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水浒传》中的老种,肯定是种师道。《宋史·种师道传》中说,金国王子斡离不(完颜宗望)屯兵汴京城下,宋钦宗召种师道勤王。种师道当时只有七千兵力,却沿途张榜声言有百万之众,斡离不闻知,立即北撤。种师道缓解了京城危急局势,声誉鹊起,“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
老种就是种师道,那么,小种又是谁呢?《水浒传》中说,小种是老种的儿子,真的吗?
老种小种出场时的历史背景《水浒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那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这段故事中,鲁达提到了老种,小种则出现在了故事中。
这段故事看似虚构,其实是隐藏着历史真实的,其背景就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怎么讲呢?我们稍微扯远一点,看看这段故事是如何发生的。
书中交代,因为史进寻找师父王进,便来到了渭州城。而史进则是因为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才稀里糊涂地走错了道,引出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那么,王教头是什么时候从汴京出走的呢?书中写得十分清楚,这一年是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高俅做了殿帅府太尉,上任的第一天,就赶走了王进。
鲁达、鲁智深此后的故事,就大致按照这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了。仅就“拳打镇关西”故事而言,施耐庵又在这个大的时间背景中,以“状元桥”这个地标,进一步点明了鲁达就是在重和元年时,三拳打死了郑屠。
郑屠的肉铺就在渭州城状元桥下,这个状元桥,隐藏的是中国第一个皇子状元,也就是宋徽宗的第三子赵楷。重和元年时,赵楷瞒着宋徽宗参加科举,斩获殿试第一名。因为避嫌,宋徽宗便没有钦点自己的儿子做状元,但赵楷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子状元。
施耐庵为何以这个时间节点来写这段故事呢?原因很简单,重和元年时,(宋徽宗)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的这则记载,说的就是北宋启动了“宋金海上之盟”。
历史真实中,种师道与“宋金海上之盟”深有关系,而且,是反对“宋金海上之盟”的。《宋史·种师道传》记载,种师道曾经对童贯说: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意思是说,金国是个强盗,去抢咱们邻家辽国,我们却乘人之危,与强盗瓜分邻居的家,这样干是不行的。
老种说这句话时,已经到了宣和四年(1122年),当时,种师道随童贯应金人之约,来到北地攻打幽州。幽州问题解决后,金兵不久便发起灭宋之战,种师道南下解救汴京之围,种师中兵发太原,成为抗击金兵的一方主将。
这段历史,就隐藏在《水浒传》中,渭州城的故事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开端,曾头市的故事,则又是“宋金海上之盟”的一个阶段。梁山大聚义,宋江号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恐怕又是“宋金海上之盟”的终结。
老种、小种同时出现在这段故事中,他们实际上就是历史真实中的种师道、种师中兄弟。
谁是《水浒传》中的镇关西这个问题,我已经解读过多次,《水浒传》中总共有三个镇关西,那就是文本中的郑屠、鲁达,以及文本背后的童贯。
拳打郑屠之前,鲁达低声骂道:洒家自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鲁达的这段话,说得十分清楚,他是先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然后才被分拨到小种经略相公那里帮衬。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鲁达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因为如此,洒家便“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有学者不愿意承认鲁达就是镇关西,否则,岂不是鲁达自己打自己?或者,假如承认了鲁达是镇关西,那么,所谓的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的鲁达就立不住了。因而,学者便不顾文本语法,说关西五路廉访使是老种经略相公。
这便是闹了天大的笑话了。鲁达自我简介的这句话只有一个主语,那就是“洒家”,是洒家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洒家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洒家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洒家”怎么就变成老种经略相公呢?
