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水浒传》中不是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而是除了晁盖之外,包括宋江在内的所有好汉都反对招安。即便是宋江最终确实招安了,梁山好汉也会全体支持,不会有一个人反对。

这就奇了,“水浒传”中明明写着宋江在“菊花之会”上大唱招安之歌,招致了武松、李逵,以及鲁智深的强烈反对,为何宋江也成了反对招安的造反派了?梁山好汉竟然还会集体支持宋江招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菊花之会”绝对是伪书

《水浒传》写到梁山大聚义之时,贯华堂本的回目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金圣叹在这段故事后面续写了一个恶梦,以此结束了梁山故事,为施耐庵的《水浒传》做了照应开篇故事的结尾。

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回目则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排座次”。按照回目,排完座次便交代完了故事,就要转到下一回,另立回目讲新故事了。但是,容与堂本则不然,梁山排完座次,故事讲到高潮时,笔锋陡转,立即反转原著,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一窝没有约束的纯粹草寇。

继而,又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前言不搭后语,更是文不对题。这个故事讲的是梁山在重阳节这天,宋江搞了个“菊花之会”。在“菊花之会”上,宋江填了一首《满江红》,表达了自己急于招安的迫切心愿。

金圣叹补写故事改了回目,文能对题。而容与堂本却未来得及篡改回目,文不对题。名著出现如此荒唐的文不对题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早期的续书中根本就没有这一段,“菊花之会”是很晚的时候才塞进去的。

绿野老道这样讲,绝非猜测。除了上述所讲的两个版本的《水浒传》外,现在的通行本“水浒传”还有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大概是以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本为底本,第七十回有卢俊义惊恶梦这个情节。搞笑的是,卢俊义做完恶梦后,“水浒传”却没有终结,又以袁无涯的续书接上,造了一个回目:“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宿愿”。

为了给“菊花之会”弄一个连对仗都没搞清楚的回目,在这回书中又重抄了梁山好汉大分工,等于是让梁山好汉排了两回座次。这样的“水浒传”,实在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荒唐至极了。

这个十分古怪的通行本虽然没有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但却从旁证明了“菊花之会”是个什么来头了。这段故事,就是后人硬塞进去的。那么,大致又是什么时候,“水浒传”中加进去了这个荒唐的“菊花之会”呢?绿野老道认为,这段前后不搭界的故事,极有可能是1940年之后才窜入“水浒传”的。为什么?

民国时期,唐圭璋先生于1939年编纂完成《全宋词》,收录了宋江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念奴娇·天南地北》。但是,“菊花之会”这首词却没有被收录。综合上面的版本分析,绿野老道判断,“菊花之会”恐怕是在《全宋词》之后才窜入“水浒传”的,是续书的续书。

在这个荒唐的“菊花之会”上,武松、李逵、鲁智深明确反对宋江招安。这大概是题主提问中所讲到的“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确实,按照“菊花之会”的谎言,梁山只有三个人反对宋江招安。

既然“菊花之会”是伪造的故事,那么,武松、李逵、鲁智深反对招安便无从谈起了。假如一定要说宋江主张招安,那也是梁山好汉全体都支持,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梁山一百单八将都跟随宋江招安了。不仅招安了,绝大部分好汉都与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但是,宋江以及梁山好汉绝对不是投降招安派,他们肯定是反皇帝的。

梁山好汉中只有晁盖要招安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在有的地方把《水浒传》写成了“水浒传”,个中理由便是:《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只有七十回,还不包括金圣叹的续书。而“水浒传”则是包括了《征四寇》这部续书,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便不是施耐庵写的了。而且,《征四寇》中,也应当没有“菊花之会”这个故事。

“菊花之会”按照后来宋江不断祈求招安,而梁山好汉集体又赞同招安。而这部书是“农民起义”,诸如李逵、武松、鲁智深这等人物难道也赞同招安。无奈,便以“菊花之会”这个故事,给梁山好汉划出了阶层。

然而,施耐庵的文本绝对不承认这个故事。因为,从“菊花之会”这段文字往上数,不到十行文字,就是梁山好汉大聚义。容与堂本写完大聚义的故事,是这样描述梁山好汉对天盟誓的:

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难道梁山好汉翻脸比翻书还快,刚刚一起歃血盟誓,就有人“心存不仁,削绝大义”了?鲁智深就要扬言散伙了?

