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林冲vs杨志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
这场战斗若是继续打下去,乃至斗到两人都死,还是“分际”。怎么讲?
王伦叫停时,两人正斗到“分际”话说林冲为寻找投名状,在梁山脚下遇见了青面兽杨志。于是,两人便各挺朴刀,各展胸中本事,大打出手。
这两人一个要拿对方人头入伙梁山,一个要夺回一担财帛,去东京谋个出路,目标一致,都是押上了身家性命。因而,这场朴刀大战是搏命之战,谁都不会手下留情。因而,书中以战场的背景来衬托这场恶斗,道是:此时残雪初晴,薄云方散,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
林冲、杨志一来一往,斗了三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败。此时,施耐庵有意顿了一笔,接着又描述道:两个又斗了十数合,正斗到分际……。
停顿前后,两人交手的总回合数就超过了施耐庵设计单挑的回合数上限,达到了五十余回合。那么,为何要在三十余回合时停顿,而不像其他单挑那样,直接写两人大战四五十回合呢?这就与“分际”有关了。
却说两人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王伦在高处叫停。此时,林冲蓦地跳出了圈子,杨志也收住了朴刀。高手的反应就是这样敏捷,说打就打,说收就收。
那么,王伦叫停时,是不是分出胜负了呢?
有读者认为,王伦叫停时,证明杨志已经败了。这样说的理由有三条,第一,因为王伦要留下杨志制衡林冲,杨志此时已呈败象,若再打下去,恐怕就会被林冲杀掉,王伦制衡林冲的设想便要落空。
第二,林冲完全占主动,一听叫停,便立即跳出圈子,杨志却傻傻的站在了原地,已经很被动了。
第三,尤其是第三,因为此时已经打到了“分际”,也就是到了分出胜负的时候了。参看前面两条,分出胜负,一定是林冲胜,杨志败。
假如按照这样的解读,这场战斗就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了,题主的这个问题也就不成立了。遗憾的是,这三个理由都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分际”完全是一种误读。若是没有王伦叫停,林冲、杨志必定还能继续战斗。
那么,若是王伦没有叫停,或者林冲、杨志不理睬王伦的叫停继续打下去,会是个什么结局呢?
王伦叫停,恰好证明林冲杨志势均力敌上文所列举的三条林冲胜杨志败的理由,是从我文章的评论区归纳而得的,但却是不正确的。以下,我在此一并予以解读这场朴刀大战的胜负关系,与持林冲胜杨志败观点的朋友交流讨论。
其一,王伦叫停并非是为了保护杨志。书中有一个细节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林冲先叫跟随的喽啰把杨志的那担财帛先挑上了山寨,王伦大概是因为这个喽啰的报信而与杜迁、宋万前来观战的。这个细节表明,王伦还是十分顾及林冲的安危,一见林冲没回梁山,便亲自下山察看。毕竟要念在柴大官人的面子上,林冲若是被杀了,或者就这样走掉了,王伦自认为是无法向柴进交代的。
况且,王伦在看了柴进的书信后,就安排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了。虽然后面“蓦地寻思”才产生了打发林冲的念头,但林冲毕竟入过伙了。
由此而论,王伦当时并没有以杨志制衡林冲的想法,反倒是更多的念及林冲的安危。王伦打算留下杨志制衡林冲,是邀请杨制使一并回到山寨,在酒席中产生的念头。书中说: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王伦的这番话,有两层意思。首先,留林冲显得王伦等人不济,假如是救了林冲,便显得对林冲有恩了,“我们”也就“济”了。其次,王伦是要以杨志与林冲为敌。既然是“为敌”,杨志假如“不敌”林冲,王伦留他干什么?
因而,王伦叫停,正是看出了林冲、杨志武功实力相当,这两人正是一对敌手。很多朋友说王伦留杨志是为了制衡林冲,既然是“制衡”,就不能有高低之分了。因而,如果一定要把“分际”解读为正是要分出胜负,王伦的这番心思反而是说林冲有点吃亏了。
若是杨志略占上风,王伦留下他,岂不是能够更好的制约(这就不是制衡了)林冲吗?王伦把杨志变成了“我们”,那么,“我们”也就更“济”了。
至于林冲跳出圈子是占主动的表现,则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读者认为,双方单挑,谁先跳出圈子谁就是认怂了。假如《水浒传》中以这个条件来判断单挑胜负,我觉得更靠谱,有人前来劝架,巴不得停手的难道不是那个处于下风的人吗?
