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和林冲武功等条件差不多,那王伦为什么愿收留杨志而不留林冲?

王伦是在先留下林冲的前提下,才想收留杨志的。收留杨志的原因,确如题主所说的那样,杨志和林冲武功条件差不多。王伦真心收留杨志,杨志却没有答应入伙,假如杨志当时就留在了梁山,还会不会发生后来的火并呢?王伦会不会在杨志的保护下继续做寨主呢?

其实,王伦想多了。留下杨志,同样不能制衡林冲,同样不能改变王伦被杀的命运。

杨志比林冲的条件更优越

林冲为取投名状,便在梁山脚下遇到了青面兽杨志,两人大战朴刀,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败。正当两人杀到难解难分之时,王伦叫停了他们。听到王伦叫停,林冲蓦地跳出了圈子,杨志也收住了朴刀。此处,施耐庵暗示,杨志的武功要略微高于林冲。

“分际”原本就是难解难分的意思,仅从这场朴刀大战来看,林冲、杨志的武功基本相当。但是,施耐庵后来又写了杨志的两场单挑,这两场单挑似乎是有意与梁山脚下的这场朴刀大战进行对比。

杨志因为失陷了生辰纲,便独自一人来到了青州地界,在二龙山附近与林冲的徒弟操刀鬼曹正发生了冲突。曹正以一条棍棒单挑杨志,打了三十个回合,曹正早就不敌,无奈跳出了圈子。此时,杨志也收住了朴刀,立在原地不动。

随后,杨志又在二龙山下的树林子中大战花和尚鲁智深。这两人恶斗了四五十回合,鲁智深蓦地跳出圈子,还大叫一声“少歇”。杨志见对手跳出了圈子,还是保持一贯的状态,守住朴刀立在了原地。

列位看官不妨对比一番,杨志、林冲到底谁更强大。

我认为,施耐庵故意这样写,其实是给这三人的武功排了一个顺序:鲁智深、杨志、林冲。在实力基本持平的前提下,这三人之间还是略微有些差距的。

以曹正的跳出圈子而言,是跳出圈子者输了。以鲁智深跳出圈子来讲,则是林冲不敌花和尚。鲁智深虽然跳出了圈子,杨志却自愧不如:那里来的这个和尚!真个好本事,手段高!俺却刚刚地只敌的他住

林冲跳出圈子时,杨志没有这样的想法,证明他一点都不怵林冲,杀得正酣,有把握再打下去。当然,林冲跳出圈子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听到了王伦的叫停。杨志可以不理睬王伦,林冲则必须听从寨主的号令。

我还是坚持认为,林冲、杨志武功实力基本相当,但杨志还是略微强一点点。同时,杨志是累代将门之子,五侯杨令公之孙,背景比林冲大得多。

所以,无论从武功条件,还是背景条件,王伦留杨志都能敌得住、甚至压得住林冲。

王伦已经收留了林冲

林冲上梁山时,在聚义厅出示了柴进的推荐信,王伦当即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入伙与否,以安排坐席为准。

晁盖他们上山时,王伦十分盛情地予以款待,晁盖对此很是感激,认为王头领收留了他们。但是,吴用却说:若是他有心收留我们,只就早上便议定了坐位。吴用没有说错,王伦果然要打发晁盖他们下山。

林冲入伙之后,王伦这才在酒席上蓦然想起了林冲武功高强,怕日后生变夺了寨主之位。于是,要赶林冲下山。王伦反悔了,但在杜迁、宋万、朱贵的反对下,王伦做了让步,要林冲三天之内取一个投名状,否则,自动失去梁山好汉资格,另投他处。因而,在这三天之内,林冲依然是梁山头领。

王伦叫停杨志、林冲的朴刀大战后,与杨志见面,开口便说:这个是俺的兄弟“豹子头”林冲。青面汉,你却是谁?愿通姓名。王伦把林冲称为兄弟,等于是免去了以人头做投名状这个条件,林冲还是第四把交椅的梁山头领。

林冲在遇到杨志之前,先是劫了杨志的一担财帛。跟随在林冲身边的小喽啰说,这担财帛也可以抵投名状。于是,林冲便叫小喽啰先把这担财帛挑上梁山,交给了王伦。王伦见了这担财帛,便立即下山,准备迎接林冲入伙。没想到,遇到了杨志。

