖是大觉金仙,就是如来佛祖

《西游记》的故事看似西天取经、降妖除魔,其实隐藏着很深的玄机,故事很热闹,但吴承恩却在回目、赞诗中不断点题,自我参破书中的奥妙。说到孙悟空变松树,是揭菩提老祖老底这件事,我先说说第一回的回目。

第一回书写的是猴王出世,来到西牛贺洲,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学道。这回书的回目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回目的上联,写的是猴王出世,他是“灵根”所孕育。灵根,必定是灵山之根,故此,猴王来到了“灵台方寸山”。“灵台方寸山”其实就是灵山,孙悟空乃灵山之根,他原本就是灵山的猴子。

“灵台方寸山”,也是解读“斜月三星洞”的。斜月三星洞是一个“心”字,心只有方寸大小。回目的下联肯定写的是猴王以道法修持,但书中却说是“心性修持”。这就是说,孙悟空原本是灵山的一颗“心”。那么,孙悟空是灵山的哪一颗“心”呢?

上文讲到的“如来同契住双林”,其实就交代了孙悟空与如来“同心”,故此,孙悟空是“心猿”,也就是灵山孕育的“心猿”。灵山之主就是如来佛祖,那么,孙悟空便是佛祖孕育的“心猿”,是佛祖的一颗“心”。

简要解读了第一回的回目,大致就揭秘了孙悟空的身世。下面要讲的两句赞诗,则是菩提老祖的来历。这两句诗是专赞菩提老祖的:“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也就是说,菩提老祖就是“大觉金仙”、“西方祖菩提”。

“大觉金仙”出自《宋史·徽宗本纪》: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诏曰:“佛改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观世音菩萨后来被叫做“观音大士”,并无别的来历,就出自宋徽宗的“革佛诏”。同样,宋徽宗把佛祖归并入道教,降为道家的大觉金仙,很普通的神仙而已。

所以,孙悟空来到灵山,却是跟随佛祖学道。七十二般变化,就是道教神话中的七十二地煞,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则是三十六天罡的倍数。菩提老祖传授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之前,先传授了躲避“三灾”之法,三十六天罡乘“三灾”,就是十万零八千里筋斗云。

“西方妙相”原本涅槃于“双林”,却因宋徽宗革佛诏而蒙受尘垢,佛祖因此隐藏在灵台方寸山修持心性,以成大道。孙悟空变出一个“林”,那就是要揭菩提祖师的老底,祖师当然要赶他下山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菩提祖师既然不愿意透露本相,为何又要撵孙悟空下山呢?把猴子留在山上,岂不是更能保守机密吗?

孙悟空顿悟,佛祖继续炼魔

花果山是孕育灵根之所,自然是佛祖幻化出来的另一座灵山,是他寄寓心猿、心魔之处。菩提老祖撵孙悟空下山,其实是将心魔放归他该去的地方。因为,此时,佛祖的心魔已经“顿然醒悟”。

孙悟空变松树,与身边的真松树组成了“双林”,这种暗喻其实是孙悟空也知道了自己的来历,他就是佛祖的“同契”。灵山大众浑浑噩噩,犹如我等读者,数百年以来都没有参透这层玄机。

祖师知道孙悟空已然顿悟,便放纵心魔,让他去闹遍九幽十类、玉帝天宫,以实现其佛法东渐的“心愿(心猿)”。但是,佛法东渐的目的也是不能让大众知晓的。故而,菩提祖师撵孙悟空下山时,发毒誓严斥孙猴子不能透露师父是谁:

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菩提祖师就是佛法广大“普阅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广会周天之种类”的如来佛祖,孙悟空就是佛祖孕育的心猿,肯定知道孙悟空的来历,以及他的未来。既然知道孙猴子“定生不良”、“惹祸行凶”,为何要教他本领呢?这岂不是故意教唆又纵凶吗?

孙悟空大闹九幽十类、闹得天庭不可开交,固然是惹祸行凶,但西天取经呢?佛祖所说的“惹祸行凶”,肯定也包括了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难道,西天取经也是“定生不良、惹祸行凶”?

在佛祖心中,应当就是这样认为的。故此,当孙猴子揭了他的老底,悟出其中玄机,佛祖一面要纵魔“惹祸行凶”,一面又不能露出本相。故此,就赌咒发誓不准孙猴子说出师父是谁。

然而,《西游记》从头至尾,都是佛祖在“炼魔”,直至“五圣成真”——西天取经、佛法东渐肯定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这是不是菩提祖师不愿意显出本相的原因呢?

孙悟空为何变松树,菩提就撵他下山?

