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高俅影射了朱洪武、马皇后、朱棣,这些人经历丰富,所以,施耐庵便让他被“荐来荐去”的。
(原来是他被荐来荐去)
高俅为何是汴梁宣武军人汴梁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水浒传》中说,高俅是汴梁宣武军的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也就是说,高俅是汴梁人。施耐庵这样写,其实是“颠倒”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设置宣武军,治所在汴州。宣武军虽然经过了几番废立,但长期管理汴州、宋州、亳州、颍州等地。其中,汴州逐渐发展成后来的汴梁。所以,高俅的籍贯应当写作“宣武军汴梁”人。
《宋史》中,没有高俅的传记,他的事迹散落于其他人的传记之中。因而,高俅究竟是哪里人,也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挥塵后录》中说,高俅是苏轼的书吏,苏东坡把他推荐给了驸马王诜,王诜又把高俅送给了端王。高俅“荐来荐去”的事,都发生东京汴梁。因而,说高俅是汴梁人,大致不会错。
问题是,施耐庵为何要在汴梁之后,加上“宣武军”呢?北宋时期,早就没有宣武军了,高俅的故事发生在宋徽宗时期,此时,更无宣武军了。因此,施耐庵不会无缘无故地说高俅是“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的浮浪破落户子弟,其中必然有蹊跷。
原来,自宣武军设置后,曾经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节度使,那就是朱温。《水浒传》“引首”是从五代讲起的,朱温可算得上是开启五代群雄中的领衔者之一。而朱温谐音“猪瘟”,隐藏着《水浒传》反皇帝的主题,施耐庵以明朝的靖难之役,伏藏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大预言。这个大预言,同样寄寓在高俅的身上。
朱温原是黄巢部将,《水浒传》江州故事中,“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就是“朱温”。
王燕而诸侯毛在被推荐到苏东坡学士那里做书吏之前,高俅的履历在历史上是一片空白,施耐庵因此就虚构了这段故事。书中说,高俅原本是家中老二,大号就叫高二。因为“踢得好脚毛毬”,东京人就叫他做“高毬”。发迹之后,才叫做高俅。为此,施耐庵特别地交代了高俅改名的过程: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高俅多才多艺,但却不学好。不学好,也没见他做过什么大坏事,书中实说高俅做的一件坏事,就是教唆生铁员外的儿子乱花钱,把钱都糟蹋在勾栏瓦肆风月场上了。这件事说得再大,也不过是把别人的孩子带坏了。但是,生铁员外不干了。高俅的父亲于是把自己的儿子告到了开封府,开封府便断高俅脊杖二十,“跌配”出了汴京。
书中没有交代高俅的父亲是否因生铁员外所逼,才将自己的儿子告到官府的。但是,“生铁员外”这个很古怪的名字,说的就是高俅的父亲因为生铁员外而告了自己的儿子。“生铁员外”不是做生铁或者与生铁相关生意的财主,是一毛不拔的意思。过去,生铁就叫“毛铁”,“毛铁”虽然有毛,但却是拔不下来的。
从高俅叫做“高毬”到因生铁员外而被跌配出汴京,施耐庵在这一小段故事中,连续写了几处毛字,暗藏的是“燕王”。《周礼》中有这样一句话:“王燕而诸侯毛”,意思是周王到了燕国,诸侯按照须发讲礼数,依次觐见。也就是按照年龄大小,排队去见周王。施耐庵在此颠倒“王燕”,以巧妙的手法,暗藏了“燕王”。燕王就是“朱温”家的老四,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
高俅为何来到了临淮州高俅是被“跌配”,而不是发配,所以,他既没有被“刺文双颊”,也没有被充到哪个地方做配军。汴梁没有了容身之所,高俅便独自一人来到了临淮州。
历史上并没有临淮州,只有临淮县,就是现今凤阳县的一部分。临淮县的历史说起来比较复杂,本回答不多去解读它,只说这个地方与朱元璋的关系。北宋时期,临淮县曾经废而置钟离县,金国又改回叫做临淮县。洪武二年(1389年),改做中立县。洪武三年,又改回原名,隶属于凤阳府。
无论怎么改,临淮县都是泗州的治下,泗州曾经是宣武军下面的一个州。所以,高俅就是“宣武军”人。