一见杨志武功高强,不弱于林冲,再打下去,恐怕林冲有危险,便站在自家兄弟这边,叫停了这场朴刀大战。

就凭白衣秀士王伦,当真能够看懂这场高手之间的对决吗?王伦虽然是“白衣秀士”,但他的武功不会太低,至少要比杜迁、宋万强。在与林冲摆接风宴席间,王伦“蓦地寻思”道:我又没 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

王伦没有十分本事,恐怕至少也要六七分吧,因而,他瞧不上杜迁、宋万的武艺。但是,王伦自知武艺不如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才担忧起来。王伦毕竟还是有些度量的,见林冲真心实意地按照自己的吩咐去取投名状,以为可以控制此人,便接纳了林冲入伙。

很多读者认为,王伦叫停打斗是为了保护杨志。因为,王伦看出了杨志的武功,便决定把杨志弄到梁山,以制衡林冲。

其实,王伦当时没有这么想,他叫停比武,根本就不是为了以杨志制衡林冲。为什么呢?

王伦其实想多了

却说杨志通报了姓名和来历,王伦便邀请杨志上梁山。杨志起初不肯,王伦便说了这样一番话: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举时,便闻制使大名。今日幸得相见,如何教你空去

王伦曾经进京应举,与杨志有相同的经历。因为没有考中,所以,王伦得了个绰号“白衣秀士”。其实,王伦还是有点本事的,否则,就不可能通过乡试进京应举。王伦没能考中进士,杨志考中了吗?杨志同样没有考中,因而,他说自己年小之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假如杨志考中了,就不会这样说话。后文讲到彭玘的时候,呼延灼说他:“曾应过武举出身”。北宋时期科举考试,中了进士而且在三、四甲之内就叫做“进士出身”,五甲则是“同进士出身”。杨志虽然应试过武举,但却没有“出身”,证明他与王伦一样,没有考中。杨志的职务,是施耐庵参照了杨志先人而写的,杨家将中,有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做过殿直,恐怕与他应武举没有多大关系。

大概与王伦有相同的遭遇,杨志便跟随王伦上了梁山。同样是因为这层关系,王伦才忽然想起要以杨志制衡林冲。

王伦以筵席款待杨志,酒过三巡之后,王伦忽然想起: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可见,王伦叫停打斗不是为了留下杨志,更多地是为林冲着想。在留下林冲之后,王伦认为杨志优于林冲,又是有着相同的“不第”经历,这才动起了以杨志敌住林冲的想法。

王伦其实想多了,多亏杨志当时不愿意入伙,否则,他极有可能早就与林冲联手,夺了寨主之位。难道说,杨志也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

其实不然,林冲后来杀王伦是必然的,因为,王伦原本就不是梁山大聚义的一员。梁山前后总共有一百一十个头领,而只有一百单八将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王伦不是,晁盖也不是,所以,这两任寨主就不会活到梁山排座次的时候了。

林冲是龙虎山伏魔之殿中被误走的妖魔,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一员,上应天雄星。当吴用带着北斗七星(此时缺了白胜)上梁山时,林冲便以王伦的人头做了投名状,正式与北斗七星会合,开启了梁山大聚义。

杨志同样是三十六天罡中的人物,上应天暗星,与林冲是一伙的。假如王伦把他留下,那也是天罡星相聚,杨志会帮谁,不言而喻。

王伦之于林冲、杨志两人而言,他就是个“外人”。这重关系在林冲入伙时就已经有了暗示。杜迁、宋万、朱贵是地煞系列人物,道家传说中,三十六天罡下凡,与地煞联手降妖除魔。林冲的到来,这三人便立即站到了王伦的对立面。

所以,王伦留不住杨志,一旦留住了,便将更早地丢掉寨主宝座,甚至更早地丢掉项上人头。说到底,王伦留不留谁,与武功等条件没有关系。

杨志和林冲武功等条件差不多,那王伦为什么愿收留杨志而不留林冲?

