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达初到五台山,为何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得很高明,而且,很准确。在《水浒传》中鲁达、鲁智深虽是一个人,却是两个人,出家之前就应当是鲁达,而不是一提到这个人,便是“鲁智深”。在此,特为题主点两个赞。另外一个赞,便是题主要问的问题,为何鲁达一出家,智真长老就赐予“智深”这个法号,与住持方丈平辈。
很多读者,尤其是胡编乱造的续书《征四寇》,都认为鲁智深是智真长老的徒弟,而施耐庵千真万确写的是他们是师兄弟。但是,这对师兄弟却不同门,一个是“释智真”,一个则是“鲁智深”。
这是怎么回事呢?
智真长老预言了鲁达的未来话说来自七宝村的赵员外,带着他的“表弟”鲁达来到了五台山,准备剃度为僧,隐匿避祸。五台山所有僧众一见鲁达,便一齐劝说智真长老不要收留这个“形容丑恶,貌相凶顽”的人,以免日后累及山门。
合寺僧众集体反对剃度鲁达,智真长老也心存疑虑,或是为了说服僧众。于是,智真长老决定神游五行之外,考察鲁达的“前世今生”。书中写道,智真长老点上一炷香,上了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
一炷香燃完,智真长老便“回来”了。考察完毕,智真长老对僧众说: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智真长老去哪儿了?从这位高僧的话中可知,他一定去了道家紫府,查看了梁山好汉的“花名册”,或者是大唐洞玄国师留下的那块石碣,知道鲁达是“上应天星”之人。而且,长老还“阅读”了鲁达此后的故事,知道他“正果非凡”。所以,坚定的说,此人今后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
智真长老语气十分强硬,叫僧众只管剃度鲁达,而且,记住本长老的话,日后必然验证。这好像是如今的“立帖为证”,鲁达的故事就得按照智真长老的预言展开了。
长老的决定无人再敢反对,五台山便为鲁达举行了剃度仪式。智真长老亲自“操刀”,为鲁达剃度。书中写得极有意思,说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说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这就奇怪了,刚刚剃度,鲁达的法号便是“智”字辈,与智真长老齐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便是“智深”这个这个法号隐含了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预言。
鲁智深为何叫“鲁智深”鲁达剃度,入了佛门,智真长老也赐予了法号,鲁达的法号就叫“智深”。而且,智真长老自始至终都是这么称呼他的,从来就没有叫过“鲁智深”。
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称呼才是正确的,入了佛门,就是释家弟子,怎么能称俗家姓氏呢?李叔同入了佛门,就是弘一,弘一就绝对不能叫“李弘一”。所以,“智深”就不能叫“鲁智深”。
那么,施耐庵这么写,是他不懂宗教吗?绝对不是。
通过细读文本,我发现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的故事,就发生在宣和元年(1119)的二月。书中有两处细节,交代了这个故事的具体时间。一处是点明了五台山忽然暴暖,正是二月天气。另一处则是以鲁智深禅杖的重量告诉读者,从嘉佑三年(1058年)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正好是六十二年。
为什么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代背景就是宣和元年二月呢?因为,这一年的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关于革佛诏这件事,在《水浒传》中有更多的细节隐写,本回答只讲一点,这一点与“智深”为何叫“鲁智深”有关。
“革佛诏”中有一条,说的是“佛改大觉金仙……僧为德士,……称姓氏”。就是说,释迦摩尼佛降为道教的“大觉金仙”。顺便说一句,我从“革佛诏”中破解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师父之谜,吴承恩说,菩提老祖其实就是“大觉金仙”。
既然释迦摩尼佛都变成了道家的真仙,释家也就不存在了,僧人就要改称德士,要像道士那样以姓氏相称。所以,“智深”就叫“鲁智深”。
鲁智深定制完禅杖,又吃了顿狗肉,又以狗腿大闹五台山。宋徽宗属狗,而铁匠铺的掌柜又叫做“待诏”,是皇帝身边的人。所以,施耐庵在这个法名中,隐藏了宋徽宗“革佛”的历史。
那么,“鲁智深”与智真的预言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称姓氏”,那也是与智真长老平级啊。
鲁智深的非凡正果是什么智深与智真平级,后来又出了一个智清,是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是三个师兄弟,而不是师父、师叔与徒弟、师侄。大相国寺是皇家寺院,做到这个寺院的住持长老,是需要与众不同的“正果”的。按照智真长老的预言,鲁智深一定会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长老。
所以,智深不仅与智真平辈,还要取代另一个“智”字辈的师兄。谁让智清说智真好不晓事,为难、打压智深呢?
