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如何?
历史上有宋江其人,也有他梁山聚义,攻打朝廷州府,以及投降招安和攻打方腊的记载。但是,史料中却找不到宋江的结局,是被朝廷斩杀,或是亡于靖康之难,抑或是终老林泉得享天年,等等,都是难解之谜。
那么,没有史料可查,就无法探轶宋江的结局了吗?其实也不一定。绿野老道通过对《水浒传》文本的解读,对照相关史料,大致得到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在此,谨向头条的朋友们分享宋江有可能的结局归宿,敬请各位高人教正。
宋江肯定不是被毒死的容与堂本《水浒传》续书说,宋江因征讨方腊有功,宋徽宗加授其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宋江等梁山将士因功得赏,高俅、杨戬这两个奸臣好生不然,于是,便商议要将宋江、卢俊义谋害。高俅、杨戬的主意立即得到蔡京、童贯的赞同,“水浒传”四大奸臣便沆瀣一气,先后以水银、毒酒将卢俊义、宋江害死。
续书这样写,似乎很合乎文本逻辑,梁山好汉得此悲惨结局,是对他们投降招安的惩罚。尤其是屈膝投降,甘当朝廷鹰犬的宋江得到这样的下场,是他自找的。宋江死于四大奸臣之手,也是对宋徽宗时期奸佞当道,朝政腐败的一种抨击。
但是,历史真实证明,高俅不可能联合蔡京、童贯去谋害宋江,宋江的结局应当不是死于毒酒。
高俅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传记,其事迹散落于宋史其他传记之中,或者出现在野史笔记的记载里。关于高俅,本回答余事不叙,单讲宋江被毒死这件事。
据《纪事本末》所载,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已经做了太上皇的宋徽宗在童贯、蔡攸(蔡京之子)的裹挟下,仓皇南渡,准备到镇江复辟。童贯命高俅率三千禁军跟随,高俅便与兄弟、儿子率军出了汴京城。由于很多官员、军士不愿意难逃,纷纷折返回京。童贯便命令高俅扼守在泗州,以阻止被迫南渡人员北归。然而,高俅并不配合,史料中说:
高俅父子兄弟在傍,仅得一望上皇,君臣相顾泣下,意若有所欲言者。而群贼在侧,不敢辄发一语,道路之人,莫不扼腕流涕痛愤。
从这则记载看,高俅并不愿意南渡,与童贯、蔡攸不是一伙的。童贯、蔡攸是“群贼”,高俅在他们身边不敢发言,只与宋徽宗相顾而泣。高俅的行为得到了路人的同情,也对“群贼”表示了愤恨。
这件事情后,高俅托病撤离了泗州,率兵回京。一年之后,高俅病故。既然高俅与童贯等人不是同路之人,又如何联手将宋江毒杀呢?
那么,高俅或者童贯等人有没有可能假传圣旨,单方面完成了对宋江的谋害呢?这种可能性也没有。
《水浒传》“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写到了一个场景,说的是宋江看到了“二龙相戏”、“二龙戏水”,然后被青衣女使推下了石桥。这处情节,隐写的就是宋徽宗复辟与宋钦宗争夺皇权,靖康之难后,北宋两代皇帝被拘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这段历史。可见,施耐庵写宋江,一定要写到靖康之难,也就是北宋灭亡这个时间节点上。
同时,施耐庵的这笔伏线似乎也交代了宋江的结局,是死于“二龙戏水”,而不是死于毒杀。那么,施耐庵这样写可信吗?
张叔夜斩杀了宋江吗金圣叹腰斩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以卢俊义恶梦结束了梁山故事,也交代了宋江的结局。金圣叹说,宋江与梁山好汉一起,被张叔夜集体斩杀。
金圣叹这样写,不是他不懂历史,而是出于对宋江及梁山好汉的深恶痛绝,必赶尽杀绝而后快。宋江被张叔夜所擒,这是史实,金圣叹没有凭空编造。《宋史·张叔夜传》把宋江等人被擒的过程写得十分清楚,说是宋江等人“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到达海州的时候,遭到张叔夜伏击: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是因为副寨主被擒,为了救人才率众投降的。宋江的“副贼”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金圣叹依照《水浒传》故事,说副寨主卢俊义先被擒,然后宋江等107人全伙投降。
按照《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三十六人的排序,宋江的“副贼”极有可能是吴用(吴加亮)。梁山副寨主是谁并不重要,宋江因为他而选择投降,所有好汉也一齐缴械,梁山的义气确实名不虚传。然而,宋江等人投降后,是不是被斩杀了呢?