《水浒传》中的经略相公,其实是经略安抚使。以“拳打镇关西”的故事的背景而言,当时的种师道是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承宣使是经略安抚使的另一个名称,以《宋史·职官》来考察,鲁达骂郑屠时,老种已经升为正四品的掌管一路军政的边关大员了。
那么,关西五路廉访使是多大的官呢?这个官名其实不是常设的,是朝廷派出的巡察边关事务的使臣,一般由內侍(皇帝派出)或者三班使臣出任,也就是说,廉防使者就是皇帝派出去办差的。廉防使者原官名叫做走马承受公事,宋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年)改为廉防使者。这也说明,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一定发生在政和六年之后。
假如是內侍出任,那么廉防使者是没有品级的。如果是三班衙门派出的官员,那就以这个被派出的官员原品位对应,从北宋历史上来看,一般都只是派正七品以下的低级武官出任廉防使者(走马承受公事)。虽然这些人职位低微,还要隶属经略安抚使管辖。但是,他们的靠山却很硬,尤其是皇帝派出的內侍,他们具有钦差的性质。因而,这些人无端干预边事,欺压边将、鱼肉百姓,无恶不作。
假如老种由正四品的经略安抚使“做到”没有品阶的廉防使者,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宋史·童贯传》中就记载了,童贯曾经做过走马承受公事,也就是廉防使者。蔡京做宰相时,策划夺取被西夏占据的青唐,于是,举荐童贯为主帅。蔡京的理由是: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与诸将之能否为最悉。
审,就是察看、考察的意思,与“廉(通覝)”的意思接近。童贯审五路事宜,就是他曾经被宋徽宗派到边关巡察边事。所以,《水浒传》中真正的“关西五路廉访使”是童贯,真正的“镇关西”也是童贯。
上文讲到了种师道、种师中与童贯的关系,那么,《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是什么关系,小种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老种小种是兄弟俩,又疑似一个人《水浒传》中,把老种、小种写成了父子,但是,从历史真实,以及《水浒传》隐藏的故事来考察,他们既是兄弟,又是一个人的两层分身。
《宋史·种师道传》中说,种师道因为祖上功勋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担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后一路升迁,在做经略相公之前,官职是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知州。渭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也就是《水浒传》中小种经略相公的治所。书中设计小种也是经略相公,而且,渭州还有一个知府。
假如以这样的文本对照历史真实,老种、小种岂不就是一个人?
但是,假如从《水浒传》隐藏的故事来对照历史,那么,老种就是种师道,小种就是种师中。
师中字端孺,也曾担任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其职位与种师道几乎相当,当然也是个经略相公。而且,种师中也是长期戍守西北边疆。所以,书中说他是小种经略相公。
上文讲到,种师道与童贯的关系,童贯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发起者与积极推动者。施耐庵认为,“宋金海上之盟”是一个强媒硬保的“虚钱实契”,是导致北宋灭亡的虚假盟约。所以,鲁达大骂镇关西是“狗一般的人”。
宋徽宗就是属狗的,童贯做关西五路廉访使,当然是宋徽宗所指派。郑屠是杀猪的屠户,而宋太祖、宋太宗都是属猪的。狗,与狗一般的人联金灭辽葬送北宋江山,岂不是出卖祖宗家业吗?鲁达打镇关西,是替老种、小种出气,也是种师道反对“宋金海上之盟”的真实写照。
既然这段故事隐藏的是“宋金海上之盟”,那么金翠莲的父亲“金二”就暗喻了种师道曾经在汴京吓退的完颜宗望。完颜宗望就是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北宋人称“金二太子”。完颜宗望又叫斡鲁补,所以,金二父女在渭州城就住在了“鲁家酒店”。后文曾头市的故事中,金国王子就是灭掉辽国的完颜宗望,他就是“金二”。
《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一个梁山好汉,他便是“招安巨寇杨志”。攻打幽州时,杨志是种师道手下的选锋首,也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金兵发起灭宋之战后,种师中奉命在榆次一带与金兵作战,此时,杨志便是种师中手下的选锋首。
杨志的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的经历,被写在了鲁达的故事中。所以,施耐庵专门写了一段“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的故事,把这两个文本与历史交映的人物写到了一起。
鲁达先在老种手下做廉访使者,然后,又被分拨到小种那里帮衬,做了渭州城提辖。杨志则先追随老种攻打幽州,又在小种抗金时冲锋陷阵。以此,老种、小种实际上就是种师道、种师中兄弟。
