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尚”鲁智深这个“花”字怎么理解?难道只是反衬吗?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有人物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都有这么一号。在前一个版本中的鲁智深,书中只有一句话“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亦来投奔宋江”。
《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有四句四言诗,描述花和尚:“有飞飞儿,出家尤好。与尔同袍,佛也被恼。”其中的“飞飞儿”是什么意思,不可考。但从“出家尤好”这四个字来判断,花和尚就是名副其实的“花”和尚。
然而,施耐庵却没有采用龚开鲁智深赞诗的前两句,只是在五台山故事中,用到了后两句。那么,施耐庵笔下的花和尚之“花”又当何解呢?
《水浒传》中的真提辖假和尚“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回书中,“花和尚”正式登场亮相。
却说鲁提辖在五台山剃度做了和尚,初进佛门的鲁智深不守寺院清规,在文殊院搅扰了四五个月,因口中淡出鸟来,便独自一人溜出了山门。鲁智深来到半山亭,遇到了一个挑酒担的人,便抢了一桶酒,一口气喝了下去。喝完一桶酒,鲁智深感到浑身燥热,便脱光了膀子,露出脊背上的花绣来。鲁智深“花和尚”的绰号,原来是他脊背上刺着花绣。
这样写,等于给《水浒传》头条好汉胡乱弄了一个绰号。书中有花绣的梁山好汉,难道都可以以“花”来给绰号?而且,从细节处看,鲁智深脊背上的花绣绝不是在五台山才有的,最迟应当是在渭州城就刺上的。那么,为什么就不是“花提辖”呢?
施耐庵大约是本着蓝本人物,勉强把花和尚这个绰号安在了鲁智深的头上吧。其实不然,这个花和尚与蓝本人物的寓意完全不同。之所以只有花和尚,没有花提辖,按照《水浒传》文本故事的解读,鲁达-鲁智深这个人物是真提辖,假和尚。
鲁达出场时,是渭州城小种经略相公府的提辖。《水浒传》中共有两个真提辖,鲁达是一个,另一个就是曾头市的曾长官。其他如孙立、杨志、索超,都是假提辖。为什么呢?
提辖在北宋时期不是一个官名,而是军州行政长官的一项工作职责。《宋史·职官志七》中记载:宋徽宗崇宁年间" 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
提辖成为官名,是宋高宗绍兴六年时,南宋与金国重开边境贸易,在两国境内互设榷场时,任命的管理市场的官员。后来,这个官名被引入官府,总共有“四提辖”,除了管理杂卖场外,还有负责制造、采购官府用品的职责。
从鲁达在渭州城的活动情况看,他不是什么军官,而是负责小种经略相公府日常用品采购的。曾头市的曾弄出场时连姓名都没有,梁山戴宗称他是“曾长者”。宋江打曾头市前,曾长者有了官名叫曾弄,施耐庵则叫他“曾长官”。曾头市其实就是一个金国人在宋境开设的榷场,《水浒传》写得很准确。
提辖是真的,所以,即便是鲁达身上有花绣,也不叫“花提辖”。而和尚则是假的,花,有虚假的、蒙骗人的意思。所以,“花和尚”就是假和尚的意思。那么,施耐庵为何写鲁智深是假和尚呢?
