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孙二娘与武松可不止一面之缘,武松充军孟州牢城,十字坡遇孙二娘之前,“武松”早就与孙二娘相遇了。这个“武松”,其实就是那个神秘头陀。神秘头陀被孙二娘麻杀,武松回归本尊,武松、孙二娘可谓前世今生的缘分,是生死之交。因而,孙二娘对武松格外的好。

孙二娘和武松竟然是这样的关系,那么,书中又是怎样描述他们之间这层关系的呢?

武松的前世今生

《水浒传》故事中的梁山好汉都有前世,一百单八将无一例外地来自龙虎山,都是玄武大帝镇锁的妖魔。因而,孙二娘与武松早就有前世之缘。孙二娘不仅与武松有这样的缘分,与花和尚鲁智深同样是“前世”的兄弟,所以,鲁智深得以在孙二娘的屠刀下逃生。

梁山的三十六天罡不仅有这样的前世缘分,而且,比七十二地煞中的七十人更多了一层关系,他们都有蓝本原型。施耐庵笔下的三十六天罡,加上地煞中的孙立、杜迁,主要出自《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这两大蓝本。因而,蓝本中的“行者武松”就是《水浒传》中武松的“前世”。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行者武松,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物: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便要杀人。武松的这个“前世”本来就是个行者,而且是“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行者。

施耐庵把这样的武松,简直丝毫不漏地写进了《水浒传》中。

武松不管打虎还是杀人,都与“酒色财气”有关。比如,杀嫂之前,先摆了一桌酒席,请来了以职业象征酒、色、财、气的四位邻居。即便是回归行者本尊,杀蜈蚣岭王道人时,也没有离开“酒色财气”这四个字。

但是,这个武松却不是行者,而是一条江湖好汉。那么,蓝本中的“行者武松”去哪儿了呢?这个行者也一直行走在江湖上,在经过十字坡时被孙二娘麻杀了。

既然是同一个武松,孙二娘为何要麻杀行者武松,而杀不了江湖好汉的武松呢?

孙二娘的孟婆汤

施耐庵为何把武松的发配地写在了孟州呢?因为,对于武松来说,孙二娘的蒙汗药其实是一碗孟婆汤。

孙二娘是七十二地煞人物,只在龙虎山伏魔大殿的地窖里与江湖好汉有前世之缘,她不是天罡人物,没有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之中。因而,孙二娘只认识道家妖魔的武松,不认识“行者武松”。神秘头陀经过孙二娘酒店时,喝下了孙二娘的孟婆汤,这个行者武松便忘记了自己的前世。此话怎讲?

这个神秘头陀是有度牒的,与鲁智深五台山出家时书记僧填写的那份度牒一样,肯定是个有姓有名的出家人。但是,施耐庵却偏偏没有交代这个头陀姓甚名谁,哪里人氏,何处出家。这是因为,这个“行者武松”被忘却了他的前世。

神秘头陀来到十字坡,这里有孙二娘的“色”,当然也是喝了下了蒙汗药的酒,那对雪花镔铁戒刀因为杀人而每夜啸鸣,杀气未散。这不就是“酒色财气,便要杀人”的行者武松吗?神秘头陀喝了孟婆汤,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前世。

神秘头陀留下了很多遗物,其中就有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制成的念珠。这串念珠正合梁山天罡地煞之数,如此,神秘头陀的前世也应当是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中的一员,只不过是以道家妖魔的身份被镇锁了,此人不是武松又会是谁呢?

