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个怂包?

我不赞同林冲是怂包之说,这是对林冲形象的另一种误读。此前,我也曾这样认为,林冲不敢跟高俅作对,不敢手刃王伦,占据梁山,自任寨主……。但经过细读文本发现,这是对林冲的一种误解,说林冲是怂包,很不公平。为什么呢?

林冲很怂,但谁又敢在高俅面前耍威风

导语所言,讲的是林冲“怂包”被误读,其实,林冲“隐忍”也是被误读了。“怂包”、“隐忍”都不是真正的林冲,而是林粉与林黑雄辩的辩词而已。绿野老道以为,林冲既不是怂包,也不存在隐忍,真实的林冲是一个善于攀附强势力的识时务之人。用一句褒义的话来说,林冲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识别自己能力,决定自己行为的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性格各异,经历不同,林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跟高俅作对?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林冲不过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先别论这个职务有多高,是相当于连长还是排长,只看八十万禁军中的教官体系,就知道林冲到底有多高的职位了。

王进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教头”前面没有“枪棒”,或者“金枪班”这样的限制定语。这就说明,王进职位在林冲之上,大概相当于一个系列中的总教官。王进的父亲王升是都军教头,级别又比“教头”要高。所以,禁军武术教官在《水浒传》中,至少有三个等级:都军教头、教头、枪棒或者其他单项教头。

禁军教头的机制,似乎与当年的国乒一样,刘国梁是总教练,以下还有男女队主教练,单项教练。林冲大约就想当于单项教练,职务到底有多高,一目了然。大不了,也就是体育总局训练局下的一个单项教练而已。

北宋军队建制,以禁军为主,是国防力量的主力军。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之前,高俅担任殿前都指挥使,这一年升任太尉,由从二品晋为正二品。《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前后,也就是说,林冲在禁军做枪棒教头时,高俅已经是正二品武职。一个枪棒教头,绝对是入不了品级的。

官大一级压死人,林冲零品级,高俅正二品,地位十分悬殊。但在《水浒传》中,这两人的关系却非常近。林冲很受高俅赏识,享受着“大请大受”的高薪俸待遇,又经常相互夸口比赛宝刀。施耐庵写高俅很坏,但也很尊重历史,历史真实中的高俅确实很爱才。

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上司的赏识,谁又愿意轻易的去得罪呢?即便是高俅很坏,林冲敢得罪吗?鲁智深够狠吧,在沧州道上救了林冲,然后,对打听他去处的董超薛霸说:“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说归说,鲁智深也绝不敢这样做。从沧州道回到大相国寺菜园后,张三李四打听得高俅要派人来捉他,便立即逃跑。在二龙山下遇到杨志时,鲁智深说:因为自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那“直娘贼”恨杀洒家,分付寺里长老不许俺挂搭,又差人来捉洒家。却得一伙泼皮通报,不是着了那厮的手。吃俺一把火烧了那菜园里廨宇,逃走在江湖上。

鲁智深很怂吗?若花和尚不是怂包,又有什么理由责怪林冲呢?

林冲隐忍因人而异,暴脾气专为欺压弱小

林冲不是怂包,不能以害怕高俅这件事来指责于他。那么,面对王伦呢?

从王伦拒绝林冲入伙,然后强迫他去拿投名状,几次三番的挖苦、威胁林冲。林教头忍气吞声,不敢发作。此时,换了鲁智深来,恐怕就要“单打梁山泊”了。但是,林冲却不敢,老老实实的按照王伦的要求,每天唉声叹气的去找投名状。是不是很怂呢?也不是。

从上梁山的过程看,林冲真的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假若此时发作杀王伦夺山寨,会导致两种结果,成功或者被杀。虽然以林冲的武艺来看,取胜的把握性很大,但谁又知道“摸着天”、“云里金刚”这两条鸟大汉的武功深浅呢?何况,王伦手下还有七八百喽啰,一旦不能成功,林冲即便不死,又将投奔何处而去呢?权衡利弊,林冲只有“隐忍”了。

但是,从后来阮小二的话中,可以得知,林冲的“隐忍”是有对象的。阮小二对吴用说,起先,梁山上被王伦、杜千、宋万、朱贵几个占领,“也不打紧。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

阮小二的话很明白,王伦几人根本就没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不打紧”。林冲来了过后,梁山才向过往客商和石碣村渔民发难,打家劫舍不说,还霸占了水泊,不准渔民到深水处打鱼,于是,阮小二他们被绝了生路。

回看林冲在东京的时候,不敢得罪高衙内,却敢找陆虞侯报仇。樊楼被陆谦诓骗,高衙内则在陆谦家调戏林娘子,林冲赶到时,高衙内刚刚跳窗逃走。以林冲的功夫,沿着高衙内逃跑的方向追下去,肯定能逮着花花太岁。但是,林冲没有追,而是把陆谦家砸了个粉碎。抄了家还不解气,林冲在身上藏了把尖刀,四处寻找陆虞侯,准备杀了他解恨。

