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跟武松决斗,到底应该骑马还是不骑马?

首先,我不赞同这句话,所谓马上林冲,马下武松,原本就是一句脱离《水浒传》的江湖话。在施耐庵的笔下,马上并非林冲最厉害,马下也绝不是武松是第一名。当然,如果是让林冲与武松打一场,无论马上马下,林冲的总成绩肯定要比武松好。

林冲绝非《水浒传》马上第一

林冲在梁山上的排名很高,位居第六,在武将总排名中则高居第二,仅次于关胜。就以排名来看,林冲也不是梁山马上第一。那么,是不是施耐庵按照《三国演义》五虎将的排序,关羽的后人关胜不管武艺如何,都必须占据虎将第一的位置呢?

其实,施耐庵写梁山五虎将参照《三国志平话》的可能性最大,其次,便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不可能是《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依据陈寿《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把这五个人命名为蜀汉五虎将,罗贯中调整了顺序,变成了“关张赵马黄”,关羽依然稳稳的高居第一。

《水浒传》有明显的仿写痕迹,作为关羽的后人,当然是五虎将第一名了。为此,施耐庵还把林冲写作小张飞,排在关胜之后自然没话说。但是,施耐庵在关胜、林冲的武艺上却写得十分清楚,五虎将第二名就是打不赢第一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一段“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水浒传》则有关胜单挑梁山二虎将的情节,对比这两处描写,施耐庵又“抄袭”了罗贯中的著作:

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水浒传》

转灯,就是走马灯,两处厮杀应当是打了许多个回合,才能说得上“转灯儿般厮杀”。而且,《水浒传》还特别交代了一句,说是三人杀得征尘四起,转灯都只能看到影子了。打到这个份上,关胜力敌梁山排名第二、第三的五虎将,也只是“看看输与他了”。假如林冲单挑关胜,他有本事赢吗?

除了关胜马上武艺在林冲之上而外,曾头市教师史文恭也能够战胜林冲。认为林冲《水浒传》马上第一的,总会拿“林冲遇强则强”这句话来说事,其实,这句话本身就说明林冲不是最强。否则,到哪里遇强去?

假若一定要说林冲遇强则强,那么,与杨志、呼延灼等人战平,到底是林冲遇强则强呢?还是与林冲战平的遇强则强呢?

林冲马上不及史文恭、关胜,“遇强则强”又不成立,凭什么说“马上林冲”?

大概是因为武松的马下实力第一,为了押韵,便来了个“马上林冲,马下武松”。假若说“马上关胜,马下武松”,说书人的四言八句就不赶辙了。其实,除了合韵赶辙之外,武松也做不了马下第一。

“马下武松”也有水分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梁山好汉,以及其他阵营的战将,是以“十八般武艺”为基本参照的,绝大多数武艺都有一个代表人物。然而,十分奇怪的是,在王进教史进功夫时所提到的十八般武艺中,竟然没有包括“刀”。同样,“白打”,也就是拳脚也没有被列进去。《水浒传》中用刀的好汉比较普遍,是个会武艺的,都会两下子朴刀。而“白打”却只有武松一人,武二郎的拳脚是《水浒传》毫无争议的第一人。

但是,武松的“白打”在施耐庵笔下,基本上仅限于江湖上的打斗,真正要上阵决胜负,还得凭器械说话。那么,武松的器械功夫又如何呢?

《水浒传》中有三处写到武松使用器械的情况,效果均不理想。或者说,武松使用器械的水平远不及他的拳脚功夫。

第一次使用器械,是在景阳冈打虎时,用哨棒对付白额吊睛猛虎。武松铆足了劲,一棒打将下去,“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当时武松有些紧张,想一击致命,加之天色已晚,哨棒打在枯枝上也是正常。但施耐庵在此处的意思是,武松要打死老虎还得仰仗平生绝学,以拳脚解决战斗,棍棒非其所长。

第二次则是在狮子楼与西门庆的打斗。武松拿了一把尖刀杀到西门庆的包间,西门庆见武松来得凶,便把手虚指一指,一脚踢飞了武松的刀。当时,武松也是躲了一躲,但还是中了西门庆的招。西门庆哪里知道,没了器械的武松更加厉害,甫一交手就被武松提了起来,从窗户上扔了出去。这个细节还是说明,武松的“白打”比他用器械强很多。