《宋史·徽宗本纪》中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张叔夜是有名的忠臣,因而不会抗旨将已经投降的宋江等人就地处决。张叔夜擒获宋江之后,“大书黄纸飞敕来”,宋徽宗采纳侯蒙的建议,赦免了宋江等人,命他们去打方腊了。《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宋江招安后“各受武功大夫告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所以,宋江被擒后,张叔夜并没有如金圣叹所写的那样,被全伙斩首。
《水浒传》中,施耐庵写朱武、杨春行苦肉计救副寨主陈达,当是宋江投降招安的预写,几乎就是历史真实。这段故事也可从旁佐证,施耐庵以重大历史节点入书,是非常慎重的,史进(九纹龙)没有斩杀朱武等人,似乎也暗示宋江没被张叔夜斩杀。
除了《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外,很多史料都证实宋江曾经打过方腊,比如,《皇宋十朝纲要》中就详细写到:“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也证明了宋江被张叔夜所杀,是金圣叹的胡编。
那么,宋江是不是在征讨方腊时又造了反,被折可存擒杀了呢?据折可存墓志交代,折可存在征讨方腊凯旋时,顺带擒杀了宋江。这个说法大有疑点,因为,从后来的一些历史资料看,宋江及梁山好汉继续活跃在历史中。
宋江会不会死在宣和年间打完方腊后,宋江有跟随北宋军队攻打幽州,然后,投入到抗金之战。《三朝北盟会编》以及李纲《梁溪集》都有这方面的记载,说的是“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担任先锋敢死队队长,在边境杀敌立功。那么,这个杨志是不是《水浒传》中的青面兽呢?
宣和四年时,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任县尉,曾经写过一首《捕盗偶成》的诗,其中就讲到宋江的部队北上途经大名府时的情况。其中有这样几句,道是: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去年”指的是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是梁山好汉受招安的那一年。宣和四年,因金兵相约夹攻辽国,北宋王朝为履行宋金海上之盟,便派童贯率兵北上攻打幽州。梁山好汉随童贯出兵,途经大名府时,引来士女围观。这个情况被李若水听说,甚至见到,才留下了这样一首诗。
李若水诗中的时间节点完全与历史吻合,也就能证明此杨志大有可能就是《水浒传》中的青面兽,也同时证明了宋江此时尚在人世,参加了抗击攻打幽州与抗击金兵之战。童贯率兵攻打幽州,以及后来的抗金之战,宋江的直接上司辛兴宗也出现在宋将名单中,说明梁山部队确实抵达北方,参与了北宋的重大军事行动。施耐庵说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大概据此。
假若被张叔夜或者折可存擒杀,又哪来的“招安巨寇”杨志?又哪来的“三十六人同拜爵”而“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呢?
金兵围攻太原,发起灭宋之战是在宣和六年十一月,这一年的十二月宋徽宗便传位于宋钦宗了。按照上文的考证,宋江此时应当在抗金前线。这样,也就证明了续书所讲的宋江在宋徽宗做皇帝时就被毒杀,基本上与史实不符。宣和年间,宋江还没有死。
既然宋江宣和年间有可能还活着,那么,此人到底又是怎样结局的呢?
宋江率领梁山二次造反上文讲到,宋江曾经在征讨方腊之后,随宋军北宋攻打幽州,继而参与抗金。但也有观点称,宋江破上苑洞有功,论功行赏之时,辛兴宗以“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为由,不同意为宋江表功。宋江忍无可忍,即刻隐退,消失在江湖之中。
此说也很有道理,毕竟在后来的史籍中再也没有出现宋江的名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杨志虽然做了先锋敢死队队长,却仍然被称为“招安巨寇”,立了功反倒被朝廷将领嫁祸。看来,宋江在征讨方腊之后不满辛兴宗的白眼而隐退,大有道理。
尽管宋江参加攻辽和抗金存疑,但宋江的隐退,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折可存墓志有可能记错了。
绿野老道认为,宋江隐退,然后老死林泉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更愿意相信宋江继续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恐怕未享天年。为何?