水泊梁山最早占山为王的不是宋江和晁盖,而是白衣秀士王伦,王伦是落第秀才,是柴进扶植起来的,想做贼头,没有靠山是不行的。

当林冲和杨志因缘巧合的聚在了梁山之后,王伦笑迎杨志却黑脸撵林冲,这是为什么呢?就让(秉烛读春秋)为你一一解密吧。

话说林冲的娘子被高俅之子看中后,高衙内一直想调戏林娘子,但林娘子誓死不从。为这事,林冲摊上大事了,被高俅陷害,火烧草料场,林冲被逼雪夜上梁山。

林冲上梁山后,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百般刁难林冲,让林冲三天之内交出“投名状”。所谓的投名状,就是让林冲在山下杀一个人,表示入伙。

林冲无奈,但接连三天都不忍下手伤害无辜。后来,在山下巧遇青面兽杨志,二人打斗多时,通名报姓后相识相知,英雄惜英雄,携手去见王寨主。

王伦见林冲三天期限已过,仍然交不出“投名状”

,不由分说,就要赶林冲下山。对杨志却热情挽留。原来这其中有猫腻。

王伦目光短浅,不是做大事业的人,他之所以占山为王,无非就是临时糊口饭吃。等以后有了和朝廷摊牌的资本后,投降朝廷是必然的事情。

热情挽留杨志,是为自己留条门路,因为杨志京城有门路,这次丢失了生辰纲,杨志就是打算去东京汴梁活动一下,看是否能官复原职,打点些银两,让朝廷不再追究自己的责任,正好路过这里,被林冲请到了山上来了。

王伦挽留杨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人、曾做制使的杨志身份也不低。

按说林冲曾经也是宋朝体制中人,身份不比杨志低,武功比杨志高不少,林冲才是无家可归之人。

说实话,杨志不一定看得上小小的梁山贼人这个头衔呢。王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想留的极力挽留,而对于极力想找个安身之所的林冲却狠心赶走,世界有时真的不公平。

其实说白了,王伦是怕惹祸上身,我们知道,王伦和后来的宋江有得一拼,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诏安,林冲是高太尉的死对头,高俅对林冲是除之而后快,同样林冲对高俅也有不共戴天之仇,王伦害怕以后无法面对高太尉,这就是白衣秀士担心的地方。

林冲“杀人放火带刀入堂”的罪过太大了,留下林冲,惹怒高俅,一但大军杀来,王伦怕带不起这个责任。

王伦的眼中杨志是属于亲朝廷派,而林冲已经成为了反贼,与朝廷对着干了。王伦的面前林冲与杨志不论武力和身份是天然的对手,后来,由于晁盖和宋江吴用的到来,都为林冲说情,既然林冲赶不走,留下杨志正好制衡林冲。

说到底,王伦就是忌惮林冲,林冲是朝廷要犯,加之武功高强,王伦怕压制不住林冲。

再说杜迁、宋万、朱贵都反对赶走林冲,毕竟林冲是他们的恩人柴进写亲笔信介绍的。行走江湖,讲的就是义。

后来,出于义愤,也出于对排座次的不满,林冲手刃了王伦,但自己没有做寨主,反而让给了晁盖,其实这就是林冲没有远大理想的表现,王伦好歹留下了走投无路的林冲,要么手刃王伦自己做寨主,要么忍气吞声,杀了王伦,成全了晁盖,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林冲何苦啊!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加关注)

杨志和林冲武功等条件差不多,那王伦为什么愿收留杨志而不留林冲?

青面兽杨志是官身。老杨家满门忠烈,三代三元帅,抵御外敌入侵,声名远扬。正所谓福荫子孙。

豹子头林冲落难的同期,杨志也落了难。他本是官差,在一次执行押解花石纲的任务中,船过黄河,不料河中突刮一阵大风,船翻货沉,人也落水了。不幸中的万幸,是捡回了一条性命。但损失花石纲获罪,又身无分文,只得他乡避祸。

林冲在草料场被烧,怒诛陆虞侯等人,被逼上梁山。但寨主白衣秀士王伦不肯收留,声言林冲只有纳了投名状――打劫杀人,才可以在梁山呆下去。

此时杨志遇到大赦天下,他的罪给赦免了。满心欢喜的杨志为了复职,筹足了一担金银福礼,为打点关子之用,走职场潜规则的路子。

恰好与焦急万分的林冲在梁山相遇。一个急着纳投名状杀人,一个为保财物通仕途拼命。两个大战二十几个回合,未分胜负。正要再战时,白衣秀士王伦、摸着天杜迁和云里金刚宋万,对他们的武艺连连叫好,走出来劝开了。

王伦反复盘算着,想把杨志留下来。为什么呢?