第三次便是蜈蚣岭杀飞天蜈蚣王道人。新得了一对镔铁雪花戒刀,武松便在王道人身上试刀。这一战,武松却与一个山野道士“斗了良久”,十数个回合才斩杀了对手。假若用拳脚,王道人恐怕早就被干趴下了,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回合。

所以,武松打蒋门神只是一招。即便是拆开来,也仅是两招:玉环步,鸳鸯脚。施耐庵说,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后来,飞云浦反杀,用的也是这两招,瞬间就把蒋门神的两个杀手踢下桥去。

从这几场打斗来看,武松的“白打”是《水浒传》第一。但是,器械功夫却不敢吹嘘武二爷是一流水准。因而,上了二龙山之后,武松再也没有单挑的记录了。至于说后来武松善于在步下剁马脚,斩杀贝应夔,那都是续书《征四寇》的故事,不是施耐庵笔下的武二郎。

林冲单挑武松,总成绩占优

施耐庵写武功,必定得以实战战绩来印证,打过才是硬道理。这一点,同样在林冲身上有所体现。

林冲虽然不是马上第一,但也不是孬种,完全是超一流的存在。这一点,武松便绝对不如林教头。《水浒传》中,武松有没有骑过马,施耐庵都写得语焉不详。从施恩请武松去打蒋门神的细节中看,武松应当会骑马,但他却不习惯骑马。这也就说明,武松即便可以骑马厮杀,但却不一定很精熟,与林冲这样的马上战将厮杀,肯定是要吃亏的。

呼延灼攻打桃花山时,二龙山三大头领悉数出山助阵,鲁智深、杨志分别与呼延灼单挑,而武松却没有出战。这倒不是武松惧怕呼延灼,而是武松并不擅长打马战。《水浒传》以马战为主,武松自然就派不上用场了。况且,“白打”也不是上阵杀敌的武艺,总不能让呼延灼下马,挨武松的玉环步,鸳鸯脚吧。

因而,马上作战,武松绝对打不过林冲。那么,是不是按照题主的说法,武松不骑马,以步战挑战马上的林冲就有胜算呢?同样没有机会。

即便是按照续书中杀贝应夔的情节打,林冲可不是杭州二十四将老末的水平,林冲丈八蛇矛不会如此轻易的让武松突破。梁山好汉中有十大步军头领,没有谁在阵战单挑中出战,更别提能够战胜马上战将了。打东昌府时,刘唐出阵挑战张清,还没等交手,就被一石子打翻。马上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马脚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剁的,否则,大家都别骑马作战了。

卢俊义活捉史文恭的时候,应当是在马下操作的。照夜玉狮子便先躲过了扫脚一棒,这个战例就说明战马有躲避冰器的能力,不会让步将轻易伤到自己。刘唐赶张清,就试图砍张清的战马,但那匹马却以尾巴将刘唐眼睛扫花。赤发鬼的步战能力不差,幸亏他是挥朴刀上阵,兵器稍微短点,战马一回腿恐怕就得踢死他了。

那么,就只得请林冲下马与武松单挑了。其实,梁山有五大持械步战高手:鲁智深、林冲、杨志、刘唐、雷横,其他如史进、石秀、杨雄等人,也有十分强大的持械步战实力。因为,这些人都是有步战经历的,不是凭空得来的虚名。比如林冲,就有棒打洪教头,梁山下与杨志斗朴刀两场步战,这一点,武松也要略逊一筹。持械步战,武松在西门庆面前都吃过亏,遭遇诟病,与梁山超一流战将持械步战,不是武松的强项。

那么,也就只剩最后“白打”绝学了。也就是说,武松赤手空拳在与林冲步战,则大有胜算。或者,几招之内将林冲打趴下。或者,凭借《水浒传》第一的拳脚,加上天生神力,武松能够获得最后胜利。

其实,从兵器角度看,林冲的力量也是不差的。丈八蛇矛虽然算不上重兵器,但因其长一丈八寸,抡动起来势必产生巨大的离心力,没有非常充沛的内力是无法使用这件长兵器的。

总而言之,林冲、武松两人单打独斗,若以综合实力来评价,林冲三战可获两胜。当然,无论武松骑马还是不骑马,与林冲决斗,就看怎么打了。假如先上“白打”,武松几招将林冲打残,也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跟武松决斗,到底应该骑马还是不骑马?