梁山好汉不会是此等宵小,武松也绝对不会跳出来头一个反对招安。因为,《水浒传》中是武二爷头一个提出招安的人。

武松为什么会率先提出招安呢?文本故事给出的原因是武松做了行者,自认为杀人过多,无法得到朝廷的宽宥,唯独只有“天可怜见”,受了招安才能重见天日去寻找公明哥哥。

此时,武松已经做了佛门弟子,由他首先提出招安,是为了照应晁盖在梁山上倡导招安做铺垫。因为,晁盖是托塔天王,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水浒传》中要招安的人,大致上是佛门弟子,或者与佛门有关的人。

说晁盖主张招安,最大的证据就是彭玘在接受了晁盖的“教导”后,以这样的说辞劝降轰天雷凌振:“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晁盖自出场起,施耐庵就交代他是佛门中人,而梁山一百单八将则是道家伏魔大殿中逃出来的“妖魔”,宗教信仰都不一样,主张自然就不会一致了。托塔天王不愿意上造反,却被吴用设计,步步逼上了梁山。上了梁山也不愿意杀人,交代所有好汉:“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不伤害于人,体现了佛家护法天王的慈悲为怀,但与造反就完全背离了。宋江是道家妖魔中的“天魁星”,率领梁山好汉聚义的目的,《水浒传》中早就交代清楚了,就是要让“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因而,宋江是造反派,晁盖则是招安派。我们把《水浒传》都读反了。

梁山好汉绝对全体支持宋江招安

上文不是说宋江是造反派吗?为何又变成了招安派呢?这个疑问,其实金圣叹已经做了解答。贯华堂本所续写的故事,就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真实版本。但是,金圣叹却因为其立场决定了他反对造反,因而恶所有的梁山好汉的本质,所以,让张叔夜痛骂了一百单八将之后,将他们赶尽杀绝了。

其实,梁山好汉并没有被张叔夜斩杀,而是投降招安了。那么,宋江等人又是如何招安的呢?有人反对他投降招安吗?

《水浒传》中有一段故事,高度契合宋江投降招安的历史真实,这就是“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写到的,朱武以苦肉计救副寨主陈达,向史进投降的故事。

《宋史》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时,宋江等三十六人四处袭扰朝廷州郡,即将到达海州时,宋徽宗下诏,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梁山好汉。

《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当宋江等人到达海州时,事先招募了死士,伏击了梁山好汉。战斗中,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的“副贼”。宋江无奈,只好率领所有好汉投降。此后,“大书黄纸飞来敕,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率众投降,“副贼”也因此获救。

宋徽宗原本是要张叔夜招降宋江,但为何又发生了一场战斗呢?究其原因,大概应当是宋江拒绝被招降,继续四处袭扰。张叔夜没办法,只得与之一战。这也说明,宋江就是梁山上的造反派。

宋江如此义气,为了救人而投降,投降之后,便被招安。难道梁山好汉会反对如此投降招安吗?

回到题主的问题,或许也有可能武松、李逵、鲁智深会反对宋江招安的。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绿野老道受累再讲讲这三个被“菊花之会”污蔑的梁山好汉,看施耐庵是不是会写他们反对招安。

武松就不用再多讲了,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绝对会有故事来照应武二郎不会反对招安。武松极有可能按照宋江的嘱咐,招安之后凭着一身本事去边境杀敌立功,保境安民。

鲁智深也是佛门中人,是要成很大的正果的。我写过很多有关鲁智深的文章,详细解读了花和尚在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帮助宋徽宗大闹五台山,破坏佛门的文本隐喻。

鲁智深打造禅杖的铁匠铺,隔壁就是“兄弟客店”,隐喻的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皇帝。为何?因为,铁匠铺的掌柜被施耐庵写成了“待诏”。待诏就是皇帝身边奉诏之人,不就是住在皇帝的“间壁”吗?而且,是待诏的打铁声把鲁智深“召唤”下山的,鲁智深的禅杖重量也是待诏定的。禅杖重量六十二斤,隐喻从嘉祐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期间恰恰就是六十二年。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呢?