鲁智深最终还是“花和尚”赵员外把鲁达带到七宝村,说已经备下了一张度牒,要鲁达上五台山出家避难。见了智真长老,赵员外丝毫不隐讳,直接告诉住持说,五花度牒不是鲁达的。按照北宋时期的出家规定,鲁达是杀人逃犯,是不能入寺院做和尚的。但是,赵员外造假,智真长老因赵员外的面子,违法收留了鲁达。所以,这也是“花和尚”的一大来历。
施耐庵在此写得很准确。北宋时期对出家人管的很严,是为了限制佛门的不断扩张,为农耕和军队保留更多的青壮年,以免躲懒的人去做和尚。同时,严格限制出家,度牒便很难弄到,出现了买卖情况。皇帝们看到了商机,宋神宗以此作为推行新法的奖励手段,其他皇帝也以度牒奖励地方官员,充抵朝廷拨款。
《宋会要辑稿》中说,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 年)下诏:明州育王山寺掌管仁宗御容僧行可,赐师号,度牒各二道,用为酬奖。
所以,施耐庵以“花和尚”来讽刺北宋时期的宗教问题,照应《大宋宣和遗事》中僧人鲁智深的反叛,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
智真剃度鲁达,其实并非完全看赵员外的面子,他是知道了鲁达的来龙去脉,知道此人上应天星,日后正果非凡,这才“只顾剃度他”。那么,鲁智深的正果又会是什么呢?智真长老说得十分明白,是五台山除自己以为所有的和尚都达不到的正果,也就是书中写的“汝等皆不及他”。
从智真、智清、智深三个“智”字辈的师兄弟来推测,假若施耐庵的《水浒传》不被腰斩,鲁智深恐怕也会做到一座大寺院的住持方丈,成为“长老”。此时的鲁智深才是真正的和尚,此前杀人放火,上阵杀敌,都不是和尚干的事。经过修炼,鲁智深才得到智真长老所说的正果,成了一名真和尚。
但是,从《水浒传》前七十回的伏线中可以探轶到鲁智深的结局。宋江及梁山好汉投降招安后,便去打方腊、攻幽州、抗金兵。攻打幽州遭遇惨败,部分好汉随童贯南下到了镇江,参与了宋徽宗的复辟。大概,这个时候,宋江又造了宋徽宗的反,鲁智深此时也在其中。这段故事,在前七十回书中是以“二龙”来伏线的。同时,浔阳楼宋江题反诗,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四句偈子,梁山打完曾头市又去攻打东平府、东昌府等等,也都是鲁智深结局的隐写与伏笔。“遇江而止”应当指的是镇江,也就是《水浒传》中的江州,鲁智深的故事在此终结。
因而,鲁智深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假和尚,在造反中完成英雄的一生。续书《征四寇》说鲁智深浙江坐化,这算什么正果呢?而且,到了,鲁智深却不是“花和尚”了。
《水浒传》“花和尚”隐写了一人鲁智深在五台山下市井中打造了一把水磨禅杖,重量是六十二斤,隐写的是从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误走妖魔到当时,已经过去了六十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这一年,宋徽宗下革佛诏,对佛教进行打击与摧毁。宋徽宗的招数十分高明,不像“三武一宗”那样蛮干,而是采取渗透与融合、归化同化的手段,对佛教进行毁灭性的抑制和打击。而且,与水磨禅杖相对应,施耐庵还以吃狗肉的情节,让宋徽宗亮相(宋徽宗属狗)。
宋徽宗的革佛诏说:“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佛教被并入了道教,释迦摩尼都没了佛的尊号,降为道家大觉金仙。因而,鲁智深便要“称姓氏”。和尚都是释家弟子,鲁智深应当叫“释智深”才对。这一点,也是“花和尚”的隐喻,不僧不道,肯定是假和尚了。
鲁智深从五台山往东京大相国寺的路上,与史进杀了崔道成和邱小乙,火烧了瓦罐寺。这个桥段,便是直接的针对了宋徽宗。一个和尚竟然叫个道士的名字,岂不是不僧不道吗?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时“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重用道士林灵素与虚白先生,两年后便下诏革佛。从施耐庵《水浒传》的整体架构来看,只有霹雳大仙赵匡胤与赤脚大仙宋仁宗赵祯是真正的道教上仙,宋徽宗就是个假“道君”。
而且,宋徽宗以道混佛,不佛不道,施耐庵说他是“花和尚”也是十分恰当的。其实,历史上的宋徽宗还真的是一个“花道士”。在他手上,朝政失道,民众反叛者蜂起,岂止鲁智深这样的佛门花和尚。
因而,“花和尚”其实也寄托了施耐庵的宗教思想,更表达了《水浒传》反皇帝,至少是反宋徽宗这样失道亡国皇帝的主题。所以说,续书《征四寇》走向了《水浒传》的反面,无限美化宋徽宗,也应当把它叫做“花和尚”——“花水浒”!
“花和尚”鲁智深这个“花”字怎么理解?难道只是反衬吗?
花和尚鲁智深的花是因为鲁智身的身上纹有牡丹图。
“花和尚”鲁智深这个“花”字怎么理解?难道只是反衬吗?
”花和尚”鲁智深他不是”花心”的意思,因他身上纹了花纹,所以称之为花和尚。
水浒里每个人都有别名,比如行者武松。刚好鲁智深身上纹了花,故称之为花和尚!
