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是我读《水浒传》感到最困惑的一个问题。我的困惑倒不一定是说那么多正义之人被陷害,而最坏的高俅却没有死。而是高俅在《水浒传》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假如以施耐庵的故事一直写下去,高俅会死掉吗?
而且,从历史真实看,高俅与蔡京、童贯不是一伙的。在《水浒传》中所隐写的一些历史大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导致北宋亡国的历史事件,施耐庵对蔡京、童贯的抨击,要远甚于高俅。《水浒传》中,反《水浒传》“替天行道”主题的,是以宋徽宗为首的蔡京。童贯,而不是高俅。
那么,高俅这个形象会不会在《水浒传》七十回书之后,被施耐庵反转呢?
历史上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高俅《宋史》中,没有高俅的传记,但却可以从其他纪传里,大致梳理出高俅的一些履历。比如,《宋史·徽宗本纪》就说:“(政和,1117年)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
这一处记载,《水浒传》与之高度対榫。施耐庵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上任的第一天,就拿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立刀扬威,此后又陷害林冲,逼鲁智深逃离东京大相国寺。
王进夜走延安府,引出了史进,史进引出了鲁达。鲁达打死郑屠,到五台山出家,然后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时间是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这一点,我在解读鲁智深的故事中多次讲到,禅杖的重量意味着从嘉佑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正好是六十二年。
从政和七年,到宣和元年,大致就是王进、史进、鲁达故事所花费的时间。
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之所以发生在宣和元年,是因为这一年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而引发宋徽宗“革佛”的一大推手之一,就是蔡京。《宋史·蔡京传》说:“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政和七年六月,“以明堂成,进封蔡京为陈、鲁国公”。
因而,鲁智深大闹五台山,针对的是宋徽宗,同时,也隐射了蔡京。
这是政和七年及以后的北宋历史,高俅与史实相符的,大致就是做到了“殿帅府太尉”。那么,此前的高俅是不是《水浒传》所写的那样,半年时间就被宋徽宗抬举到了这个官职上呢?肯定不是。
《挥塵后录》中说,高俅原本是苏轼手下的小吏。东坡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小秘书,因自己宦海飘蓬,担心影响高俅,就把他推荐给了小王都太尉王诜。确如《水浒传》写的那样,王诜又把高俅送到了端王赵佶那里。赵佶做了皇帝,便开始提拔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从宋徽宗登基起,到政和七年,总共只有十七年时间。《宋史·徽宗本纪》证实,宣和四年,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封昌国公,大致就是有了宰相的名份了。此时,高俅确实是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努力。
《水浒传》似乎压缩了高俅的做官时间,但是,施耐庵所讲的半年时间其实是一个文学表述。因为,书中并没有提到宋徽宗是什么时候登基的,说高俅坐火箭升官,施耐庵写错了,却无法指责作者的文学表述。
此后,高俅在前七十回书中还有派呼延灼征讨梁山的故事。然后,高太尉便暂时退出了《水浒传》。
施耐庵的《水浒传》到梁山大聚义时就结束了,从前七十回书探轶,梁山好汉还会有更精彩的故事。梁山的故事会继续,高俅还不会不出场呢?施耐庵会不会写梁山找高俅报仇,高俅又是怎样死的呢?
高俅会不会在《水浒传》中反转尽管金圣叹否决“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是《水浒传》的总纲,但是,施耐庵在这回书中肯定阐明了《水浒传》的主题,而且,预告了这部书将写到什么时候,后面还有哪些重大的故事,以及梁山好汉的结局。
却说宋江出了九天玄女庙,被两个青衣女使指引,看到了北宋灭亡的最后两个历史大事。这两件大事,就是宋徽宗镇江复辟所引发的皇权之争(二龙相戏)、靖康之难宋徽宗、宋钦宗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也就是说,《水浒传》的故事将写到北宋灭亡的时候。
两个青衣女使把宋江推下了石桥,等于是梁山好汉参与了这两件历史大事,首先是与宋徽宗镇江复辟有关——两个青衣女使暗喻的就是策划宋徽宗复辟的童贯、蔡攸。
那么,历史真实又是什么呢?高俅在“二龙相戏”、“二龙戏水”的大事件中,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纪事本末》中说,童贯、蔡攸裹挟宋徽宗南渡,命高俅率三千禁军扼守泗州,截杀不愿难逃、试图返回汴京的将士官吏。高俅并不从命,但又无可奈何: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由此可见,高俅与蔡京、童贯一党并非一路人,续书《征四寇》说高俅也是“四贼”之一,毫无历史依据。别说“四贼”,就是北宋“六贼”,同样没有高俅的大名。
此后,高俅托病率兵回京。靖康元年五月,“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宋史·钦宗本纪》)”。
所以,七十回后梁山故事至少在“二龙相戏”时,有与高俅交叉的可能。而以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以及其他情节看,梁山好汉将在镇江再度造宋徽宗的反。然后,回师参加汴京保卫战,直到北宋灭亡。
从这个历史事件看,高俅会不会反转呢?梁山好汉会不会支持高俅,从而反对宋徽宗复辟呢?