且看孙悟空变松树前的故事背景。

忽一日,祖师与众门人在三星洞前戏玩晚景。祖师道:“悟空,事成了未曾?”悟空道:“多蒙师父海恩,弟子功果完备,已能霞举飞升也。”祖师道:“你试飞举我看。”悟空弄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勾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带手道:“师父,这就是飞举腾云了。”祖师笑道:“这个算不得腾云,只算得爬云而已。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似你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即爬云也还算不得哩。”悟空道:“怎么为‘朝游北海暮苍梧’?”祖师道:“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语话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启道:“师父,为人须为彻,索性舍个大慈悲,将此腾云之法,一发传与我罢,决不敢忘恩。”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大众听说,一个个嘻嘻笑道:“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师徒们天昏各归洞府。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 一日,春归夏至,大众都在松树下会讲多时。大众道:“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前日老师父附耳低言,传与你的躲三灾变化之法,可都会么?”悟空笑道:“不瞒诸兄长说,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那几般儿都会了。”大众道:“趁此良时,你试演演,让我等看看。”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师兄请出个题目,要我变化什么?”大众道:“就变颗松树罢。”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颗松树。

有没有看出什么问题呢?

平时菩提教授孙悟空法术,都是偷偷的教,而变松树之前,让孙悟空学习筋斗云却是当着众弟子面教的。

懂了木有?

没有懂,听我向下说。

之前偷偷教,是怕孙悟空学的慢,怕悟空不珍惜不认真学。

偷偷教,悟空就会觉得自己比别的弟子幸福,学的都是别人不会的,就会努力学习。

其实这些东西吧,菩提的弟子中大部分应该都会,只是大家合伙演戏给悟空看而已。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有猴子蒙在鼓里。

当众教悟空筋斗云,就要让猴子丧失警惕之心,认为可以当众表演。

果然猴子上当了,被罚出山门。

也就是说可以教授给孙悟空的本领都传授给他了,其它的是不能教授给他的。最根本的用意就是说孙悟空可以毕业了。

但你跟孙悟空讲这些,他也听不懂,肯定又以为菩提不想再教了,心生疑问,只能出此下策。

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那里去?”祖师道:“你从那里来,便从那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那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就是说,规则就是规则,规定就是规定,不是随便可以打破的。

有一个故事说,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任何一个社会或组织,都有明规则和潜规则。

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搞明白,哪些规则是可以打破的,哪些是不可以打破的。哪些规则别人破了可以,哪些规则自己破了就要受惩罚。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知道表面,不明白内在的深意,就会受到规则的惩罚。

有人问,如此判定这个边界呢?

呵呵,这个是智慧,没有具体的标准,慢慢悟吧。

怎么悟,就是悟空的悟!

孙悟空为何变松树,菩提就撵他下山?

我曾在一个山村里,遇到一个养猴子的老道士,他和我讲西游记菩提祖师为何要赶走孙悟空,说的玄妙至极,分享出来。

我遇见那个养猴子的老道士,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山中的小泥瓦房子里,自己养了两只猴子,给他做杂活,那两只猴子会砍柴端水,摘果子洗衣,老道士叫唤他们为:清风、明月。

甚是有趣,我见那清风明月极通人性,不觉问道:这两个童子,要是犯了错误,你是不是也要赶他下山,就像菩提老祖赶走孙悟空一样。

他说:我没有他那么厉害?

菩提祖师是世间最厉害的教育家和老师。

我说:你这个说法倒是奇特,你说说,为何他赶走孙悟空,就是好老师。

他说:孙悟空变松树在师兄弟前面卖弄,被菩提老祖知道了,他也不骂不打,只是要悟空回去。

原文说: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教我往哪里去?”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

你看看,这还不是厉害老师吗?

我说:没看出来哪里厉害,是不是孙悟空长期不交学费。

他笑着说:孙悟空的学费比谁的都要交的好交的多。

一个老师一辈子遇不到好学生,就是悲哀,一辈子的所学所悟,没人接衣钵,这个老师会很遗憾。所以老师年纪大了,看到外面有好的苗子,他会自己去找他。不然错过了难得再来一个。

菩提祖师一门徒弟,都不是上根器的人,唯独这孙悟空,悟性非常高。这样的学生来了,已经是赚到了,还要他交学费。

他来了就是最好的学费。

你看菩提祖师在他头上敲三下,把中门关闭,其他徒弟都以为是师父生气了,只有孙悟空凛然一觉,知道是师父要他三更从后门去找他。

这样的悟性,可不是一般的人。

所以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的是真本事,是显密圆通真妙诀,七十二般变化,让孙悟空练到远离三灾之害了。换句话说,就是差不多要开悟了。神通具足了。

这个时候,孙悟空恰好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本事。

菩提祖师借这个机会,赶他下山了。为何?