《水浒传》中,施耐庵以很多伏线预写了宋江的结局,其中,以九天玄女庙一节最为明白。这一处伏笔也就是上文讲到的,宋江大概死在了“二龙相戏”到“二龙戏水”之间,也就是靖康之难前夕。
除了这一处伏笔而外,还需注意梁山好汉最后所打的三场大战。
首先,攻打曾头市是预写了梁山好汉抗金故事。这场战事的起源,是因为段景住盗取了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而灭掉北宋,制造“二龙戏水”历史悲剧的就是金国王子。金毛犬盗马的地方是在枪杆岭,以当时的疆域划分,此地应当在辽国境内。施耐庵这样写,一击双鸣,把梁山好汉攻打辽国、抗金的故事以这样的方式一笔伏写。
以荡平曾头市隐喻梁山好汉抗金,似乎就可结束《水浒传》故事了。但是,施耐庵继续写了两场战斗,宋江、卢俊义分别攻打东平府、东昌府。这就意味着梁山好汉抗金后,再度向北宋州府发起了攻击,也就是有观点提出的,梁山二次造反。
我个人比较支持梁山二次造反说,因为,施耐庵在书中同样暗示了这样的结局。
宋江结局大猜想因为没有史料支撑,宋江的结局只能以《水浒传》为线索,结合历史的真实进行推测了。从以上的分析中,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江有可能在二次造反时结束了悲壮的一生。当然,也有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水浒传》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讲的是宋江浔阳楼题反诗。从故事文本逻辑看,宋江在当时的境遇中,是不可能题写这样的反诗的。诗(词)中反复说要报冤仇,要血染浔阳江口。但是,当时宋江跟谁有如此之大的冤仇呢?刺配江州是宋太公所愿,宋江也是心甘情愿的来到此地接受朝廷法度。刺配途中路过梁山,宋江抵死不愿意留在山寨,做造反的草寇。为何在江州过得十分惬意时,忽然就生出如此仇恨,写下这等反诗呢?
绿野老道曾经反复解读这段故事,认为,宋江刺配之地不是江西九江,而是江苏镇江。因为,宋江所题七绝的第一句就交代“心在山东身在吴”,九江隶属于赣,虽然大致也在吴头楚尾范围之内,但绝对不是在“吴”地。同时,江州知府蔡九是有原型人物的,他就是蔡京的儿子蔡翛。
上文所讲到的童贯、蔡攸与宋徽宗到镇江复辟,其实是一次有预谋的分裂朝廷的反叛事件。蔡京倒台后,其子蔡攸预感到蔡氏集团将面临大祸。于是,蔡攸与蔡翛商量,以宋徽宗的名义假传圣旨,把蔡翛从礼部尚书职位上调到镇江,任镇江留守,为宋徽宗南下打前站。宋钦宗后来粉碎了宋徽宗的复辟之梦,童贯、蔡攸、蔡翛悉数被斩杀。
原来,宋江所写“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人不是说他自己,而是隐写的宋徽宗。黄巢谋反攻破长安便立即称帝,宋江远远达不到这个级别,宋徽宗原本就是皇帝,宋江的反诗意味着皇帝造反。这段历史被施耐庵以“二龙相戏”隐喻,宋江跌入其中,应当是施耐庵要写宋江重回江州,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
宋江参与到“二龙相戏”之中,是不是就在这个事件结局了呢?我想,大有可能。那么,到底宋江是怎么死的呢?
从以上分析中,似乎可以综合得出宋江这样两条结局:第一,宋江不满宋徽宗复辟,“替天行道”再次造了反。但是,以梁山的实力恐怕对抗不了朝廷,再次被擒,然后被斩大有可能。第二,宋江再度造反后,宋钦宗阻止了宋徽宗的复辟,因而,梁山好汉并没有死在镇江。但是,宋江却没有再度北归,与鲁智深等人一起消失在镇江,施耐庵也没有交代宋江是如何死掉的——智真长老说,鲁智深“遇江而止”,大概指的就是这个结局。
假若以“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段故事来照应结局,以小说家言,宋江消失后,恐怕“重登紫府”了吧。
当然,以施耐庵“二龙戏水”的隐喻来解读,宋江还可能有第三种结局,这个结局最为悲壮,就是宋江有可能死于靖康之难。
施耐庵博学多识,如此写书恐怕有他的根据。所以,在无法从史料中找到宋江结局的情况下,相信施耐庵,也是满足阅读好奇心的一种方式。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如何?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
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 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
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
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
想当年宋江进山寨坐了头把交椅,梁山好汉是个个是武艺超群,本事了得。他为什么放着自由自在的草头王不当,偏偏要挖空心思,去投靠朝庭,走招安这条路呢?
