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诸葛亮坐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们能推翻宋朝吗?
题主的这个问题,《水浒传》中已经作出了回答。施耐庵明确告诉读者,诸葛亮不仅不能帮助梁山好汉推翻宋朝,反倒把“汉”都弄丢了。施公暗云大宋之后无汉唐,就是后来“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最早版本。所以,我说《水浒传》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史诗级巨著,没有之一。
那么,施耐庵又是怎样在《水浒传》中刻画诸葛亮的呢?诸葛孔明在梁山上又有什么样的作为,他为何不能帮助梁山好汉推翻宋朝呢?
关王刀少了一斤,林冲又是小张飞毫无疑问,《水浒传》仿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书中的很多人物、场景都移植了罗贯中的著作。但是,施耐庵并非简单的仿写这部早就流传的小说,而是反其意而用之,表达自己“大宋之后无汉唐”的家国情怀。
因而,要解读梁山上的诸葛亮,就必须先说一说关羽、张飞在《水浒传》中的表现。
关羽在梁山被一分为三,宋江、关胜、朱仝分别象征梁山的忠、勇、义。此处,重点讲一讲关王的后人关胜。
《水浒传》中的关胜虽然是关羽的嫡派子孙,但少了一部美髯,身高也矮了七八寸。尤其是象征梁山之“勇”的关王刀也少了一斤。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而《水浒传》中的关王刀是八十一斤。这是花和尚鲁智深打造禅杖时,铁匠铺待诏说的。当时,待诏说,师父要打造一百斤中的禅杖,怕使不动,就是关王的刀才八十一斤重。鲁智深立即回怼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施耐庵短斤少两还不算,又借鲁智深之口,把关王打回原形。这么写不是为了贬损关羽,而是针对的宋徽宗。因为,关羽被封为王,是宋徽宗起的头。
林冲长着豹头环眼,手持丈八蛇矛,似乎就是《水浒传》中的张飞。但是,林冲哪里有张飞之悍猛?因而,施耐庵说林冲是“小张飞”。张飞在梁山被缩小了一号,纯属山寨版的。
关张是奠定蜀汉基业的两员得力大将,也是诸葛亮成就一生功名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有这两员大将相助,诸葛亮都无法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完成克服中原,光复汉室大业。梁山上的关羽、张飞都短斤少两了,诸葛亮还能保住“汉”吗?
诸葛亮是宋江的徒弟,辈分矮了一辈梁山大聚义排定座次,一百单八将被分派到各个岗位,其中,诸葛亮做了守护中军的步军骁将。这就奇了,一百单八将中哪有诸葛亮啊?
其实,梁山守护中军的步军骁将是孔明、孔亮兄弟。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孔亮则是诸葛亮的名,这不就是《水浒传》中的诸葛亮吗?
武松做了行者前往二龙山入伙,途经孔家庄时遇到了宋江。宋江给武松介绍了孔明孔亮兄弟:因他两个好习枪棒,却是我点拨他些个,以此叫我做师父。诸葛亮都变成宋江的徒弟了,还能咋样?
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诸葛亮可是帝王之师,帝王之父的辈分呢。
宋江身上隐藏着帝王符码,隐喻了大宋、大明朝的皇帝,之于宋朝而言,他便是货真价实的“宋三郎”。
宋江在家中是老大,但施耐庵就是把他写成了“宋三郎”。其实,《水浒传》中的“宋三郎”说的是宋太宗的老三,也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宋真宗,以及以第三顺位继承了皇位的宋徽宗。当然,还有一个“自幼曾攻经史”的皇家状元,宋徽宗的第三子赵楷。
《水浒传》中说,宋朝就是亡在了“宋三郎”的手中,宋三郎的徒弟“诸葛亮”又怎么可能起死回生呢?原版诸葛亮不能光复汉室,“汉”便要葬送在宋三郎的手中了。
孔明绰号毛头星,孔亮绰号独火星。一个毛头小子(诸葛亮出山时二十七岁)不过一粒独火而已,焉能光复汉室?
除了孔明、孔亮守护中军而外,小吕布、小薛仁贵则是守护中军的马军骁将。这四个人本事低微,根本就守护不了中军。来自汉唐的四员中军骁将,当然也就意味着宋朝不可能如汉唐那样兴盛了,大宋之后无汉唐,诸葛亮又如何能帮助梁山推翻大宋王朝呢?