原因有几个,

第一,修道者的禁忌,随意施展神通。

菩提祖师说:我传你道术,是让你在人前卖弄的吗?

传授他道术,绝对不是让他在人前卖弄的,道术自有用处,或者根本无用,但如果不是善用,拿来显摆炫耀,这就是歪门邪道。

自古以来,有道之人都不会轻易露出这样的本事,除非度人有特殊需求。

为什么这么严格呢?因为你一旦动了这个心思,就是背道而驰了。有的人为了这个来求道,更加是错上加错。

所以神通之事,不可外露,也不可追求,西游记是小说,但实际上极少有或者根本没有正统的传道者,是以传授变化之术的。

菩提祖师也是有底线的,那就是传给你,你拿去做善事可以,但是为非作歹、人前卖弄,那就万万不可。

所以菩提祖师下决心要赶走悟空,是有原则的,古往今来,不管佛家道家,弟子有点成就,就随便显露神通,一定是要被赶出师门的。否则,就一定是旁门左道。

第二、修道重在行道,师父慈悲,给他行道的机会。

学生呆在山里久了,即使有所悟,也当不得用,还是要下山去,在红尘俗世里历练,方才能够真正悟道。

菩提祖师是好老师,知道这山里,是不能长久留住这猴子的,他那猴子可不是我这两只泼猴。留在那里,极有祸患,为啥,师父知道,悟空这顽劣叛逆之性尚未除尽,必须去事上磨才行。

找个借口赶下山去,也好让他去历练一番,才有真正成正果的可能。

师父知道他下山必然要闯祸,先交代好,不要提我是你的师父,要是透露了半个字,要扒皮抽筋,打入幽冥。孙悟空吓得半死,当然牢记,一路上也没有告诉谁自己的师父是谁!

这个不是菩提祖师要自保,看起来是推卸责任自保。实际上他是不给孙悟空留后路,你要是老把师父放在嘴边,有啥事就想着找师父,自己还能悟个什么?遇到事自己要想办法去解决,悟,是靠什么,靠自己去悟。

天下高明的师父,都是带进门,点拨好了,就让你走,走的越远越好,也不再说什么了。好像六祖,接了衣钵赶紧走,一辈子再不相见。

道家佛家,都是一样。我自己的师父也是这样,把最好的最高的道理告诉我之后,就不和我说什么了,要我自己下山去历练。

其实是要我去经历当中悟,悟什么呢?悟人,悟事,悟变,悟这些里面的清静。

孙悟空一进去,老师已经把最高法给他传了,给他取名叫悟空。这就是最高法。

赶下山去,就是要你去五行山的苦难里,去八十一难里面,悟这个空。

这个空,在山上变松树,是变不出来的。非要在红尘磨难里,在违缘里,在通天的魔障里,才能有机会悟到。

我们道家的弟子,也是一样,最好不要一辈子都在山上,要下去,在红尘里历练历练,看看这颗心,在万物俗世洪流里,还能不能清静,还有没有办法飘逸脱尘。

最后,你要和光同尘,才有资格说,修到了清静无量的德性。

我问:那什么是和光同尘呢?

他说:和其光,同其尘,是说啊,契合世界万物的本质。庄子说齐物,祖师爷说真常应物,就是这个意思。真也天真,常也,万物显现为常,万事流变为常,佛家叫无常,道家叫常,真常,也就是佛家的真空妙有之意。

所以和光同尘,就是契合真常,契合无常,契合这个空和有,有的空空的有。这对依然还在迷恋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依然还有距离,所以菩提祖师要悟空下山,不去大闹天宫,不去压在五行山下,不去一路取经降妖除魔,断然没有办法契入这个真常之空。

刚才我和你说,菩提祖师要他回去,其实就是传授他悟空的真正门路。他问到底要去哪里?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从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

你看,师傅说了,回家去。回哪个家,这就要你自己悟了。当时悟空并没悟到祖师的真意。以为祖师要他回自己的花果山的家,于是当面错过大机,回去瞎搞去了。若是上上根,一句领会,搞不好就真回去了。

回到哪里去,回到自性根本之处去啊。咱们道家宋朝的紫阳真人有句诗,“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这就是我们道家说的返璞归真,归真,就是终极去处,归了真,才知无真可归啊。这才是医生死的大药啊。

