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为什么要把108天罡地煞星压在伏魔殿?
可以肯定的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大唐洞玄国师隐写的是第二十代张天师张谌。这样讲有何依据呢?施耐庵为何又要让大唐的国师来镇锁一百单八天罡地煞呢?
梁山天罡地煞的“过去、现在、未来”要解答题主的问题,就得先搞清楚梁山一百单八将是什么来历,他们的“前世”是什么身份,为何被一个“凡人”制服。被洪太尉误走之后,梁山好汉又将何去何从。
却说洪太尉在上清宫住持真人的引诱下,来到了伏魔之殿。这座殿宇显得很特别,尤其是大门上重重叠叠贴着的封皮引起了洪太尉的好奇,便问住持真人,这座殿是干什么用的,为何贴着这么多封皮。住持真人告诉洪太尉: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
住持真人这句话便解答了题主在题目说明中的一个疑问,原来,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并不是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是“魔王”。也就是说,梁山好汉的“前世”是魔王。
其实,住持真人说的,还不是这些魔王的真正来历,大唐洞玄国师只是“镇锁”妖魔,而不是降服。这就好比人不是洞玄国师抓的,他只是负责把他们关押了起来。
那么,伏魔大殿地窖中的妖魔又是谁降服的呢?这个问题留待下文再讲。此处,先简要交代一下这些妖魔被放出来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也就是梁山好汉的“现在”与“未来”又是什么身份。
梁山好汉在《水浒传》中是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这个细节隐藏在宋江杀阎婆惜之后,“朱仝义释宋公明”这节故事中。宋江所藏的地窨子,实际上对应的是伏魔大殿地窖。在地窨子上面,是一张供床,供床上供奉的是“三世佛”。
所以,梁山好汉的“过去”是妖魔,“现在”是造反的好汉,“未来”才是上应天罡地煞的星君。
我们读《水浒传》不可以一种眼光去看待所有的梁山好汉,诸如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被历来看作侠义英雄的人物,都是需要“还道”修炼才能成为英雄豪杰的,他们都曾经做过妖魔的事情。
所以,洞玄国师镇锁的不是天罡地煞,而是一百零八个妖魔。而且,这些妖魔不是洞玄国师降服的。
既然梁山好汉不是被洞玄国师降服的,那么,谁又是《水浒传》中的降妖镇魔之人呢?
洞玄国师就是个看大门的接着上文继续讲。宋江家的地窨子对应的是龙虎山伏魔之殿的地窖,但是,这两处镇锁妖魔的地方却又大不相同。宋江家的地窨子上面是三世佛的供床,而龙虎山地窖上面,却是一只乌龟驮着的石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古代神话中,龟与龙、凤、麟是天之四灵,龟蛇组合就是“玄武”——“玄”字出现了。
书中交代,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因为嘉佑三年三月初三这次早朝引发的。三月初三,正是玄武大帝的诞辰——这是书中最关键的一个“玄”字。
宋江在九天玄女殿吃了三杯仙酒、三枚仙枣,受了三卷天书,天书“可长五寸,厚三寸,阔三寸”。这一组数字,正对应了嘉佑三年误走妖魔的时间——“玄”字被一再强调。
重要的事,施耐庵不止说三遍。
如此之多的“玄”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施耐庵说,龙虎山地窖中镇锁的妖魔,是玄武大帝降服的。
玄武大帝是紫薇大帝麾下战将,曾经奉命降妖除魔。《水浒传》以这个道家神话,把玄武大帝降服的妖魔“接”了过来,交给大唐洞玄国师镇锁。因而,龙虎山就是玄武大帝关押妖魔的“看守所”。
洞玄国师以及此后的张天师是无法镇住妖魔的,所以,地窖上面便是“玄武”镇压着。《西游记》中,五行山是无法压住孙悟空的,必定得佛祖六字封皮才行。所以,我说,《水浒传》才是明清小说的祖师爷。
书中以“三月初三”隐藏了玄武大帝才是真正的放走妖魔之人,这些妖魔经历了“还道”,便将成为玄武大帝的战将,完成《水浒传》的主题“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然后,便将“重登紫府”,上应天星。
施耐庵为何这样写,是有深刻寓意的。这个寓意隐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以及大明王朝的秘史。这一点,下文还将就涉及到北宋的历史,稍作解读。
上清宫住持真人在佛魔之殿的大门边,还对洪太尉说道: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
果然,洞玄国师不是降妖伏魔之人,说白了,就是个看大门的。真正镇压妖魔的是“玄武”,张天师连大门都进不去。
洞玄国师为何是大唐的“洞玄国师”玄武大帝曾经被朱元璋封为“真武荡魔天尊”,传说,此神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曾经发誓要荡尽天下妖魔。所以,《水浒传》中也以这样的传说,把梁山好汉的“过去”写成了玄武大帝降服的妖魔。
施耐庵以大唐洞玄国师镇守妖魔,并非是说梁山好汉的“过去”是在唐朝犯了事,然后才被降服镇锁的。玄武大帝什么时候都可以降魔,但施耐庵为何要让大唐时期的张天师负责镇锁呢?