施耐庵在鲁智深第二次下山时,特别交代,这天天气暴暖,正是二月天气。因为,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一个月之后,鲁智深以“实际行动”照应了“革佛诏”下达的时间,施耐庵写得极准。

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之前,吃了一顿狗肉,这是《水浒传》中唯一的一次吃狗肉。吃完了狗肉,鲁智深还带着一条狗腿,用这只狗腿亵渎佛门,破坏佛教清净之地,连金刚都被打坏了。

施耐庵为何要这样写呢?因为,宋徽宗就是属狗的。

鲁智深是这样的来历,而当宋江招安时,花和尚会反对吗?从智真长老的预言来看,鲁智深的正果将与智真长老齐平,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而且,极有可能是“赵员外”所封。因为,二龙山隐喻的是“二龙”,山上有一座宝珠寺,鲁智深并不是做强盗,而是做方丈。而且,做的是“二龙”寺院的方丈——这不就是东京大相国寺吗?

花和尚也不会反对招安,那么,李逵呢?

白龙庙小聚义是梁山招安的大伏笔

江州劫法场,李逵头一个从茶肆楼上跳下来,砍翻了刽子手。晁盖等人立即解救了宋江,跟在李逵后面杀出了江州城。黑旋风一路砍杀,来到了白龙庙。

施耐庵为何在这样一场厮杀中,写“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呢?因为,宋钦宗就是一条“白龙”。赵桓生于公元1100年,这一年干支庚辰,属龙。庚属金,白色,所以,白龙庙隐喻的是赵桓做皇帝的庙堂。李逵把劫法场的好汉带进了庙堂,难道寓意还不明显吗?黑旋风会反对招安吗?

当然,说黑旋风进白龙庙也是造反,同样说得过去。天杀星在书中几次说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晁盖做大宋皇帝,宋江做小宋皇帝。梁山好汉都做丞相、国师,将军,这不正好杀进白龙庙了吗?

其实,白龙庙故事所讲的并不是这么回事。从文本故事看,江州劫法场之后,白龙庙中并没有出现砍杀场面,只是梁山好汉小聚义而已。《水浒传》中,宋江一面与朝廷作战,甚至连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都斩杀了,是坚定的造反派。一方面却希望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这岂不是很矛盾吗?

实际上,宋江所说的“圣主”不是宋徽宗,而是宋钦宗。为什么呢?

上文讲到,宋徽宗都被施耐庵写成了一条狗,难道笔下的主人公会向狗屈膝投降吗?江州劫法场,杀的是宋徽宗朝的官军。虽然这一仗杀死了许多官军,但却远远没有实现宋江浔阳楼反诗中所说的“血染浔阳江口”的誓言,宋江也没有报得冤仇。

宋江的反诗不会白写,今后,还将回到江州,造宋徽宗的反。此时,赵桓已经做了皇帝了。宋江再造宋徽宗的反,必定是帮助宋钦宗夺回帝权,以抗击金兵的入侵。所以,“白龙庙小聚义”,说的是梁山好汉将成为宋钦宗朝的庙堂之臣。

《水浒传》中的江州,一般是出现在平话杂剧中的一个虚拟地名,施耐庵以“心在山东身在吴”来隐写这个地方其实写的是江苏镇江。据《宋史》等史料记载,宋徽宗在靖康元年时,在童贯、蔡攸裹挟下,到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帝权。而当时的镇江留守,是蔡京的另一个儿子蔡翛,大概就是《水浒传》蔡九知府的原型。

宋江的反诗所隐伏的就是这段历史。宋徽宗在国难当头之际,难度避难,还另立朝廷,梁山好汉便再度造了他的反。

宋钦宗时代,北宋社会矛盾急剧变化,抗金保国成为主要矛盾。北宋抗金,起自宣和六年(1124年)。宣和七年,金兵势大,势如破竹,宋徽宗赶紧甩锅,连夜把帝位传给赵桓。自此之后,便是宋钦宗面对金兵,奋力抵抗外寇,“保国安民”。童贯惧怕金兵,从前线逃回汴京。宋钦宗诏令童贯为汴京留守,自己则准备御驾亲征。童贯拒不执行诏令,带着宋徽宗南渡复辟。

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在《水浒传》中早有伏笔,这个伏笔出现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宋江从玄女殿出来,被两个青衣女童推了一把,跌进“二龙相戏”的石桥下。这两个青衣女童大致就是隐喻的童贯,蔡攸,而“二龙相戏”说的就是两个皇帝争夺帝权这件事。