所以,孙悟空一心要菩提祖师传授长生之术,长生没有什么术,长生之术终究落空,只有长生之道,就是那不生不灭的来处。

第三、菩提祖师就是如来FO祖。

这个原因,是FO道本为一体的缘故,菩提本就是FO 家之物,却在西游记里以道家祖师形象出现,这是说FO道本一体。菩提祖师就是如来FO祖,

所以悟空变了个树,这是露出真谛,菩提树下,FO祖成正果,这些巧合,也可说有趣。但菩提祖师确实是表示,FO道本无二致,故孙猴子进去拜师,师父先取名悟空,也是FO缘,也知道他以后是个FO门弟子,所以先做伏笔。

天下圣贤,无非都是以无为法而有所不同,其实在本质上,如来和菩提祖师,就是同一个,没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他二人显现的门路有点区别。世俗之眼看去,以为不同,

仔细想想,原来殊途同归。

说到此处,那两只清风明月猴子喜不自胜,抓耳挠腮,老道长呵斥道:你两个顽猴,还不去摘果子,今晚没饭吃了。

清风明月听了吩咐,便一溜烟跑去山中去了。

我说:今日听闻道长所言,大开眼界。感谢感谢。

便告辞下山,买了本《西游记》重新再看。

孙悟空为何变松树,菩提就撵他下山?

孙悟空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找须菩提祖师拜师学艺,是在《西游记》的第1回。彼时的美猴王喜不自胜,师父有了,名字也有了,自己终于脱离了无父无母、无名无姓、无师无技的“三无产品”范畴。可惜好景不长,故事刚进行到《西游记》的第2回,孙悟空就因为给师兄弟们变松树而被须菩提祖师给开除了。不但连个肄业证都没有,临轰出门之前,还被师父威胁恐吓他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那位说,须菩提祖师至于因为孙悟空变成松树就大怒吗?还把他扫地出门,临走连师父的名号都不许提,这做法也太狠绝了些吧?只是变棵松树而已,至于么?须菩提祖师是什么人,用给孙悟空指路的樵夫的话说,“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学业有成的徒弟都“不计其数”了,须菩提祖师慧眼识人的功夫可见一斑。所以须菩提祖师生气的原因不是他自己小题大做,而是孙悟空辜负了他的期望值。仔细回想一下,须菩提祖师是因为什么原因收孙悟空为徒的呢?因为孙悟空憨厚、老实,如同一块璞玉。孙悟空自己在拜师的时候就曾说过——“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不打架、不斗殴、不置气、不惹事,这是须袮祖师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并且在最初学艺的七年里,孙悟空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人。于是,须菩提祖师才会给孙悟空打哑谜,半夜单独给他开小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技能的增长,孙悟空变了。用须菩提祖师的话说,孙悟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喜欢“在人前卖弄”的猴子,须菩提祖师从他当众变松树这件事上,看到了孙悟空日渐增长的虚荣心。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的孙悟空了。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对名利的渴望和对看不起他的那些人的憎恶。因此,须菩提祖师才会将孙悟空扫地出门,并且预言他“你这去,定生不良”。孙悟空被赶出师门之后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须菩提祖师说得没错,回到花果山之后的孙悟空,果然变成了一只惹事的猴子,从剿灭混世魔王到大闹天宫,孙悟空搂的娄子一次比一次大。最终,被如来佛祖一巴掌糊进了五行山里。所以说,须菩提祖师赶孙悟空下山,不是因为他变松树这件事。一棵松树而已,无伤大雅,变就变了嘛!问题的关键是,须菩提祖师通过孙悟空变松树这件事,看到了孙悟空本质起了变化——他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块璞玉了。于是,须菩提祖师痛定思痛,这个徒弟已经变质了,不能再留在身边了,但是灭口吧又舍不得,那就只剩下将孙悟空赶下山这一个选项了。想来,须菩提祖师心里也是挺难过的吧?毕竟他当初收徒的时候是曾经“闻言暗喜”过的,没想到事与愿违,这个徒弟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惹祸精。

孙悟空为何变松树,菩提就撵他下山?

菩提把孙悟空赶出了师门,其实他在点化孙悟空,看看他是否能领悟!

孙悟空是菩提的高徒,菩提赶走孙悟空,还告诫孙悟空不能说出师门,在我们看来,多少菩提有些绝情,但是菩提这样其实另有深意!