宋江,他出身于官府,在政府里干过,知道政府力量的强大,仅凭他那108个兄弟,万儿八千的啰罗,小小的水泊,根本是无力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所以,他想通过招安这条路,再回到官府中去,也给弟兄谋个“封妻荫子”的前途。
他的想法是真诚的,下的功夫是巨大的,结果还真实现了招安的梦想,但最终结局却并不好,尽管为朝廷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终究没有被朝廷原谅,最后赐一杯毒酒了事。这次,他彻底绝了念想,说是为了在历史上不再留下个盗寇的名声,也可能还有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重蹈喋血江湖的命运,他宁可喝了毒酒,也不再造反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远没有方腊起义的规模大,但因小说《水浒传》的渲染,宋江等人才名声大噪。宋江虽然被张叔夜招降了,但方腊起义后,宋江等人再次揭竿而起。此时的张叔夜已经升任青州,彻底剿灭宋江的是一位叫折可存的武将,根据《折可存墓志》的记载,“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
试想,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如何?
拜施耐庵的生花妙笔所赐,梁山好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以大头领宋江为首的一百单八将,各个身怀绝技,在“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号下,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实宋江起义在历史确有其事,只是其过程跟《水浒传》的情节出入很大。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是个什么形象?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跟其他农民军一样,宋江起义的导火索依旧是反抗朝政的暴政。原来宋徽宗为首的朝廷,为筹集对西夏、辽国作战的经费,维持帝国的正常运作,外加满足其骄奢淫逸的享受,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对民间频频实施横征暴敛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便包括将梁山泊方圆八百里的水域收归国有,百姓若想在其中捕鱼、采藕、割蒲,必须要按照船只的大小缴纳重税,凡私自捕采者一律按盗贼论处。
梁山泊周围的百姓一向以湖为生,每日辛苦劳作也就混口饱饭吃而已,如今被朝廷断绝生活来源,心中的愤怒、绝望可想而知。宣和元年(1119年),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梁山泊周围的贫苦农民、渔民聚集在豪强宋江的周围,利用当地易守难攻的地形,公然打出了反抗朝廷的旗帜。
据史书记载,宋江义军中的骨干共有三十六人,但具体名讳不详。宋人龚开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罗列出三十六人的名讳、绰号,大体与《水浒传》相同,或许也正是作者施耐庵写书时最早参照的“蓝本”。尽管龚开的说法并无史料作证,只是一家之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三十六名骨干组成的团队战斗力惊人,让宋朝吃尽了苦头。
然而跟小说中的情节不同,宋江虽然在梁山泊举起反旗,却并没有在这里扎根,而是在击溃朝廷的征讨军后便离开此地,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流动作战,跟朝廷打起了游击。由于宋朝承平日久,内地军队久不习战,所以尽管宋江所部人数并不多,但每到一地却能将守军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河朔(黄河下游)、京东(开封以东)一带的宋军望风披靡,但闻宋江大名便落荒而走,显得异常狼狈。
宋江义军到底有多能打,在史书当中有明确的记载。据《宋史·张叔夜传》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而据《东都事略》记载,当时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徽宗上奏:“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一个骨干只有三十六人的团伙,横行十个地级市,竟然让官军束手无策,拽不拽?
然而长期流动性作战也有其弊端,其中最明显便是后勤保障不足,如果不能在当地劫掠到财物和兵源,那么等待宋江义军的,只有日渐损耗后的归于失败。果不其然,就在两年后(1121年)宋江乘船进攻海州时,中了知州张叔夜的埋伏,进攻时损失惨重,后退时又被截断归路,眼瞅着就要全军覆没。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宋江向张叔夜竖起白旗,请求率残众投降,并得到后者的同意。
(宋江)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见《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后,就此进入官军的系列,并被派往各地征伐攻讨,但至于是否参加过平定方腊、北伐辽国等系列战役,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论断,甚至连宋江最终的结局都是个未解之谜。
不过,宋江及多数骨干虽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有一人却在若干年后重新出现在正史当中,并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此人便是在关中僭号称帝的史斌,也即“九纹龙”史进的历史原型(“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史斌在两宋交替之际的建炎元年(1127年)起兵,一度占据汉中,并向四川、西安进兵,在与官军鏖战多时后,才被名将吴玠勉强击败,最终落得个被凌迟处死的结局。这也是史书中关于宋江余部活动的唯一记载,此后便再无相关事迹流传于世。
史料来源:《宋史》、《东京事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如何?