《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朱元璋是“濠之钟离东乡人”,“三打祝家庄”故事中的钟离老人,即出于此。原来,“高俅”是去了自己的老家。《明史·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记载了燕王朱棣曾经在十七岁时被朱元璋送到凤阳,接受“再教育”。“高俅”在临淮州混了三年才回到汴京,朱棣同样是三年之后回到了南京。
从临淮州起,高俅便开始了“被荐来荐去”的历程。在临淮州,高俅先投奔了柳大郎。三年之后,柳大郎便写了一封书信,把高俅推荐给了东京开生药铺的董将士。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汴梁宣武军”。
《水浒传》中的“柳”,是一个隐藏大明王朝国运的重要符码,柳世权“柳大郎”岂不就是朱元璋吗?朱元璋认为燕王可以毕业了,就把他招了回来。而生药铺的“董将士”,同样隐藏着朱元璋的符码。为何说“董将士”有朱元璋的符码,得另写文章去讲了,一个小回答透露这么多信息,实在是有点不划算呢。
这是高俅去苏学士府之前的两次被“推荐”,而从文本背后的故事来讲,其实是三次“被推荐”,包括去临淮州接受“再教育”那一次。
那么,后面再有三次被推荐,大致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只能讲个大致了。
(董将士生药铺)
小苏学士一定就是苏东坡吗苏轼父子三人,究竟谁是“小苏学士”,原本就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施耐庵所写的“小苏学士”,其实也不一定说的是苏东坡,只是后来的读者依据《挥塵后录》,理所当然地认为,“小苏学士”就是苏东坡。
《挥塵后录》中,高俅原本就是苏轼门下的小吏,此前并没有《水浒传》中被荐来荐去的记录。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时,苏东坡担心因自己而连累高俅,耽误他的前程,就把他推荐给了宋神宗的妹夫小王都太尉王诜。果然,苏东坡第二年就遭谪贬,远赴惠阳(今广东惠州)做官。
高俅发迹后,十分感念苏东坡,经常接济他的家人。因此,高俅在苏轼门下做事的时间应当不短,两人的交情也不浅。而《水浒传》中却说苏轼只留高俅住了一夜,第二天就把他“荐”给小王都太尉了。而且,在这段故事中,施耐庵把王诜的辈分降了一级,说成是宋哲宗的妹夫,端王是他的小舅子。
施耐庵这样改写,也是“别有用心”的,书中的小王都太尉用的是“实名”,但却隐去了此人的真名“王诜”。王诜,暗藏了后来的“王升”。为什么“王诜”隐藏着“王升”,那得去史进的故事中找答案,此处专说小苏学士,他为何把高俅又“荐”了一次。
施耐庵无愧制造“暗语”、“秘语”的至高圣手,之所以让小苏学士又“荐”了一次高俅,是因为“蘇”中隐藏着一个“魚”字。这个字在后来的故事中反复出现,尤其是在江州,还特别写到了宋江吃鱼得病的故事。
《说文解字》中说: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如此,就照应了高俅的“燕王”暗喻。《史记·周本纪》则有: 白鱼跃入王舟中。这句话也被施耐庵做了暗喻典故,“白衣秀士王伦”与这句话中都隐藏着一个“皇”字。
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和尚在孝慈高皇后葬礼上,借陪诸王念经祈福的机会,暗中毛遂自荐,给燕王献了一顶白帽,怂恿他争夺皇位。这段历史也暗写进了林冲、鲁智深的故事中,林冲献投名状,鲁智深“遇林而起”,暗喻的就是道衍,也就是后来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因为献投名状而成为靖难第一功臣的历史。
小苏学士把高俅荐给了王诜,王诜又把高俅荐给了端王,端王进位做了皇帝——高俅经历又一波“荐来荐去”,便要“王升”、“王进”了。
这就是《水浒传》中高俅被“荐来荐去”的原因所在,暗藏的是燕王朱棣的经历。
在高俅被“荐来荐去”这段故事中,还隐藏着大明太祖“高皇帝”,以及“孝慈高皇后”。因而,也暗藏了燕王朱棣的身世,施耐庵交代了燕王并非高皇后亲生的真相。《水浒传》一人多喻,多人一喻,“高俅”所扮演的历史人物,暗藏的历史真相,绝非朱棣一人。高俅被“荐来荐去”,同样不只说的燕王由“王升”到“王进”的故事。……