《水浒传》中同样有梁山好汉抗金的伏线,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把金国人全部消灭在北宋境内,写的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在荡平曾头市之战中,李逵表现得最英勇,是除卢俊义之外的头号功臣。李逵领头进白龙庙,在曾头市之战中得到了照应。

鲁智深、武松也以步军头领的身份,攻打正东大寨,被续书污蔑的两个佛门弟子,肯定将跟随宋江“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故事,就发生在靖康年间。因而,《水浒传》中的宋江一面造宋徽宗的反,一面又期待“圣主”宽恩赦罪,报效国家,原来如此。

历史上的宋江确实是被招安了,施耐庵尊重历史,将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梁山的投降招安真故事,隆重的渲染《水浒传》的“义”。历史上的梁山好汉确实抗击过金兵,施耐庵也将以“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为线索,极力书写梁山好汉的抗金义举,以彰显《水浒传》的主题,为书中的“忠”做出最好的诠释。

梁山好汉因为造反而聚义,因为义气而招安,因为招安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因而,在这样一个复杂曲折的故事中,梁山好汉最终“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水浒传》如此表述,难道还会有人反对招安吗?

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梁山好汉大多为朝庭将官,在那个遗流千载的封建时代,对朝庭报有幻想,而宋江也想带领大家接受招安,服务国家。众将都也希望有个好前程,封妻荫子。

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水泊梁山中,众位英雄都是被逼得无奈,才到梁山当草寇的。

他们看到招安时,有一线出路,可以使自己从土匪变成良民,他们还是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

自古上山当土匪,最后都没有完满的结局。最后,他们都是非常惨的。

历代教训,已经告诉梁山众位英雄,在梁山当土匪只是暂时的。

听到宋江为大家找了一条活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回到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毕竟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每天打打杀杀,也不是人们希望过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们都希望在晴朗的天空下,悠闲的在公园散步。

悠闲的和朋友们,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谈谈生活,这才是普通人向往的生活。

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

在当时宋朝的社会中,高俅,蔡京一伙垄断朝纲,结党营私,搜刮民财,陷害忠良。

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迫害忠臣良将,使得国家百姓人人自危。

连年征战战乱,十室九空,土地荒废,灾民遍地。

宋江,是因为妻子有了外遇,而逼迫宋江杀妻,最后摊了官司。

万般无奈上了梁山,从宋江的内心里,他是不希望到梁山。

所以,宋江在水泊梁山上,挖空心思想办法,想方设法要使自己漂白。

许多水泊梁山将领,也希望有机会退出梁山,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宋江,也是看透了大家的心思,众将不谋而和,都想改变一下,寻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招安对梁山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有利于自己的好事,更是大势所趋。

对梁山大部分好汉来说,他们上梁山,或主动,或被迫,但不管怎样,接受招安,报效朝廷、谋取一官半职是心底深处的渴望,当然还有对生活体面,有钱有势的追求

梁山一百零八将并不是铁板一块,按照上山理由、出身等来分的话,明显的分为了几大阵营。

首先是以宋江为首的核心阵营,这一阵营实力强大,有宋江、吴用、花荣、戴宗等人,这些人要么是被宋江的魅力折服,要么是受过宋江恩惠,唯宋江马首是瞻,宋江的决定他们不会反对。这个派系也是梁山人数最多的,实力相对也比较强大。

其次是朝廷降将派,以关胜、呼延灼、秦明等为代表,这一派系是梁山武力最为强悍的派系,在梁山有一定的话语权。对他们来说,只要朝廷不追究他们战败之失,不计较投降贼寇之罪,当然是回熟悉的地方最好。

再者是地方豪杰派,这派以卢俊义、朱仝、柴进等人为首,这些人原来是地方豪强或是地主,财力雄厚,在当地也是有权有势,落草为寇完全是被逼无奈,对他们来说,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可以接受。

还有就是铁心为寇或者说是反对招安派,这些人以武松、鲁智深等人为主,要么是向往自由的生活,习惯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愿接受管束,要么就是对朝廷失望透顶不愿再效力。

最后一派就是打酱油派,他们属于梁山好汉中的酱油角色,可有可无,没有话语权,比如安道全、皇甫端、萧让等人,对他们来说只有随大流,没有自主决定的权利。

但梁山最终能接受招安,在我看来两条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一、宋江有明显愿意接受招安的意图。宋江是梁山大头领,在梁山有很大的话语权,扔在众多,支持者众,首领有此意图,再加上朝廷降将派支持,地方豪杰派不反对,反对招安派双拳敌不过四手,只能少数服从多数。