从故事中所隐藏的历史真实来看,《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就是兄弟而不是父子,他们就是种师道、种师中。至于施耐庵为何把他们写成父子,那时另外的话题,后文中还有“父子客店”这样的隐喻符码,说的也是另外一码事了。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老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不可能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叫法,很有可能是仲师道的两个儿子种浩和和溪。
《水浒传》中,鲁智深说他做过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帐下提辖。
病大虫薛勇祖父是老种经略相公帐下军官,金钱豹子汤隆也说过,父亲曾在老种经略相公帐前听用。拉大旗,做虎皮。这些梁山好汉对老种经略相公非常崇拜。
《水浒传》是文学演义,反映的是宋徽宗时期的农民起义故事。宋徽宗时期,西军名将种师道名望高,年纪大,被民间称为"老种"。
种师道(1051一1026)字彝权,原名建中,避宋徽宗建中靖国年号,改名师级,宋徽宗赐名师道。
种师道是北宋名将种世衡的孙子,父亲叫种记。种世衡(985一1045)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大儒种放的侄了,种家军开山鼻祖。
当初,范仲淹经略西北时,重点提拨了种世衡,另一个人是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化。
种世衡善用苦肉计,美人计和离间计,使西夏李元昊杀了野利兄弟。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咏,种谔,种记,种谊,种谘,人种"老八种"。
种家五代为将,战死沙场的有数十人。杨家将和呼家将的事迹被文学渲染了,种家将和折家将才世代为将。
种师道初学文,后从戎,可以说是文武全才。种师道文人出身,脾气非常有个性。西军统帅童贯任枢密使,太师,后来是广阳郡王。
别的将官遇到童贯大礼参拜,种师道只是拱一拱手而矣。"童贯握兵柄,而西翕张威福,见者皆旅拜,师道长捐而已!"童贯心里不满意,暗中弹劾种师道,而宋徽宗父子则装聋作哑。
种师道一辈子在西北抵抗西夏,己七十多岁了,民间尊称"老种"。
宋金订海上之盟,联合夹击辽国。种师道任静难军节度使。
种师道是反对攻辽的,他对童贯说: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脏,怎么可以呢?"
北宋军队战斗力太差,十几万军队没打过耶律大石的两万残军。幸亏,种师道治军严,一人手一个长根,抵御辽军,才没吃大亏。
种师道极立主张撤兵,被则令以左卫将军身份退休。金军长驱直入南下时,种师道重新起用进京勤王,加检校太保,靖难军节度使。
种师道只有七千兵马,号称百万解京师之围,迫使金人后退扎营。
笏第一次宋金合议,金人北撤,主战派种师道被撤职,不久病逝,享年76岁。
种师道有个弟弟叫种师中,一直在他帐下为将,解太原之围时,孤军深入,战死沙场。
老种经略相公是"老种"种师道无疑,小和经略相公有争议,不太可能是种师中。
按照中国人习惯,老子为大帅,尊称儿子为少帅。
种师道有两个儿子都是将才,迪功郎种浩,阁门祇候种溪。
小种经略相公可能是人们对种师道两个儿子的尊称。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北宋时期,出了几大武将世家!曹家曹彬!高家高琼,杨家杨业,种家种世衡!种世衡主要针对北宋西北部的李元昊!(水浒传)里说的老种经略相公是种谔,小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种师中兄弟!种家就辉煌三代!其实,历史上杨家也是辉煌三代,第二代杨延昭,(杨畋,字延昭,号称杨无敌),三代杨文广。扯远了,跑题了!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中,鲁达在痛殴郑屠时说:“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等语,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就是指北宋名将种师道,对应的“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其弟种师中。
种师道(1051——1126),字彝叔,别理解错了,他不是彝族人,是汉族人,原名建中,因避讳徽宗年号建中,被徽宗赐名师道。
种(做姓时读chong)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在抵御西夏的入侵中逐渐显露军事才华,被时人尊为“老种”。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种师道力主抗金,与主战派的李纲一起组织东京保卫战,深得军民拥戴,可惜钦宗这个糊涂虫赞成议和,在东京保卫战胜利后,金人北撤,种师道的兵权也随即被解除,不久,即病逝。次年,金人再次南侵,东京失守,徽、钦二帝被掳,是为靖康之耻。
当初,种师道师从大儒张载,深得其传。做武职后,一次忤逆了奸人蔡京,被摒弃十余年,仍不肯阿附蔡京。
之后童贯掌握西北军权,作威作福,所到之处,文武官员一齐跪拜,独有种师道长揖而已,终不阿附。