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高俅喜欢踢球,球当然不是现在的足球,听说那个时代叫蹴鞠,是实心的,规则也和现在的足球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被人踢来踢去,谁也不要他,高俅喜欢踢球,正好跟那球一样,被人踢来踢去,没人愿意要他,也就被人荐来荐去,没人愿意用他,如果一生都没有用他,那到是幸事,水浒传里也就不会有高俅这个人物来,可是事以愿为,高俅的人生象开挂了一样,迅速崛起,成为上层人物,不可一视。按说一个踢球的又不是国足,现在踢足球还让国人失望呢,宋丹丹白云大妈,都知道中国足球,那时候的蹴鞠都是有钱人没事的娱乐活动,可高俅就好这一口。他是个破落户帮闲,不光喜欢踢球,弄枪使棒,吹拉弹唱,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是个全才,可就是品行不端,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这样一个行为不端的人,有一次帮人使钱,风花雪月,被人告上开封府,开封府尹判他迭配他乡,不许回东京,他就投奔了开赌房的柳大郎,一住就是三年,皇帝大赦,开恩。高俅也在其中,这时候想回东京,柳大郎只好把他介绍给自己的亲戚,在东京开药铺的董将士,董将士一看是柳大郎的书信,有心不管,知道高俅不怎么象好人,又犯过罪,让他教孩子,再把孩子带坏了,于是就找到了小苏学士,小苏学士不知道是不是苏东坡?小苏学士也不愿留他,想起当朝驸马王晋卿小王都尉喜欢这样的人,就把他推荐给了小王都尉做了亲随,高俅在王都尉那里混的如鱼得水,受到重用。这个小王都尉和端王走得近,来往平凡,端王看重了小王都尉一块玉,小王都尉给了他,对他说还有别的宝贝,改天给你送去,后来派高俅去送给端王,高俅带着宝贝给端王送去了,办晚事出来正赶上端王领着一帮人踢球,合该高俅这小子走运,那个球咕噜噜滚到高俅脚下,高俅一个鸳鸯拐,把球踢了回去,那个漂亮,引来一阵喝彩,端王没见过高俅,心说,你是谁呀,这球踢的不赖呀!高俅赶忙自我介绍,端王留高俅住了一晚,第二天和小王都尉商量,把高俅要过来,小王都尉同意了,这样高俅这小子又成了端王的亲随,这小子能吹会拍深得端王喜爱,哲宗死了,又没后代,端王做了皇帝,就是宋徽宗,高俅跟着他青云直上,竟然被皇帝提拔为太尉。宋徽宗这个皇帝能人志士他看不到,无良奸臣反而得到亲赖,北宋在他手里葬送,也就不奇怪了,当年高俅为什么被人荐来荐去的就是怕他成了气候,祸国殃民,没想到还是被宋徽宗发现了这个不光会踢球,还会残害忠良的十足坏人,高俅做官是大宋的悲哀。
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高俅是水浒传中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正是他伙同朝庭中其它奸臣,祸害天下,瞒上欺下,贪腐受贿,仗势欺人,上行下效,导致了社会一遍黑暗,民不聊生,乱象横生,激起了四处揭竿而起,从而也加速了北宋王朝的及早灭亡。事实上剿灭方腊,宋江等各山头的反乱,仅五六年时间北宋就亡国了,不能说其中没有联带关系。正因为高俅是其中之一重点黑暗势力的象征,所以作者开始就及早地让他暴光露相,从他的身世,颠沛流离以及发迹的过程做了详尽的交待。原本他是东京汴梁的一个浮浪子弟,破落户,为人不学好,伙同一邦波皮偷枪拐骗,仁义礼智信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邦闲。不过使枪弄棒,诗词歌赋也学得些,最是踢得一手好鞠蹴。正由于这一手特技也改遍了他的命运。但品性不端,操行恶劣,教人不学好,由邦闲生铁王员外的儿子耍钱,出入三瓦两舍,风花月雪。被主人告到开封府,府尹把高俅断脊二十仗,发配他地,东京城里的民众都不允许他在家宿食。可想他的名声之坏。人以类聚,幸好淮西临淮州有个开赌坊的柳大郎,专门结交招纳四方不务正业的闲汉,高俅幸好投奔柳大郎处。暂有安身之处。一混就是三年。试想赌坊所场,染缸,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物不接触?碰巧哲宗继位,大赦天下,高俅这一波皮欲回东京,这也给柳大郎顺水推船的机会,由高波皮这样的人在哪只能有害而无利。为了面情,柳氏把高俅推荐给东京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董将士一看是浮浪子弟波皮高二,没信行的人。若留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待不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的面皮。只好表面示好,暂留在家宿歇。十数日后,董将士思量出一个路数来,还是把他打发到别处,以免惹事带害。于是对高俅道:咱家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推荐足下到小学士处,久后得个出身。高俅也喜,也许步步青云,谢了堇将士。