因而,说林冲“隐忍”也说不过去,对待弱小,林教头的暴脾气也绝对不是好招惹的。

晁盖上梁山后,林冲胆子便大了起来,仗着劫取生辰纲行动小组的武力,陡然发作,杀了毫无防备处于劣势的白衣秀士王伦。此时的林冲怂吗?隐忍吗?王伦完全可以不杀,逼他接纳晁盖,甚至让出头把交椅,肯定办得到。林冲绝非怂包,到了该发作的时候,也绝不隐忍而留后手。

林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怂包”、“隐忍”不过是林冲的外在表现而已,同时,以高俅来说林冲是怂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以王伦来说林冲隐忍,则是与林冲同样怀着欺压弱小的心态。这两个“林冲”,都不是真实的林冲,在“怂包”、“隐忍”的背后,藏着林冲的真面目。

且说高衙内在五岳楼看中了一个漂亮妇人,害起了相思病。这个花花太岁仗着干老子的势力,哪家小娘子弄不到手?而当高衙内知道五岳庙遇到的小娘子是林冲的老婆后,“只没个道理得他”,便不敢造次行事了。高衙内为何这次老实了呢?他的跟班富安道出了其中原委:衙内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欺他。

高衙内为何不敢欺林冲呢?上一节讲到,林冲与高俅的关系很好,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枪棒教头,却享受的“大请大受”的高薪待遇。这说明高俅很赏识林冲的才干,林冲应当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前途。除了工作关系外,林冲与高俅私下里也走得很近,竟然到了可以相互夸口,比试宝刀的地步。林冲可以向高俅借宝刀看,高俅竟然还可以像朋友那样婉拒。放到现在来看,哪个员工敢这样与总裁讲话,随意的借老板最喜欢的宝贝来看?

高衙内对高俅与林冲的关系是一个见证,否则,他怕林冲干什么?不过,富安却对林冲攀附高俅却看得很清楚,点破了其中奥妙:他见在帐下听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轻则便刺配了他,重则害了他性命。

职位、地位相差悬殊,这样的关系一定是不牢靠的。高俅固然爱才,但禁军之中如林冲这般的教头何止几十上百,唯独林冲就与高俅走得如此之近,到底还是说明林冲喜欢攀附权势。

傍上了高俅这样的大腿,前途肯定无量。所以,林冲不像王进、鲁智深那样,得罪不起就跑路。好不容易积攒的人脉,林冲不愿意轻易放弃,所以,“怂包”、“隐忍”一发都表现了出来。而面对于他毫无益处的陆谦、石碣村渔民等等弱者,林冲的“怂”、“隐”、“忍”统统都见鬼去了。

因为很快联络上了吴用等人,林冲与王伦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有晁盖这头撑腰,王伦自然就沦为弱者了。此时,林冲便不怂、不隐、不忍了。

从本质上讲,林冲也是一个龙虎山伏魔大殿中跑出来的妖魔,与绝大多数梁山好汉一样,都有个转折的经历。起先是杀人放火,拦路抢劫、买人肉馒头的江湖强盗,在宋江的指挥下,这些人都不干坏事了。林冲也是一样,他原本就是个趋炎附势,遇强则怂,遇弱则勇的小人。上了梁山,也逐渐“还道”,成为了一条好汉。

有读者拿救助李小二,沧州牢城资助囚犯来说事,讲林冲是个济困助弱的好汉,不会欺负弱者。但是,看看林冲所资助的都是些什么人吧——这个按下不表。即便是林冲这件事做得对,也是为后来人生的转变做铺垫,毕竟,林冲不是那种十恶不赦之人。

虽然林冲“还道”,在梁山上逐渐有了些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但其本性难移。当宋江逐渐盖过晁盖时,林冲又参与了谋杀晁盖的行动。

杀王伦并不是梁山大火并,谋杀晁盖则是真正的山寨火并。所谓火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内部自相残杀,内部自相吞并。杀王伦时,晁盖尚未入伙,不符合“火并”条件。晁盖被谋杀,则是副寨主宋江做了寨主,才是一场真正的火并。

不过,林冲两次参与谋杀寨主,也是梁山大转折的重要条件。客观上,林冲推进了梁山事业——这便是施耐庵写林冲这个人物的用意所在。

林冲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个怂包?

不管他武功高低,不管他官大官小,也不管他在梁山好汉中排名天罡星之列和表现多么出色,他没有杀了高俅高太尉,就不对,不该!

对一个男人来说,林冲骨子里就是怂包!

林冲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个怂包?

错。典型的居家过日子,现代版的好男人;人在矮檐下岂有不低头,只为牵挂。熟不见心如死灰,性情大变,无往而不胜矣。

林冲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个怂包?