首先:我们从古代师父收徒弟说起,孙悟空初到菩提祖师门下时,菩提连续问了孙悟空好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看似无关轻重,其实内含深意,完全展示古代师父收徒的一个过程,

古代师父收徒,都会选认识的人,或者是熟人介绍的,自动上门拜师非常少。而且许多师父也不会贸然收一个不知道底细的人作为徒弟,因此社会生活复杂,古代许多例子证明,来路不明的人敌我难分,明为拜师暗有目的的徒弟有之。

恰恰孙悟空去拜菩提,完全是机缘巧合,不但没有熟人介绍,而且还不是当地人,孙悟空也是听到樵夫唱歌才引起的好奇。

对于这位自动上门的徒弟,菩提做法是让他在门口待着,见孙悟空还有点毅力,再让他进门,一通跑刨根问底。

这场景和现在去公司求职面试差不多,问了一通来历,再让你自己介绍自己。问明来路后,菩提听到了孙悟空,无父无母,也没跟过师父,还是白纸一张,心里才感到踏实,

此时菩提严肃的神情,马上转成了笑容, 心里盘算了良久,才收下孙悟空为徒,并且还按辈分给他赐名。

但是到了这里,菩提却并没有马上教孙悟空任何的技艺,

而是让他做一些杂物,孙悟空每天就是挑水,砍柴,做饭,扫地等杂物,一干就是干了七年。这里头有啥原因呢?

其中一种说法,是磨炼孙悟空的心性,除了这点以外,其实菩提还有一个不可说不可说的原因,就是菩提对孙悟空的考验,考验孙悟空求学的心是否坚韧,

从古至今,师父考验弟子的求学之心的例子很多,例如米拉日巴和马尔巴,因为这些师父也是过来人,他们明白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没有恒心的徒弟最终会知难而退,

如果孙悟空有退缩放弃的想法,那么势必就被菩提淘汰,而菩提要留下的,是那些执着的肯吃苦的徒弟。

其实相比米拉日巴,菩提对孙悟空的考验是非常溺爱了。

在古代社会,师父对徒弟的考验,是非常的严格的,严格的程度堪称苛刻,特别是许多师父,对徒弟基本功练习,如果做得不好,轻则戒尺,重一点的发练功,甚至没饭吃。

而在古代社会,师父考验徒弟除了基本功就是做杂物,但是这样一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子,生活就变得非常乏味,同时和这些徒弟的预期会有些远,一些徒弟会最终忍受不住?

忍受不了,干脆就一走了之,但是一走,在师父的眼里,如果你不够坚定,即便你悟性好,人也机敏,但是一样会淘汰掉,

因为古代许多知识和技巧的传授,都是师父把毕生领悟到的东西传授给徒弟,如果徒弟熬不住,一走了之,证明这徒弟德行不行,以后老了也不能靠这个徒弟。

相反,如果一些徒弟悟性不高,但是肯吃苦,没有怨言地熬了下来,最重要的忍受住基本功的考验,那么这个徒弟是受益无穷的,他会逐渐体会到不寻常的改变。

而所谓的绝学和领悟,如果说白了,就是那么点道理!

因此许多师父都会等徒弟练习基本功差不多火候,随时进行点拨,慢慢地让他亲身体会到另外一层境界,当然这里需要一定的悟性,悟性其实也是一种淘汰机制,

如果猜不透师父的哑谜,那么也会被师父淘汰。

西游记中,就充分透露了这个哑谜,菩提和孙悟空有一番关于学啥的对话,菩提说了一通,孙悟空都不想学,菩提看上去愤怒,往孙悟空头上“咚咚咚”敲了三记,

满堂的同学没一个明白,而孙悟空不但一点也不恼,反而是满心的高兴,还给各位师兄赔笑,其实孙悟空已经悟透了盘中之谜。

孙悟空轻松地过这一关,向着菩提的“入室”弟子迈进了一步,其实西游记这段反应,古时候师父带徒弟,都会按照不同的悟性和能力,把徒弟分成了三种。

第一,记名弟子

一些人师父因为和师父机缘不合,而且求学的心也不热切,因此师父也就是随便教点啥,而这类人,在师父眼里,压根连“徒弟”都算不上,只能算是个记名的弟子,例如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巧遇的樵夫。 樵夫和菩提是有缘分的,

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还有放不下世俗,或者两人机缘未到,最终樵夫成为了孙悟空的引路人,但他的结果如何,没人会再关注。樵夫的出现,同时也衬托出孙悟空和菩提的师徒情深。

第二:入门弟子

比樵夫好一点的,就算是孙悟空的同学们,可以称作菩提的入门弟子,这些人在菩提的坐下学了不少时候,可是依然和菩提之间感觉稍微缺了点啥,因此他们更多负责给菩提撑场面,同时干一些事物,当然包括交学费等等。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了孙悟空变松树,会被菩提赶出师门,这是后话,下文会讨论到。

第三:入室弟子

孙悟空则算是菩提的“入室”弟子。 入室弟子是师父在入门弟子中,选择最合机最投缘最亲密一位。“入室”弟子都是可以接衣钵,同时也是继承师父的绝活的土地。“

古代社会许多的“入室”弟子都是给师父行孝的,所以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但是挑选入室弟子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因此菩提的才有一句“难,难,难!”,