二、宋朝处于封建社会的强盛期,对权力的向往已经在普通民众心中扎根,封妻萌子是封建社会男人的普遍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要么读书通过科举进入官场,要么就是闹事接受进行招安。对很多梁山好汉来说,上梁山只是权宜之计,不得已之下的选择,如果能招安,获得进行封赏,有了官身这是光宗耀祖的好事,自然愿意接受。这也从梁山好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能看出几分,什么是天?在封建社会,朝廷就是天。骨子里,对进行还是有着向往。

落草为寇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就是不为自己,也得为了孙子后代考虑,披着贼寇的外衣也不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有了招安这个更好的选择,谁愿意过朝不保夕的日子?所以支持宋江,接受进行招安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题主这个问题,从梁山好汉的旗号就可以一窥端倪,只因为他们认同替天行道,岂会逆天而行。在千百年的王道教化中,儒教所表达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已经生根发芽,而梁山好汉秉行的替天行道只不过建立在王道乐土的前提之下,这才是《水浒传》作为世情小说所传达出来的最大世情。

既然梁山好汉对替天行道的执着已经到了劫狱造反的地步,如果招安能够满足替天行道的幻想,他们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加之梁山好汉有庞大的成分问题,鱼龙混杂各自为政难以治理,小说虽然没有细述这些矛盾,但是从侧面已经可以联系起来。比如晁天王晁盖之死,据考证说晁盖死于与宋江的权利之争,更有甚者说晁盖死于招安势力所陷。这里面的水煮招安的道理,实在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么严重的生存危机,生生被作者施耐庵用兄弟义气盖过不提,让读死书的人误入歧途,以为水泊梁山是什么适合隐居的桃花源和乌托邦。算了吧!去你的招安,二十年后又是一起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其实都是为了“升官发财,受招安。”这才是好汉们支持招安的核心思想。

关于招安的问题,其实梁山上大致可以将好汉们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以关胜、秦明、董平、呼延灼为首的降将集团。

这类人都是带着部下和军队成建制的投梁山,其实这类人对于宋江来说,特别好驾驭,他们为的不过是个“报效朝廷、升官发财”。其实细读原著就不难发现,这些降将压根就不是因为怕死才落得草。真正戳中他们软肋的就是“杀人放火受招安”,所以核心意思还是钱和权。

像呼延灼、秦明、关胜这种人,有祖宗光环照着,一样逃不脱这个俗套的圈子。

第二类,就是以花荣、吴用、清风山势力、对影山势力等等宋江铁杆的追随者。

其实这类人的意思也很明显,也是为了“钱和财。”当然也不排除宋江的个人魅力,毕竟“及时雨”这个光辉形象能超度所有看不穿宋江的人。

第三类,就是卢俊义这种痴人说梦,到死还做着“升官发财”美梦的单纯小伙子。

其实这类人很单纯,他把朝廷想的很简单,甚至是他把所有人想的都很简单,这种人在文学作品里一般都没有好下场,比如《笑傲江湖》里的岳灵珊,她能让林平之杀掉,一点也不意外。

第四类,就是浑水摸鱼的这类人,这类人没主意,墙头草,基本上就是随波逐流。

就像我们秒天秒地的林教头,和杨制使,不反对,也不拒绝。

第五类,就是铁杆的反对派。以鲁智深、武松为首,李逵等人响应。

鲁智深反对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说朝廷黑得就像身上的袍子,洗都洗不干净。给这样的朝廷卖命,这事鲁智深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所以他当众不给宋江的面子。

所以说,鲁智深是个智者。

但李逵就不一样了,刚准备掀桌子,说了句鸟皇帝就差点被宋江杀鸡儆猴给咔嚓了(全书笑点之一)。

为什么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

因为没有人能抵挡得住“升官发财”的诱惑,几百年前的小说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关于“人性”的浮世绘。

啥是“黑色幽默”?可能前一秒还在骂体制,骂朝廷的人,眨眼间就香香了。

纵观全书,好汉们骂的最多的是奸臣,是朝廷,却没有皇帝。

皇帝难道没有责任吗?

很明显,书中的立意已经在明显不过:干坏事的只有奸臣而没有皇帝,皇帝依然神圣不容置疑。

所以,就这样的立意,笔下的好汉们支持招安,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