却说鲁智深“遇林而起”,离开了相国寺,与杨志联手打下了二龙山。这个故事的回目叫做“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其实,这其中有讲究。
杨志是道家的“妖魔”,鲁智深也是同样的出身,都来自伏魔大殿的地窖。但是,鲁智深这个时候又入了佛门。于是,这回书的书目讲的就是佛家“智深”打下二龙山,赠予了道家的妖魔,而道家的妖魔夺了宝珠寺,让佛门弟子做了这个寺庙的住持方丈。
简而言之,二龙山隐喻的是北宋最后两代皇帝,因而,“宝珠寺”就是皇家寺院。这是鲁智深“非凡正果”的预演,毕竟是上山落草,花和尚做的是草台方丈。
而从《水浒传》前七十回书的伏线来看,鲁智深将继续按照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重复演绎“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的传奇故事。
续书《征四寇》中说到了宋江征辽后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却称鲁智深为“徒弟”,真的有点搞笑。而且,这个假冒伪劣的智真自己打脸,否定了前一道偈子,像街头算命先生那样,又“预言”了一次鲁智深的前程。如此高僧,能有两道偈子吗?
这个假智真所“预言”的鲁智深浙江坐化,绝对是胡扯,这一点,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写到了。至于这道佛偈是如何胡扯的,此处只讲一点。
《水浒传》现在只剩下前七十回,后面的故事都是续书。而在续书的“征四寇”之中,征辽是最后一个续书故事。所以,在原续书中,根本就没有智真长老的第二道佛偈。
上面讲了鲁智深的正果就是做到了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回顾智真长老的“立帖为证”,这岂不就是“汝等皆不及他”吗?
五台山所有的僧众都不及鲁智深的正果,只有智真长老自己能够与“智深”平级。这就是鲁达刚刚进五台山,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的原因。
“智深”与智真平级,这是没有说的。但是,鲁智深的本真却是一个道家“妖魔”,他也可以“称姓氏”。因而,鲁智深在验证佛门正果的同时,还得与道家一百单八个“妖魔”一起,“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也就是说,鲁智深将按照攻打曾头市故事的预设,与杨志、武松等梁山好汉携手,在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手下攻打幽州、抗击金兵(历史中的“招安巨寇”杨志就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选锋首,攻打过幽州也抗击过金兵)。然后,修得正果,回归本位,去做他的“天孤星”了。
鲁达初到五台山,为何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
二者皆为真佛,故虽有师徒名份,却是同辈称谓。
鲁达初到五台山,为何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
花和尚鲁智深,武艺高强,马战步战功夫都很高明。步战打平杨志,马战与呼延灼不分胜负,其实力不输五虎将,也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马步功夫都厉害的头领。但是,谁传授了他武艺,其师父是谁?作者并没有说,按情节来看,可能是鲁达在军中所学。
不过,鲁智深有一位师父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智真长老。
鲁智深原名鲁达,因为三拳打死镇关西,不得不逃亡江湖。后来,受赵员外帮助,鲁达决定在五台山出家,以躲避官司追捕。在五台山上,鲁达被赐名“智深”,这也是他的法号。当时,住持是智真长老,属于“智”字辈。
按理说,鲁达出家,应该是小辈,至少应该比智真长老低一级。可是,为何他才出家,就得了“智深”的法号,与智真长老平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是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水浒之前已经有“鲁智深”
在梁山一百零八将中,很多都是施耐庵原创的角色,但也有不少是之前就有的人物,比如宋江、武松、孙立、杨志等。鲁智深也是,在水浒之前,他就已经出现,而且名字就是“鲁智深”。
比如在南宋话本底稿《大宋宣和遗事》中,三十六名天罡院猛将,就有鲁智深,其身份就是和尚,而且绰号也是花和尚。无论是姓名、身份还是绰号,都和水浒一样。不过排名稍有不同,这时期鲁智深排名第二十七。
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判,亦来投奔宋江。这三人来后,恰好是三十六人数足。
不仅《大宋宣和遗事》有提到,同时期(南宋)龚开所著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也提到了鲁智深,排名第十二,其绰号是花和尚,身份也依然是和尚。其赞词是: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
龚开生于南宋中后期,他在序言中说,他年轻时就听过宋江等人等事,只是不知道真假,所以没敢写。后来看到《东都事略》中的记载,这才确定宋江等人确实存在,且他们横行河朔、数万官兵也不是对手,可见他们必有过人之处。据此,他写了宋江等三十六人及其赞词。
据此可知,可能在南宋初期,就已经流传宋江、鲁智深等人及事迹了。
也就是说,鲁智深不是施耐庵所原创,他是承袭前人的基本设定,包括排名、身份、绰号和姓名,这才写了鲁智深。只不过,鲁智深的事迹较之前更丰富了。
其次,智真长老预测过鲁智深命运
当然,或许你还会问:如果水浒之前就已经出现鲁智深,这无法改变,那作者也可以把智真长老法号辈分提高一级,以区别鲁智深啊!为什么作者不这么做呢?