所以,说林冲胜杨志败的朋友,给出的这些理由基本上不成立。同时,说谁先跳出圈子谁就认怂的说法也不准确,《水浒传》中的单挑回合数上限就是五十余回合,只有一次写到了六十回合。双方打到六十余回合者,是清风山的王矮虎与郑天寿。
王伦叫停这场朴刀恶战,其实谁都没有输,他们是一对势均力敌的对手,正杀到“分际”,根本就没有分出胜负。这样理解,“制衡”才能成立,也符合施耐庵五十回合上限战平,双方就是“敌手”的原意。
双方战到死,依然是“分际”的结局接着上文,继续解读有关跳出圈子的事。
杨志失陷生辰纲之后,来到了青州二龙山附近,认识了林冲的徒弟曹正。操刀鬼曹正出主意,让杨志去二龙山入伙避难。杨志采纳了曹正的建议,这两人前往二龙山,途中遇到了花和尚鲁智深。鲁智深二话没说,就与杨志动起手来。
杨志正没好气,挺朴刀迎战,两人在林子里一来一往,朴刀对禅杖,打了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败。此时,那和尚卖个破绽,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喝一声:“且歇!”两个都住了手。
鲁智深先跳出了圈子,大叫停手,杨志也立即住了手。假如“跳出圈子”是分出了胜败,那么,就是鲁智深输给了杨志。以此对看林冲与杨志的交手,杨志的武功是不是要高于林冲呢?
其实,鲁智深没有输,林冲的武功也绝对不低似杨志。书中在鲁智深叫停,双方停止战斗之后,特地以杨志的心里活动做了说明:那里来的这个和尚!真个好本事,手段高!俺却刚刚地只敌的他住!
所以,打到施耐庵设计的回合上限时,必须停手,否则,一本书就写林冲、杨志在梁山下打个没完,这还是《水浒传》吗?
林冲、杨志大斗朴刀,同样是没有分出胜负,书中说,两人打过五十回合之后,“正斗到分际”。王伦叫停后,林冲跳出圈子,他没有输。杨志立在原地停手,同样没有败。因为,书中明确交代,这二人经过五十余回合的较量,正打得难解难分。
分际,绝对不是正要分出胜负的时候,而恰恰是打得难分难解之际。从上述分析来看,“分际”就是这个意思。
分,是分开的意思,在没有特定限制条件时,就是“均分”、“平分”的意思。所谓“平分秋色”、“秋分”、“春分”,都是均等、均分之意。《水浒传》中的这处“分际”是没有条件限制的,因而,林冲、杨志五十回合之后,正是打到难解难分,难决胜负之际。
林冲、杨志的武功实力也是半斤对八两,分不出高下。这两人都与呼延灼交过手,全部是五十回合以内不分胜败。假如一定要坚持说林冲的武功高于杨志,恐怕就是脱离文本的不讲道理了。以呼延灼为参照,梁山脚下的那场朴刀大战杀到“分际”,就是一场平局。
施耐庵特地在他们打到三十回合时做了停顿,是因为双方刚刚照面,不知底细,有试探的意思。接着再打,都对对方的武功实力有了了解,便真正进入了状态,各展本事,因而,难解难分。
林冲、杨志实力相当,势均力敌,施耐庵不能让他们再打下去,否则,故事便无法继续了。当然,若是林冲、杨志不是梁山上的天罡系列星煞,这样的战斗便可让他们在“分际”中双双战死。
水浒传,林冲vs杨志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
引言:
有句老话说的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很简单,比文采很难比出个第一来,因为各有所长,各自钻研的地方不同;但比武艺就能够出第一了,只要两个人比试一下就会有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维,让人们对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武力排名都非常感兴趣。
最为典型的,就是人们对《三国演义》中的武力值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那么《水浒传》中的武力排名又是如何呢?梁山上能打的好汉不少,究竟谁强谁弱呢?这一点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卢俊义最强。
可卢俊义之后又轮到谁了呢?是关胜略占上风,还是林冲更胜一筹,是董平武艺出众,还是杨志家学渊源,这就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答案了。
分析:- 作者的宠儿
一个伟大的作品,必然要加入作者的心血。只有作者对作品中的角色有爱,那作品才能够变得经久不衰。