在宋代纹身可能也是一种时尚!
“花和尚”鲁智深这个“花”字怎么理解?难道只是反衬吗?
《亮剑》中,团长李云龙骂警卫员魏大勇(又名魏和尚)“花和尚”,意思是偷偷喝酒的和尚,犯了僧人的清规戒律。看来,“花和尚”早已经是一个骂名。
鲁智深到底有多“花”表面上看,“花和尚”鲁智深身上的纹身花花绿绿。鲁智深本名鲁达,用一条62斤的水磨禅杖,武艺高强,在紧急关头出手救了林冲,他本是渭州经略府提辖,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
鲁智深到底有多“花”?除了喝酒,还有爱打架(打抱不平)、说粗话脏话、穿着打扮也不讲究。其实,喝酒与打架搁一起,往往就更“花”了,酒后乱性,把人往死里打,说话也不注意,可能还带脏字,敞着怀、衣衫不整,“慈悲为怀”的僧人的德性就完全看不见了。
猪八戒花不花?按理说,《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也是一个花和尚,他最大的问题是好色、贪吃、对佛家的立场不坚定,动不动就想散伙,回他的高老庄。
鲁智深是一个反衬:什么叫“不花”《西游记》唐僧就是一个“不花”的典型,“戒、定、慧”在唐僧身上都可见到。
和《西游记》不一样,《水浒传》里的和尚都“花”。
鲁智深是一个反衬:“花”的鲁达衬托出“不花”的智深。看《水浒传》中众豪杰的结局,鲁智深最后修成正果,坐化了。说明:他的“花”并不是真的“花”,是表面上的“花”。
反衬出在野的豪杰是多么的正义猪八戒这个“花和尚”人物角色,反衬了孙悟空和唐僧。鲁智深的“花”,反衬的僧人不明确。因为《水浒传》里面有出家人身份的还有武松(带发修行的行者),也是一个“花和尚”,爱喝酒、打架。《水浒传》里也有和尚与女色有关,被好汉们杀了,例如花花淫僧崔道成。
其实,《水浒传》里的花和尚,反衬的是宋代社会中,那些仗义疏财、替天行道的江湖好汉。因为在朝的统治阶级昏庸腐败、在野的僧人群体不学无术,都不能代表社会的良心,只有聚义厅里的豪杰才是社会正义的担当。
“花和尚”鲁智深这个“花”字怎么理解?难道只是反衬吗?
魯智深,行者武松,《少林寺》中的李連傑,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如同濟公活佛,濟世救貧。
“花和尚”鲁智深这个“花”字怎么理解?难道只是反衬吗?
烟头认为,“花和尚”的“花”字,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纹身鲁智深身上有大量的花绣纹身,因此被称为花和尚。
其实,在五代十国,乃至宋朝时期,身上有纹身花绣的人不在少数。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因为脖子上纹有一只雀,所以又被人称为郭雀儿。《水浒》中,身上有纹身的更是大有人在。最著名的就是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以及花和尚鲁智深三人。
史进的绰号“九纹龙”,就是因为他父亲史太公请了高手匠人给他身上刺下了九条龙,因此而得了这个名号。那么,鲁智深因为身上的花绣而被称为“花和尚”,似乎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二、不守戒律“花和尚”这个“花”字,应该还有鲁智深杀人放火,喝酒吃肉,根本不守佛家清规戒律的意思。这个“花”字,应该和“花花公子”的“花”是一个意思。
鲁智深在渭州做提辖时候,没有被称为“花提辖”,“花将军”,说明他那时候的行为对于一个军官来说,还算是挺正常的。但是,等他出家做了和尚,他吃肉喝酒,打架生事等行为就有点与身份不符了。
就像是一个公子哥,轻浮跳脱,声色犬马,行为举止都比一般人要出格的多,这样的人一般被称为“花花公子”。鲁智深也是一样,正是因为他行为举止,生活习惯,都与一个出家的和尚的的身份格格不入,所以才会被称之为“花和尚”。
总结:鲁智深无论从外表还是行为举止,都可以被称为“花和尚”,而这个“花”字,应该也蕴含着这两种意思吧!
朋友们,你认为这两种意思哪一种所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呢?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