面对这样的问题,老王先想为马儿抱个不平:你俩爱打不打,关人家小马宝莉什么事?小羊苏西也不答应啊?更别说小猪佩琪了!扯远了,但是为了比较两位好汉的真实战力水平,还是先得委屈一下马儿。

全能林冲

林教头是梁山好汉中,少有的马上枪,步下刀,无所不能的万金油型人才。就是说林教头在马上能使枪棒等长兵器,在马下也可以使朴刀等短兵刃。

这样的人才书中明确描写过的至少有玉麒麟卢俊义,青面兽杨志,以及九纹龙史进。其他的都是单一作战兵种,能马上的不马下,能拿长枪的不用短刀。

林冲在马上马下都有很多经典战例,而且在全书的战斗中保持不败战绩,这就非常难得了。马上能生擒一丈青,马下也能大战青面兽。

步下武松无敌

相较起来,武松的作战能力比较单一。虽然武松杀了很多人,但是作为梁山上的步军统领,从来没骑马跟人作过战。看电视剧的时候,我都心疼他和鲁智深。人家骑马一顿冲,这俩文玩爱好者,一人挂一串大念珠,从来都是腿儿着去。鲁智深还得拿着六十二斤的大禅杖,看着都累。

武松在书中基本也在战斗中保持不败的战绩,虽然最后被包道乙的飞剑砍了一条胳膊,但是飞剑属于魔法攻击的范畴。全书中物理攻击的战士遇到法师没有好使的,强如卢俊义遇到书中最菜的法师寇烕,也是转身就跑。寇烕只会火系法术,就相当于葫芦娃里的火娃,被乔道清一顿三昧真水就给灭了。所以说被法术打败了也不丢人。

假如林冲骑马战武松

虽然武松不骑马,但是不代表武松不会跟骑兵作战。在南征北战的时候武松杀了四个马军将领,实打实的在马上被武松击杀了,所以说武松虽然不会骑马作战,但是对战马军将领却非常有经验。

有看官会认为武松作为步兵将领,基本是骑兵得胜之后奉命掩杀,起个打扫战场的作用。确实征辽国时斩杀耶律得重,和征方腊的时候斩杀方貌,都是在对方败逃时,被打野的武松,先把马砍死砍伤,然后趁对方落马之际,直接干掉。

但是在征方腊时,武松还十分精彩的秒杀了杭州二十四将之一的贝应夔。当时鲁智深和武松双战江南国师邓元觉,邓元觉不敌二人败逃,二人去追杀。贝应夔出来接应,按说方腊手下的将领实力都不弱,要不也不能杀死梁山军大半将领。贝应夔是生力军,而且主动出战,体能和气势都不落下风。可是武松见他一枪刺来不躲不闪,丢掉手中一把戒刀,抓住枪身一下把他拉下马来,用另一把戒刀,潇洒自如的把他秒杀了。

可见武松虽然不骑马,但是也并不惧怕跟马军将领作战。而且战术运用灵活自如,无懈可击。如果林冲跟他骑马交战,一得防止他直接袭击战马造成自己落马;二得防止自己的丈八蛇矛被武松拉住,自己落马,或者失去兵器落入下风。

而且书中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还能醉打“三年泰山争交,不曾有对”的蒋门神,双臂举起天王堂前五百多斤的石墩,可见其力大过人。书中只说林冲枪法高超,可没说他天生神力,所以一旦蛇矛被抓住林冲必处于下风。

这么说来林冲骑马战武松胜算不大。

假如林冲步下战武松

这两个人虽然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在书里基本没啥交集。他们之间的战力只能从其他方面的信息横向比较。

