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这件事情在《水浒传》中有暗示,按照施耐庵的说法,我十分怀疑建文帝自焚、失踪是一场大阴谋。
这场阴谋又是什么呢?
明史说,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明史·恭闵帝本纪》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1402年,即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六月乙丑,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放燕兵进城。经历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攻破南京城而宣告结束。此时,建文帝去哪儿了呢?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燕兵进了城,皇宫之中便起火了。朱棣立即派人去宫中寻找建文帝,但却没有找到,只在大火中找到了皇后的尸体。从这则记载来看,似乎是说建文帝失踪了。
但是,一定要咬文嚼字来审读这则记载,却发现建文帝下落写得十分隐涩,并没有说建文帝就是失踪了。
“帝不知所终”,终,就是终结的意思,在此处就是“死”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建文帝有可能死了,但不知死在了什么地方。宫中起火,不一定就意味着建文帝被烧死。而没有在大火中找到建文帝尸首,同样也不能判定建文帝趁宫中失火,一片混乱之际逃走了。
建文帝的生死,因为“帝不知所终”而成谜。假如建文帝是失踪了,张廷玉为何不写“帝不知所踪”呢?
这其中便有一种可能,建文帝是被杀掉了,但不知是如何被杀掉的,在什么地方被杀掉的。或者,大火中也找到了建文帝的尸体,但却被隐藏了。
这就有可能解释题主的提问,无论建文帝自焚,或是在皇宫坐着,都是“终”了。那么,在皇宫坐着的建文帝就只有一个人能要他的命,这个人就是朱棣。
搜寻无果,朱棣却“始释疑”随后,《恭闵帝本纪》又说: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思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建文帝是否被找到,《明史》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后来,有一个叫胡濙的人奉命去寻访建文帝。永乐五年,胡濙拿着皇帝的御制文书,请仙人张邋遢,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建文帝的行踪。其结果,也是毫无音讯。
永乐十七年之后,胡濙先后到江浙、湖、湘等地任职,一直都在秘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永乐二十一年,胡濙还朝,这次,大概得到了建文帝的去向信息,胡濙便连夜谒见朱棣: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朱棣似乎有虚张声势之嫌。全国大范围的搜寻,遍至“天下州郡乡邑”,竟然只得到建文帝“蹈海去”这三个字。此后,又派郑和下西洋,数度寻找。郑和是肯定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但是,朱棣却因此放下了心中的疑惑。
《明史·胡濙传》虽说是“隐察建文帝安在”,但其动静之大,绝非“隐察”,而是大张旗鼓的造声势,寻找建文帝。
由此,也有一种可能:建文帝早就被朱棣杀掉。或者,因为大火被烧死。为掩人耳目,便诡称建文帝逃走了。二十一年过去了,建文帝的生死之谜早已不再影响朱棣的帝位,于是,便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郑和下西洋恐怕并不一定是真正为了寻找建文帝,这段影响巨大的航海史,起始于1405年,终结于1433年。说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而且,朱棣也释疑而不再挂怀了。那么,宣德皇帝为何还要继续派郑和下西洋呢?难道也是为了寻访建文帝?
所以,《明史》的记载也留下了历史谜团。恐怕建文帝早就死于靖难之役,朱棣为了掩盖这一丑闻,推脱自己“弑君”谋反的罪名,便虚张声势大张旗鼓的制造了建文帝出逃的舆论。
所以,即便是朱允炆坐在宫中,朱棣也敢杀他。
《水浒传》是怎么说的“三打祝家庄”的故事,隐写的就是“三打朱家庄”。靖难之役总共打了四年,经历了多场战争,用“三打”来形容实不为过。而且,施耐庵以“栾廷玉”这个角色,隐写了建文帝的下落。
栾廷玉,实则“銮廷玉”,否则,施耐庵为何给这个人物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水浒传》中,栾廷玉的兵器是长枪和飞锤,但他的绰号是“铁棒”。这种文不对题的写法,在《水浒传》中有很多处,都是隐写了文本以外的故事。
铁棒,其实就是“天棓”,说的是天棓星,是帝王前驱、挑起战事的星煞。
梁山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是栾廷玉的师弟孙立做内应。孙立,孙子被立为皇帝,由此而引出了“天棓”,挑起了战争。
祝家庄被攻破时,庄内火起。而在祝家庄内起火之前,栾廷玉从正西北杀了出去,之后,就神秘的消失了。
战斗结束后,宋江说了一句:“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但是,十分奇怪的是,宋江非常喜欢栾廷玉,却为何没去寻找他的尸体呢?《水浒传》中的栾廷玉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就是建文帝“不知所终”的写照吗?