毫无疑问,施耐庵是一个爱惜自己作品角色的作者。施耐庵最爱谁,这恐怕只有施耐庵自己才知道。
但读者如果细读过《水浒传》,就会知道,施耐庵对这么几个角色是有偏爱的: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浪子燕青。
喜欢水浒的人,习惯说这么一句话,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之所以会有这个说法,原因是林冲与武松在与人交手之时,没有吃过败仗。
如果遇到有可能让两个人吃亏的对手,施耐庵是不会让他们出战的。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与没羽箭张清对阵的那一仗中。
这一战,梁山上吃亏的不占少数,五虎将中的关胜、呼延灼都吃亏了,八骠骑中的徐宁、杨志也吃了亏,步军头领的鲁智深、刘唐也挨了打。
可林冲、武松两个梁山上冲锋陷阵的代表,这一次战斗中却没有出场。这是作者忽略了他们二人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作者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施耐庵对这二人有偏爱。为了体现张清的实力,施耐庵不愿意让梁山的人胜过他,可他又不想让林冲、武松被张清所伤,所以就没有安排他们之间的较量。
从与张清一战的情况来看,没有出场的林冲要比被张清拿石子所伤的杨志得宠:
张清又一石子,铮的打在盔上,得杨志胆丧心寒,伏鞍归阵。
- 武将的标尺
杨志这个人在水浒中的地位很尴尬,他并没有什么败绩,除了被张清的石子打过之外,杨志还真没吃过亏。
但这个人的胜绩也并不多,不算他和那些与他有明显差距的人交手,咱们就看看他在正式上梁山前,同梁山好汉的几次交手结果。
杨志与林冲的交手:
一往一来,斗到三十来合,不分胜败,两个又斗了十数合。 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
杨志与索超的交手:
二将相交,各赌平生本事。 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条臂纵横,八支马蹄撩乱。 两个斗到五十馀合,不分胜败,月台上梁中书看得呆了。
杨志与鲁智深的交手:
挺起手中朴刀来奔那和尚。 两个就在林子里一来一往,一上一下,两个放对。 直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杨志与呼延灼的交手:
舞刀出马来与呼延灼交锋。两个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
林冲、索超、鲁智深,分别是五虎、八骠骑、步军头领的战力代表,杨志和他们的交手都是以不分胜败而结束。从这里来看,他的实力到底有多强,没有办法给出答案。
- 林冲与杨志的官方身份
林冲、杨志在落草之前,都有各自的官方身份。
林冲的身份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而杨志是武举出身,曾担任过殿帅府制使。
如果单单比较这两个人的官方身份,那杨志的地位比林冲高的没边了。林冲无非就是一个主管禁军强棒训练的教头而已,可杨志的身份相当于是当时军队一把手身边的通讯员。
虽然杨志的品级也并不高,但与林冲这种没有品级的相比吗,杨志的社会地位高的太多了。
教头虽然说也是官方编制,但是却没有品级,就是一个教官。他的直属领导还有都教头和使臣。
至于枪棒教头,在禁军中也不止他一人。八骠骑之一的徐宁,官方身份是禁军金枪班教师,其职能与林冲是差不多的。
不过这个官方职位并不能说明谁的武艺更高。杨志虽然是殿帅府制使,但制使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的传递信息,即便是没有武艺的人也能担任。
但教头则不同,宋朝虽然重文轻武,但对禁军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视的,他们的教头自然武艺不俗。况且,林冲还是军队训练中最为重要的教徒——枪棒教徒。
如此看来,要是以二人曾担任的官方职位比较,还是无法确认谁更厉害一些。
- 横向对比法
横向对比,并非是小编所提出的。这是一个常用的比较方法,主要就是比较文学作品中,谁的武力值最强。
方法很简单,就是通过搭桥的方式,来找出共同的对手,最终确定谁的武艺更高一些。
那么林冲与杨志有过共同的对手么?有,那就是呼延灼。
