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强大的制空权,为什么不向德军阵地空投毒气弹?

强大的制空权并不代表能为所欲为,二战时虽然还不存在后世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们,却始终忘不掉被毒气支配的恐惧。在这种情形下,有谁还会故意打破这层心障,将战争导向到更残酷的层面上呢?

抛开人们的顾忌,化学武器从来就不是顺风顺水时使用的东西,特别是大规模使用毒气,受气象因素特别严重,一不小心就会害人不成先坑己,得不偿失。诺曼底D-DAY当天气象条件极差,并不适合毒气弹使用。

而且美军在D-DAY时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根本无需毒气战来帮助。

德军的注意力被忽悠到了加萊,防守诺曼底的只是一些普通部队甚至胡乱凑合的“海防师”。盟军前方为17万人的冲击阵线,后方是压阵的280万大军,敌后还空投了几个精锐空降师;

美军海军则投入了13艘战列、47艘巡洋、143艘驱逐等1200艘战舰火力支援,还有5000艘运兵船,4000艘登陆舰;空军投入了4900架战机、5800架轰炸机,3000架运输和滑翔机。在这种绝对优势条件下,毒气战没有丝毫意义。

其实美军派出了“化学迫击炮部队”配合先头部队抢滩,不过他们投掷的不是毒气弹,而是六氯乙烷发烟弹和白磷弹。这两种弹药在当时主要以地点标示、制造遮蔽烟幕为主,但都具备一定程度的毒性,勉强也算是用了“化武”了。不过化学迫击炮部队的战果在诺曼底并不突出,伤亡累累,有效的发射却很少。

当时盟军分为5路大军冲滩,要求攻占滩头岸点,然后将控制的滩头扩大连为一体,形成大型登陆区域,为身后的百万大军上岸做准备。而这5处阵地中,真正最难以攻克的是处于中间连接地带的奥马哈海滩,这里峭壁险峻,滩头狭窄,风高浪恶,并不适合盟军支援部队发挥火力。

盟军在抢滩过程中,使用了3000架次的战机进行支援,但D-DAY当天气象情况奇差,能见度、风力都非常不友好,对投弹、飞行都有影响。而受到德军近岸炮台的影响,海军舰只也不敢过分靠前支援,这才导致了奥马哈、朱诺、犹他等地受到德军火力反压。

显然,这属于投送能力出现偏差,部队配合脱节。这样的情况在奥马哈海滩屡屡出现,有的部队连登陆场都弄错了。就算真有毒气弹,也不敢在这种条件下投掷,搞个不好,杀死的自己人比敌人还多。

实际上其余4个滩头都很快结束了战斗,唯独奥马哈海滩因为峭壁天险而耽搁了一阵子,总体来说,盟军的抢滩登陆完成的相当迅速,尽管后世将之描绘的血流漂杵,它也远不及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战役血腥,根本没到急眼打化学战那份儿上。

毒气弹并非什么万能的灵药,风高浪急的诺曼底连烟雾弹都使不太动,何况是毒气弹呢?普通的低毒化武杀不死掩体中佩戴防毒面具的德军,高毒容易形成持续沾染,等于给己方登陆场挖坑。何况诺曼底5个海滩只有2个打得稍微艰难了点,如果这样都要用毒气弹,那以后怎么办?

相反,人们还得防着纳粹对盟军打化学战,第三帝国虽然从未在战场上使用过毒气,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实为当世之翘楚,什么沙林、塔崩、梭曼、路易氏、芥子气一个都不少,逼急了谁知道德三能做出啥事儿来?

毕竟毒气战在二战并没有真的离人远去,远有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使用毒气,近有日本人在中国到处滥用的“决胜瓦斯”;纳粹对毒气并不陌生,他们拿来灭杀犹太人的“浴室”就是用的沙林毒剂,一直到战争结束,德国人都在生产这些化武。

而美军也并非善男信女,1943年时,他们为了“准备与轴心国打化学战”,通过一艘名为“约翰·哈维”的自由轮,偷偷携带了2000多枚芥子气炸弹前往地中海。结果协约国发动了对巴里港的大规模空袭,不凑巧炸掉了这艘船,直接引发了巨量的毒气泄露和大规模人员中毒;美军伤亡600多人,意大利平民当时统计有上千人中毒,具体伤亡到今天都不愿说。

正因为毒气弹实在是又麻烦又恐怖,所以人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你不用我也不首先用,互相维持着这层薄纸不被点破。唯独中国人最,国家落后工业低端,根本无法生产任何毒剂,更无法与日军打毒气战,甚至连合格的防毒面具都不能制造,难怪小日本毒气用的是肆无忌惮。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强大的制空权,为什么不向德军阵地空投毒气弹?

