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了?
主要有3个原因。
1、霍光与曹操的等级之差霍光的待遇止步于类似萧何这样的级别,而曹操并没有如此止步,而是更进一步,曹操先称公再称王,建有封国——魏国。
魏国的封地很大,有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和平原等区域,这里面的老百姓只知魏而不知汉。西汉的老百姓则只知有汉。
这样老百姓的信仰就发生混乱,到底忠于汉还是忠于魏。经过曹魏的洗脑运作之后,老百姓变成忠于魏。有百姓支持,这样曹丕夺得天下的根基就有了。
霍光则没有这样做,整个天下只忠于汉而不是忠于霍光,霍光类似助手,而曹操类似二房东。
2、功劳之差别霍光接手的天下是汉武帝交下来的,而不是霍光打下来的。曹操拥立的汉献帝则是由曹操打下天下再拥立。
这里就有本质区别,汉宣帝的权威来自于西汉皇统,也就是汉武帝一脉传承下来的。汉献帝的权威不是来自刘秀这一脉,而是由曹操将这帮群雄都打趴下之后,才建立的。
比如董卓和王允死后,关西诸将没人将汉献帝当一回事,有些扣公卿,有些扣汉献帝。百官饿死无数。
袁术还称帝了等等。霍光的权威则来自于皇权。
3、汉宣帝与汉献帝的团队区别汉献帝手中有人吗?他的老婆是姓曹的,原来的老婆董贵人、伏皇后等人已经被杀,相对应的董贵人这一方的势力董承等人,伏皇后这方势力伏完等人也被杀。
一句话汉献帝手中没有任何团队,就算他夺回权力,由谁去管理天下?如果任用曹操的手下,你觉得有用吗?不用,那用谁?
汉宣帝则不一样,他手中有团队,霍光死后,汉宣帝就动作频频。
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原来镇守未央宫改为光禄勋,另一个女婿羽林监任胜外调安定太守。
霍光姐姐的女婿张朔外调蜀郡太守,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宫卫尉邓广汉任少府。霍禹任大司马,赵平的军权也收回。
这些权力收回之后,由谁接任?由汉宣帝信任的许家、史家的子弟担任。所有统领的胡人、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两宫卫队所统领的士兵,都改为由宣帝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代为统领。
这样汉宣帝就有军权了,有人又有军权,一切好说话。
汉献帝根本做不到这些,自然不可能夺回。
为什么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了?
汉宣帝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霍光认为,他是罪人之后,生长在民间,所以在朝廷没什么势力,用他来当皇帝,可以充当傀儡,便于霍光操纵朝廷。
汉武帝临死时,指定他的小儿子昭帝继位,并指定了霍光和上官桀、金曰磾一起辅政。汉武帝这个安排当然是希望三个辅政大臣之间能够相互牵制,以免一枝独大,尾大不掉,威权下移,出现强臣压主的局面。
但霍光很快就在政治斗争中胜出,除掉了另外几位辅政大臣,成为当时的汉朝真正的掌权者,皇帝变成了傀儡。而且,汉昭帝虽然也很聪明,但他没能熬过霍光,年纪轻轻就死了,并未留下后嗣。
于是霍光从汉武帝后嗣中找到了当时的昌邑王刘贺继位。按照辈分,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是汉昭帝的侄儿,入继大统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当时虽然还有其他的汉武帝子嗣,比如广陵王刘髆,但霍光都没选,而选了昌邑王刘贺。
刘贺只当了二十八天皇帝,霍光就以他酗酒荒淫为名,给他罗织了一百多个罪名,把他废黜,并且将爵位贬低为海昏候,封地在现在江西南昌一带,当时算是比较偏远的地方,让刘贺去那里生活,以免威胁到朝廷。
接着,霍光就找到了汉宣帝刘询。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祖父是在巫蛊之祸中因叛乱罪名被杀的戾太子。戾太子是汉武帝和卫皇后的儿子,卫皇后是霍去病的姨妈,卫青是戾太子和霍去病的舅舅,而霍光和霍去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霍光名义上和戾太子也算是表兄弟。这样算下来,汉宣帝和霍光也算是沾一点亲戚。
霍光在世时,汉宣帝其实也是很老实的,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作为,而且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霍家本来希望立霍成君为皇后,但汉宣帝坚持要找自己在民间时的妻子许平君,和霍家发生了争执。虽然汉宣帝立了许平君为皇后,但因为霍光的反对,许皇后的父亲未能按照西汉惯例封侯,并且不久后许平君就在霍光妻子的指使下被毒死,霍成君还是被立为皇后。