更为奇怪的是,宋江对祝家庄发起总攻,安排了东西南北四路兵马,分别攻打前门后门。东、南、西三面的梁山队伍都有主将、副将带兵,但是,北面却没有提到是谁在此攻打。
其实,北面这路人马,施耐庵是“为尊者讳”,以春秋笔法隐去了真相。
朱棣最是信奉北方真武大帝,甚至以此自喻。而北京就是大明王朝的北大门,处于玄武大帝的方位。
《水浒传》“误走妖魔”的故事把时间写得十分具体,其中,“三月初三”就是北方真武大帝的诞辰。
种种隐写表明,梁山北面攻击部队没有写将领是谁,其实,就是为“朱棣讳”,施耐庵用了如此春秋笔法。
那么,栾廷玉又为何是从正西北杀出呢?对照南京——北京的方位,北京不正是南京的正北偏西方向吗?
还有一处写得很古怪。祝家庄四周并没有大河,或者比较宽的水域。但是,宋江却派出了张横、张顺、李俊、阮小二等水军头领为副将,这难道不是出海寻找建文帝的隐写吗?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如此隐写了靖难之役南京被攻破的秘史,结合书中其他方面的隐写信息,比如,朱棣装疯、建文帝削藩,等等,“栾廷玉”的生死之谜,其实就是在揭秘建文帝的去向。
施耐庵说,“只可惜杀了栾廷玉哪个好汉”,大约,建文帝恐怕真的是被杀掉了。
祝家庄起火,栾廷玉失踪,这简直就是在写实。
当然,《水浒传》所讲的故事,也是施耐庵的一家之言。然而,这一家之言却十分值得重视,恐怕,《水浒传》的作者就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所以,无论建文帝是死于大火,或者是坐在宫中,朱棣都敢杀他。但是,朱棣却不敢公开宣称建文帝殁于战火。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建文帝可能跑了,也可能是自焚而亡。不过这不重要。当时不管朱允炆怎么着,他没自焚也好,不逃跑也好,只要他活着被朱棣活捉,必然是个死。因为史料中对朱棣继位的记载,非常有内涵。
根据史料记载,朱棣初进南京时,城内乱成一锅粥,为了抢占先机,朱棣把兵马分成了四部分:其中实力最强的一队被派去镇压以徐达大儿子徐辉祖为首的抵抗势力;第二队派去天牢释放被建文帝拘押的几个王爷;第三队被派去皇宫,“保护”建文帝。
至于第四队则由朱棣自己亲自带队,作为战场的预备队。
三队人马派出后,镇压抵抗势力的一队进展非常不顺,因为徐辉祖死不投降,跟燕军在城内打巷战。营救王爷的一队则很顺利,被拘押的王爷很快就救出,并送到朱棣面前。
但就在朱棣与弟弟们碰面,抱头痛哭时,第三队的人突然来回报说,皇宫起火了,已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听闻大惊,立马增派人手去灭火。表示一定要保护好建文帝。
大火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扑灭。朱棣的手下从火堆里扒出两具尸体,说是建文帝和皇后的。当时这两具尸体已经烧的跟黑木碳差不多了,朱棣不确定这是不是朱允炆,因而特别犹豫要不要把消息公布天下。
就在朱棣正犹豫时,他的军师姚广孝悄悄的对朱棣说:这两具尸体就是皇上和皇后!他们死得其所。你赶紧宣布。
朱棣很聪明,瞬间明白了姚广孝的意思。于是他立刻就认定两具尸体是自己的好侄儿和侄媳妇,扑上去就抱着尸体号丧:你们怎么这么傻啊,我是来帮你清除奸臣的,你们咋就自焚了啊?