诸葛亮帮不了梁山,反倒暗示了梁山被迫招安《水浒传》中明确提到诸葛亮,是在介绍朱武的时候。书中赞神机军师朱武: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也就是说,朱武的阵法与诸葛亮很有一拼。但是,《水浒传》中的朱武根本就不通阵法,他的谋略不过苦肉计而已。
“芒砀山公孙胜降魔,曾头市晁盖中箭”这回书中,专门写到了诸葛阵法,这便是非常著名的石头阵。遗憾的是,深谙此阵法,且以诸葛阵法降魔的人不是朱武,而是入云龙公孙胜。比较讽刺的是,朱武此前跟着史进与芒砀山妖魔打过一仗,却被项充、李衮的团牌飞标阵杀得大败。
朱武不通阵法,却以苦肉计暗示了梁山的被迫招安。
少华山副寨主陈达要借道史家村,前往华阴县抢粮。朱武苦劝,但却无计可施,便任由陈达去冒险。果然,陈达被史家村的九纹龙史进活捉。为了救出副寨主,朱武便与杨春一道,下山向史进投降。
史进绰号九纹龙,最主要的寓意就是北宋、南宋的各九代皇帝。因而,朱武的投降等于是向皇帝施苦肉计。史进放过了少华山的强人,又与他们大闹中秋节,一并上了少华山。这段故事,其实就是历史真实中宋江投降招安的写照。
《宋史》记载,宋徽宗起先派出官军征讨宋江,但却不能剿灭梁山好汉。于是,采纳大臣侯蒙的建议,招降宋江。宋江拒不投降,继续向海州挺进,宋徽宗便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之”。
张叔夜以伏兵击败了宋江,活捉了宋江的“副贼”。为了救人,宋江用苦肉计率领全伙投降,张叔夜便奉旨招安了梁山好汉。“阵法方诸葛”的隐喻原来如此。
一个王朝的灭亡,不是一个诸葛亮可以拯救的。梁山好汉虽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在金兵入侵时高举义旗,抗击金兵。但是,他们同样无法改变大宋之后无汉唐的局面,因而,诸葛亮被“贬”梁山,即便是做了军师,也无法复制“功盖三分国,明成八阵图”的历史,大宋之后无汉唐的历史便是一种必然了。
如果诸葛亮坐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们能推翻宋朝吗?
如果诸葛亮做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也不能推翻宋朝统治。
一、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构想,在北宋徽宗时代没有实施的条件。如果诸葛亮做了梁山军师,梁山好汉推翻宋朝统治也是没有可能的事。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期。其时黄巾起义导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隐居隆中,遇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
隆中对的最基本方略是取代荆州、益州的刘表和刘璋,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免除西南少数民族后顾之忧,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与中原的曹操及江东孙权分庭抗礼。即所谓三分天下。
而北宋徽宗皇帝时期,虽然农民起义不断,内忧外患,北宋政权已经风雨飘摇。但没有军阀割据的情况发生,而且江南方腊、和梁山泊宋江等起义都规模不大。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北宋王朝,还是中央集权,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像黄巾起义后的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天下已经分崩离析,东汉皇帝只是曹操的牵线木偶。
历史上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被宋朝廷节度使张叔夜扑灭。起义军里即使加上一个诸葛亮,也同样改变不了被扑灭的命运。
《水浒传》里梁山泊即使有诸葛亮做军师,他策划与方腊、田虎、王庆搞一个“四分天下”,也不是宋朝廷的对手,没有能力推翻宋朝统治。
二、如果诸葛亮做梁山军师,改变不了宋江的招安决策,梁山好汉也不能推翻宋朝统治。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但如果所托非人,他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巴山鬼才魏明伦说:“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及圣诏书。”在水泊梁山上,宋江就是帝王,宋江的意旨就是圣诏书。
有人问诸葛亮为何不去投奔曹操,却跟随了一个织席贩履的落魄王孙刘备。原因其实很简单。曹操手下谋士如云,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等人当时都可以称为政治家、战略家,人才济济,多一个诸葛亮不多,少一个诸葛亮不少。如同庞统一样,孙权不用庞统,不仅仅是因为庞统得罪了周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手下文韬武略之士甚多。不用庞统也无关紧要。
诸葛亮跟随了刘备,君臣相得。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
假如诸葛亮来到梁山,做了宋江的军师,是赞成招安还是反对招安?
假如诸葛亮反对招安,那他就成了力主招安的宋江的政敌。小说《水浒传》里,梁山泊天王晁盖,坐的是第一把交椅,因为是宋江招安的绊脚石,都死得不明不白。军师诸葛亮,在刘备那里,关羽、张飞不服从他,有刘备替他做主。在宋江这里,假如关胜、秦明不服他,谁替他做主?反对招安的诸葛亮,在梁山泊肯定没有好下场。
假如诸葛亮支持招安,那么还何谈推翻宋朝统治?
所以,如果诸葛亮做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也不可能推翻宋朝统治。
如果诸葛亮坐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们能推翻宋朝吗?