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在所有的水浒英雄当中一般的都是出于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被逼上梁山,被迫的走上了与朝廷统治背驰的一条路,作为水浒英雄中的一员,宋江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放弃自己的官职背上草寇这个称呼,那么宋江被迫上梁上的原因会是什么呢?宋江去梁上的真实原因
宋江因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宋江因晁盖等黄泥冈劫生辰纲贩卖枣子之事事发,宋江把官军何涛追捕的消息告知晁盖。及晁盖等上梁山后,遣刘唐送来书信及一百两黄金酬谢。不料,此信落入其妾阎婆惜之手。无奈,宋江怒杀阎婆惜,发配江州,与李逵等相识。却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而被判成死罪。幸得梁山好汉搭救,在刑场把宋江救上梁山,做了副头领。宋江的生平简介
宋江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身材矮小,面目黝黑。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后因私放晁盖等人,被阎婆惜捉住把柄,以至于杀了阎婆惜后连夜逃走,辗转周折上了梁山。晁盖死后继任梁山大寨主,主张并接受朝廷的招安,接连出征辽国、田虎、王庆、方腊等,屡立战功,最后被高俅等奸臣设计用毒酒害死。 宋江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随着宋人话本特别是《水浒传》的广泛流传,宋江和梁山英雄赢得了人们的传颂与喜爱。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
宋江堪称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小说《水浒传》里,他率领众多梁山好汉,几次打败朝廷大军的围剿。但你绝然不会想到,在真实历史中,宋江等人竟然是被一位书生打败。宋江率军四处转战,来到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境内。宋江的起义军截获十几艘官军大船,并声言要攻打海州城,不想却遇到了他的人生中的克星,海州知州张叔夜!张叔夜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却好读书,喜言兵事,后来凭借祖荫担任兰州录事参军,在西北地区屡献奇策,使得兰州一带安然无事。此后张叔夜历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被赐予进士出身,奉命出使辽国。但因张叔夜刚正不阿,与权臣蔡京发生矛盾,因此被贬到海州做知州。面对宋江的进犯,张叔夜显得非常沉着,他一方面派出间谍洞察宋江的动向,另一方面招募近千名死士,在城外设下埋伏。张叔夜先派兵轻装前往海边,引诱宋江军队离船交战。同时他命令部分士兵潜匿在海边,等宋江军上岸交战时,放火焚烧宋江的船队。宋江哪里知道是计,他见宋兵军容不整,于是率军离船出战。宋江率军一路追杀,突然见后面火光冲天,船只被烧,全军立刻没了斗志,此时张叔夜埋伏的死士从四面杀出,宋江军大乱。混战中宋江的副手被擒,宋江见后路被短,全军溃败,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宋江等人最后是死是活,我们不得而知,但张叔夜的结局是有史书明确记载的。1127年,金兵南下,张叔夜率兵勤王,但因力量悬殊,最终失败。徽钦二帝被掳走的同时,金人见张叔夜抗争不屈,于是将他一同掳走。目睹国破家亡的惨象后,张叔夜最终绝食身亡,时年63岁。小说中如果没有招安这部分的描写,水浒绝对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于招安的对错,真不好说,因为108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连上梁山的初衷都不一样。呼延灼、卢俊义、关胜、孙立等是得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林冲、晁盖七兄弟等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仰仗宋江名义上梁山的。这其中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都反对招安,杨志、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渴望招安,其他的都是凑热闹,招不招安对他们没影响。宋江曾和晁盖说:“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哥不得不为兄弟们的归宿着想啊,难道哥哥想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背负着一个贼寇的骂名吗?”。古代人对名分很看重,所以宋江的初衷没错,因此征讨方腊时,虽然很多人不情愿去,但念在兄弟情义上还是去了,尤其武松的一席话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若半路离哥哥而去,显得武松是个薄情寡义之人,如今江南以定,哥哥总算功德圆满,回京造册,就莫写小弟姓名了。”虽然梁山好汉的结局很惨烈,但九泉之下总算对祖上和子孙有个交代,有人说宋江为了名利送了兄弟性命,但是当他喝下已知的毒酒时,一切都明了了。招安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结局惨烈了些,但正是这些惨烈才成就一部经典巨作。如果水浒只是一部简单的众好汉打家劫舍的小说,它绝对没有如今的高度,水浒因招安而精彩。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如何?