其实他这句话也道出了所有做师父的心里话,俗语说:明师难寻,可是同样入室弟子也难找,徒弟可以选师父,同样师父也在选徒弟。而古代社会,任何门道或者个人,选徒弟恒定的一个标准,就是“德“。

西游记中很明显,菩提对孙悟空是偏爱的不得了,从他对孙悟空赐名,深夜教学中便可看出,而此时的孙悟空也有着好徒弟的各种优点。

乖巧,听话,任劳任怨,刻苦用功,而且孙悟空自身也是天生神猴,领悟能力非常强,天真自然,灵根深厚,此时在处于一个纯真状态,当然其德行在菩提眼里是妥妥的,

这时候,菩提为收了孙悟空这么一个好徒弟,内心是非常的高兴的。

因此还有了后来的面授机宜,当面传法的举动,这个举动也让同学们知道,孙悟空已经是菩提的入室弟子了,明确了孙悟空的身份。

菩提的考验

可是这同样也是对孙悟空的一个考验,因为大多数的人,学艺到一定的积累,就会感觉有些飘,特别是比别的同窗厉害的时候,更容易滋生骄傲之心,特别是年轻人,更会跃跃欲试表现一番,

孙悟空入室后,自己刻苦练习了三年,他的成就菩提是看在眼里的,因此菩提才会当着大众的面,对孙悟空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

当着入门弟子面,低声地告诉孙悟空独门绝技。这在许多读者看来,感觉菩提做法似乎有点欠妥,因为这样做,很容易让孙悟空的同窗们生出了嫉妒之心。

而实际上,这不但是对孙悟空一个考验,同时也是对同窗们一个考验,最后孙悟空被逐出师门其实这里就埋下了伏笔。

对于师父如此做,古代时候,许多徒弟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毕竟心里不舒服,可不能嘴上说出来,说师父这样做不对,因为这就是古代坐徒弟的本分。

可是菩提在后来,还公开的给孙悟空传了一套量身定做的筋斗云,这不得不说,菩提是在给众多的弟子火上添油,而筋斗云对于其他弟子来说,即便学也学不会,因为压根就适合悟空爱翻筋斗的习惯,

这样一来,徒弟们原来没有想法的,也开始有了想法,在后来就可以看到,众人其实对孙悟空学到了啥,兴趣是越来越浓。到了后来,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大成以后,孙悟空求学之路就进入了拐点。这里其实是菩提对孙悟空和各位弟子的考验。

菩提的考验是啥?

西游记中是这样写的,一个夏天,孙悟空和师兄们,到了郊外的松树下聊天。

师兄们问:“之前,见师父附耳低言,传你的绝学,你都会了么?

孙悟空笑着说:“不瞒师兄,师父教导有方,我昼夜勤练,都会了。”

师兄们就借故说:“要不,你练练,给我们看看。”

孙悟空卖弄了一下,道:“师兄请出个题目,叫我变化什么?”

师兄们道:“就变棵松树吧。”

孙悟空摇身一变,果真变作一棵松树。

师兄们纷纷鼓掌连声赞叹!

没想到,声音有点大,惊动了菩提。菩提匆忙拖杖走了出来,大喝:“是何人在此喧哗?”

悟空也正是因为此时变了一次松树,最终被菩提赶了下山。

这里可以看出孙悟空七十二变是大成了,证明孙悟空之前是练习了无数遍,同时也变化过无数次,为何这次却被菩提赶下山呢?

我们看看当时其他弟子的解释:“老师,刚刚我们让孙悟空演示变化之术。让他变了棵松树,果然他能变出一颗松树,我们都称扬喝彩,才会如此大声,打扰了师尊。还望师尊原谅。”

菩提这时并没怪罪他们,只是吩咐了一句,让他们回去了,

从这里看,菩提对这些入门徒弟并没有追究,但同时也能看到,菩提是非常生气的,因为他的那些入门弟子都不过关,因此菩提是一改往日的气定神闲,而是“急拽杖出门”,“怒喝道”,

再后来,等这些人散去后,又单独把孙悟空叫了过来,质问孙悟空:“出什么风头?变什么松树?你这本事也好在人家面前卖弄?孙悟空急忙态度诚恳的道歉,并且还请菩提恕罪!

