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现在的天气预报有气象卫星,有那么多先进科技设备助阵依然会出现误报,更何况在三国时期,对天气的判断,全靠肉眼,对于上方谷的那场大雨,诸葛亮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其实诸葛亮这一个人没有小说中说的这么神,他不会什么法术,他只是比别人多一点点智慧而已,他就靠着这多出来的一点点智慧,取得了别人取得不了的成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刚一出山就是亮点不断。在赤壁之战中,竟然能够呼风唤雨,为周郎借来东风。其实这件事情荒诞不经,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法术,但是这个人却看得懂天象,是个民间科学爱好者,他从日月星辰风云的变化中,判断出过几天就会出现风向变化。

别忘了在长江三角州地区,气候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而且,当时天空中没有那么许多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遮挡视野,也没有工业三废污染大气,夜间的能见度很好,所以诸葛亮能够借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而在上方谷作战之时,一来诸葛亮的身份也不同了,他是大军统帅,三军司命。不仅如此,他还是蜀汉帝国的丞相,可以说对内对外都是一把手,而诸葛亮这个人做事事必躬亲,完全不知道放权,这就使得他每天都恨不得有48个小时。这样一来,他的精力受到了极大的牵扯。

我想他很难像当年那样有这份闲心,仔细地观察天象变化,这就对诸葛亮最后判断上方谷附近的天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了在进行火攻之时,天降甘霖,使得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诸葛亮长期生活在荆州,对于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的熟悉,这也是他能够准确“借”到东风的原因。而上方谷的位置则在陕西,那里的气候条件和相对湿润多雨的荆州来说,完全不同。

虽然可以在书籍中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有所了解,但是书本上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这给诸葛亮的准确判断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场战役是罗贯中先生自己脑补出来的,压根就不存在。之所以写这么一个桥段,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在智慧上,其实是力压司马懿的,没办法,谁让人家是作者的爱豆呢!

只不过最终,罗贯中也不敢篡改历史,于是乎就来了一场天降大雨,救了司马父子。最后,诸葛亮悲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随着作者的笔触,一个古希腊悲剧式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诸葛亮不是和一个人在战斗,他是在和历史的车轮作战,他就是三国时代唐吉诃德!

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在回答别的问题时,对这个事我提出过我的看法。

我认为还是老曹捣的鬼。

诸葛亮已经算出,曹操要来捣乱。

于是,对上方谷那场火准备的很隐秘,司马懿根本就没察觉到。

令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那火刚刚点起,就被曹操赶来给扑灭了。

曹操就是曹操,的确跑得快。

这才有了诸葛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感叹。

究其原因,天下归晋这是天数。

故曹魏气数没尽,司马懿命不该绝。

诸葛亮尽管学了些奇门遁甲,阴阳八卦之类的东西,但也只能小打小闹凑凑趣罢了。

赤壁之战时,是曹操命不该绝,天下三分已成定数。

既不能让曹操灭了孙权、刘备,也不能让关羽华容道杀了曹操。

大势已定,诸葛亮装神弄鬼,草船借箭,借东风,来凑趣娱乐一下,不影响大局。

但一切都不能改变天命,否则就乱套了。

上方谷时,司马懿不能死,否则,以后的事就没法玩了。

上天一旦出手,诸葛亮那些就是雕虫小技,不再灵光。

于是,上天就让曹操做个人情,又因为他跑得快,派遣他去上方谷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

曹操有私心,本来是想放了司马懿,烧死他的儿子们。

这样既让司马懿继续替曹魏出力,又不能让司马懿的子孙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可转念一想,一切都是上天安排,所作所为都逃不出这个定数。

自己在执行公务,如果夹带私货,会受到上天惩罚,祸及子孙。

听天由命,看子孙后世自己的修为吧。

曹操一念之差,司马懿的儿子们捡了条性命。

由于这个因缘,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江山以后,对曹操的子孙后代还可以,大体说得过去。

这就是离地三尺有神灵,冥冥之中有定数。

人力不可勉强。

诸葛丞相也无能为力。

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苏轼曾说过一句话:其成者天也,其不成者人也。意思就是说,上天想让你做成某事,你就能做成,上天不想让你做成,你再费尽心思也是白搭。

“状诸葛之志近妖”的诸葛亮,虽有夺天地之造化的能力,但也是借助天时地利去做的,像草船借箭,是利用自己的天文气象易学知识去正确预测的,借东风也是根据冬至季节气候变化揣摩出来的,借助六丁六甲法也是通过一些神秘知识和地形环境促成的,木牛流马也是靠自己聪明才智精研制成的,……。在《三国演义》中,孔明足智多谋,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借助外界环境条件形成。荀子说:圣人善假于物也。圣人之所以为圣,就在于圣人会借助外部环境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做出了让人崇拜的成果。《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宿命论思想,在三国形成之时,诸葛亮的种种行为都是顺天应命的,因此能处处成功,处处顺利,等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一心想要实现自己平生报负,克复汉室,已是逆天改命行为,纵然是能夺天地造化的诸葛亮,也是很难实现的。

上方谷之战,孔明也是知道会下雨的,但他不甘心自己伐魏功业就这么颓废,既然眼前有这么一个有利条件,有这么一个消灭司马懿的机会,何不尽人事而听天命呢?这是他六出祁山的最后一搏了,大星欲陨的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意在向天地后世表明,非不是我诸葛亮不竭忠尽心,实在是“天何薄亮”,为何天要助他司马懿成功?因此天赐人命自有使命,使命完成自然会逆天陨命,被下一个顺天应命之人逼退或息灭。这是《三国演义》中不要与天抗命的宿命论消极思想在作怪,但生也有自来,死也有因去,这也正好为能夺天地造化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留下了暗然陨命的最好理由和结局。

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謝大圣邀。人算不如天算!

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作者有意为之反显孔明神化之妙(随笔)

真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歹好,天势如此,历史方向不变。被神化的诸葛孔明,虽是高大上的完人,也无法逆变天下大势,逆变历史事实的滚滚潮流。用一场突降的大雨,浇灭孔明心中所愿,使新生朝代在无数风雨之后,顺利诞生以此还愿原历史事实,对后世及读者有所交代。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明孔明的不成功。非孔明先生之本事能力所左右,而是上天的意愿不在此这边,历史大趋势也跟他的本意(理想)之不合。与此说诸葛孔明先生,不成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悲剧式的故事令人可赞可叹可悲。倒不如说此结局反而衬出,他伟大光辉的高大上式的灿烂形象。

使此如愿成为以后智慧的化身,完美人格的魅力,理想精神的体现,是历朝历代唱歌颂德的对象。这和蜀汉另一人物,关公的塑造手法如同一辙,有着同曲异工之妙,实为作者故意为之。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而丢性命,本是失败人生失败的关公。经作者刻意描写所谓的大义大忠,大仁大德,反成为后世的武神至尊,蜀汉有此二人,可见作者的偏心有多大。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朝代更叠更是不可逆阻。潮流滚滚向前,人类才能不断攀升新的高度,社会发展才能无极限。

火烧上方谷下了一场雨救了司马懿,既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什么算不出来?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昔祸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孔明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终有算不完的天机,学不完的知识,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世上哪有神仙,也沒神人。

诸葛亮一生,有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失算,赤壁大战派关云长捉杀曹操失算,派马谡守街亭失算,自已午丈原禳星失算…。

说到底任何人知识虽渊博,能力再好总是有限的,要完成一个大事业,必须具备天地人合才能成功。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是足智多谋的能人,也不可能凡事都能胜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