《水浒传》作为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梁山108将中的首领——呼保义宋江,更是褒贬不一,评价迥异。很多人不喜欢宋江(尤其是电视剧《水浒传》播出之后,很多人不满意李雪健把一个所谓的农民起义英雄演绎得非常窝囊)。其实,《水浒传》作为明代小说,它并不是作者施耐庵和罗贯中完全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事,然后将这些事进行了艺术加工。
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很小,好汉只有三十六个人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梁山起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宋江又是怎么死的呢?其实,如果说起真实的历史,恐怕要让很多“水浒谜”感到失望。因为真实的“梁山起义”规模非常小,也并没有一百单八将。现在所能找到的最早记录“水浒”故事的史料,是宋朝无名氏所写的《宣和遗事》。这部书应该是宋朝人所创作的话本小说。“宣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主要写的就是北宋灭亡前,宋徽宗及其童贯、朱勔、蔡京等人如何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宋徽宗如何任用道士林灵素等故事。在这部话本的第三部分中,重点写了宋江等人的聚众起义的故事。只不过,情节很少,也非常简略。比如在“宣和三年”这一部分,作者写到:又宋江等犯京西、河北等州,劫掠子女金帛,杀人甚众。随后,在“宣和四年”部分,写朱勔运送花石纲,差“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柴进、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负责押运(全部是《水浒传》中人物)。后来,李进义等人先到京城。杨志在途中因为贫困,被迫卖刀,与人争执,失手将其杀死(杨志卖刀故事的雏形)。随后,杨志遇到孙立,又去京城见了李进义,几个人因为是结义兄弟,只好跑去梁山落草为寇。
随后,这部话本还写了晁盖等人智取花石纲(《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雏形),宋江怒杀阎婆惜,奔上梁山。
只不过,这段故事里,梁山聚义的英雄只有36个。聚义之后,这帮人“各人统率强人,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帛,掳掠甚众”。
最后,朝廷无可奈何,让元帅张叔夜前往诏安,最终这些人都受到了封赏,然后拆解到各个地方去做巡检使。后来,宋江平方腊有功,做了节度使。
这个故事由此就结束了。从这个话本的全文来看,作者写梁山泊无非是表明徽宗时期社会有多混乱,宋江等人并不是主角。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记载史料很少,是否参与征讨方腊也并不确定但是,话本毕竟是话本,即使是最早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如果我们去翻阅正史,文人的笔记,你会发现宋江等人的史料少之又少,像《宋史》等都只是只言片语,比如在《侯蒙传》中,只有一句话:“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它记载往往也都是一笔带过。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也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没有见到什么书记载真实的历史,因此我也不敢妄言。
由此可以推测,宋江等人起义是真尤其事,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只是徽宗时期很小的一次。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宋江。
关于宋江最后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民国学者余嘉锡曾经写《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抄录并分析了所有史料中有关宋江的内容,其中所有记载都只截止到宋江被张叔夜招安(有的写的是所擒,余嘉锡认为不正确),然后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史料,到了现代,却又出现了问题。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宋江等人之所以进行起义,是因为朝廷征收重税,设立了“西城括号田所”,将梁山泊八百里全部收归“国有”,并且规定老百姓进行捕鱼、采藕等,都必须交税。
梁山泊周围住着的本来都是穷苦农民,这样一来,大家活不下去了,就只好参加起义。
宋江呢,其实只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后来被推举为头领,于三十六个人共同起义。
他们驻扎在梁山,但是他们并不是像《水浒传》写的那样,住在水中央,而是在水泊北边的地方(施耐庵写梁山八百里水泊,完全是虚构杜撰的。施耐庵本来是南方人,对于北方的地理知识一塌糊涂,常常搞得非常混乱。梁山等地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广阔的水域,这完全是南方人的臆想)。
由于梁山周围的湖泊时有时无,因此宋江等人无险可守,他们起义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被朝廷招安,做高官,拿厚禄(这一点和《水浒传》中宋江的精神契合)。