哭过一番后,朱棣安排人下葬。随后他马上与姚广孝一起商量自己称帝的事宜。朱棣当时是想立即称帝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他如果不称帝,大家不会服他。甚至就连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不会服他。
但姚广孝很精明,他看得更远。他劝朱棣再忍忍,先不要登基,还可以等南京再乱一点了称帝。到那时候,天命所归,大家希望朱棣能出来收拾残局,便会真心拥戴他称帝。
忍了一段时间后,朱棣手下靖难的将领先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不允许。
又过了一段时间,南京城内的诸王爷们忍不住了,纷纷来劝进,但朱棣仍不允许。
又又过了一段时间,建文朝的旧臣们也忍不住了,也纷纷来劝进,朱棣再次驳回,表示自己不会称帝。
直到最后,城内百姓的代表,乡绅地保们全部都来上奏了,请求朱棣赶快登基,称再这样乱下去的话,百姓们就无法生活了。请求朱棣以苍生社稷为重赶紧称帝。朱棣这时才假模假样的表示:既然你们都希望让我登基继位,那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
之后,朱棣四处贴榜,表示自己要称帝,在获得一致拥戴后,他顺利登基。至于昔日的建文帝,则没什么人还关心他了。
至此,靖难之役才算是完全结束。
细看这段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建文帝有没有自焚,或者说他很爷们,就不逃跑,就坐在皇宫大殿上等着朱棣来抓,真的很重要吗?
事实上,并不重要。因为建文帝死亡的消息是朱棣主动放出来的,当别人质疑时,一口咬定建文帝死了的人,也是朱棣。
朱棣不傻,留着建文帝不杀,或者宣称建文帝跑了,这对他而言都非明智之举。
如果他不杀建文帝,他该怎么安置自己这个侄子?软禁?开什么玩笑。他以清君侧名义起兵却软禁皇帝,这不是自打脸吗?
先软禁再暗杀?这不是多此一举嘛?有这闲工夫,还不如直接趁乱弄死建文帝算了。
公开宣布建文帝失踪也不可能。因为一旦朱棣这么干了,那简直是后患无穷。比如后来清朝的“朱三太子案”。
据统计,从清朝入关,入主中原的七八十年时间里,前前后后就冒出十几个声称是“朱三太子”的人造反。
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就如小强一样,清朝杀了一个,不久后又冒出一个,搅的顺治康熙两朝几十年都不得安宁。
因此宣称建文帝失踪是不可能的。朱棣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宣称建文帝死了。
活人是不可能有的,尸体倒是有两具。想验尸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已经下葬了。
所以说,不管朱允炆当时怎么着,只要他被朱棣活捉,必然就是个死。朱棣有决心,也有脸皮做这种事。比如驸马梅殷之死,就是典型的朱棣式的肉体消灭。
朱棣继位后,朱棣的妹夫梅殷对他始终爱答不理,惹的朱棣一肚子火。有一天两个锦衣卫去找梅殷说点事,三人在过一条河时,梅殷突然掉到河里淹死了。按说像驸马淹死了这么大的事,朝野应该早就吵翻天了,两个锦衣卫坐视驸马被淹死,肯定也是少不了被问责的。但后来却很蹊跷,朝野没人敢过问这件疑案,两个锦衣卫也得到了提拔。
最后是梅殷的妻子宁国公主追究,一直问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看瞒不住了,才下令彻查这件事情。而彻查的结果也非常搞笑,朱棣对妹妹说原来两个锦衣卫跟梅夫有仇,把他扔河里淹死了。而我对此事一概不知,不过妹妹你不要伤心,因为我这就下旨宰了这俩个胆大包天的家伙。
这事怎么评价呢?这不是在糊弄鬼吗?