九天玄女的“天言”是真是假题主所问,大致说的是续书《征四寇》的高俅。在写到梁山好汉的结局时,续书罔顾历史与施耐庵在前七十回书的伏线,说宣和六年左右,高俅是“四贼”之一,联手蔡京、童贯、杨戬继续陷害梁山好汉。宋江等人都死了,高俅却还活着。
从上面的文章中分析,宋江及梁山好汉绝对不会死于宣和六年,而是要战斗到北宋灭亡之后。此时,高俅已经死了。
上文提到,在梁山二次造反时,立场是与高俅高度一致的。那么,有可能这个高太尉会反转了。这样的推测,施耐庵支持吗?
还是回到《水浒传》的总纲来说事。宋江在玄女殿受了三卷天书,九天玄女还以四句“天言”告诫宋江,说的是:“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外夷及内寇,处处见奇功”。
我认为,九天玄女这四句“天言”极有可能是出自施耐庵之手,只不过被续书作者篡改了。篡改的倒不是这四句话,而是反转了《水浒传》的原著故事与原著精神。怎么讲?
以“外夷及内寇,处处见奇功”来讲,这两句经历了几次篡改,因为先后插入田虎、王庆、征辽事,所以,不断的改写这两句。
《水浒传》遭遇大明王朝腰斩后,九天玄女的“天言”就没了下文。后面的文人陆续补写故事,补一个故事改一次“天言”,于是,就有了很多种版本。
其实,施耐庵写的“外夷及内寇”,大致讲的是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故事。梁山好汉招安后,先去打方腊,然后北上攻打幽州,最终,抗击金兵。所以,这两句“天言”是以这些故事来“应验”的,绝不是续书所写的神剧。
而“遇宿重重喜”在前七十回书中已有初步验证,讲的是吴用赚金玲吊挂,大闹华山的事。至于宋江是否借助宿元景而得以招安,那是续书说的,施耐庵恐怕不会这样写。
“逢高不是凶”并非说的是高俅征讨梁山,不会给山寨带来凶祸。假如是这样写,那么,害死宋江等梁山好汉,怎么就不是“凶”呢?
所以,结合“二龙相戏”的故事,以及历史真实,高俅这个角色极有可能反转,梁山二次造反,与高俅的立场一样,便不是“凶”了。
那么,高俅陷害那么多人,难道最终会变成好人吗?
这一点,还得从头说起。
《水浒传》隐写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林冲的故事中,有一个被很多读者诟病的情节,这个情节就是林冲在沧州道上出卖了鲁智深。
林冲的出卖是施耐庵写得很清楚的,再辩驳都没有用。但是,施耐庵说的是、鲁智深“遇林而起”。因为林冲的出卖,高俅逼迫鲁智深上了二龙山,做了宝珠寺的住持方丈,又“遇山而富”。
从林冲的故事中,施耐庵是如此的反转坏事的,也是如此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梁山好汉不是一出场就是侠义好汉,而是妖魔,做了很多妖魔的坏事。
可以说,梁山一百单八将都不是什么好人,经历“还道”后,才走上“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之正道,成为侠义英雄的。
那么,高俅会不会也是这样一个可以反转的角色呢?
这倒不是说高俅此前的作恶就可以原谅,反倒是让梁山好汉“遇高而起”,而是相对蔡京、童贯等人来讲,高俅并非《水浒传》的大奸大恶之人。为何?
简单的讲几件事,来看看《水浒传》中到底谁是最大的奸佞,谁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乱臣贼子。
施耐庵认为,北宋末年宋徽宗失道,引发了江湖好汉的大聚义。而导致北宋速亡的,则是“宋金海上之盟”,联手金国攻打辽国,金兵因此勃发狼子野心,入侵北宋。
首先,鲁达是“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个官职本身就是作恶多端、鱼肉百姓的镇关西。历史上,童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鲁达的故事中,就隐藏着童贯的影子。
在渭州城,鲁达遇见了“金二”。为何施耐庵把金翠莲的父亲叫做“金二”呢?对看梁山好汉攻打曾头市的故事,原来,这个“金二”指的就是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金国的王子。
这个金国的王子叫斡离不,也就是完颜宗望,此人正是灭掉北宋的元凶之一。斡离不就是金国的二王子,施耐庵以“金二”来隐写这个灭掉北宋之人。
鲁达与金翠莲父女的故事,还牵扯到赵员外,这个赵员外很明显隐喻的是宋徽宗。把这些符码连起来,施耐庵的寓意便十分清楚了。关于这些隐喻,我在其他文章中有多次解读,此处略去不讲。
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起因都是因为来自涿州的盗马贼段景住。涿州在当时是辽国属地,段景住就是辽国的汉人。施耐庵这样写,非常如何历史真实。引发金国人进攻北宋的,就是一个辽国的汉人马植。
所以,段景住是盗马贼,两次因为马匹而引发了梁山对金国人的作战——这不就是马植投奔童贯,开启了北宋速亡的历史吗?