孙二娘改扮武松时,取出了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穗绦,一本度 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插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酒色财气”一样不少,果然是“前生注定”。

武松没有喝下那碗孟婆汤,所以,他便十分自觉地回过了自己的本尊,与“前世”神奇的遇合了。更简单的理解,便是武松没有忘记他的前世,施耐庵让他回归了《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的行者武松本尊。

孙二娘因奇缘而对武松好

武松原本就是“优婆塞”,带发修行的行者。但是,孙二娘却杀死了以武松前世对影,行走在江湖上的行者,武松也终于回归其本尊。孙二娘因为与行者武松有前世之缘,且让行者武松“起死回生”,如此生死之交,对武松好,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孙二娘对武松的好,并非一般江湖上义气的好,而是好得十分的奇异。可以说,孙二娘“度化”了武松,可谓武松成为佛道合一,成就佛道两家正果的接引菩萨。之于道家而言,孙二娘又类似武松上应天星,“得道成仙”的接引道人。

这是孙二娘与武松之间最独特的奇缘,但是,纵然武松、孙二娘有如此奇缘,这二人却在二龙山上形同陌路,一句话都没讲过。到了梁山,武松更没有与孙二娘有任何交集。武松与孙二娘后来的故事,并不是续书《征四寇》说的那样,孙二娘战死,武松大哭了一场。

孙二娘是绝对不会战死的,她原本就是道家紫府的地壮星,上界的星煞,谁能杀得了她呢?即便是孙二娘真的战死了,武松也绝不会痛哭。为什么呢?难道武松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恶行者?

施耐庵塑造三十六天罡,这伙人下界与七十二地煞联手降妖除魔,最终要回归道家紫府,继续在北斗七星群中“上应天星”。因而,在梁山大聚义排定座次后,书中赞道:

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斗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

一百单八将无论高低贵贱,不计恩怨情仇,都是一家兄弟,哪能分彼此亲疏呢?梁山好汉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江湖义气升华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大义,武松孙二娘还能以江湖恩义保持独特的关系吗?

假如孙二娘继续对武松好,武松与张青单论兄弟而特别的敬重孙二娘,那就上了“水浒阴谋论”的当,真的就是拉帮结派了。

所以,孙二娘对武松好,是前世今生的奇特缘分,是梁山好汉提携于江湖,同归于紫府的一种必然。或者说,是“前生注定”,更可以说,孙二娘对武松好,是一种无需回报的义务与责任。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孙二娘一出场,形象就是这个样子:

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见那妇人如何?

这副轻佻的衣着很容易让人觉得孙二娘是个不守妇道的女子,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孙二娘不仅对自己的丈夫十分忠诚,还颇有江湖义气,为兄弟肯两肋插刀,算得上梁山泊第一女英雄。

很多人觉得孙二娘对武松好,是因为崇拜他,喜欢他,我承认的确有这么一点原因,自古美人爱英雄,武松身高八尺,相貌堂堂,这谁顶得住啊?

但这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江湖中混,出名要趁早

武松不会吹灰之力,便制住了孙二娘,令她动弹不得,这时候张青回来了,看到武松的手段,心里想肯定是碰到硬茬了。

武松自报姓名后,张青和孙二娘都很吃惊,武松打虎和替兄长报仇的事早就传的人尽皆知,这二人自然也知道。

张青夫妇做这个人肉包子,有三种人不下手,和尚道士、女子,还有就是受刑之人,也算自诩英雄好汉。

早就对武松十分钦佩,如今见到真人,自然十分高兴,武松丧了兄长,孙二娘死了父亲,这俩人算是同病相怜,更是拉近彼此的关系。

孙二娘本身对武松起了恻隐之心,看他受刑,想让他落草为寇,免去刑罚,结果武松感念公差一路的照顾,竟然不同意。

这份义气更是让张青和孙二娘佩服,只能拿了10多两银子,又给武松换了新衣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结拜成了兄弟,二人都引以为傲,这算是古代最早的名人效应了。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十字坡的孙二娘不是龙门客栈的金镶玉,第一次见到儒雅俊逸的周淮安就想立刻点蜡烛,完全就是一副生扑的架势。孙二娘是和武松经过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后才不得不认栽,并从此以后对这个义弟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的。能让孙二娘这个杀人无算的女夜叉心悦诚服的人,肯定不一般。

恰好武松就不是一般人,他是把偶像特质和自身实力结合的最完美的人。他血液里流淌着不安分的因子,有一颗狂野的心,从小到大就没消停过。

经常性的打架斗殴,酗酒滋事,让哥哥武大顶缸,操碎了心的事就不说了。

探亲路上还在景阳冈打死一只老虎,说起来好像打豆豆那么轻松,要知道,十几个人的性命就葬送在它的口中啊!这个,无论怎样也算是为民除害吧,还算有情可原。

可是,这次路过十字坡时,他还是一名被充军发配的犯人的身份。一般的犯人此时都会小心翼翼,尽量低调,想想林冲吧!