查看《嗣汉张天师世家》世家可知,元至正年十三年,曾经奉第二十代张天师张谌为“冲玄洞真孚德真君”。有答题者没有仔细看,就说张谌的封号是“洞玄国师”。其实,只是张谌张天师的封号中有“玄洞”二字,这两个字之间是要断句的。
因而,仅凭“玄洞”二字是无法确认《水浒传》中的“大唐洞玄国师”就是张谌。但是,我为何可以确认这代张天师就是第二十代张天师呢?
这就需要细读《水浒传》,并且深刻领会其主题思想了。
施耐庵在“花和尚大闹五台山”故事中,隐藏了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读懂这个故事,就可以认定大唐洞玄国师就是张谌张天师。为何?
第二十代张天师是唐武宗所封,唐武宗便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皇帝。因而,张天师奉命放出妖魔,扰乱的是宋徽宗这朝皇帝,施耐庵以唐武宗的典故来谴责宋徽宗的“革佛”。
在伏魔之殿前,上清宫住持真人还对洪太尉说伏魔大殿: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按照这句话往上倒,也能确认大唐洞玄国师就是唐武宗时期的张天师。
书中的虚靖先生是第三十代张天师张继先,因为这代张天师是宋徽宗时期的张天师,所以,张继先没有在上面贴上封皮,封皮应当只贴到了第二十九代张天师这儿。从这里往上数,正好就是第二十代张天师。
施耐庵取了“冲玄洞真孚德真君”中的“玄”字,与《水浒传》所要讲述的玄武大帝故事相契合,又以“革佛”的历史找到了带“玄”字的第二十代张天师。于是,就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了妖魔。
洞玄国师给玄武大帝看大门,他的徒子徒孙们则负责看管、监督梁山好汉。然后,按照玄武大帝的指令,引导天罡地煞完成了使命,回归紫府,这才成为天上的星宿。
即便张天师是一个半仙之体,他是无法降服这群妖魔的,更不可能把天上的星宿压在伏魔大殿之中。
《水浒传》中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为什么要把108天罡地煞星压在伏魔殿?
昨天情人节,回答一半被女票拉着逛街了,今天继续。
话说宋仁宗派洪太尉上龙虎山请张天师下山降妖除魔,洪太尉三次错过张天师,结果到了伏魔殿,太尉指著门道:“此殿是甚么去处?”主持真人答道:“此乃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太尉又问道:“如何上面重重叠叠贴著许多封皮?”真人答道:“此是老祖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利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
先说一下张天师。张天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职称。第一任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乃汉相张良后人,他创立了一个道派,名叫正一道,因为入派之人都得交五斗米入派费,因此又叫五斗米道。他自称被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所以教众尊称他为张天师。张天师用大法力降服了蜀中六大魔王,将他们幽禁在荒蛮之地,为了防止这些魔王出来兴风作浪,他将天师之位和降魔之法传给了后人,因此张天师这个职称是世袭罔替的,至今据说传到了六十四代。
因此洪太尉在龙虎山上遇到的道童,就是一代天师。封印一百零八个魔王的大唐洞玄国师,也是一代天师。我们只要把历代天师之名列出来,就能知道这两位天师都是谁。
第一代张道陵,第二代张衡,第三代张鲁,第四代张盛,第五代张昭成,第六代张树,第七代 张回,第八代张迥,第九代张符,第十代张子祥 ,十一代张通,十二代张恒,十三代张光,十四代张慈正,十五代张高,十六代张应韶 ,十七代张颐,十八代张士元,十九代张修,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二十四代张正随,二十五代张乾曜,二十六代张嗣宗,二十七代张象中 。
张谌,字子坚,通儒,精于草隶,博学当时,且好道,能辟谷。唐会昌辛酉年,唐武宗召见,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将命官,辞归不受。咸通中,唐懿宗命建金箓大醮,赐金帛还山。一日,大醉而化,年一百余岁。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洞玄国师两个关键词,一是洞玄,二是国师。张谌被后人封为“冲玄洞真孚德真君”,正与洞玄二字暗合。国师是皇帝对得道之人的尊称,唐武宗崇奉道家,大力灭佛,史上三武灭佛,数他最狠,传言他就是吃了道士炼制的仙丹暴毙的。张谌身为第二十代天师,首当其冲是唐武宗第一召见对象。唐武宗还赐了他一块匾额,称他为真仙。因此这位大唐洞玄国师毫无疑问就是龙虎山第二十代天师张谌无疑。
张象中,字拱宸,生三月能行,五月能言,七岁召赴阙,赐紫衣,命嗣教,赐坐问道,大称旨,上(宋仁宗)赐宸翰,后归征君山悟竹塘结庐以居,得道冲举。(一云:年十三,颖慧非常,博通经史,尤有道术,宋仁宗召见,赐坐咨问,道法甚妙,特赐紫衣,亲洒宸翰,以镇福庭。后赐束帛金器,自后朝廷宠荐至师,承袭真人之教,终身不怠。)
