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宋江得到天下之时,便是李逵被诛之时?
宋江早就得天下了,他杀李逵了吗?没有。宋江不仅不会杀李逵,他也杀不了李逵,因为李逵也“得了天下”。
难道宋江、李逵都是皇帝吗?确实是的,《水浒传》中,非但这两人背后隐藏着皇帝,还有很多梁山好汉,包括江湖中的豪杰,都象征着皇帝。
宋江是老大,为何被写成“三郎”宋江出场时,书中写道:“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宋押司的家庭情况交代得清清楚楚,上面没有哥哥,下面有一个兄弟。但是,施耐庵却这样给宋江排行: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于是,宋太公开口闭口叫他“三郎”,阎婆惜临死之前大呼:“黑三郎杀人也”。明明是家中老大,宋江为何就变成“三郎”了呢?这个疑问,要从“引首”故事中寻找答案。
《水浒传》“引首”中,施耐庵写了北宋初期几个皇帝的皇位传承:“(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里漏掉了宋真宗。
金圣叹不知所以然,自以为是,在这段文字中加上了“宋真宗”。这一处篡改,完全毁掉了《水浒传》反皇帝主题,宋江因何被强制写成“三郎”也就没了着落。
那么,这段关于北宋皇位传承的描述,究竟为何漏写宋真宗,为何又藏着“三郎”,为何又与宋江杀不杀李逵有关呢?
“宋三郎”隐藏的是几个北宋皇帝施耐庵之所以漏写宋真宗,其原因是隐藏北宋的“金匮之盟”。假如按照杜太后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就得把皇位传给四弟赵廷美,赵廷美再还给宋太祖的儿子。如此,当然就没有宋真宗了。
但是,赵光义把杜太后的盟约变成了“虚钱实契”,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三儿子。这个“宋三郎”继续违背祖上盟约,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祯。赵光义是老三,赵恒也是老三,这两个都是“宋三郎”。违背祖上盟约,岂不都是“孝义黑三郎”?
施耐庵这样写,是有蓝本出处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宋徽宗第一次见李师师时,就称自己是“赵八郎”,意思是大宋第八代皇帝。这个宋徽宗在《水浒传》中也是一个“宋三郎”,他也是因为一位太后干预皇位传承,以第三顺位继承人做了皇帝的“孝义黑三郎”。
这些“三郎”最终都做了皇帝,当然是赵宋家的老大了。这就是宋江原本是老大,却被写成“三郎”的原因,宋江姓宋,因而首先就隐藏着大宋皇帝“宋三郎”。
这是宋江出场时,照应“引首”故事的描写。也就是说,宋江出现在郓城县时,就“得到江山”了。随后,才在江州遇见了李逵。
宋江杀李逵了吗?没有。
“三郎”还隐藏着明朝的三个皇帝《水浒传》中的“三郎”,其实都是“拼命三郎”,为了争夺皇位而不惜打开杀戒,毁坏“天下太平”。
“引首”中写北宋皇位传承的那段文字,因为没有提到宋真宗,赤脚大仙宋仁宗紧接着宋太宗做皇帝,那就是“孙立”。北宋没有搞“孙立”,做这件事的是朱洪武。《水浒传》的核心隐喻,就是以北宋的大火并暗藏明朝的大火并,也就是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涉及到明朝三个皇帝,巧合的是,施耐庵都把他们写成了“三郎”。因而,书中没有直接写“宋三郎”,而是“孝义黑三郎”、“黑三郎”、“三郎”。没有冠以姓氏,宋江也就“背负”了大明王朝三个皇帝的符码。
《明实录·太祖实录》中说:“太后陈氏,生四子,上其季也”。季,就是老三,朱重八原来是“朱三郎”。
朱三郎搞“孙立”,朱允炆做了皇帝,这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与宋徽宗一样,朱允炆也是以第三顺位继承人做了皇帝的。朱允炆同样不是朱标正室所生,他的母亲是吕氏。朱标正室常遇春之女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朱元璋即便要立孙子做皇帝,那也是嫡子朱允熥在先。
然而,朱允熥的外戚势力特别强大,外公是常遇春,舅公是蓝玉。因而,朱元璋就选择了没有外戚背景的朱允炆。朱允炆也是“三郎”,做了皇帝违背太祖“祖制”,以极端的手段削藩害叔叔,那也是一个“孝义黑三郎”。
朱棣就不用多说了,他是名副其实的大明王朝第三位皇帝。
宋江身上隐藏着这么多皇帝,李逵却没有死在《水浒传》中。因此,“宋江得到天下之时,便是李逵被诛之时”,这一说法不靠谱。
宋江、李逵为何相逢于江州宋江一出场就是皇帝,等于是“得了天下”,宋江一路奔忙是一条总线索,暗藏着“靖难之役”。此处,我举江州故事,来简要证明一番宋江是不是真的“得了天下”。
江州,实写的是南京、北平,暗藏的就是靖难之役,同时,又有北宋即将灭亡的暗示。江州城的浔阳江、浔阳楼、琵琶亭是江西九江的标识,但这些标识却不是地标,而是暗藏了靖难之役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李景隆。
宋江在浔阳楼题写反诗,其中有一句“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朱元璋的《咏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很明显,这首诗是效仿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宋江题写这样的反诗,分明是以朱元璋的口吻在说话。
宋江的反诗同时,又隐藏着燕王朱棣的谋逆篡位。为此,宋江在江州城中装疯,说了这样一番“风话”:“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
这段话中,暗藏着“朱重八”,也就是“阎王(燕王)”奉天靖难。
靖难之役的起因,是老朱三郎立小朱三郎做皇帝,大朱三郎又杀掉了小朱三郎,朱棣也是“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
如此,江州就暗藏了南京、北平。那么,这段故事中,为何有黑旋风李逵呢?宋江为何与李逵相逢于江州呢?