小苏学士看了来书,明知高俅是恶名在外,邦闲的浮浪之人,心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荐他去小王都尉府里做个亲随,他却喜欢这样的人。于是高俅又被打发在王都尉府中。迷信说法,也许是高俅命有富贵。王都尉是哲宗皇帝的妹夫,且喜爱风流,声色犬马,高俅也胡乱懂些音律,琴棋书画也略懂一二,尤其踢得一手好球。也是时来运转,偶去端王处送礼物书扎,适逢踢球,一球落到高俅脚下,也是高俅合当发迹,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腾得一下,踢还端王,瑞王喜不自胜,问道:你是甚人?高俅急忙跪下道出原委。端王也是球迷,立马令高俅到齐云社踢球一回,视饱眼福,高俅再三谦让,可端王非让他踢。也正是高二平步青云的良机。于是只把平生本事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段模样,这气球就象鳔胶似得粘在身上。(据说蹋踘蹴也近视现时踢毽子一类)端王不住地喝彩。由此又留在端王府中。高俅本是社会的渣孑,无赖波皮,一路受人鄙视,是地地道道的见利无义的残暴恶人,可就因这一脚球踢到端王的心上,得到宠信。继位的瑞王就是徽宗帝,高俅也因此成为皇帝的重臣宠臣。不久就是炙手可热的一手遮天的高太尉,伙同伙蔡京童贯,杨戬即是朝庭中的四大奸臣,目无纲纪,仗势欺人,祸乱天下。作者特意加强对高俅的身世地叙述,由于他是徽宗社会黑暗势力重要的代表人物,写他未发迹时就是社会上的赖皮,不得人心,人人都弃而远之,不愿与他交结,尽量避而躲之,所以一推再推,谁也不愿意接受他,生怕受害。作者一开始就交待了,他对于仁义礼智信不会,教人不学好。一旦这样的人得势掌权就是社会的悲哀。作者着重以王进特别是林冲的遭遇进行了详尽的叙逑予以证实。强调高俅之类的人是祸害天下的蠹虫。
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水浒传》第二回:高俅与端王(后来的徽宗)结识,被提拔为殿帅府太尉,也是高俅发迹过程。
原文:
话说故宋哲宗皇帝在时,其时去仁宗天子已远,东京,开封府,汴梁,宣武军便有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口顺,不叫高二,却都叫他做高球。后来发迹,便将气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改作姓高,名俅。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
因帮了一个生铁王员外儿子使钱,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被他父亲在开封府里告了一纸文状,把高俅断了二十脊杖,送配出界发放,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生专好惜客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子。
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
后来哲宗天子因拜南郊,感得风调雨顺,放宽恩,大赦天下,那高俅在临淮州因得了赦宥罪犯,思量要回东京。这柳世权却和东京城里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仕是亲戚,写了一封书札,收拾些人事盘缠,赍发高俅回东京投奔董将仕家过活。
当时高俅辞了柳大郎,背上包裹,离了临淮州,迤逦回到东京,迳来金梁桥下董生药家下了这一封书。
董将仕一见高俅,看了柳世权来书,自肚里寻思道:“这高俅,我家如何安得着遮着他?若是个志诚老实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破落户,没信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断配的人,旧性必不肯改,若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
待不收留他,又撇不过柳大郎面皮,当时只得权且欢天喜地相留在家宿歇,每日酒食管待。
住了十数日,董将仕思量出一个路数,将出一套衣服,写了一封书简,对高俅说道:“小人家下萤火之光,照人不亮,恐后误了足下。我转荐足下与小苏学士处,久后也得个出身。足下意内如何?”高俅大喜,谢了董将仕。董将仕使个人将着书简,引领高俅迳到学士府内。门吏转报。小苏学士出来见了高俅,看了来书。知道高俅原是帮闲浮浪的人,心下想道:“我这里如何安着得他?不如做个人情,他去驸马晋王府里做个亲随;人都唤他做小王都太尉,他便欢喜这样的人。”