武松没有,在招是惹非的路上,他一刻也不停歇。明明知道“大树十字坡”下的这家店是家黑店,却主动撩拨老板娘。孙二娘一看,这是上赶着往包子馅里钻的姿势啊,自己本不想接这单生意,可不行啊。

无可奈何,只好按照正常程序走,海海的迷子双加料。

哪知道武松早就识破了她的伎俩,一顿操作猛如虎,把这个母夜叉放翻在地。

水浒里的打架分为三种。

一种是打不过,被对方所杀。崔道成、邱小乙、西门庆、蒋门神就是这样死的。

第二种是打不过他,就加入他。秦明、黄信、呼延灼、董平、关胜就是这样上的梁山。

第三种是打不过就结拜为兄弟。很多梁山好汉之间就是这样,比如少华山上的三兄弟和史进,比如李忠和周通,还有十字坡的张青和武松。

张青和武松都结拜为兄弟了,自己作为嫂子,照顾小叔子那是天经地义。在孙二娘看来,这个小叔子不但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能徒手打死老虎,江湖地位非常高。而且,他信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原则,傍上这个靠山,倘若以后在江湖上有个马高镫短,绝对能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支援。

所以,孙二娘后来会对武松特别好,甚至做过武松的形象设计师——伴随武松一生的头陀形象,就是孙二娘一手策划的。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半都未婚配,武松正是其中之一。尽管张都监曾把玉兰许配给武松,但那只是张都监为了获得武松信任,以方便陷害武松,算不得准。

跟武松相关的女人有好几位,比如潘金莲、玉兰、张太公女儿等,但对武松真正好的女人,只有母夜叉孙二娘。

武松怒杀张都监全家后,孙二娘帮他改头换面,让武松做了行者,避开了官府追捕,保证了武松成功落草二龙山。

问题是,孙二娘之前也不认识武松,两人也不是世交,为什么孙二娘后来对武松那么好呢?

武松和孙二娘的第一次见面

在武松杀死西门庆和潘金莲之前,他和孙二娘的确不认识,两人也从没有过其他交集。但是,武松为哥哥报仇,怒杀西门庆后,他和孙二娘就有了“前缘”。

当时,武松被刺配孟州,途径十字坡,在孙二娘的酒店吃饭。

孙二娘开的是黑店,表面卖酒卖包子,实际上常谋害过往之人,不但图财,连人都杀掉,还用人肉做包子。

一开始,孙二娘没有规矩,后来张青定了“三不杀规矩”,即:妓女不杀,和尚不杀,流配的犯人不杀。

孙二娘见武松肥胖,又见他包裹沉甸甸的,有不少银子,就打算麻翻武松和两个衙役,贪财杀人。武松看出来了,所以他故意说话去调戏孙二娘,又假装喝了酒,倒在凳子边。

当孙二娘靠近时,武松趁机压住她,正巧这时候张青回来了,一看之下立马喊停,武松这才饶过孙二娘。

后面张青说了孙二娘和自己的身世、经历,武松看他们不是等闲之人,张青又听说是打虎的武都头,于是在一番互吹之后,武松和张青结拜为兄弟,并称孙二娘为“阿嫂”。

其实,读者仔细看这部分故事会发现,这部分孙二娘只是引子,作者重点表述的是张青。因为无论是说身世经历,还是说三不杀规矩,甚至送别武松,都是张青。孙二娘戏份很少,只是陪衬。