后来童贯联金伐辽,种师道不赞成,认为宋与辽相安多年,金人终将是祸患,可短视的童贯根本不听。
金人灭辽之后,看到大宋腐败空虚,遂一路南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入京,用他抗敌。时宋弱金强,多人劝他勿去。种师道认为民心可用,率军直逼金营。金人畏于“老种”之大名,不敢与之对垒,只守不攻。
时钦宗已即位,受李邦彦等主和派蛊惑,支持议和,虽对种师道委以重任,并恩准他可以乘轿上朝,但不准他军事打击金人。
后来种师道又上书钦宗,让朝廷拖延赔款,等金人麻痹时予以歼灭。同为山西大族的姚平仲担心种师道会立下大功,力主立即进攻,并且忽悠了钦宗同意,钦宗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不料姚平仲偷袭失败,金人责难,钦宗把责任都推到李纲身上讨好金人。可是东京城里的太学生和数十万百姓不答应,在皇宫前请愿。钦宗不得不重新起用李纲和种师道。而金人孤军深入,一时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得到割地承诺后退去。
种师道见机再提前议,劝钦宗趁金人渡黄河时发动袭击。钦宗此时畏敌如虎,不予采纳。种师道叹息:“他日必为国患。”不久钦宗就罢免了他的兵权。
之后金人出尔反尔,再次大举南下,钦宗此时也认识到议和不靠谱,准备再次起用种师道,却又担心他太老,又有点犹豫不决 ,虽给种师道加官进爵,实际并没有给种师道一兵一卒,并拒绝了种师道“控守要道,坐以持久,敌人可破”的建议,而是命令速战速决。结果宋军失利,连其弟种师中都战死了。
这时主和派又占了上风,钦宗决定议和。种师道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于当年十月就去世了。
后来钦宗被掳,才捶胸大哭:“不用种师道,以至于此!”可惜一切都晚了!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是两兄弟。分别叫师仲道和种师中,这二人是北宋名将种世衡的孙子。因为都在西北边境任略安抚使,因此称为经略相公,为了区分这对兄弟,根据年纪,分为老种和小种。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水浒传》的写作,也是虚实相结合。其中很多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原著中多处提到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他们在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出现了:
洒家听得说,他(王进)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都是历史人物,我们一一道来。
老种经略相公——种谔
种谔(1027-1083年),今河南洛阳人。种家世代贤良,其父种世衡名气尚在老种、小种之上,为宋代种家将开山之人,按照演义小说的说法,可以称之为“种家将”!
种谔因其父推荐,子承父业担任延安青涧县令,当时的西北主要面临西夏国的威胁,这时年轻的种谔的军事才华就已经显露。种谔最有名的功绩要数“迫降西夏绥州将领嵬名山”了。
当时西夏大将嵬名山弟弟夷山请降种谔,种谔一面上报知州陆诜,一面飞奏朝廷。陆诜认为投降可疑,始终不赞成种谔接下来的军事行动。而种谔则兵贵神速,不待朝廷下令就派兵潜入绥州,围住名山大营,嵬名山猝不及防,手忙脚乱,被迫投降。种谔后因军功升任鄜延经略安抚副使,攻克米脂城,大败西夏援军八万余人,他在经略陕北延安抵御西夏期间,被后人称之为老种经略相公。
不过后来种谔因为“宋夏永乐之战”被牵连,最后郁郁而终。
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
种师道(1061-1126年),他在历史上的名气可能更大,是宋徽宗亲自提拔的青年将领。早期因为奸臣当道,种师道过得并不算如意,后起用为都指挥使,知渭州。种师道最有名的战绩要数“葫芦河之战”。依旧是宋与西夏的战斗。
当时种师道主持修建的苇平城还未竣工,西夏闻讯来犯。种师道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摆出一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架势,然后暗中分出一支军队绕袭西夏后军,扬言宋军援军已至,趁着西夏人惊惶失措疑虑不决之时,掩军前后夹击,西夏人大败。
后来种师道还建议过“联辽抗金”,结果被弹劾。而在金军大举攻宋的时候,种师道又被启用,解决了京师的危机,不过后来因为反对割地求和再被贬谪。
种师道因为繁忙的军务,病死在任上,终年六十六岁。种家一门英烈,祖孙三代都有贤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当然,《水浒传》的内容也是有真有假。原著的背景是北宋宣和年间,老种经略相公确实在延安府镇守过,但当时他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小种经略确实在渭州,这点倒是不假。《水浒传》非常喜欢以这种世代传承的人物为蓝本,像杨家将的后裔杨志、呼家将的后裔呼延灼,甚至弄出了关羽的后人关胜。作者以他们的忠义来反衬小人们的奸邪,钟家的真实遭遇更是历史上的教科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