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李俊出海后发生了什么,成为一国之主?

混江龙李俊是如何成为了一国之主的,又是现在哪个国家的前身?是泰国吗?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混江龙李俊并没有成为海外一国之主,这段故事是续书《征四寇》,或者是“征方腊”中发生的。但是,若是从施耐庵的前七十回原著来看,李俊有可能出海。

这其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俊不会成为海外一国之主,那他出海干什么?

李俊做的是暹罗国之主

《水浒传》原著写到梁山大聚义时就戛然而止了,后面的故事都是续书,不是施耐庵写的。假如梁山大聚义之后还有故事,那么,按照《水浒传》中所隐藏的“大数”推断,这部小说可能是一百零八回。

施耐庵在原著中,以极其隐蔽而又十分明显的手法,隐藏了大明王朝靖难之役前后的秘史,揭露了皇帝的妖魔勾当,痛陈皇帝制度的危害。正因为此,后文故事便被腰斩了。

腰斩《水浒传》的其实不是金圣叹,他所斩掉的是袁无涯本续书。这些续书因为金圣叹而单独刊行,书名就叫《征四寇》。前七十回原著,则以金圣叹伪造的“贯华堂本”面世,一直流行到上世纪七十年代。

袁无涯的本子是一百二十回,而据明朝高儒《百川书志》等资料记载,《水浒传》加上续书,应当是一百回。这些续书包括招安、征方腊,其余故事便都是后来“插增”的。但是,如果去掉征田虎、王庆、破大辽这些回目,“水浒传”又没有一百回了。

所以,“水浒传”的版本问题还没有那么简单,诸如“菊花之会”、“燕青智扑擎天柱”等,恐怕还是续书的续书。

说了这么多《水浒传》的版本问题,其实也是在回答题主的问题,那就是李俊做了暹罗国王,这段故事是“原始”续书中就有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续书还算忠于原著,只是改写了原著伏笔,把李俊出海改写成了出海做暹罗国的国王。

那么,这个暹罗国又是如今的哪个地方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暹罗(xiān luó)是泰国的古称,李俊是做了古泰国的国王。

暹罗自公元十三世纪开国,大概对应的是南宋时期。1939年6月24日,改国号为"泰国",1945年恢复古名"暹罗",1949年再度改名为现今的"泰国"。

“征方腊”的故事结束与宋徽宗宣和五年九月,李俊就是在这之前不久,与童威、童猛兄弟脱离梁山队伍,来到了海外,做了暹罗国王。假如以《征四寇》的说法,那么,李俊就是“泰国”的创世之主。

这样写,靠谱吗?暹罗的创世主,恐怕不会是梁山好汉李俊吧。

李俊的绰号为何是混江龙

《水浒传》中的李俊,原本是扬子江上的艄公,大概是经常运输私盐,便结识了童威、童猛兄弟。童氏兄弟经常往浔阳江这边贩卖私盐,李俊也就结识了浔阳江边揭阳镇、揭阳岭的一伙兄弟,包括穆弘、穆春、李立、张横。

扬子江、浔阳江都是长江的一段,扬子江是南京以下长江流域的古称,而浔阳江则是流经江西境内的一段,《水浒传》中的江州疑似九江,九江就在浔阳江边。

但是,书中写得很奇怪,江州城似乎有两条江。揭阳镇、江州之间隔的是浔阳江,原本在安徽的无为军,却与江州隔的是无为江。假如说江州就是九江,那么,这里是没有无为军的。从张顺这个人物来解读如此错乱的时空,无为军其实写的就是扬子江。

施耐庵以“乾坤大挪移”的手法,以江州影射了与靖难之役有密切关系的镇江、南京,甚至还映射了北京。而又以浔阳江、浔阳楼、琵琶亭这些著名地标,暗喻了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物就是靖难之役中,为朱棣打开南京城门的李景隆,李景隆小字“九江”。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有这样两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两水中分白鹭洲”,“两水”其实是“一水”,但施耐庵却以“两水”这个版本,暗写了南京大明皇城。因为,李白笔下的这个景观被朱元璋建皇城时填平了。

这就是李俊出现在揭阳岭、揭阳镇的故事背景,此人一定与施耐庵隐藏的这段历史有关。

宋江在江州的故事,则有隐藏了朱棣北京城装疯。书中是这样写的,宋江因为题写反诗,被黄文炳构陷,不得不“装风”。施耐庵写得很奇妙,“疯”没有病字边,这就是没疯装疯了。朱棣因为掩盖起兵谋反的异志,在建文帝加紧削藩步伐时,以装疯麻痹朝廷。但朱棣的装疯却被黄子澄,也就是《水浒传》中半个黄文炳识破了。

此后,朱棣不得不撕破面皮,发起了靖难之役,要“血染浔阳江口”而“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装疯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 人教我引十万天兵,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合后,有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

这段话中,就隐藏了“朱重八”。也即是说,施耐庵借宋江之口,说出了朱棣以朱元璋“清君侧”之名,起兵造反,然后血洗了南京城。

李俊出现在这个时空背景之中,又是“混江龙”,这条龙翻腾与扬子江,大闹朱允炆坐镇的大明江山。那么,这个人的身上便有皇帝的符码了。但是,李俊又有李景隆的影子。李景隆虽然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却被永乐大帝剥削去官职,追回丹书铁券,以富家翁的身份,还是活到了永乐末年。

李俊身上有这样的隐喻符码,而这些符码又与出海,或者做暹罗国王有什么关系呢?