洪太尉遇到的道童“虽然年幼,其实道行非常。他是额外之人,四方显化,极是灵验。世人皆称为道通祖师。”张象中七岁受到宋仁宗接见,正与书中的道童形象吻合。“道法甚妙”,正与道通祖师吻合,因此这位道童正是第二十七代天师张象中。主持真人说,从洞玄国师到如今天师,大概过了八九代,说的应该是虚数。因为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活跃在宋神宗时期,并非宋仁宗。
至于一百零八星宿为何被镇在伏魔殿,因为他们本身只是魔王,而不是天上的星宿。而张天师的职责就是伏魔的。至于为啥变成了星宿,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关注小编,下文分解。
《水浒传》中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为什么要把108天罡地煞星压在伏魔殿?
洞玄国师究竟是何大神,一时半刻还不好回答,只能说洞玄国师肯定是位法力很深的高人,这一百零捌个天罡地煞星是兴风作浪的妖魔,不镇住他们,他们会让人间无安宁之日,所以洞玄国师受了当朝旨意,使法念咒,将这些妖魔镇压,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谁曾想到,宋朝有这一劫,妖魔出现,来了个水浒一百单八将,我是识浅荒唐之测,请谅解,谢谢!
《水浒传》中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为什么要把108天罡地煞星压在伏魔殿?
洞玄肯定是高人,我们且不深究,水浒等本就是虚构也带一些神秘色彩,那我们就从其他小说论证一下,为什么要镇压这天罡地煞星
1.从封神演义看,武王伐纣,姜子牙立封神台,掌封神榜上榜者多数为截教之人,截教讲究有教无类,弟子妖魔较多,所以封神星辰星君多为妖魔之属,从他们的名字也能看出;
2.再说为什么天上的星君下凡,多做做乱为孽。西游记中也有星君下凡为妖,如奎木星君奎木狼🐺,还有一种说法凡间浊气较重,下凡转世者,真灵受朦。
3 古代王朝多信玄学,多有观星台之类预测国运的机构,如果预测要妖星乱世,请高人镇压封印之类并不奇怪。
《水浒传》中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为什么要把108天罡地煞星压在伏魔殿?
《水浒》中不乏神话道教的设定,但其道教体系多为原创人物,能找到原型的人物屈指可数。本贴将选取其中几个原型比较明显的人物细说。对于目前尚未找到原型资料的,暂时定性为原创人物,若日后有了可靠的资料再行补充。
另外,水浒作者们很可能对道教有一定的涉猎,但了解不深,所以许多道教的设定都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全真教兴起于南宋年间,宣和到靖康年间,连王重阳都还处于童年时期。但水浒中已经开始以“全真”来称呼道士了。究其原因,自元代以后,全真教在民间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全真”也就成了道士的代名词。
类似的bug,很可能是水浒的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当时比较流行的说法,并没有对道教历史进行考证造成的。这在古典小说中算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发掘出来作为资料,或者作为脑洞的素材,但没必要以此为依据来苛责作品本身。
至于大唐洞玄国师,显然没有确切的答案。这位国师属于背景人物的背景人物。一说洞玄子为唐代道士张鼎之,字台业,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世。
再从文本来源进行考察,《水浒传》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一段的文本是:“此是祖老大唐洞玄国师封锁魔王在此,……”
《夷坚丁志》卷十《洞元先生》载:沈若济,临安人,结庵茅山,以施药为务。宣和间蒙召对,赐封“洞元先生”。尝指华阳洞之东隙地曰:“死必葬我于是。”其徒以地势污下为言,不听。绍兴十五年卒。其徒用治命,掘地六尺许得石板,大书六字曰:“沈公瘗剑于此。”观者异焉。岂非先有神物告之者乎?佳城漆灯之说,信有之矣。
“洞元”字样,为严元照影宋手写本的写法,宋人因避宋帝始祖赵玄朗讳,遇“玄”辄改“元”字, 此处“洞元”应即“洞玄”无疑。据《云笈七签》卷六说:“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灵宝君即灵宝天尊,全称为“上清灵宝天尊”,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与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并为三洞教主,居天界“上清”仙境。龙虎山上清宫,正是他的香火院。
两相对照,《水浒》第一回相关情节,很可能是受《洞元先生》启发。一来,二者名号相同,都称“洞玄”;二来,两人都有预知后事的异能:或在数百年前于殿碑预凿“遇洪而开”字样,或在生前于地下预留“沈公瘗剑于此”的石板。
此外,《水浒》中众人掘地三四尺,“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等描写,也与“掘地六尺许得石板”相似。唯小说将洞玄先生说成唐代“祖老”,与《夷坚志》中这位宋代洞元先生年辈不符。不过这又是小说家活用材料的惯技。
《水浒传》中大唐洞玄国师是谁?为什么要把108天罡地煞星压在伏魔殿?