马植的平辽策虽然得到宋徽宗的极力赞同,但是,反对派也不在少数。反对派中,就有高俅。
《水浒传》中的很多细节,都暗藏着历史真实,施耐庵所主张的“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针对的就是金兵入侵。所以,以《水浒传》的主题来衡量人物,童贯一伙才是书中的最大坏蛋。
那么,高俅呢?我觉得有可能在七十回书之后,梁山好汉“逢高不是凶”,这个角色是有可能反转的。
因此,高俅之死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但是,高太尉肯定不会是续书那样,与蔡京、童贯沆瀣一气,继续变本加厉的残害梁山好汉。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谢谢,
水浒传是历史名著,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太多不公平,以及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真实写照。阐述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社会现实。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高俅是个投机钻营、情商极高的人物。据《水浒传》记载,高俅原来是京城饭店打杂人员。但是他踢球的球艺特别高,有一次当朝皇帝的太子也就是宋徽宗玩球路过饭店,宋徽宗拿着球领着几个太监正兴趣的踢球,一不小心把球踢到高俅头上。这时高俅认为是机遇,大显身手的用尽浑身解数,在太子面前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球艺。深受太子的喜欢。从此高俅就成了太子的红人,经常进朝内教太子练球。
后来皇帝身亡太子接班成为北宋皇帝,这时高俅就被宋徽宗招入朝内,进而成为当朝高太尉。在朝内一手遮天,制造了无数的冤假错案。
题主提问为什么高俅不死,正义的人都死了。其实这都是宋江的过错。在高俅帅官兵围剿梁山时,被梁山好汉们活捉,本应该把长期与梁山作对的高俅就地正法,可是被宋江放虎归山。给梁山好汉们日后埋下了被一一迫害致死的伏笔。
综合上述是为啥正义的人有的被陷害致死,有的自杀,有的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不死的原因。
∵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正邪势不两立,如同水火一样无法相容,凡是正义之人、忠臣之士,他们天生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正不阿的本性,他们不屑于阿谀奉承那些权贵,他们不会溜须拍马屁,不会见风使舵,不会趋炎附势。他们只会为正义的事情、只会对社会上不公平的事,只会为那些被恶势力欺压的弱小群众,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或拔刀相助。这难免就会得罪那些小人或官府中的权势人物和那些恶势力,因此就会遭到他们的忌恨,遭到它们的陷害和报复。
奸臣自古以来都有一个共性,自私自利贪生怕死,为了活命它们可以毫无人格、毫无尊严、像一条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求活,为了活命它们可以出卖一切,包括个人的灵魂。它们一生的精力都用在钻研权术上,钻研如何取悦皇帝、取悦权贵,钻研如何害人、如何往上爬,钻研如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这就是像高俅这样的奸臣如何会比那些正义之人、忠臣之士更能苟活的原因所在,但也是它们之所以会被历代人民所唾骂,成为遗臭万年的奸臣的原因所在!!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这非常的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高俅是北宋末年的权臣,在《水浒传》中高俅能上位,完全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好靠山,也就是宋徽宗。高俅没啥本事,就是一个地痞无赖,踢球踢得好,刚好对赵佶的胃口,在赵佶登基后,高俅也得到了抬举。
向高俅这种一无长物的人,怎么才能把位置坐稳,方法很简单,广罗党羽,打压异己,所以高俅一上台就搞王进,不只是因为王进得罪过高俅,也是高俅要在太尉的任上立威。
越是像高俅这样的人,“小人得志”后,眼里越是容不得“沙子”,可能也有不少读者会有同样的疑惑,高俅已经官居太尉,为啥非要和林冲这样的底层军官过不去呢?其实高俅没那么恶趣味,主要林冲把高衙内揍了,高衙内是借着高俅的势才这样为虎作伥的,高俅绝不容许自己的权威被反抗,所以才会被大费周章的搞林冲。
而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昏君,他身边聚集的这群人,都是些对他唯命是从,阿谀奉承的人,高俅,童贯都是靠着奉迎宋徽宗逐渐手握大权的,皇帝就是他们最大的靠山,只要他们不互相倾轧外,谁能动得了他们呢?
而正义之人,就比如鲁智深,他们本身就比较憎恶高俅之流,所以自然不愿意和这些人同流合污,向林冲,杨志虽然对这些贪官污吏,对朝廷不满,但是在他们落草为寇前,也绝不敢对上司们翻脸,很多人只能委曲求全,但是自己不反抗,心怀不轨的人就不会来陷害自己吗?
有些时候,也许和陷害自己的人无冤无仇,甚至还有恩于陷害自己的人,比如林冲和陆谦,但是在名利面前,出卖良心的人比比皆是,而往往受害的就是林冲这类委曲求全,武松这一类“正义”之士,而高俅这一类人却成了斗争中的获利者。
《水浒传》中正义之人要么被陷害而死,要么自杀,要么出家,但为什么奸臣高俅没有死?
《水浒传》里所谓的“108将”(加上晁盖和王伦110人)称得上“正义”的也就十个左右,他们有小部分还是被俘虏和哄骗上山的。所谓的“农民起义”更是无稽之谈,里面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农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