但是菩提却一反常态,直接把悟空赶出了师门,甚至直接告诉悟空,出去后别说我是你的师父,

作者这段把菩提描写的有些怒不可遏,其实并不夸张,这里充分反映了古代时候最真实一面。菩提教训悟空说了一句,道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

“假如你见别人有,可不是要求他教你?别人见你有,也必然求你!你若怕了他,必然传他;若不传他,你离开灾祸已经不远了。”

这里充分显示了菩提对人心和人情世故的通透,悟空本身传授,第一次是秘密的,第二次是半公开的,没人知道菩提传授了啥,悟空这变化,就让有心人知道一些端倪。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古代武艺高强的人,别人知道你本事高,有些人会慕名来拜师学艺,

而来拜师的也算是好事,但如果碰上一个不服气的,直接来找你比武挑战,或者本来他已经隐姓埋名,躲开一些社会纷争,这些倒好了,收了这么一个徒弟,你一显摆,倒是师父给扯进去了,这不反而连累师父了吗?

西游记中,菩提或者早就知道,孙悟空这一回去,便会要惹出很多事端,因此下让孙悟空归家时,说了一句狠话,这句话重要的就是提醒孙悟空,出去了别张扬自己的师父就是菩提,孙悟空也知道菩提的厉害,答应了绝不敢提起师傅一个字,

这里看似菩提有些绝情,其实这里充分显示了菩提对孙悟空的溺爱,同时在点化孙悟空。

菩提点化孙悟空什么?

菩提从对孙悟空太了解了,知道孙悟空的去缺点在哪里,而如果悟空不改变这些缺点,其成就就是止步于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等,难以再成大气候,孙悟空所追求长生,哪里会只学会和掌握几个法门那么简单,

但是这些菩提无法告诉孙悟空,这都需要孙悟空自己去领悟,同时孙悟空是个优点很多,缺点也很多的人,学艺之后的孙悟空,已经少了淳朴的天真性情,从后来的举动看出,那个不管人们怎么说,师兄怎么笑,任劳任怨每天都活的开心的孙悟空,

在学有所成后便一去不复返了,此后孙悟空容易动怒,同时胆子也越来越大,做事无所顾忌,但却并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哪里,出去很容易就碰钉子,甚至干出些收拾不了的事!

菩提活了那么多年久经磨砺,明白孙悟空的成就不止于此,明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同时责任越大,影响力也越大,因此必须让孙悟空出去走自己的路,同时让孙悟空在红尘中历练,在碰钉子以后,明白如何把握分寸和尺度,

另外菩提还有一层深意,徒弟要超越师父,必须不能依赖师父,因此菩提看似绝情的让孙悟空下山,可却成就了孙悟空的觉悟之路。

小结

菩提赶孙悟空下山,综合来说有四个原因:

第一:法不传六耳,师兄们都知道,菩提传了孙悟空绝技,但却没人知道菩提传在内容,菩提第一次传在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地方,可以说这才是最核心在内容,但很可能一些同学完全不懂,如果孙悟空传了出去,那么很容易就会牵扯到菩提。

第二:这是对孙悟空的考验,也是对其他入门弟子的考验,看看那个德行和心性更好,那些更需历练。

第三,孙悟空变了,从一位纯真少年,变成了喜欢显摆了青年,随着实力在增强,孙悟空有一些飘,孙悟空优点大缺点也多,更需要在人情世故中磨炼,因此他赶孙悟空下山,正是让他在红尘中历练,最终获得成就,

第三,仙道也是人道,人道都无法通透,谈长生不老,就是在夸夸其谈。

孙悟空变了一棵松树被菩提赶走,表明看上去菩提很绝情,其实完全是为了孙悟有更大的成就,菩提已经传授了孙悟空最高的本领,剩下来的路就需要孙悟空自己走,自己领悟,在后来我们看到,孙悟空的一身本领除了功力增长外,其他的一切都没变,但最终成就了斗战胜佛,孙悟空在成就的一刻,才会懂得菩提的深意。

孙悟空为何变松树,菩提就撵他下山?

孙悟空有两个师父,一个是给予他第二次生命的唐僧,另一个便是给予他本领的菩提祖师。菩提老祖给悟空姓名,教给了他七十二般变化,外加一个筋斗云,正当悟空得意之时,却因在众师兄弟面前得瑟了一回,变了颗松树,就遭到了菩提老祖的驱赶。

按理说,孙悟空变颗松树得瑟一下,就算违规,也远没有比后期跟着唐僧仍有杀生的罪过大,那么,菩提老祖怎么就非要赶他下山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菩提老祖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

其二,一件事看出了悟空本性难移,必是个闯祸精;