当时回了董将仕书札,留高俅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写了一封书呈,使个干人送高俅去那小王都太尉处。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他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一见小苏学士差人持书送这高俅来,拜见了便喜;收留高俅在府内做了个亲随。
自此,高俅遭际在王都尉府中,出入如同家人一般。
自古道:“日远日疏,日亲日近。”
不一日,小王都太尉庆生辰,分付府中安排筵宴;专请小舅端王。
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
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当日,王都尉府中准备筵宴,水陆俱备。请端王居中坐定,太尉对席相陪。酒进数杯,食供两套,那端王起身净手,偶来书院里少歇,猛见书案上一对儿羊脂玉碾成的镇纸狮子,极是做得好,细巧玲珑。端王拿起狮子,不落手看了一回,道:“好!”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道:“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一手做的,却不在手头,明日取来,一并相送。”
端王大喜道:“深谢厚意;想那笔架必是更妙。”王都尉道:“明日取出来送至宫中便见。”
端王又谢了。两个依旧入席。饮宴至暮,尽醉方散。端王相别回宫去了。
次日,小王都太尉取出玉龙笔架和两个镇纸玉狮子,着一个小靶子盛了,用黄罗包袱包了,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
高俅领了王都尉钧旨,将着两般玉玩器,怀中揣着书呈,迳投端王宫中来。
把门官吏转报与院公。没多时,院公出来问道:“你是那个府里来的人?”
高俅施礼罢,答道:“小人是王驸马府中特送玉玩器来进大王。”
院公道:“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球,你自过去。”
高俅道:“相烦引进。”
院公引到庭门。高俅看时,见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条;把绣龙袍前襟拽起扎揣在条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球。
高俅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侯。
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球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
那高俅见气球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
端王见了大喜,便问道:“你是甚人?”
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送两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
端王听罢,笑道:“姐夫真如此挂心?”
高俅取出书呈进上。端王开盒子看了玩器。都递与堂候官收了去。那端王且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球?你唤做甚么?”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高俅,胡乱踢得几脚。”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何伤。”高俅再拜道:“怎敢。”三回五次告辞,端王定要他,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
才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球一似鳔胶黏在身上的!端王大喜,那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次日,排个筵会,专请王都尉宫中赴宴。
却说王都尉当日晚不见高俅回来,正疑思间,只见次日门子报道:“九大王差人来传令旨,请太尉到宫中赴宴。”
王都尉出来见了干人,看了令旨,随即上马,来到九大王府前,下了马,入宫来见了端王。
端王大喜,称谢两般玉玩器,入席,饮宴间,端王说道:“这高俅踢得两脚好气球,孤欲索此人做亲随,如何?”