李逵是“李小二”,江州城中的“九江”靖难之役打响之后,朱棣乘中秋之夜,一举击败了老将耿炳文。这也是《水浒传》中写了好几次中秋节闹事的缘故,比如宋江杀阎婆惜,就是八月十五这天夜里。
耿炳文战败,建文帝立即走马换将,启用曹国公李景隆。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白沟河之战,李景隆涉嫌故意弄断帅字旗,被史家怀疑“欲保四”。故此,梁山好汉郁保四“专一把捧帅字旗”。
燕军杀掉南京城下,李景隆打开西北门,迎接燕军进城,实实在在地做了“李应”。从历史记载,以及《水浒传》中暗藏的故事分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这天,建文帝先去左顺门杀了准备做“李应”的徐增寿。然后,“去杀正西北的人马”,赶往金川门(西北门)杀谷王朱橞和李景隆。然后,就失踪了。
施耐庵暗示,朱允炆是被弓箭射杀了。所以,《水浒传》中隐藏着建文帝的生死之谜,靖难之役就是大明王朝的“玄武门之变”。朱棣自称是玄武转世,建文帝应当死于靖难之役,外逃是朱棣掩盖弑君之名的虚张声势。
玄武门之变,就是“李小二”,也就是李渊次子“天策上将”李世民。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在朱棣死后也试图谋反,自称“天策上将”。故此,朱高煦有射杀自家哥哥建文帝的重大嫌疑。
李逵上有大哥李达,他也是书中三个“李小二”之一,出现在江州城,暗示了大明王朝的“玄武门之变”。同时,李逵姓李,江州城的“李九江”。
李九江是李景隆的小字,南京城的“李应”。
李逵身上也有皇帝的符码,按照题目的意思,他也“得了江山”。如此,宋江还能杀他吗?宋江杀得了李逵吗?
结语:不是宋江杀李逵,而是李逵杀宋江江州劫法场,李逵带着晁盖等人杀进了白龙庙。庙即庙堂,白龙,就是出生于庚辰年的北宋末帝宋钦宗。这一笔,写的就是北宋的末年了。
打高唐州时,李逵与戴宗前往蓟州九宫县二仙山请公孙胜回来,以破高廉的法术。蓟州之“蓟”,暗藏了“燕王”,而九宫县二仙山,则是照应“引首”中的“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中所暗藏的九星飞宫图,寓意北宋王朝到了二黑五黄的险境。
九宫县,寓意北宋九代皇帝。李逵是黑旋风,配以二仙山,就是“二黑”。罗真人会五雷天罡正法,又以黄巾力士捉拿李逵,自然就是“五黄”。简而言之,李逵的故事中,隐藏着北宋的末日。
梁山大聚义时,正西北乾方出现了一只大金盘,这只大金盘就是霹雳大仙赵匡胤,也就是“五雷天罡正法”的正主。赵匡胤有“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大宋宣和遗事》中说,这是北宋被金国灭掉的“谶语”。果然,这只大金盘化作一团火块,钻进了正南地下。
这个情节,隐喻的就是北宋灭亡,大明王朝如北宋王朝那样,必定得亡于“金”。
宋江隐喻的是北宋、明朝皇帝,李逵则暗藏着王朝灭亡的密码。以这个寓意而言,岂不是李逵杀了宋江?
所以,“宋江得到天下之时,便是李逵被诛之时”,这个说法不仅不靠谱,还说反了。
至于李逵被宋江毒死,那是续书《征四寇》的故事,不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更加离谱得没边。
《水浒传》对皇帝进行了辛辣的鞭笞,寄寓反皇帝制度的深刻主题,可谓明代思想启蒙的先声。政治学家倘若读出这样的《水浒传》,那就更加有话要说了吧。
为何说宋江得到天下之时,便是李逵被诛之时?
宋江要是当了皇帝,肯定要杀了李逵,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李逵知道得太多;
李逵是宋江在江州牢城营结识的,对于宋江的事情一清二楚,什么杀阎婆惜,什么贿赂牢头,什么浔阳楼写反诗,到后来如何上梁山,如何坐上老大的位置,李逵都很清楚。对有其中的猫腻,李逵自然也明白。对于知道太多秘密的人,历来都是一杀了之。
2、李逵头脑简单,口无遮拦,做事鲁莽;
在梁山时,李逵动不动就发脾气,给宋江难堪。还不听指挥,擅自行动,杀扈三娘家人就是最好的见证。要是宋江当了皇帝,李逵动不动就来这么一遭,皇上的脸面何在?威严何在?宋江要是批评李逵,李逵一时急了,又说:“我的命反正是你给的,你随便。”宋江该如何处理,一大堆开国功臣在那里看着了。所以,从这点来说。李逵迟早要被杀掉的。
3、拿自己的心腹开刀杀鸡给猴看,堵上别人的嘴
李逵是宋江的心腹,这点毋庸置疑。宋江当了皇帝要震慑梁山泊那帮开国功臣,首先要处理上几个不听话的人,那要从谁开始?我认为肯定是从李逵开始,你们都看我把我的心腹李逵都处理了,你们都乖乖的,要不李逵就是你们的下场。
为何说宋江得到天下之时,便是李逵被诛之时?
这个问题有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