这是武松和孙二娘第一次相见,但已经为武松后来做行者铺下了基础。

武松和孙二娘的二次见面

后来,武松醉打蒋门神,被张都监陷害,他又怒杀张都监家十五口。杀人之后,武松趁天黑跑路,但由于棒疮发作,又困又累,刚要睡就被张青店里的伙计抓住了,他们赌钱输了,所以在此劫财。

他们把武松拉到店里,张青和孙二娘认出了武松。武松养了几天伤,得知孟州知府搜捕通缉自己,所以决定离开,否则会连累张青夫妇。

但是,去哪里呢?武松犯下如此大罪,除了落草,别无他法。

紧接着,张青就说让武松去投奔二龙山,他写了书信,安排了酒食。但是,这时候孙二娘指出了一点:武松脸上有刺字,出门容易被认出来。她建议,让武松做头陀打扮,因为之前店里杀了一个头陀,正好有一套装备。

就这样,武松正式做了行者,至死也没还俗。

其实,整体看下来,孙二娘对武松好吗?挺好的,但实际上她对武松帮过的忙,只有那套头陀装备而已。相较之下,张青对武松则更好,戏份多,对武松关怀备至。

事实上,武松被店里伙计抓住后,能活着多亏了张青。

因为上次他走之后,张青就定了规矩,伙计可以抓人,但要留活口。

张青道:“……从你去后,我只怕你有些失支脱节,或早或晚回来。因此上分付这几个男女,但凡拿得行贷,只要活的。那厮们慢仗些的,趁活捉了;敌他不过的,必致杀害。以此不教他们将刀仗出去,只与他挠钩、套索。”

武松刺配到孟州,张青还担心他出意外,可能还会回来。所以,他才让伙计抓住人后留活口。若张青没立下这个规矩,武松大概率会被伙计杀掉。

当然,这不是说孙二娘对武松不好,只是张青更好而已,孙二娘只是陪衬。

读者觉得“孙二娘对武松很好”,甚至有些人还说“孙二娘爱上了武松”,这些更多是影视剧中表现出来的,原著不是这样。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被人们广为流传。即便你没有仔细阅读过《水浒传》这本书,但是提起它,读者脑海中一定闪现出武松井冈山打虎的英勇画面。

景阳冈打虎让武松一战成名,斗杀西门庆更让他坐拥众多粉丝。

虽然他还是老老实实地走上了刺字充军之路,但他比较幸运,遇上了两位好相处的衙役。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十字坡。十字坡可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唯一的缺点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当他们口干舌燥之时,一个小店突然闯进视野。

远远地,武松便看见一位身材丰满,身着大红色下裙,张扬的妖娆女子。武松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位女子的打扮真是风骚大胆。

头上簪着野花,胸脯微露,红纱里的细腰若隐若现,长得也算标致,只是眼神中似乎透露着杀气。这位便是母夜叉——孙二娘。原著对孙二娘出场的描写:

见武松同两个公人来到门前,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纽。

武松一行人进店后,衙役就体贴地去除了他的枷锁。同时孙二娘也热情地奉上了店内特色——包子。

武松虽是个粗人,却也心细,一下就发现了馒头馅内有几根毛发。求证无果后,武松居然开始调戏孙二娘。武松的这波撩妹操作简直让人直呼666……

武松问道:“娘子,你家丈夫却怎地不见?”那妇人道:“我的丈夫出外做客未回。”武松道:“恁地时,你独自一个须冷落?”

难道是武松此刻本性暴露了?非也,非也。而是武松一开始就觉得孙二娘和这个店有古怪,包子内的毛发更是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想想也有道理,荒山野岭之中,正想歇脚之时,恰巧出现一家包子店,老板还如此打扮。这与《西游记》中各路妖精的出场套路严重雷同啊!让人不得不防。

但武松没有声张,他想让孙二娘自己露出马脚。孙二娘在酒中下蒙汗药后,武松将计就计,顺势晕倒。

孙二娘大喜,却在抬武松时,被武松制服。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武松一露手,就体现了青铜和王者之间的差距。

然后就是武打剧里的经典套路,“好汉饶命!”“敢问好汉尊姓大名?”“什么?您就是xxx!久仰大名!”好一个不打不相识的场景就这样发生了……

孙二娘与武松的相识也躲不过这个套路,二人就这样相识了。那么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怎么和打虎英雄武松成了朋友?