这次和霍家的交手很显然让宣帝对霍家的权势之大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在之后一直以隐忍为主,没有再和霍家直接冲突。加上有汉昭帝年纪轻轻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和昌邑王立了又废的前车之鉴,汉宣帝在皇后之争之后就没有再试图反抗霍家了。
但霍家很显然也很清楚,霍光在世汉宣帝不会把霍家怎么样,可以继续一手遮天,但霍光死后,汉宣帝是一定不会再对霍家有什么好脸色的。霍光对此显然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霍光临死前上奏,请求把他的食邑分三千户给他的侄儿霍山,作为霍去病的继嗣,延续香火。这是霍光临终前为了扩大霍家权势的安排。
霍光死后陪葬茂陵,葬礼礼仪堪比皇帝,陵墓规格也是比照皇帝陵墓,霍光的妻子还嫌太小了,坚持把霍光陵墓的规格继续扩大。
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在霍光秉政时就已经担任重要职位,都是中郎将,霍山是霍云的弟弟,也是奉车都尉、侍中,霍光的两个女婿为东西两宫卫尉,掌握宫廷禁卫,霍光的其他亲戚也都担任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布列朝廷。霍光去世后,霍禹又被汉宣帝晋升为右将军,地位已经比较高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担任大将军。
霍光死后,汉宣帝开始亲政,很快就开始布局,打压霍家的权势。宣帝一方面把霍禹、霍山、霍云等都继续封侯,给以显官高爵,但先把霍光两个女婿从掌握宫廷禁卫的卫尉外派到地方上担任太守,又给霍禹升官为大司马,但免去了霍禹的右将军职务,罢免了霍家子侄辈的各种将军、都尉职务,也就是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改由汉宣帝自己的外家史氏和许平君的父亲等人掌握兵权,为消灭霍家提前布局。
更重要的则是,在霍光死后,霍家本身内部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霍光的妻子显和家奴私通淫乱,霍禹作为霍光爵位的继承人,理应充当霍家的掌门人,但他的政治能力很低,看不清形势,遇到事情只会抱怨,或者称病不朝,实际上是没有能力与宣帝相抗衡。相比之下,宣帝经过多年隐忍,在霍光死后的操作要老到得多了。
但霍光的子侄辈显然很清楚,霍家之前得罪宣帝已经很深了,罪在难逃,所以自己心里也不踏实,就密谋叛乱。霍光去世两年后,霍家被人告发。显、霍禹被汉宣帝下令腰斩,霍云、霍山等人自杀,牵连长安城中与霍光家族有关系的上千家,只有已经被废了的皇后霍成君幸免。但霍光本人的陵墓并未被宣帝拆毁,而是继续保留下来了。
为什么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了?
虽然汉宣帝刘询和汉献帝刘协同为汉帝,可是两人活动的时间相差两百年之久,不同时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实在无法相提并论。
西汉和东汉的制度有差异,西汉帝国至汉武帝刘彻以来,中央皇权日渐巩固,使皇帝的权威性抵达巅峰,在强势的皇权影响力下,霍光给只能把自己定位为商朝名臣伊尹。而汉宣帝刘询却非手无寸权,他通过为汉武帝立庙来暗示自己是汉武帝嫡子的后裔,跟庶出的汉昭帝有别,这一手棋无形间加重他皇帝的权威性。
汉献帝刘协面临则是东汉以来皇权与外戚权力拉锯战的后遗症,三十年前外戚梁冀权侵朝野,汉桓帝刘志利用宦官诛杀了梁冀,而后开启数十年的宦党与清流的争斗。桓、灵二帝为抗衡外戚、官僚势力威胁皇权,只有依靠宦官控权。两次党锢,买卖官员成风,使清流士人对东汉帝国逐渐离心。
其二,东汉近数十年来地方豪强崛起,政府与豪强对百姓双重挤压,致使民乱不止,,再加上数次大瘟疫至经济受损,民心消逝,遂引发了著名的黄巾之乱。即便没有董卓擅权,袁绍、曹操等诸侯并起,东汉帝国一样处于濒临崩溃的局面。
在东汉皇帝威信日渐削弱的前提下,又经历了董卓擅权,废除汉少帝而立汉献帝的过程。刘协这位由大奸臣董卓扶持的皇帝,最初根本无法号召山东诸侯,群雄割据已成事实。
其后,东汉中枢权力系统在李傕、郭汜掌控下彻底崩溃,曹操挟天子号令诸侯的政权是在东汉帝国破碎后重构的政权。其政治形式是曹操一手设计重建,他从将军开设幕府形式统领州郡,再到以司空府形式掌控行政、兵权,由军阀转型架空中央权力的新政治模式。
把原本管理朝中行政事务的大部分权力转交到司空府以及后来的丞相府,由公府自行选拔人才,垄断朝廷的任命权,朝野官员与地方官员不再出自中央选派,而来自司空府、丞相的官吏,这不是霍光所能办到的事情。以建安末年起兵反抗曹操的耿纪来讲,连他都出身于丞相府,按道理他受曹操一手提拔,真没反抗曹操的理由。
曹魏、汉献帝政权后期形成双中央模式,曹操以邺城为都城建立魏王国,辖幽、并、冀、青四州,丞相全揽中央实权。汉朝廷由许昌为都城,可行政权在尚书令荀彧手中,荀彧却又受制于曹操,关于制度上的大事都必须跟曹操商议,荀彧的副手是出身丞相府的华歆,华歆更在荀彧死后代理尚书令一职,对汉朝廷的把控进一步加强。