最后,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招安。
根据最新出土的《折可寸墓志铭》中记载,折可寸本来是宋朝的将领。他参与了征讨方腊的行动,方腊被平定之后,他又前去招降宋江。
于是,关于宋江是否参加了征讨方腊,又变成了一个谜题。
关于宋江之死的推测:或者善终,或者在“靖康之变”中战死因此,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能够得出确凿的证据是,宋江的确进行了起义,也驻扎在梁山泊,后来被张叔夜招安。此后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推测,宋江应该不会像《水浒传》中那样被毒死。首先,宋江等人的起义规模很小,不可能引起朝廷太多的重视。
第二,宋江被招安之后,在军中官职也不大。比如在《北朝会编》中,有句话:宣和二年……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宋江被排在最后,因此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么,应该是并不会受到朝廷太多的重视。
那么,我们最后可以推测出宋江的两个结果,要么最后得以善终,要么在7年之后,也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变”中,在与金朝人作战的过程中战死。
历史上真正的宋江结局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带着36名兄弟横行山东河北,如入无人之境,数万官兵束手无策,被围投降后又再度起义,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这样的为人,比《水浒传》中那个出卖兄弟,患有严重“招安病”的宋江,强出何止百倍。
历史上的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人,以在梁山泊打渔采藕为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加重了百姓们的赋税负担,管理梁山泊的官员规定,打渔采藕的人必须按船纳税,宋江等36人走投无路之下,于当年十一月上了梁山举旗造反。
据记载,宋江这个人性情豪迈勇猛无匹,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望,同时他也结交了不少江湖豪杰。宋江上山插旗之后,不少渔民和百姓都纷纷前来投奔,一时之间声势大涨,多次打退了官兵的围剿。
宋江起义的核心成员有36人,手下兵卒也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据守梁山肯定难以持久,于是宋江选择了游击战,不停地主动出击攻打附近州县。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十分惊人,已经烂到根子里的北宋军队根本就束手无策。宋江的队伍每攻克一处州县,就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此举深得民心,队伍也很快就得到了壮大。
北宋朝廷对于宋江宋江起义,开始时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认为他们只是一小股流寇而已,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宋江起义军的不同寻常之处,宋江的队伍全都是勇猛强悍之人,而宋江本人有善于机动作战,被派去剿灭宋江的官兵根本束手无策,宋江不仅攻击了山东境内多处州县,更将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河北各地。
宋徽宗至此才认识到宋江的厉害,向大臣们征集对策,官员侯蒙认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可以招安为朝廷所用。宋徽宗很欣赏这个建议,便派侯蒙去负责招安,结果侯蒙生病去世了,招安宋江的差事,就落到了张叔夜头上。
张叔夜是北宋名将,非一般的平庸之辈可比。他接受任务后抵达海州(江苏连云港)后,立刻派出侦察人员,获悉了宋江想从海上突袭海州的计划,张叔夜紧急招募敢死队员1000多人,在海州城附近埋伏,然后有派出小股部队引诱宋江等人。宋江本来已经夺取了十多条大船,准备向海州发起攻击,但发现了官兵的小股部队后,不知是计上岸作战,结果陷入了张叔夜的包围之中。
宋江和部下虽然勇猛无比,但面对优势敌军的重重包围,也只能接受张叔夜的招安。
根据《宣和遗事》记载,宋江等36人被招安后,北宋朝廷任命他们做了中级武官(武功大夫),实际职务为诸路巡检使。
不过在传统的朝廷官员心目当中,他们的盗匪出身,依然是最大的污点。当时的的官员李若水就写诗一首,记录了宋江被招安一事,同时表达了心中的不屑和轻蔑。这首诗名为《捕盗偶成》:“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历史上关于宋江此后的踪迹,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是宋江参与了剿灭方腊的战斗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说法之二是宋江接受招安后又造反,并被剿灭。
出土于1939年的《折可存墓志铭》记载:“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宋江作为造反者出身的官员,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必然受到轻蔑和排挤,再加上他接受招安本来就是被迫之举,所以此后不久,很可能又再次举起义旗。但这次造反却很快即以失败告终,宋江等人也被折可存杀害了!
至于参与剿灭方腊的宋江,很可能是同名同姓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