另外还有解缙之死也是如此,朱棣一个简单的意会,下面的人马上懂了。
从这些事不难看出,朱棣杀伐果断。他既然敢跟建文帝对着干,当然就敢杀建文帝。只不过他还要点脸,不敢正大光明的干而已。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朱棣不敢杀他。
但是建文帝会在朱棣叔叔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刻反思自己,然后把朱棣叔叔看不过眼的“奸臣”一一诛杀,以示知错。
杀到朱棣叔叔满意后,战战兢兢地做几天皇帝,然后感觉自己才能不足,胜任不了皇帝之位,只有朱棣叔叔能开创盛世。于是就问朱棣叔叔是否愿意接过皇帝的重担,为天下百姓计?
朱棣叔叔推辞一下,就接受了。
禅位之后,建文帝被封为亲王,但是身体却一日不如一日,不久就病死了。建文帝死后,朱棣很难过,于是以皇帝之礼下葬,还活埋了几个美女给他陪葬。
于是诸臣夸朱棣:“陛下仁义!”
另一种可能建文帝认错处死奸臣后,就得了病,不久便暴毙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
诸臣为国之社稷着想,劝朱棣登基上位。
朱棣觉得诸臣说的有道理,当今天下唯有我朱棣才生胜任皇位。于是朱棣接受大统,登基上位。。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你是小孩吗?提这么幼稚的问题?打进来了,你坐在皇宫的龙椅上不动?好啊,朱棣马上跪下磕头,叔叔带兵前来是清君侧,主要是诛杀齐泰,黄子澄等一帮奸臣,侄子啊,你还做你的皇帝,可权利都归了燕王,几个月后,就可以宣布皇帝驾崩了,燕王登基。没有权利的皇帝还不如条狗呢。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中国人讲究正统合法性,我大清进关是为了帮崇祯报仇,民国是驱除鞑虏,所以建文帝不会马上死,叔侄两人先抱头痛哭,然后建文帝要求禅位,朱棣当然不肯,三让三辞,朱棣拗不过建文帝当上了皇帝,过几年建文帝不幸得病去世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朱棣就是明成祖,都是当了皇帝的人,有什么敢与不敢的?他杀人的方法有千万条,就看怎么杀了。
历史上的建文帝应该是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被人献给朱棣然后被杀掉了。他逃出南京的机会等于零,因为李景隆开城投降,南京城匆忙间城破,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建文帝直接被烧杀在皇宫里了,南京本就是一个死地,建文帝没机会逃出去,所以不存在朱棣敢杀不敢杀的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人知道是他杀的,因为毕竟他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的。
历史上关于帝王间想杀而不能杀的解决方案,有很多可以参考,比如赵武灵王被囚禁沙丘宫活活饿死就是比较好的方案,后来梁武帝也就步后尘了。有些急于表现忠诚的,比如三国时的成济,就比较悲催,他被人当枪使,成济是三国后期曹魏武将,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用戟刺死魏高贵帝曹髦,后司马昭为平息众怒,将成倅、成济兄弟二人杀死,为别人背黑锅。另外比较时髦的做法是禅让后想办法再毒杀,也有禅让后得以善终的。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帝王的个人能力和胸襟了。
朱棣杀建文帝不需要禅让,这本质来说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斗而已。唯一忌讳的就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所以朱棣一定不能看见建文帝,或者起码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他们曾经见面过。但朱棣一定是确认了建文帝的死亡消息。
建文帝是身居皇宫的人物,自理能力一定不强,所以他的目标一定很大,并不能隐藏民间;明朝的实力强大,所以他也难以藏匿海外;可以说天下虽大,竟无他容身之地。再者想抓他的人太多,朱棣这边的人自不必说,还有墙头草有可能献建文帝自保或者升官发财,还有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只有拥立新君才能取得更大地位和利益的人,更有这个冲动。总之建文帝和忠于他的人被杀死在皇宫,然后假意皇宫失火是个不错的故事。老百姓喜欢,明成祖也能接受,还可以假装四处找一找,以后的我们也可以多些遐想。
最后我们就开个玩笑:皇帝看起来是一个高光的职业,但从生到死,却无时无刻不在危险里,尤其是这一生一死的时候,这个职业非常的危险,所以没人再敢从事这个职业,渐渐地也就消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