兵权方面,西汉的中央军即便落入权臣手中,在名义上都是为了维护皇权所存在。汉献帝政府的军队皆有曹操一手所建立。早前汉献帝刘协还有一次机会可动用近卫军杀了曹操,当时曹操被吓的不敢造次,事后就开始着手掌控汉献帝近卫军。再就是尚书令荀彧虽有忠于汉室之心,却又跟曹操进行严密合作,故汉献帝也没能从荀彧手中控权。
曹操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戚。又把一位女儿嫁给荀彧的儿子荀恽,荀彧另一位儿子荀粲娶曹洪之女为妻,夏侯氏继续跟曹氏联姻,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政治联合,曹操逼死荀彧正是逼内部群臣就政治态度进行表态。
此刻的曹操未能称帝缺的是一个名义,而在权力方面魏国已经做到完全取代汉国对领地进行有效统治的地步,汉帝除去名义外,跟权力二字已毫不相关。
简而言之,自曹操拥护汉献帝刘协以来的汉朝廷,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汉帝国朝廷,而是曹操的魏帝国雏形。但曹操建立魏国的基础需要汉献帝的号召力,汉献帝也必须依靠曹操政府,天下间才还有人承认汉帝国的权威性,所以说曹操和刘协当时是互相影响。
汉宣帝刘询在继承汉武帝的影响力同时,天下亦没有因多重矛盾使帝国濒临分裂,况且霍光对汉武帝刘彻遗留的弊病有所调整,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当初汉武帝建立内朝官体系牵制丞相的权力,西汉帝国拥有两套官僚系统来维持平衡,随着汉武帝为巩固集权需求,倾向于实权掌握在大将军(大司马)的内朝官体系手中,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实权较弱。
汉宣帝刘询为斗垮霍氏集权,他在霍光死后等到了时机,他反其道而行,从丞相的权力入手控权。因为当时的丞相韦贤是一位搞学问的大儒,并不怎么管理政务。汉宣帝亲自接受丞相的事务,考察下属官僚的功劳和能力,把对霍氏不满又有能力的官员提拔上来。下面一批官员经过汉宣帝精心调整,已经经过一次大洗牌。
最终汉宣帝刘询能够完全不经过霍氏兄弟把持的尚书台系统,就能直接跟群臣直接联系商议事务。简单来讲汉宣帝刘询就是一位微操狂魔与编程高手,要知道微操不是人人都能做,你让杨广、崇祯微操就只有死路一条。
《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载:时,霍山自若领尚书,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于是霍氏甚恶之。霍氏控权的方法终究只是把家族子弟和党羽安插在朝中,垄断朝中官位与统领兵权的职位。汉宣帝通过丞相的实权反控,通过升迁分化霍氏势力,把对方的亲信明升暗降或外调,培植汉宣帝自己的党羽。
张安世父子跟刘询、霍氏都很亲密,他就通过这破绽重用张安世父子,给予张氏兵权以分化霍氏。掌控了官员任命权,最关键还是把谋略出众的魏相拉上台,对霍氏全面反攻,此消彼长下兵不血刃夺回实权。
曹操所建立的汉献帝政府根本没有这样的破绽让汉献帝得手,相权和尚书台实际都受曹操所控制,军队由曹操一手建立。群雄割据的事实使汉献帝根本无法收回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兵权。荀彧若是替汉献帝出手扳倒曹操,却又如何保证袁绍、孙权不会是下一位权臣?而刘备实力不足又如何维持新汉献帝政权的稳定,故当时忠于汉室的汉臣也没什么可选择的道路。
汉献帝刘协自成为皇帝以来一直就是他人之傀儡,这跟汉宣帝刘询也有极大差异。刘询少年游学,喜好游侠,斗鸡走马,尽知街头巷里那些奸邪之事,也知道下层官吏的行事作风,游遍三辅和诸陵,虽说不上身经百战,却真是见得太多了。
一位再聪明的人受环境所局限,怎么也学不会没接触过的事。汉宣帝刘询高才而好学,他尽知吏治之事,能同时通过帝王与百姓的视野看待事物,故能亲力亲为通过细微的操作,令政敌无法制止的收回实权。汉献帝刘协所处环境,即使他再聪明也没法像汉宣帝刘询一般进行细致的控权行动。
而在汉宣帝夺权以后,进一步调整全国官员配属,纠正汉武帝遗留的经济弊病,正式确立在西域设立都护,汉军对匈奴进一步重创,致使匈奴分裂,造就了西汉帝国的巅峰时期。虽说汉宣帝跟汉献帝换了一个位置也不见得能从曹操手中夺权,但以他的才能肯定会让曹操更加头疼,说不定能早几年让曹操头疼而亡。
两位汉帝的才能与所处的政治形式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无法用以相互比较,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待甚至可以说结局必然会发生。在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形态下影响力历史人物的抉择,再由人的抉择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如果汉宣帝时西汉帝国的威信已经很薄弱,霍氏家族对皇权才会产生取而代之的想法。如果在东汉末年汉帝国的威信仍旧强盛,曹操大概也只能选择像霍光一样做一位名声较好的大权臣。
为什么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了?