水浒中,梁山108将的出现,并非没有缘由,这一点,作者在第一回就已经说过了。
仁宗时期,天下爆发瘟疫,在范仲淹的建议下,仁宗皇帝派洪太尉到江西龙虎山请天师来禳灾。洪太尉先是被老虎蟒蛇所吓,又觉得被道通祖师所骗,所以气不打一处来。他想找人发泄,正好看到了伏魔大殿,遂不顾真人的阻止,强行让人打开大殿,挖掘石碑,放出了镇压多年的天罡地煞星。
这些天罡地煞星,被称为妖魔,其实就是后来的108将。镇压他们的人,是大唐洞玄国师。
然而,洞玄国师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镇压天罡地煞星呢?书中没有说明,下面就来说说这两个问题。
其一,洞玄国师是谁
按着书中来说,洞玄国师是唐代人,且封号中有“洞玄”二字。所谓国师,也就是道教天师,天师不是一个人,而是历代道教掌教都是叫张天师,第一任是张道陵。翻阅天师谱可以发现,二十代天师张谌的封号中,就有洞玄二字。
张谌,字子坚,通儒,精于草隶,博学当时,且好道,能辟谷。唐会昌辛酉年,唐武宗召见,赐传箓坛字额曰:“真仙观”……元至正十三年赠“冲玄洞真孚德真君”。
不过,张谌的封号是“玄洞”,而且是元代才有的这个封号,最关键的是,他并没有做官。所以,说张谌就是水浒里的洞玄国师,是很牵强的。
倒是《夷坚丁志》中提到过一位洞元先生,与水浒里的洞玄国师很像。
这位洞元先生叫沈若济,宋徽宗宣和年间被赐封“洞元先生”。他曾经指着华阳洞东北的一块地方,告诉别人,自己死后埋在这里。大家觉得那里很脏,就劝阻他,但是沈若济。后来埋葬他时,人们挖地,挖出来一块石板,上面写着“沈公瘗剑于此”。瘗,读音为义,意思是埋葬。
洞元先生事迹与水浒洞玄国师事迹很像,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元”字在宋代是避讳“玄”改写(赵匡胤祖上是赵玄朗,也有人说赵玄朗就是赵匡胤),他本来就是“洞玄”。
当然,小说不必严格符合历史,水浒中的大唐“洞玄国师”,或许是作者参考了沈若济埋剑之事,也许只是随手写就,毕竟道教典籍中常有“洞玄”二字。
其二,洞玄国师为何镇压天罡地煞星
按照九天玄女所言,天罡地煞星本来都是天上的正神,不过,后来因为星主(也就是天魁星)魔心未断,所以被玉帝罚下天界,到人间继续历练,魔心消除后才能重新回到天上。当然,下界人们的罪业也很重,所以天帝派他们去杀戮。
这108位魔君刚被贬到凡间时,洞玄国师可能不希望黎民受苦,或者说是故意如此,所以才先是镇压他们,而后又写下“遇洪而开”,让后人放出他们,毕竟他也不能违背天意。
总之,天罡地煞星是带着使命而来,所以终究会出世。洞玄国师作为高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他先是镇压,后来又放出罡煞。还有一点,洞玄国师应该算出了,在徽宗年间让天罡地煞闹一闹更合适,所以先把他们镇压一段时间。
说白了,一切都是天帝安排好的,或者说作者就是要这么设计,不然就没有后来之事了。
就好像《红楼梦》里的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与绛珠仙草(转世为林黛玉),《说岳全传》里的大鹏鸟(转世为岳飞)和赤须龙(转世为金兀术)一样,都是先有一段缘由,才有后来之事。这种神魔灵怪之事,在明清小说中非常常见,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