诺曼底登陆作战-Operaton.OverIord代号:“霸王行动”……。

故事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清晨6时30分、以美英为主的盟军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成功的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为最后取得二战胜利奠定了坚实战略基础。

诺曼底登陆之战是经典的大兵团抢滩登陆作战、17.6万人前仆后继扑向诺曼底。

虽然盟军有空中支援和制空权、如果向纳粹德国阵地投放毒气弹?那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自杀式作战。

17.6万人的大兵团海岸抢滩登陆、投放的毒气弹照样会对己方人员造成伤害(海滩的风向、风速也不利于毒气弹爆炸后的控制)。

诺曼底登陆作战是几个同盟国军事高层长时间的作战前的研讨以及模拟、图上作业最终制定的作战计划……用什么方式、使用什么器材、投放多少兵力等等一系列的计划。

诺曼底登陆作战向纳粹德国阵地投放毒气弹-不成立!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强大的制空权,为什么不向德军阵地空投毒气弹?

因为盟军指挥官脑壳里装的是脑子 而不是水。

毒气这玩意盟军有,德军也有,而且德军的“塔崩”神经性毒气比盟军一竿子糜烂性毒气、窒息性毒气更先进。

而且毒气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核弹出现之前是一种低成本的相互毁灭武器。盟军脑壳抽了去丢毒气,那德国人是不是也要反丢啊。盟军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那会都已经绝对优势了,干嘛玩丢毒气这种沙雕操作?要丢也是德棍丢啊。

再说了,诺曼底登陆在法国,毒气这种玩意随风飘飘的,到时候法国人不干了。

举个例子吧,1944年同盟国和轴心国就像是两个厨子徒手干架,其中一个已经把另一个踩地上锤了,结果非得还拿出刀来想砍人。这事情就一下子大条了,躺地上那个厨子也有刀啊,一旦动刀子了,那接下来情况就又难说了。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强大的制空权,为什么不向德军阵地空投毒气弹?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问的有趣,应该是军事领域初涉者提问的。

首先,我要指出,这与正义不正义毫无关系!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具体的战争行为本身都是反人性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杀伤敌人,保存自己,无所谓正不正义。

盟军没有在诺曼底使用毒气弹,首先是没有用!在二战时,毒气弹已经是个过时的老旧武器了!经过一战的洗礼,所有军事强国都研制并装备了种类齐全的防毒装具,单兵和战斗车辆都可以使用,甚至诺曼底海岸永备国防工事也基本具备防毒功能。此时使用毒气,根本无法象一战时期那样大量杀伤敌人的士兵!另外,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战场是海岸线及其纵深地带,海风强烈且多变,毒气扩散主要靠风,但风又不能太大,否则毒气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发挥最大效能。而诺曼底战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简单说就是毒气弹扔下来,毒气还没有发挥最大效能就被海风稀释消散完了。

其次,在诺曼底登陆这样规模的战役行动,为投放足够的毒气弹需要耗费大批轰炸机载重,必然减少常规弹药装载量。大家都知道,登陆作战首批火力输出强度直接关系登陆作战的成败,鉴于前面的原因,为了效能极低的毒气弹而减少常规弹药的投放,得不偿失,正常的参谋人员都不会这样设计并组织战斗的!

再次,一战结束后国际上制定了禁止使用毒气的国际公约。1944年6月时盟国深知赢得战争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国际公约去使用没什么功效的毒气弹。这与日本不同,面对我们这样完全没有现代化作战手段,装备和理念的对手,日本使用毒气可以获得最大的作战效能!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军使用毒气时,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因此也就慢慢放弃毒气弹了。

最后一点,大家都提到了,诺曼底登陆战场在法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的戴高乐将军是绝对不会允许在法国土地上再次使用毒气的,而英美都需要战后法国的帮助,以巩固英美通过二战获得的欧洲和全球利益,英美没有必要为了使用一个效能极低的老旧武器去得罪法国。

我们国家在二战期间饱受日本毒气弹等化学武器的毒害,它给我们留下的恐怖印象太深刻了!和当时其它国家相比,这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情况不再发生,我们必须强大!也只有强大,才对得起前辈的牺牲!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强大的制空权,为什么不向德军阵地空投毒气弹?

人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掌握的生化武器变可以抹平人类两圈儿。

盟军诺曼底登陆,首先做到了先是登陆,弄了一个卫士计划联手艾森豪威尔忽悠元首。差不多动员了近百万人
就这么直挺挺的登陆不仅要面对枪林弹雨还要面对自家人的生化武器,你觉得士兵会不造反?你扔什么生化武器?毒气弹,你这是想让士兵造反,更别说德国人人手一件防毒面具根本没用

那个十号的小罐子,基本上就是防毒面具,德国人非常重视。也就是说你扔毒气就拜拜了。

细菌武器?盟军手中最强烈的炭疽武器
这玩意儿鬼知道会不会影响正在逐步登陆盟军士兵。更别说诺曼底是在法国,你这么一扔给了德国人借口再一宣传当场就叛变革命了,好不?况且人家德国人虽然不怎么用生化武器。但人家家里并不是没有生化武器

v2导弹扔你水晶伦敦高爆弹药换成生化武器,那这不用打了。集体给自己挖坑埋了吧。
跟中世纪黑死病没啥区别了,相互收尸。



盟军的将军能做到将军这一职务,脑袋肯定不是堆浆糊,嫌自己人数多,自我清理数据。




诺曼底登陆时,盟军有强大的制空权,为什么不向德军阵地空投毒气弹?