呼延灼与杨志交手是四五十合不分胜败。那他与林冲交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这里呼延灼自战林冲。两个正是对手:枪来鞭去花一团,鞭去枪来锦一簇。两个斗到五十合之上,不分胜败。
从这里面,我们得到的结果是二人在面对呼延灼的时候战绩相仿。都是五十回合,不分胜败。
那呼延灼就无法作为林冲、杨志比较所用的媒介了。
这难道就没有办法比较出二人的实力了么?这倒也不是,他们二人的实力在梁山与童贯的对阵中可以比较出来一个结果。
在对阵童贯时,林冲的对手是汝州都监马万里。而林冲和马万里的交手结果是:
这马万里与林冲不到数合,气力不加,却待要走,被林冲大喝一声,慌了手脚,著了一矛,戳在马下。
杨志在这次战斗中的对手是许州都监李明,我们来看看他和李明战斗的结果:
四个人约到三十余合,……把李明闪下马来,弃了手中枪,却待奔走,这杨志手快,随复一刀,砍个正著。
李明和马万里二人的身份都是都监,都在童贯所带的八路之列,二人的武艺应该是差不多的。而林冲对阵马万里是数合结束战斗,杨志对战李明却到了三十合。
其实,看水浒细致的人,会发现一个特点。梁山好汉在聚义后的作战中,五虎将战斗时限基本都是数合,而八骠骑的则是二十、三十合上下。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作者的人设中,五虎的确要强于八骠骑。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林冲与杨志如果继续比斗下去,应该是林冲获胜。
结语梁山上的五虎、八骠骑同为马军最强战力,但相较之后,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如果不算特殊情况(张清那种使用暗器),五虎的实力要强于八骠骑。当然,五虎也不是远超过八骠骑,所强也是有限的。
真要是到了生死相拼的时候,五虎想要战胜八骠骑也得在五十回合之后才能见分晓。
水浒传,林冲vs杨志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
评论历史中的二个武功高手决战分胜负,其实是很难确定某一方胜败或战死。
林冲和杨志的武功,习惯,个性都是从《水浒传》小说里的片言断语,使读者得到了解。如果非要评论他二个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的话,只有从武功战斗中的环境去分析,也无法肯定的说谁会失败。
武功高手过招的生死是一瞬之间的差错,而不是论谁的武功强,谁的武功差的问题。而是根据各人的心理素质和眼神动作等等。比喻说,两人手执武器,双方聚精会神地注视对方,虽不是动手或是动脚过招,但是两人都是眼神视着对方,脚步慢慢一步一步的转移,可是有一方在脚步转移时忽然刚好踏在小石上,或是脚底踏到什么锋利的东西,此时,身体就会无意中倾斜,手上的武器招式就自然走样。就在仅仅这个微微的动作,对手就能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千斤一发之势,刀剑就能刺到对手的身上,生死立见。还可以比喻:两人决战时,有一方突然听到近处有什么响声,鸟类还是什么声音,这时眼神也会出现斜视之举,恰恰就在斜视这一瞬间之时,对方的刀剑己到身上,这就是高手决战的危机,所以高手决战往往会出现意外失败而告终。
所以说林冲和杨志那场战继续打下去怎样样是无法估量,更无人可确定谁胜谁负。
水浒传,林冲vs杨志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
没有继续,如果不是白衣秀士中途叫停,过不了几招儿几式,青面兽的人头真要当成投名状了。
这就是实力的差距,没办法,你杨制使尽管七个不服八个不忿,自称杨家将的后人,又自觉武艺不凡,奈何技不如人,只能怨自家修为不到,武艺不精。
头三十个回合,两个人不相上下,斗了个电光石火,雷霆霹雳,再战十多合,已然出现了差别,书中写到二人正斗到分际,就被下山而来的王秀才喊停了,林冲听得声音,一下子跳出圈外,看王伦有什么说词。
这个交代很不简单,林冲能在激战正酣的时刻霍地跳将出来,足见他已握有相当主动权,若是被缠住,怕是脱身不得,想要跳出去,势比登天。
而分际一词,并非两个人缠斗正酣的状态,分际,就是要分开了,意即一个高一个低已然泾渭分明,这就是分际的含义,绝非酣斗。