如果诸葛亮做了梁山的军师,梁山好汉们也不会推翻宋朝。
理由如下:
一、社会形势不同
诸葛亮所在的东汉末年,皇权旁落,朝纲混乱,群雄四起,军阀割据。为此,他未出茅庐之前,就已经有了打出一个三分天下的政治构想。
但北宋末年,虽然也是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却仍然是一统江山的赵家天下,并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天下大乱。至于各地纷起的农民起义,还形不成严重威胁皇权统治的势态。
具体到水泊梁山这个弹丸之地,对北宋王朝的统治更是没有什么实质威胁。
所以,既便诸葛亮做了梁山的军师,他也不可能视天时地利人和于不顾,执意要推翻北宋王朝。
二、政治纲领不同
东汉末年,各路诸候割据一方,都想取代皇权统一全国自己做老大。于是天下大乱,战争频仍,你方唱罢我登场,大鱼吃小鱼,弱肉强食,最后才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也是诸葛亮最初的战略构想。
但梁山好汉们啸聚山林的政治纲领并不是推翻北宋政权取而代之,而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所以宋江的招安大计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对招安的后果,无疑会有充分明晰的考量。他不可能奢望以梁山弱小的力量去向强大的北宋朝廷讨得一杯羹。事实也证明梁山被招安后,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总结:
综上所述。凭梁山的力量和政治纲领,既不存在推翻北宋王朝的军事实力,也不存在推翻北宋王朝的政治思想基础。
因此,诸葛亮既便做了梁山的军师,也不可能带领梁山好汉们去做推翻北宋王朝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傻事。
如果诸葛亮坐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们能推翻宋朝吗?
官逼民反成就梁山好汉!
替天行道之美名天下传!
但他们受思想,时代局限,
缺乏长远,正确战略眼光,
江湖习气不利于纪律性,
更谈不上严密的组织性。
重视武装割据而不建设。
后勤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不重视后备力量的建设。
缺乏全国革命的进取心!
单纯行侠仗义虽得民心,
却没有广泛的发动群众,
来壮大自身的武装力量。
很难推翻宋朝统治阶级!
即便诸葛亮来领导他们,
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如果诸葛亮坐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们能推翻宋朝吗?
历史上的梁山众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才是威胁宋徽宗政权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即便诸葛亮坐镇也不能改变历史大局!原因如下:
1.《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但是它是一本小说,而且对史实改编的比较大《水浒传》确实营造了符合历史的背景,其中出现的重要人物也符合相关记载,比如对高俅、蔡京等人的描写以及对皇帝的塑造等,但是这本小说是为了揭露腐朽的黑暗政权和官逼民反却又不能成功的悲凉,因此对个人英雄塑造上有着深切的描写。
具体详实的故事让一个个英雄好汉跃然纸上,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人更是深入人心,而反观《三国》在人物的塑造上并没有如此笔墨,而是在于对三国乱世的把控。
因而《三国》贴近历史,而《水浒传》富有作者的奇思妙想和主观情节。
在真正的历史上,宋江的确聚集了三十六人共同谋划大事,同期还有许多试图推翻宋徽宗的民间势力,但是从公元1119年到公元1121年,基本上这些小势力都被朝廷肃清了,宋江也在带领军队登陆今浙江连云港后被俘。
2.诸葛亮是用兵高手,可是和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土匪”怎么讲兵法?北宋末年的起义军比较复杂,都理解成土匪显然不恰当,有些人确实曾经为朝廷效命,无奈官场险恶,受到迫害,只能被迫加入反军,只是这些人组成复杂,想要像方腊那样汇集成大流还是比较困难的。
宋江虽然也是起义军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终归没有联合或者说加入大军中,各自为旗如何对抗朝廷呢?
诸葛亮深读兵法,真正训练纪律严明的士兵时他却也是无能为力,一个体系要互相配合才能成就大事,诸葛亮不是凭借一个人成就蜀国的,他懂得如何调动人才,各司其职。
而按照梁山的混乱程度,诸葛亮绝不可能帮忙,要说帮忙,也只可能去已成气候的方腊那里。
何况诸葛亮不可能穿越时间!
3.宋朝江山飘摇,但绝不是轻易击溃的,以小部分力量对抗朝廷还是异想天开!宋徽宗沉迷诗画,不理朝政,确实算不上好皇帝,关键是他手下的那帮奸邪把持朝政,祸乱百姓,亡国是早晚的事。可是有两个点不能忽略:
一方面,起义军各自为营,除了方腊比较厉害,能够直接威胁到朝廷,其他小势力根本不值一提,绝大部分当地知府都能轻易剿灭。
另一方面,北宋朝廷黑暗,可是不是没有人才,朝廷那些所谓的奸臣确实祸国殃民,却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对付这些不成气候的起义军队绰绰有余。攻打方腊确实消耗了朝廷国力,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北宋还是有实力硬碰硬的!
如果诸葛亮坐梁山军师,梁山好汉们能推翻宋朝吗?
推不翻,梁山如果不走宋江的路线,那等待他们的是朝庭大军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你可以赢十次或更多,但是只要败一次就是灭亡,而朝庭大军只要赢一次就是胜利。诸葛亮指挥肯定能多赢几场,可是最后也是方腊的下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