谢邀!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长文预警)简而言之,在1944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时,因为拥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和海空优势,通过常规作战就足以击败德军,根本没有必要动用化学武器。同时,使用化学武器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作战效果,反而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搞不好还会弄巧成拙,恰得其反,使战役进程被大大拖延,并造成更为惨重的伤亡。只要盟军指挥层不至于神经错乱,断然不会使用这种弊大于利的危险武器。

1944年6月,诺曼底海滩上战舰云集、大军压境,拥有海空优势的盟军实际上胜券在握,无需使用化学武器。

不可否认,在诺曼底战役中,乃至整个欧洲战争期间,始终存在爆发大规模化学战的潜在危险,因为交战双方都储备和装备了大量化学武器,而且具有使用这种武器的意愿和能力,其中尤以美国为甚!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清楚,在二战时期化学战准备最充分、最积极的国家并非德国、日本等轴心国,而是美国。早在1934年美国军方就确立了积极进攻的化学战政策,要求在战争爆发伊始就做好使用化学武器的一切准备。同时,美国虽然是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禁止使用生化武器的国际公约,后文详述)的主要倡导国,但国会迟迟不批准加入该议定书,减少了军方在进行化学战时的国际法约束。在积极的化学战政策主导下,美国在二战时期生产了各类毒剂135000吨,超过德意日等国生产毒剂的总和!在战时,美国也在欧洲战场实际部署了化学武器,发生于1943年12月意大利巴里港毒气泄漏事件就是因为运载芥子气弹药的美国货轮在空袭中被炸沉而引发的。美军向前线运输毒气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德军使用化学武器时给予报复,但美军同样可能首先使用。那么欧洲战场上为什么交战双方都不敢发动化学战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描绘1943年12月巴里港空袭的画作,这次空袭造成了二战中最大的化武事件。

首先,国际法的约束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一战时期交战双方使用化学武器造成的惨况令世人触目惊心,战后国际社会上形成了反对和禁止化学武器的思潮,最终促使38个国家在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签署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即《日内瓦议定书》,至今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加入该议定书,当时英、美、法、德、意、日等国都是签字国,后来苏联和中国也加入了,除美国外大多数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初同意该协定(美国直到1975年才正式批准加入),虽然各大国在加入议定书时多保留了使用化武进行报复的权力,但在某种程度上承诺了不首先使用化武,而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也将遭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因此《日内瓦议定书》对于各国发动化学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各国必须要考虑使用化学武器的国际影响,而英美盟军如果首先使用化武,无疑会在道义和舆论上陷于被动。

1918年在西线战场上因为毒气攻击而受伤的英军士兵排队接受治疗。

其次,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加上各国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水平提高,已经很难达到决定性的作战效果,甚至会发生反噬。虽然化学武器具有超过常规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但其使用条件非常苛刻,受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天气影响很大,一旦使用很难控制。在二战时期,大部分化学战毒剂都以气体或液体形式存在,在投射到敌方阵地后其挥发和蔓延的过程就不再受到人力控制,风向改变或雨雪天气都会令毒气的作用范围和杀伤效果发生变化,在一战时就发生过因风向变化将毒气吹到己方阵地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都高度重视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改良防毒装备,各国军队都将防毒面具作为基本装具配发给每一名士兵,同时大力加强防毒训练,因此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对于化学武器的防御能力较一战时期大幅提升,从而降低了化学武器的战术效能。

二战时期的德军防毒面具,每一名德军士兵在作战时都携带防毒面具,时刻提防毒气攻击。

在二战前德军士兵在进行防化训练,连军犬都配有特制的防毒面具。

最后,英美盟军如果在诺曼底战场上首先使用化学武器,那么很可能遭遇德军化学武器的大规模反击,给前线作战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登陆失败。德国是现代化学武器和化学战的发源地,虽然《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和生产化学武器,但德军一直在秘密进行相关研究,在纳粹上台后利用德国发达的化学工业迅速恢复和强化了化学战能力。德国的化武规模虽然不及美国,但同样具有强大的毒气制造能力,有资料显示到1945年3月,德国仍可以每月生产芥子气3400吨,塔崩1000吨。此外,德军在化学战技术上享有一定的优势。在二战时期,英美各国的化学毒剂多以糜烂性和窒息性的芥子气、光气为主,而德国早在战前就合成了毒性更强的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并加以实战化,在战时又成功制备了梭曼,在战争后期德军已经储备了12000吨塔崩,而当时美英盟军对于神经性毒剂比较陌生,也缺乏相应的防护手段,因此如果双方同时使用化学武器互殴,在防护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掌握神经性毒剂的德军显然更胜一筹。可以想象,盟军士兵如果知道德军使用了无法有效防护的毒剂时,心理上会出现怎样的崩溃反应?其恐慌效果恐怕比毒气本身更大!那么“霸王”行动成功的希望也将随着大幅降低。

使用防毒面具的德军士兵,无论化学战进攻能力,还是防化能力,德军并不逊色于对手,还略有优势。

综上所述,如果盟军在诺曼底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