其三,孙悟空该毕业了

菩提老祖的面子

当初孙悟空上山投到菩提老祖名下时,菩提祖师并没有赶走他,这是因为菩提老祖认为他们之间的确存在师缘情分。在小说第一回,悟空还没进门,他就派童子来接,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而且经过与悟空的交谈,特别是得知悟空是天地所生之子后,小说中对他的描述用了“暗喜”一词,这也就是说,他对悟空有非常大的期望,因为这石猴并非凡间之物。

于是,菩提祖师不仅没有为难他,而且马上就给他起了姓名。因为通过交谈已得知悟空的来历,非凡间之物,必然要学些非凡人之所长,更或者说,菩提暗喜是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能够传承他绝学的传人。

所以,我们看到小说中,菩提故意在众人面前询问悟空要学什么,当悟空否决了他所说的术业之后,菩提表面装做故意生气,却暗中做了下面的一系列动作:

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当孙悟空夜半三更从后门进去找菩提时,祖师十分高兴,因为悟空识破了他的盘中之谜,于是才开始正式教授悟空本领。

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古时对男子的称呼)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

当悟空学成之后,众师兄弟都挺羡慕他,于是就煽动让他卖弄手段。悟空禁不住师兄弟们的鼓动,变了一颗松,没成想就让师父发现了,要赶他走。

其中缘由肯定有嗔怪悟空的意味,悟空是天地之子,又识破了他的盘中之谜,所以,菩提才愿私下教授他本领,也就是说,菩提给悟空开的是小灶。没想到,悟空本领学到家之后就飘了,在众人面前把师父给卖了。

这样一来,菩提说了,“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这是一句反问,就是说你学得这个本领不能在人前卖弄,别人看到你学了这个本领,必定也会来求我教授他。你不教他,他必要起歹心,搞不好就危及性命。

所以,菩提赶他下山,其一,在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声誉;其二,在于维护公平秩序。师徒之间要保守约定,不能随意破坏,一旦破坏,就要受到惩罚,这既是规矩,也是维护师父权威的最佳手段,同时也可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悟空叩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

菩提祖师怕祸及自身

孙悟空天生好战,这是他的本性,从抢战水帘洞就可看出,为了当大王,他一马当先,抢着说“我进去!我进去!”,那菩提老祖岂有不知他秉性的。

按照小说原文推算,孙悟空跟着菩提老祖学本事,少说也有十年,前七年基本就是修心,日日听老祖讲学。菩提为何要如此安排,难道他真把这个天地所生之子给忘了吗?不是,而是在磨练孙悟空的脾性,同是也在提升他的悟性,为下一步学本领打基础。

当悟空识破他的暗谜后,菩提十分欢喜,之后便一股脑儿把能教的本事都传授给了悟空。那么在悟空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之后,菩提还有没有更多的本事传授给悟空呢?小说里没有写,但从理论上推断,肯定还是有的。

但不幸的是发生了意外,就是悟空在众人面前卖弄了一回,一下子触怒了菩提,也因此被赶出了师门。这一举动看似影响不大,实际透露出悟空的天性,就是表现欲太强,好逞能,喜奉承,凡事必要争个高低,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天下无敌。

菩提老祖发现,纵然悟空在此修行修了七年,然后才学本领,但现实告诉他,他并不能改变悟空好战的本性。这个由天地所生的石猴本身孕育了纵多能量,他自己可以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拜他为师,再加上现在所学的本领,悟空日后必是一个惹事生非的家伙,如果继续留他在此,出了问题必然会累及他这个做师父的。

所以,菩提老祖尽管很喜欢这个徒弟,但还是忍痛将悟空赶出了山门,还对他说,他不需要悟空的回报,以后惹了大祸也不要把他牵扯进去。

祖师道:“那里甚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孙悟空该走了

悟空来的时候,菩提祖师是有感知的,悟空学了一身本领之后,既然是师徒关系,那总有要散的一天,具体哪一天,也是看缘分。

我们常说学成归来,那么对于悟空而言,何谓学成呢?最通俗的一种看法,就是这个人在一群人当中他是拔尖的,而且引发了大家的夸赞和羡慕。

当悟空学了筋斗云时,众人是这样评价他的,说:

“悟空造化!若会这个法儿,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那里都寻了饭吃!”

大众曰:“悟空,你是那世修来的缘法?

从上述言语中,可以看出众师兄不仅夸赞他本领高超,以后不愁没饭吃,而且还十分羡慕他,到底是哪世修来的缘法。

也就是说,孙悟空在所有菩提祖师的子弟中,他已经是拔尖的人物了。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本领已学到家了,已经可以出师了。

所以,菩提老祖借着悟空犯错的机会,正好把他赶下山去,让他自己去闯天下。

综上所述,通过三个方面阐述了菩提老祖驱赶悟空下山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