林冲在梁山的时候跟杨志打了四十余合不分胜负,然后被王伦给叫开了。由于书中一句“战到分际时”很多看官也是吵得不可开交。就算林冲略战上风,其实优势也不大,暂且就算个五五开吧。

杨志上二龙山的时候,跟鲁智深战了四五十合也是不分胜负。可见在步战方面林冲、杨志和鲁智深战力是相当的。

鲁智深跟武松没有直接交锋,间接上也不好比较。从梁山排名上,两个人功劳差不多,但是以前鲁智深的官职比较高,在二龙山的时候也是第一寨主,所以排在武松之前也属正常。武松力量大,鲁智深的力量更大,曾倒拔垂杨柳,而且天天拎着一个六十多斤的禅杖当武器,力量上应该在武松之上。两人的武艺也是不相上下,书中多有精彩表现,上梁山之后也常常一同行动。

但是武松的机智却在鲁智深之上。在十字坡,鲁智深被孙二娘麻翻,差点成了肉馅。而同样的伎俩用来对付武松就没用了,武松轻松的就把孙二娘反制了。

而且鲁智深血槽太短,一饿了就打不动。在瓦罐寺就因为饿肚子就没打过崔道成和丘小乙。武松则是遇强则强,越在绝境越能激发出惊人的战力。景阳冈打虎,飞云浦一VS四的反杀,都是绝地反击的绝佳表现。

所以综合考量两人老王认为,二人对战短时间内不分胜负,但是论持久战武松还是略占上风。

林冲武艺虽高,但是为人却十分怂,面对逆境只想逆来顺受。董超学霸两个菜鸟加害于他,他都没想过要反抗。

综上所诉:林冲在马上对战武松没有胜算;在马下对战武松可以一战,不过如果到了搏命的阶段,最终获胜的终将是逆境中的王者武松。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跟武松决斗,到底应该骑马还是不骑马?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那就是说在马上打仗林冲是最强的,在马下打仗武松是最强的。只能这么解释,否则怎么不说别人的名字呢?既然林冲马战实力这么强悍,那跟武松对决的话只能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只有这样林冲才能有胜算。众所周知武松的步战实力太过强大,都能赤手空拳把一只猛虎活活打死,这武松简直是天神下凡,谁敢跟他面对面打。林冲虽然也是步战高手,但得分跟谁比,在武松面前林冲没有任何机会。

不过武松固然步战实力强大但不会骑马作战,这就是他的致命弱点。《水浒传》中没有武松骑马打仗的记载,这足以说明他确实马战外行。从这方面来说林冲要比武松更加全面,武松是专项技能顶级,林冲是全能高手。林冲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马上把武松解决掉。争强好胜的武松是个不服输的主儿,他当年就曾对施恩说过平生只打强者。倘若林冲提出与武松在马上论短长的话,武松肯定会一口答应,他绝对不会承认自己马战不行的事实。

或许武松以为骑着马也可以发挥出步战水平来,那他就大错而特错了。林冲此时可以抓住机会一举击溃武松,让他知道知道马战跟步战是不同的领域和天地,以此来挫挫武松的威风!结语:识时务者为俊杰,林冲若要在生死战中战胜武松,就要在自己的强项方面拿出最强的战斗力来。那毫无疑问马战是林冲的拿手好戏,因此选择马战与武松对决是林冲最明智的选择!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跟武松决斗,到底应该骑马还是不骑马?

骑马打一阵,徒步打一阵。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跟武松决斗,到底应该骑马还是不骑马?

这个问题问的,他们之间不会决斗毕竟是同一战壕的兄弟。既然是决斗那是生死之争,那当然是选自己的强项。

“马上林冲马下武松”林冲跟武松决斗,到底应该骑马还是不骑马?

林冲为八拾万禁军教头,马上功夫,马下功夫了得,特别是马上功夫更是几乎无人可匹敌;而武松呢,喝醉酒打死老虎,威名远扬,步战功夫堪称一绝,也是绝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纵横一生,几无失手。所以两相比较,林冲决战武松,最好是马上。如果是马下,如果回合过多,一百招以上可能就是武松的天下了,也就是武松的胜算要大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