有人说杨志一丝不差,那要看跟谁比,一般的战将,还真的可以显出他青面兽的英雄本色,杨家将绝非徒有虚名混来的,那是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但他倒霉就倒在碰到了真正的杀神,豹子头林冲,那可是书中数一数二的英雄豪杰,怕是除了玉麒麟,他的武艺就要当仁不让了。关键是林冲还是一个不愿意轻易害人性命的人,自有好生之德,也不惟是青面兽,任何一个在他面前争斗的敌将,只要不是血海深仇,基本都能全身而退,起码是保留个全尸。
其实林冲心里更明白,既抢了人家的财帛,又要夺了他人性命,实在有些强盗逻辑,这在他平生中从未曾有过,也不可能有。
故而不是那么紧凑的进招制胜,他也在努力让自己过了心里那道关。
但这青面兽一味的以死相逼,怕是也会激怒了豹子头,又有大头领言之凿凿地等着投名状,再要斗下去,必然激起林教头的冲天一怒,到那时,他青面兽的脑袋就像是个大萝卜一样,骨碌碌滚在尘埃了。
其实,白衣秀士最最忌讳的,就是这林教头的满身功夫,心下早思量过,纠合山寨全伙之力,怕也敌不住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故而铁了心的要打发他走,不是不想留,实乃能耐太大,小池子养不得真龙,他是留不住,也更不敢留啊。
万一要是哪一天惹怒了这位爷,大环眼一瞪,那可就是水泊山寨,血流成河了呀。
但恰是这青面兽的舍命一搏,却成全了豹子头,使得王伦终于容留了无处安身立命的林教头,当然,也为他自己掘开了通向地狱的坟墓。
图片来自网络
水浒传,林冲vs杨志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可谓万里挑一。而杨志则是金枪杨家将杨令公的遗孙。他们俩个要继续打下去,结果只有一个一一两败俱伤。
水浒传,林冲vs杨志那场战斗继续打下去会怎么样?
毫无悬念!
林冲肯定会赢!
看书里原文是怎样写的:
此时残雪初晴,薄云方散,溪边踏 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一往一来,斗到三十来合,不分胜败。两个又斗了十数合,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两位好汉不要斗了!” 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子外来。两个收住手中朴刀,看那山顶上时,却是白衣秀士 王伦和杜迁、宋万,并许多小喽啰走下山来。
书中写的清楚,说两人总共斗了四十余合,已经到了分际,所谓分际也就是说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将要分出高下的时候,这时却被山上的王伦给喊停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两人决斗时王伦早在山上看着呢,他知道如果两人分出高下,必然有一人要死伤,因为杨志和林冲都是玩命在斗,可不是寻常比武,所以极为凶险,那么王伦是出于善意喊停吗?
显然不是,以王伦这小肚鸡肠,他之所以喊停也是在考虑自身得失之后才去这样做的。
换句话说如果杨志和林冲死伤一个对他有利,他就绝对不会喊停,只有在对他不利的情况下才会喊停。
那么究竟杨志和林冲谁死对他更有利呢?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林冲!
林冲因走投无路经柴进介绍来梁山入伙,王伦因为自身没有能耐担心林冲会夺自己寨主的宝座,所以不肯收留林冲,只是碍于柴大官人的面子不便硬赶,故此才逼迫林冲交投名状。
所以假如斗下去死的是林冲,王伦倒是省事了,他还得感谢杨志为自己除掉林冲呢,所以若是杨志占了上风他绝对不会喊停。
毕竟杨志又不是来梁山入伙的,他即使杀了林冲也绝对不会抢王伦的寨主之位,对王伦来说没有任何威胁。
可见杨、林二好汉再斗下去吃亏的必然是杨志,王伦一看杨志要败,才赶紧喊停,不然若是任由林冲杀了杨志,那么多小喽啰都在山上看着呢,他们见林冲如此神武,居然能干掉一个大高手,十个王伦也比不了林冲,恐怕小喽啰很快就会推举林冲当老大,那时王伦可真就傻眼了。
这是王伦绝对不想看到的,故此他才当即喊停,避免了林冲杀杨志而扬名立威,改为接受林冲上山入伙,并拉拢稍逊于林冲的杨志也留在山上,以此制衡林冲,只是那时杨志自以为尚有门路,故此不愿留山上罢了。
综上所述,杨志和林冲再打下去的话,林冲必胜,杨志必败,败则必死,最后梁山泊就不会有青面兽这号人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