第一,背景和形势:

林冲是当朝太尉高俅的死敌,高俅一直追杀不放。而林冲也满腹深仇大恨,要杀了高俅雪耻。林冲和高俅的敌对行动,必然将水泊梁山卷入其中。王伦想偏安一隅,做平安幸福的山大王,非常害怕招来官军围攻的局面。

与此相反,杨志正走在复职的“光明前途”中。与杨志搞好关系,也算在官场中有了内应,维系了一条退路。

第二,经济状况:

林冲遭高俅陷害,已家破人亡,两手空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宿无片瓦。可以说是赤贫如洗,处在寻找收容所,申领低保的状态。

而杨志能筹措到这么一大担〝贿金〞,证明家里还是非常富足的。

好比,林冲是陪钱货,杨志是贵人,施主。

第三,武艺高强:

林冲的武艺不必说了,杜迁、宋万和朱贵联起手来也不是敌手,其锋芒使王伦如坐针毯,有难已驾驽之感。现在看到杨志可以斗到二十合以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让杨志制衡林冲,林冲还敢不服管束吗?

王伦把算盘拨来拨去。上天会眷顾他吗?

杨志和林冲武功等条件差不多,那王伦为什么愿收留杨志而不留林冲?

如果将林冲和杨志对调,那么这个问题可能就变成这样了,王伦为啥留林冲不留杨志?

敲黑板划重点了,问题的实质是王伦为啥不留人,而不是留谁的问题。

我先澄清一个对王伦的误解。有人捧王伦有战略眼光,选择了梁山泊这块风水宝地,是这样吗?非也!

梁山泊确实不错,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大家再想想二龙山,地势同样极其险要,怎么没人去捧邓龙呢?估计不少人早把邓龙忘到九霄云外去了。鲁智深杨志杀了邓龙,大家拍手称快,没见有谁去说鲁杨二人的不是,林冲火并了王伦,待遇为啥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的观点是评说水浒或者其他什么,观点原则要一视同仁,切记为了博出位博眼球而厚此薄彼。

偏题了,言归正传。王伦选择梁山泊有其眼光不假,和邓龙选择二龙山周通选择桃花山一样。但更多的是先来后到和机缘巧合。

王伦要是有战略眼光,就应该留下林冲这种人才。有人说王伦知道林冲有二心,也知道晁盖等有野心,所以统统不留。这是「事后诸葛亮」的搞法,我们看过水浒,你以为王伦也看过水浒么?

回到这个问题,王伦之所以留杨志不留林冲,主要出发点还是自身利益考虑,而其自身的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等性格特点,又让其利益考虑的着眼点的范围越来越小,最后聚焦到自己屁股下面的那把交椅上。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当他的眼光锁定在一把椅子上时,什么兄弟们的前途,山寨的未来,柴大官人的面子以及林冲无路可走的窘境,都见鬼去吧。

那么王伦为了自身利益和山寨老大的位置所做的行为,是否值得批判?水浒中有主动让出老大位置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不止一个山头。小霸王周通把桃花山老大让给了打虎将李忠,饮马川的老大邓飞也把老大让给了铁面孔目裴宣,少华山也是如此。

如此看来,被人力捧的王伦还不如周通邓飞朱武陈达杨春等人,当然王伦手下的三个兄弟在这一点上也比他强了不少。

之所以留下杨志,也不是有些人所讲的「看中杨志家世,体制内人」等。原因书中说的明明白白,就是「相互制衡」。

回到文章开头,林冲路过,杨志要上山,受冷遇缴投名状的就是杨志了。

当然,从王伦的角度讲,最好林冲杨志都别来,有杜千宋万两个傻大个儿,小富即安最好。

杨志和林冲武功等条件差不多,那王伦为什么愿收留杨志而不留林冲?

我们先分析下当时情境吧,任何事情必须放在具体的情境里面看,才会看得明白。

首先说王伦,王伦就是个落第的秀才,秀才就是秀才,可以不用考虑武力值,再加上他为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也没有吴用的智谋才能,个人领导能力和实力都非常弱。最要命的是,当时整个王伦团队的骨干们实力也都比较不堪,很难找出一个和林冲这种勇猛的斗士可以比拼的英雄。他拉起的人马也只有杜迁、宋万、朱贵。杜迁、宋万能够名列108将也只是因为资历而已,后来都几乎没有表现,能力平平。朱贵武艺不行但是情报工作还是梁山首屈一指的,不过情报人员从来都不是核心人物。王伦团队的实力比林冲当然是有的比,但是和后来因为生辰纲案发投奔梁山的晁盖团队比起来,那就没法比了。晁盖团队要武力有武力,要谋虑有谋略。

还有一点不得不指出的事,王伦这个人考虑所有事情的基本点都是“能不能保住他梁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他所有的决定都基于这个来做的。