的确是这样,如果说鲁智深名号不能改,那作者创造智真长老这个角色时,为什么不把他辈分提高一级呢?或者说,作者为什么非要鲁智深和住持一个级别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智真长老预测了鲁智深的命运,知道鲁智深日后必成正果。
早在鲁达出家时,五台山的和尚都不愿意。当时,智真长老力排众议,非要给鲁达剃度,就因为他知道鲁智深上应天星,日后必定能成正果,其修行甚至不在自己之下。
(智真长老)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其实,智真长老也不是凡夫俗子,他不仅佛法高深,而且也是神子圣人级别的和尚。在给鲁智深剃度之前,他“入定”一炷香功夫,然后才说鲁智深上应天星。入定之时,就是他窥测天机和鲁智深命运之时。
后来,在第九十五回,作者还特意交代智真长老是高人。
话说五台山这个智真长老,原来是故宋时一个当世的活佛,知得过去未来之事。数载之前,已知鲁智深是个了身达命之人。
可见,智真长老是个活佛,他能知道过去未来之事,也能得知鲁智深的命运,更知道鲁智深以后能成正果,修成正佛。既然知道这些,智真长老怎么可能会高高自居呢?所以他才让鲁智深和自己平级。
在作者的设定中,鲁智深这样行侠仗义的人,就是要修成正果。所以,虽然前期他杀人放火,但都是做好事,都是为了修行,他救金翠莲、打恶霸郑屠、打周通、救林冲、杀邓龙,聚拢杨志、武松等豪杰,刺杀贺太守、救史进、打翻方腊等,都是其功果。
既然鲁智深如此正义,作者也不愿意让智真长老高其一级。所以,作者才没有让智真长老法号高于鲁智深。
一些题外话
关于水浒,近年出现了索隐派。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联系,硬是能把普通的一件事、一个角色,说出高深的历史和道理,这种解读,实在是太过度了。
比如:“鲁智深”这个称呼不对,因为不能用姓和法号作为称呼,正确说法是“智深”。这暗示很多,甚至说出宋徽宗“革佛”的故事。
实际上,姓和法号加在一起作为称呼,完全没有问题。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早受戒朱士行,他法号“八戒”,也可以称之为“朱八戒”。有着“汉人出家第一人、撰写经书第一人、翻译佛典第一人、修庙建寺第一人”等荣誉的严佛调,本来只是叫严调,出家后在名字里加了个“佛”字。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俗姓陈,法号玄奘,号三藏。但是,他也可以叫“陈玄奘”。唐僧自己都说“法名唤做陈玄奘”,有时还说“贫僧俗名陈玄奘”。由于被赐姓唐,所以有时候还可以称为“唐三藏”,这也是姓加法名。
显然,姓加法名连在一起称呼是很正常的事。至少,在明清小说中,是很正常的事情。
还有说鲁智深吃狗肉代表宋徽宗(属狗),铁匠铺人叫“待诏”,暗示他是皇帝身边的人。这种说法,也很离谱。
因为,在水浒的世界中,和尚一般不吃狗肉。比如鲁智深下山时,有人就说“我怕你是出家人不吃狗肉,因此不来问你”。此处,是表现鲁智深不遵守佛家清规,所以作者写他吃肉喝酒,尤其是突出他吃狗肉。
后来,鲁智深在桃花山下,也强调自己“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
铁匠之所以叫“待诏”,是一种尊称。
唐代时,有专长的人才,如画匠、医生等人,要在翰林院供职,随时等待皇帝召唤。后来唐玄宗还设置了翰林待诏的官职。因为随时等待诏命,所以这些人才后来就称为“待诏”。
后来到了民间,那些手艺人,比如铁匠、剃头匠、泥瓦匠等人,也都被尊称为“待诏”,取其随时待命而被召唤而已。。这一点,就像当时卖茶水、酒水、擀面的人被成为“博士”一样,就是一种客气的称呼罢了。
铁匠叫待诏,就暗示他是皇帝身边的人?当然不对。否则,鲁智深去喝茶,还遇到了茶博士,难道说这暗示茶博士也是皇帝身边的人?没有这个道理。
至于所谓的“水浒七十回之后是续书”“征四寇是续书”,更是无理取闹。且不说目前没有权威证明“征四寇”属于续作,即便是,这么多年来也早已和水浒融为一体。除非研究版本和成书时间,否则都要一体化讨论。