首先,二人经历相似。武松唯一的亲人被潘金莲杀了,而孙二娘的父母也是被仇人所杀。这让两人有惺惺相惜之感。第二,孙二娘虽然是名女子,但她有着男子的豪气,并且十分讲义气。结拜后,孙二娘更是把武松看作比亲兄弟还要亲的人,多次解救武松于危难之中。

第三,武松打虎早已名扬天下,孙二娘内心佩服武松。孙二娘早已耳闻武松打虎英勇之举,今日教授果然名不虚传。江湖人士总是豪气冲天,义字当先。

武松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那人道:“莫不是景阳冈打虎的武都头?”

武松回道:“然也!”

那人纳头便拜道:“闻名久矣,今日幸得拜识。”

孙二娘这个江湖人物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在民间也小有名气。而武松也是一个敢作敢当,爱憎分明的人。英雄间的惺惺相惜,让孙二娘对武松好也很正常。

《水浒传》中,孙二娘和武松仅有一面之缘,为何会对他这么好?小说是如何描述的?

《水浒传》中,孙二娘与武松之间的确显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是男女情爱的关系,而是一种“恋母情结”的情感,这与武松的人生经历有关。

武松自幼丧失双亲,是兄长武大郎将武松扶养成人的,武松对潘金莲其实也有一种“恋母情结”,所以当潘金莲有意勾引武松时,武松显得非常愤怒,因为武大郎虽是武松的长兄,却在武松内心有着“父亲”之情感。如果武松对于武大郎仅仅是兄与弟的情感,武松与潘金莲仅仅是小叔子与嫂的情感,那么当潘金莲对武松使出万般柔情时,当潘金莲对武松有意投怀时,英雄武松虽会断然拒绝,但决不会表现的非常愤怒。

武松替兄报仇,除掉西门庆与潘金莲,被发配孟州,此时的武松内心是非常悲痛的,因为他刚刚失去的不仅仅是兄长,更是如父般的兄长,再加上从打虎英雄,从县都头,落为一名囚犯,心里落差也是很大的。在前往孟州的路上,武松的心情无疑是非常低落的。

《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写道“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看这一章,人们总是爱将注意力放在了武松与孙二娘的纠葛上,其实这一节的重点是描写失去兄长武大郎的武松,又遇上了新的兄长菜园子张青。仔细阅读原文会发现,在十字坡大树旁的酒店里所发生故事中,武松对孙二娘并无一点情愫在其中,恰恰相反,由于武松早一听说“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成馒头馅,瘦的却把去投河!”武松早心存戒备,甚至有仇恨心里在心头。因而当时,虽然孙二娘一身风骚打扮,却对武松无一丝诱惑力,有的只是设法对付这母夜叉孙二娘。

制服孙二娘后,菜园子张青赶到,用温和的语言劝解开来,并告诉了武松为何在此开店的原因。特别是当张青告诉武松有“三不害”时,武松知道了张青夫妻的善良胸怀。张青夫妻的三不害:一不害出家人性命,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出家人是行善之一;二不害风尘女子性命,因为这些风尘女子一般都是被生活所迫,是社会低层弱势群体,受尽苦难;三是不害朝庭囚犯的性命,因为当时的朝庭囚犯,大都是不满宋王朝的腐朽统治,被迫起义造反的。这三不害,使得武松认准了张青夫妻为兄为嫂,再加上武松有“恋母情结”,武松对孙二娘逐渐有了“恋母”情感在心头。

总而言之,细观《水浒传》,总会认为武松与孙二娘并无一点男女私情的行为与情感,有的只是“长嫂如母”的情重而闪烁出的人性光彩的火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