三打祝家庄暗伏李俊故事

梁山好汉劫法场,白龙庙小聚义之后,李俊便上了梁山。此后,李俊一直做水军头领,领衔梁山水军。

白龙庙聚义,是书中的一个大关节,隐藏了南宋建立,以及靖难之役。白龙,暗射的是生于庚辰年,属龙的宋高宗赵构。同样,朱元璋也是属龙的。白龙庙,就是这两条龙的庙堂,也就是朝廷。

这段故事隐含着梁山好汉在宋高宗时期抗金,以及朱棣以“龙”的名义起兵靖难。李俊参与了白龙庙小聚义,因而,在宋江攻打祝家庄时,便带着混江龙前往。也就是说,祝家庄是《水浒传》中另一个南京城,打南京城少得了混江龙吗?

祝家庄其实只有一条大溪,根本就用不着水军。但是,宋江不仅带着李俊、张横、张顺三个水军头领去打祝家庄,还特别调玉幡竿孟康顶替马麟监造战船。

吴用双掌连环计,带着孙立的登州人马前往增援,又调来阮氏三兄弟来到了祝家庄。梁山发起总攻时,宋江总共安排了四队人马,分东西南北四路攻打祝家庄。宋江这次排兵布阵十分的奇怪,这里,我说两个大疑点:

第一,四队人马中,李俊、阮小二是林冲的副将,张横、张顺是花荣的副将。这四人原本是水军正将,却在这里做了骑兵将领的副将。打祝家庄需要用水军吗?

第二,梁山正东、正南、正西都有带兵的将领,偏偏是正北没有交代是谁领军攻打。假如稍微脑洞一番,正将猜不出,副将恐怕是阮小五、阮小七吧。

这两大疑问说明什么呢?与李俊出海,或者做暹罗国王有什么关系呢?

简单来解读,三打祝家庄其实是“三打朱家庄”,影射的是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也就是朱棣进入南京城。

正北一路人马没有交代谁带兵,则是北方玄武杀到了。

《水浒传》中两次写到的“三月初三”,就是玄武大帝的诞辰,玄武就是朱棣,“奉天靖难”的天既是以朱重八的名义,又是假借了玄武之名。而且,朱棣称帝后,诡称自己就是玄武大帝降世。

朱棣从北方带兵杀到南京城下,而栾廷玉(隐射建文帝)则是从祝家庄出来,去杀正西北的人马。正西北,说的是李九江与谷王朱橞镇守的南京金川门。就是在这里,李九江打开西北门,迎接朱棣进城。

而建文帝刚刚在左顺门杀了试图做内应的徐达之子徐增寿,极有可能转到西北门,要杀朱橞与李景隆。此时,朱棣进城了。

以《水浒传》伏藏的故事来解读,建文帝绝对没有逃出南京城,估计就死在了正西北的金川门了。书中交代,梁山内应火烧祝家庄时,“栾廷玉”早就到了“金川门”。

建文帝恐怕早就死掉了,但朱棣不敢背负弑君篡位的历史骂名,便谎称建文帝逃跑了。然后,虚张声势,派人到海外搜寻。

三打祝家庄,宋江以水军正将做副将,明显也是在虚张声势。这其中,就暗示了朱棣海外寻找建文帝纯属瞒天过海的大谎言。

因此,天寿星混江龙李俊便有可能出海了。假如后文依然会写到李俊,那就有可能是暗藏朱棣派人出海搜寻建文帝这段秘史。

续书为了掩盖这段隐写在《水浒传》的故事,便写了李俊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朝廷封赏,便带着童威童猛,与太湖费保等人潜出海外,做了暹罗国王。如此,便巧妙地把《水浒传》的伏线转移了。

后世读者读到此处,也就不会去深刻地分析祝家庄故事中那些奇怪的写法了。即便是如金圣叹这类大师,因为深受续书影响,也对宋江排兵布阵、栾廷玉的生死迷踪大惑不解。

大明王朝确实有高人,一段续书便彻底颠覆了《水浒传》,我们现在不也是按照续书来猛烈攻击施耐庵的原著,说施耐庵写了一部“反面教材”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