据聂绀弩、侯会等名家考证,水浒前十三回也是天才文人所增,难不成这部分也要去掉?如果这么看水浒,那可能只有招安的十回篇目,才最接近古本。这样分析,那干脆别看水浒了。
鲁达初到五台山,为何就能得到一个与智真长老平辈的法号?
《水浒传》里,鲁达打死镇关西,为了避祸,到五台山出家为僧,法名智深。
寺庙里,每代弟子都有一个通用的字,例如少林寺的福裕禅师确立了传承谱系,计有七十辈,如下: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静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少林寺僧人来自五湖四海,“七十字诗”传承谱系,每个少林僧人都能脱口而出。僧众出外参学,一说出自己的法名,就知道他是哪一宗的哪一辈。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他是永字辈,其徒弟释延王是延字辈。
五台山智真长老,是鲁达的师傅。按理说,他收一个徒弟应该比他矮一辈才是,可是智真长老给鲁达剃度后,赐名“智深”。
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而说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智真和东京大相国寺智清禅师是师兄弟。智深显然也和师傅是一辈了。
那么智真为何给鲁达取名“智深”呢?
第一,鲁智深有来历。在是否让鲁达出家的问题上,五台山大和尚一致认为:“却才这个要出家的人,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说,他要看看鲁智深的来历。看完之后,长老对众僧说道:“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在智真长老看来,鲁达上应天星,他的师弟和徒弟等人都没有鲁达有造化,自己和鲁达将来一定会殊途同归。于是他和鲁达名为师徒,实为兄弟。
第二,智真长老给鲁智深指点迷津。鲁智深不是久居五台山的和尚,他的造化在江湖,在战场,不在寺院。智真长老给了鲁智深两回偈语。
- 第一回,他告诉鲁智深如何笑傲江湖。
第4回,智真长老介绍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临行前他给鲁智深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争斗厮杀。赤松林、林冲、野猪林、万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财富。桃花山、二龙山、乌龙岭、琳琅山。
遇水而兴:遇到水就兴旺发达。水泊梁山。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终止完结。宋江,钱塘江。
- 第二回,告诉鲁智深如何建功立业,如何功成身退。
第89回,鲁智深征讨辽东凯旋的途中,重访五台山。
智真长老唤过智深赠他四句偈:“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逢夏而擒”:生擒夏侯成;
“遇腊而执”:活捉方腊;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听到钱塘江潮信,圆寂。
鲁智深虽然不学佛法,但是有慧根。他听到六合寺师傅介绍钱塘江潮信,又看潮起潮落,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
鲁智深写了一篇颂子,在法堂上拿一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禅床上,自己坐化了。
他留下的纸上写道: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佛门中人修的是坐化,可是许多人无法达到坐化的境界。鲁智深能坐化,修成正果,说明他的造化的确比一般僧人大。
结语:智真长老是得到高僧,他知道鲁智深来历非凡,未来定有正果,他们的造化相同。因此他赐给鲁达一个智深的法号,没有让鲁智深比他低一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