上证据,我们看看原文对王伦的心思描述,便了解了他的整个想法。

王伦蓦然寻思道: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续后宋万来,聚集这许多人马伴当。我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着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

说完了王伦,我们再来说豹子头林冲。林冲的战斗力毋庸置疑,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善于排兵布阵,名声响当当的,正是梁山里面的缺乏的领军人物。林冲若是入伙梁山的话,王伦的梁山大哥地位必然不稳。不仅如此,林冲自带了如此闪耀的光环,显然这种光环比一介落第书生王伦要风头强盛,甚至在王伦看来,林冲的影响力已经直接挑战了自己的梁山带头大哥的地位,毕竟这是个用刀枪说话的强人聚集的梁山泊。王伦的思考逻辑,应是如何使用林冲的问题,而非林冲能否使用的问题。很遗憾,王伦私而忘公,未考虑梁山发展,只纠结于自身梁山大哥地位能不能保住的问题。

林冲的处境当时是怎样的?他刚火烧了草料场,杀掉了陆虞侯,拿着柴进的介绍信就投奔梁山来了。王伦知道林冲身上背着人命案,而且结怨的是当今手握朝廷重权的高太尉,王伦也怕啊。一伙人本来上梁山就只是图个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儿有口饭吃,有林冲这朝廷的重犯要入伙梁山,王伦的内心极其不踏实,说不定哪天朝廷就来把他们这个地方剿灭了,全部是因为林冲的入伙。

一个是因为林冲的影响力太大了,威胁到了王伦的地位;另一个就是林冲得罪了朝廷肱骨大臣高太尉高俅,入伙梁山必然给这里带来潜在的灭顶之灾。就这两点,王伦就不愿意留林冲入伙。

再看看杨志,杨家将将门之后,而且绰号青面兽,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这说白了就是根正苗红。在加上王伦看见过杨志和林冲二人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他知道杨志的实力也是足够和林冲对抗的,是难得的英雄好汉。

王伦心里想道: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从原著的原文描述我们就可以知道,王伦是想用杨志克制林冲,因为这两个实力相当的好汉,正好互相制衡,以便自己可以稳稳握住梁上第一把交椅的权利。在他看来,内耗不要紧,只要能利己,冲突没关系,只要有交椅。多大的胸怀成多大的事情,这个格局,注定了早期的梁山发展缓慢,这很大程度上正归咎于王伦作为领导人的胸怀和格局。

另一点就是,杨志虽然有罪,但是这个罪还没有重到和朝廷重臣结怨,和林冲不一样,这是个没有风险的买卖。杨志之比林冲,实力相当,又不会引起朝廷举兵讨伐梁山水泊,这个人留下来,明显比留林冲好多了。

而且,如果留下来杨志,梁山泊兄弟的实力加上杨志的实力,比林冲单枪匹马的战斗力强大(至少王头领当时可能这么认为),方便他后面在统治权上压制林冲。这样,如果挨不过下面人的建议留下林冲,他可以勉强接受,然后后续观察林冲对他的服从状态,来决定是留下林冲还是赶走林冲,即便做了赶走林冲的决定,有杨志以及众兄弟的支持,林冲也无可奈何。即便是退一万步讲,若杨志不听从他的领导,他还可以用林冲去制衡杨志。这两个人可以互相制衡,来稳定自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而对王伦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留下杨志,然后梁山就有实力威慑并赶走林冲(毕竟林冲和朝廷的恩怨太大了梁山承受不住),一旦赶不走,杨志和林冲还可以互相制衡。

怎奈,人家青面兽杨志根本看不上这个鸟梁山水泊,人家压根没有把这里当一回事儿。王伦王头领用自己的小肚鸡肠、舍大保小的错误领导策略将自己一步步送到了林冲的刀口,这一局面终于在晁盖七星聚义的时候爆发,用自己的身死结束了梁山泊早期缓慢的发展局面。

杨志和林冲武功等条件差不多,那王伦为什么愿收留杨志而不留林冲?

梁山好汉里没有完人,包括我最喜欢的武松,最佩服的鲁智深和石秀在内,他们都有让人称赞的地方,也有让人不齿的地方,林冲也一样。

有人说过“淡仇者必寡恩”,这一点在林冲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其实在原著中,林冲的形象远远不是一个英雄好汉,施耐庵是拿林冲当个反面教材,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

第一,面对强敌,不敢亮剑

小衙内调戏了林娘子,林冲得知是高太尉家的衙内后选择了容忍。自己的老婆被调戏,我想换做是你,你会选择容忍吗?