说起来,汉献帝和汉宣帝情况是差不多的。都是被大臣立为皇帝的,朝中大事都不能自己做主。把持朝政的权臣,无论霍光还是曹操,虽然权势很大,不过都害怕被后人指责,不敢随意篡位当皇帝。
那么,既然两个人所处的境况都差不多,为何汉宣帝能够成功把权力夺回来,汉献帝却只能拱手把皇位交出去呢?
(汉宣帝剧照)
两个人的结局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不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江山的境况不一样。汉宣帝时期的汉家江山,虽然经过汉武帝折腾,国力大减,百姓生活困顿。但是总体上依然非常稳固,既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出现,各地基本上也没有农民起义、诸侯造反这样的动荡。所以,江山还是汉家的江山,朝野上下,也都是拥护汉家江山的。在所有人的观念里,江山依然是姓刘的。霍光就算想夺江山,他也没那个胆。
汉献帝时期的汉家江山则完全不一样。那时候早已天下大乱,各地诸侯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借口,拥兵独立,各自为政。也就是说,汉家江山其实已经分崩离析,气数已尽。这个也是大家在心里都知道的事实,所以,就算曹操独揽大权,就算曹操要把皇位夺过去,大家也并不觉得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何况因为十常侍乱政,董卓乱政,汉献帝已经没有了江山,东躲西藏,找不到安身之处。是曹操把他救了出来(当然了,也可以说是曹操把他劫持了),这样,汉献帝才相对安定下来。汉献帝差不多相当于在人家的地盘上吃饭。如此境况,还怎么夺权呢?
(汉献帝剧照)
二、处事的方法不一样。汉宣帝做事非常稳重,由于之前有刘贺这个教训,因此,汉宣帝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就算他手中没有权力,他的利益受到伤害,他仍然能够做到隐忍不发。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霍光的妻子霍显害死了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这件事应该说,汉宣帝虽然不一定有真凭实据,但是肯定是有怀疑的。不过就算有怀疑,他也能够做到隐忍不发,不予追究。
要知道,许平君是他故剑情深的妻子,和他曾经有过一段患难与共的岁月,他们两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而这样一件事情他都能够忍耐,不但忍耐,还迎娶仇人霍显的女儿为皇后,可见,汉宣帝的忍耐力有多么强劲。
汉献帝就不行,在曹操把持朝政期间,他和嫔妃们联合起来,两次想杀掉曹操。一次是和董贵人联合起来,一次是和伏皇后联合起来。最终两次都失败了。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最后他也娶了仇人的女儿,但是他轻举妄动的做法,让舆论似乎都站到了曹操那边儿。
(曹丕剧照)
三、身边的帮手不同。汉宣帝时期,霍光虽然把持朝政,党羽不少,其家族也在朝廷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相对来说,绝大多数大臣是拥护汉家江山的,各地的州郡、民间的老百姓也都是拥护汉家江山的。尤其是在霍光去世以后,霍光的子侄们虽然依然把持朝政,但是他们的能力远远比不上霍光,因此影响力也远远比不上霍光。。
汉献帝时期不一样。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已经非常隆重地确定了曹丕是他的继承人,对曹丕进行了大力的培养。曹丕的影响力,在曹操在世的时候也已经有了。再加上本身朝廷上的人,全都是曹家的人,不是汉献帝的人。也就是说曹操是不是去世,并不影响曹家在朝廷中的主导地位。反而因为曹操的去世,曹家加速了夺取皇位的步伐。很快,汉家江山就实实在在地成了曹家江山。
总之,汉宣帝和汉献帝两人的境况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实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都不一样。因此,最终的结局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为什么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这个问题简单,汉宣帝夺位成功是当时霍光已死。霍家子弟密谋造反,而霍光在世的时候他们,霍光都不敢他们敢。可见也是一群头脑发热的无能之辈。因此汉宣帝才能在霍光死后夺权成功。
汉献帝在位之际,曹操始终掌控权柄,业始终是为儿子篡位打基础,做准备。汉献帝末期已经是三足鼎立。再加上前期黄巾起义,汉献帝时期已经千疮百孔。已经没有任何期望可以恢复汉室天下。再加上汉献帝的能力也确实不如汉宣帝。自然不会成功的。
为什么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了?