王都尉答道:“既殿下欲用此人,就留在宫中伏侍殿下。”
端王欢喜,执杯相谢。二人又闲话一回,至晚席散,王都尉自回驸马府去,不在话下。
且说端王自从索得高俅做伴之后,留在宫中宿食。
高俅自此遭际端王每日跟随,寸步不离。未两个月,哲宗皇帝晏驾,没有太子,文武百官商议,册立端王为天子,立帝号曰徽宗,便是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朕欲要抬举你,但要有边功方可升迁,先教枢密院与你入名。”只是做随驾迁转的人。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高俅在《水浒传》中出场较早,作者虽然着墨不多,到后面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奸臣当道的黑暗社会现实背景来描写。但不管怎样,他也算是《水浒传》中着力描写的人物之一,自然是奸臣的典型形象之一。
高俅有着与一些梁山好汉如时迁、白胜等人类似的出身经历,他们的人生起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个人机遇和秉性品格的不同,他们分别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最终成为政治上的对手。高俅早年混迹于市井,也算是江湖中人物。他生性聪明,精通各种技艺,如吹弹歌舞、耍枪使棒、相扑玩耍、诗书词赋等,特别是气毬踢得好,他的名字也是由此而得,如果从个人的资质而言,他和燕青可以算是一类人物。
他曾因帮王员外的儿子漫天使钱,坏人家产,被官府驱逐出东京,衣食一度没有着落。如果他一直这么落魄,很难说他不会像其他好汉那样到梁山去混口造反饭吃,但他的运气实在是好,辗转了几次后,终于投得其人,成为端王的贴身亲随。当端王摇身一变,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徽宗时,高俅的好日子也就随即到来了。他青云直上,仕途顺利,一直升到殿帅府太尉职事。如此轻易地靠一手好球艺和对主人的贴心伏侍就能成为朝廷的重臣,进入国家的核心领导阶层,这自然不能令那些身怀绝艺、报国无门的杨志之辈服气。像高俅这样的经历对那些混迹于市井的流氓帮闲们来说是个特例,按《水浒传》中的写法,他们通常的出路一般有两条,一是将流氓帮闲事业进行到底,运气好点的,能成为当地一霸,比如蒋门神、西门庆之流,运气差点的,则被好汉杀死,比如镇关西、牛二之辈;另一条道路则是落草为寇,投奔梁山,梁山队伍中有不少此类人物。人们以往过分强调高俅等奸臣与梁山好汉之间的对立,其实,他们之间有着不少类似处,不难想象,如果时迁、白胜等人也有高俅这样好的运气,他们的人生道路将会怎样。应该说,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高俅仅仅是个东京市井上的帮闲和小混混,如牛二、在大相国寺菜园里捣乱的众泼皮之类,这肯定不会招致梁山好汉们如此激烈的反应。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朝廷的用人机制出现了问题,那些饱读诗书、身怀绝艺者报国无门,而偏偏像高俅这样一个不上档次的市井无赖却一路攀升,成为国家的重臣,可以耀武扬威地对文武百官发号施令,真可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否则,许多面孔如林冲、杨志等就不会出现在梁山好汉的队伍中。令人特别难以忍受的是,高俅还将自己的流氓作风带进官场,他不是去主动适应朝廷,而是让朝廷适应自己,结果将威严的朝廷变成了混乱不堪的市井。他刚一上任,就官报私仇,对禁军教头王进百般挑剔,迫使王进离家远逃。后又帮儿子高衙内去抢夺禁军教头林冲的妻子,设下白虎堂毒计,诬陷林冲。林冲发配到沧州后,他又派人火烧草料场,嫁祸林冲,直至林冲走投无路,逼上梁山,成为朝廷的反对力量。从各个地方大员与其亲疏不等的出身中,就可以知道高俅在朝中与蔡京等奸臣勾结在一起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任人唯亲,已经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这些官员要么是他们的亲戚,要么是他们的徒弟,他们是高俅在各个地方的化身,将整个国家都按照流氓无赖的方式进行统治,事实上,那些官员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像高俅这样的人物虽然被作者极力丑化,写得坏到极处,但也并非完全虚构而来,这一人物有着很强的现实性的,在历史上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人物。
出处:360百科
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高俅被荐来荐去,高俅有三项超人的能力。1.有一项过硬的技能,《水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2.北宋末年,时局动荡,高俅善抓机遇,做事不择手段。《水浒》: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3.知识面广,《水浒》: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朴玩耍,颇能诗书词赋。我们从《水浒》高俅出场顺序谈谈高俅为什么会被这么人推荐。1.高俅最开始投奔开赌坊的柳世权,在此一住三年。高俅思乡要回东京(开封),柳世权写一封书札给东京城开生药铺的董将士。董老板知道高俅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不能收留此人,日久必生事端,转荐给“小苏学士”。2.小苏学士从信中知道高俅是个帮闲浮浪之人,在府中日久也必生事端,转荐给附马王晋卿(小王都太尉)。3.高俅替附马送礼至端王。……柳,董,苏,太尉,端王,五次转荐,高俅五次没有拒绝,五次都很好的抓住机遇,开始转荐是因为他的“品德”不好,“品德”不好成就他的开始,“技能”成就他的未来。古人云:人有通天之志,非运不能腾达。高俅荐来荐去在职场上值得思考与研究。
高俅为什么被荐来荐去?
因为他是球,又有大能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