容忍了也就算了,到最后林冲还来了一出休妻。林冲发配沧州只是服刑,又不是去死,根本谈不上生死决别。林教头“误入白虎节堂”闹得人尽皆知,高俅以及高衙内在白虎节堂之后,相对已经收敛了,这时候林冲闹一出休妻是什么意思?休妻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告诉别人,我跟我娘子已经没关系了,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我们都说林冲英雄气短,然而最后休妻这出恐怕会侮辱了英雄气短这四个字了。

第二,面对弱小,任意欺凌

林冲一出场,施耐庵有过这么一句来描写其形象: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乍一看以为林冲是文武双全,其实他压根算不上书生,而是一个急躁自我的武人性格。在梁山同类武夫中,林冲倒是和李逵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林冲不是不会杀人,也不是不敢杀人,更不是不忍杀人。只是,我们的林教头若是杀人,需要明确的动机和目标。他的外号叫“豹子头,不是”山鸡“,抡起刀子胡砍,这不是林冲的性格。

上梁山纳投名状,在我们看的各版电视剧中林冲显得左右为难,这不过是通过影视拍摄的手法来塑造出人物的层次感。在原著中,林冲可没显得那么纠结,答应王伦的条件是相当爽快的。能上山,即便对面是手无寸铁的妇孺,照样OK。

同样,林冲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精细。虽然林冲是“豹头环眼”的小张飞,但其精细程度恐怕差太远了。带刀入白虎节堂,称得上精细?早就能干掉王伦,最后却被吴用当枪使,称得上精细?身不由己,命运总是放在别人的手心里,称得上精细?

对比一下鲁智深夺宝珠寺一节,只怕林冲的精细程度连他徒弟曹正都不如。什么是精细?我来告诉你。

武松为兄报仇,一步步搜索证据,每到一个重要的结案环节都要旁人见证。走到飞云浦,看押送官人脸色不对早做提防最终成功反杀,喋血鸳鸯楼前行入内杀光所有见过自己的人,然后再直击目标,这叫精细。

石秀为证清白,杨雄家外埋伏多日精心布局。即便人杀完了仍不忘制造社会舆论,怎么干怎么撤都想明白了,这叫精细。

第三,面对恩人,不思回报。

风雪山神庙,林冲快意恩仇。上梁山后虽然王伦屡次为难,可毕竟也是收留了林教头,算是其恩人之一。如果说王伦被火并是咎由自取,林冲在面对另外的两位恩人——柴进和鲁智深,也不算厚道。

大闹野猪林,可以说如果不是鲁智深的出现,林冲应当在这里就杀青了。鲁智深一顿禅杖把董超和薛霸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个时候董超和薛霸问鲁智深在哪里高就......鲁智深答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按说林冲应该比鲁智深更加细致,这个时候却异常无脑。鲁智深话音刚落,林冲补了个刀:“这个直得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自此之后到梁山南征,鲁智深从“兄弟”改成林冲“林教头”。在林冲眼里,仇恨都是小事情,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恩”这个汉子,也或许他就没有字典。

第四,面对同仁,嫉妒争宠。

宋江带兵大战关胜时,吴用赞叹关胜:“将军英雄,名不虚传!”这句话惹恼了林冲,林冲说:“我等弟兄自上梁山泊,大小五七十阵,未尝挫了锐气,军师何故灭自己的威风!”关胜点名要宋江上前,秦明怕宋江有险情,第一个出马,大战关胜。

这一点合情合理,秦明是先锋将军。然而,林冲也冲了上去。宋江怕秦明和林冲伤了关胜,就鸣金收兵。宋江对阵中的秦明和林冲说:“贤弟,我等忠义自守,以强欺弱,非所愿也。”

宋江的意思很简单,以多打少不是好汉所为,间接地批评了林冲的行为。林冲听到吴用表扬关胜就生气,怕秦明得功勋就未经批准出战关胜,这是明显的嫉妒心作祟。作为北宋武术节的名流,林冲早就能够看出秦明和关胜单挑的结果,还非要上前,着实令人费解了。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你当时斗地主吗?

很多人研究水浒人物喜欢从权谋和厚黑来,笔者也不例外。只不过,就林冲这个人物,从权谋和厚黑来研究的话,纯属是贴金了。

因此,这四大缺点令林冲难称英雄好汉。希望您能重新捋一下林冲的这四大缺点,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千万要远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