假如把汉宣帝、汉献帝位置互换,让汉宣帝面对曹操曹丕父子,汉献帝面对霍光,同样改变不了结果,汉献帝亦能收回被霍家架空的权力,汉宣帝同样会被曹操曹丕两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被迫禅让帝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汉宣帝、汉献帝面对政敌能力不同,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分析如下:
一、霍光没有逆反之意,也没有造反能力霍光是西汉战神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十几岁就被霍去病带到京城,先任郎官,随后迁任各曹官、侍中等。因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厚爱,霍光成了8岁的汉昭帝四位托孤辅臣之首,成为汉昭帝、汉宣帝期权倾朝野的权臣。霍光内心忠于汉室,他扶助了昭、宣两帝,开启了“昭宣中兴”,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百姓愁苦进行了修正,对宣帝时的中兴起了指引作用。
但霍光虽然身为大将军掌握军权,但他没立过任何军功,未为大汉江山打下过一寸土地。他对文武百官没有绝对权威。因此霍光不具有造反称帝的能力,如果他公开宣称造反,大概率会被天下志士“清君侧”。
霍光很不幸娶了一个对权力贪婪过度的老婆,她毒害宣帝原配许成君皇后,教㖫女儿霍成君毒害太子,为霍家覆灭埋下了致命祸根;她生的儿子能力平庸无法对抗汉宣帝。因此霍光去世不足两年霍氏覆灭,她的责任很大。
这些因素注定霍光不会造反。
二、霍光只想做架空皇权的权臣,需要一个听话的皇帝汉宣帝目睹27天被废的汉废帝刘贺,高度警觉,力求避免刘贺种种过失。宣帝在朝廷势力基础为0,无亲无依,以前过的是草根生活,他对帝位极珍惜,不会轻易向权力伸手,尽心尽意地做着称职皇帝。即使霍光妻毒死许皇后,把女儿霍成君嫁给汉宣帝,宣帝始终淡定地做该做的事。这种忍耐功力灰常之强,霍光没有任何动汉宣帝的理由。
假如汉献帝面对的是霍光,只须耐心地熬到霍光去世,汉献帝就有机会收回皇权。当然如果汉献帝毛毛燥燥对霍光动手,也会被霍光找理由废掉,毕竟上官皇太后是霍光亲外孙女,一家人不说二家话嘛。
三、如果汉宣帝面对曹操父子,依然改变不了被禅让帝位的命运曹操的权势都是他一点点打下来的,他一生中南征北战,经历大小战争无数次,对文武百官拥有绝对控制力。汉宣帝只能老实做木偶皇帝,没有一星半点机会收回皇权。
曹操死后曹丕接位,文武百官依然是效忠曹操的心腹,继续效忠曹丕,不可能效忠于没有实权的汉宣帝。此时天下分为三国,战乱不停,凭战乱争地盘,称雄称帝已经是惯常做法,谁有权势谁就是老大。曹丕的臣子们依然会支持曹丕称帝,听令于曹丕。
无人支持的汉宣帝即使政治手段再高,但孤家寡人成不了气候,依然改变不了被禅让帝位的命运。
结束语:汉宣帝可以夺取皇权成功而汉献帝却失败,这是时代不同造成不同的命运,面对野心不同的权臣造成结果不同,而非个人能力强弱的差异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