林冲不是怂,而是被封建儒家思想所束缚。

林冲的出身是个下级军官,而且又文武全才,一个军官想要混的好,不仅要听从上级命令,还要学会巴结,揣摩上级意图。

林冲与高俅夲就是两路人,尿不到一个壶里,一个忠臣,一个奸贼,互相看不惯。但林冲自幼学的是林家枪,读的是孔孟之书。内心中向往的是忠君报国。

  • 好不容易凭自己的才学混到了军事教头上,也算能为国出力了。不想遇到高衙内调戏娘子,出于愤怒,本该教训高衙内,想想高衙内的爹就是高俅,是他的顶头上司。这怎么敢触怒呢。夲来平时就貌合神离,这一拳下去,还不把教头的乌纱打丢。
  • 丢官是小意思,更要命的是把自己一腔的报国的热情打没了。惹了高衙内,就是惹了高俅,等待你林冲的就是撤职,发配,甚至生命危险,这一辈子就绝了仕途之道了。
  • 从小接受的孔孟思想,忠君报国就无用武之地了。在高衙内这件事上,林冲虽做的自私,但前途还是最重要的。这是无可厚非。林冲是个事业型男子。
  • 在梁山上,高俅被捉上山就如笼中之鸟,任意宰割。林冲夲来要结果了高俅的性命,怎奈宋江和众兄弟挡在高俅身前,林冲下不得手,又怕坏了众兄弟的招安大事,为了兄弟义气,也杀不得高俅。

总结:

林冲表面上看是怂,最终也没给林娘子报了深仇大恨杀了高俅。但凭武艺,林冲有能力杀了高俅报大仇,但林冲是被忠军报国的儒家思想所绑住了手脚,也是为了江湖义气兄弟情义而束缚了手脚。

林冲就是个考虑太多之人,前途,家庭,兄弟,感情,想的太多,以至作事畏首畏尾,但归根结底还是接受的孔孟思想,内心指挥了林冲头脑,干出了大伙认为很怂的窝囊行为。其实林冲是有难言之隐。

林冲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个怂包?

主要是和其他人的对比,比如鲁智深,敢做敢为,为朋友两肋插刀。

其实深挖其原因,也不能称之为怂。和他所处的位置,文化属性有关系。他虽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就相当于教练,像他这样的教练还有很多,没有实权。社会地位并不高。和高俅肯定是没办法斗的,如果硬着来,只能是全家覆灭。他顾忌的比较多,只求平安,保全全家。只能选择低头。到梁山后王伦对他不薄,以礼相待,要不是吴用激他,也不会有那样的结果。

就像宋江选择招安一样,他从骨子里是不反抗朝庭的,只是朝庭放弃了他,一逼再逼,他的所做所为都是被动的,没有发自内心主动出击的行为。

林冲为什么会被人们认为是个怂包?

林冲是否真是一个怂包,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是,将他视为怂包的人,一定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摔打,也没有看懂生活残酷的真相!

《水浒传》作为一部能够长久流传的文学经典,正在于它的内涵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而这种丰富性和开放性典型,正是林冲这个人物形象。

《水浒传》一书说起来有四大主角,分别是武松、宋江、鲁智深和林冲,这四人的经历构成了水浒故事的基本框架。这便是民间称道的“宋十回”、“鲁十回”、“武十回”的来历,但是,就没一个“林多少回”的说法,可能是在民间的观念里,林冲虽然武艺高强,但在英雄气概上却赶不上其他三人,并且有关他的故事满是憋屈和隐忍,所以被人视为怂包就在所难免!

但是,任凭宋江鲁达武松等所谓的英雄好汉们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迹,都不能改变《水浒传》浓浓的爽文味道,只有林冲的故事,才真正提升了水浒的文学格调,具有一种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少见的悲剧美,提高了《水浒传》的艺术档次。

读了林冲的故事,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他简直就是宋朝版的俄底浦斯,为了逃脱这个受迫害的苦难的命运,他做了一个正常理性的人的所有正当的、合乎道德和情理的选择,但是罪恶和黑暗却一直不肯放过他, 最后仍然是一个毁灭的结局!

林冲的毁灭并不是指他的肉体生命的死亡,而是更深一层的悲剧!

我们知道,林冲的故事是从他最终失去他美丽的妻子开始的,在林冲被发配之前,他休妻的举动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林冲这时表达的是自己已经向高太尉低头,等于是解除了高衙内霸占自己妻子的最后一个道德障碍,如此,可以让高俅放过自己,但是,他将妻子休了之后,高俅也并没有放过他,甚至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少受一些威胁,他有意向押送他的董超薜霸透露鲁智深的行踪,都是为了保全自己!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更大的悲剧是,就算去梁山做盗匪,也受到王伦要求交“投名状“的刁难,在被迫为匪之后,仍然要受到同伙的欺压,这才是林冲的故事更深刻的地方。

为什么是林冲擒住了扈三娘?这并不是一个巧合,按照强盗们的规矩,扈三娘就应该是林冲所有,作者分明在这里暗示,扈三娘就是另一位林娘子!王矮虎横刀夺爱,如果相当于高衙内,那么宋江扮演的就是高俅的角色!林冲的受人欺压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加入了造反者的行列而改变!

这里,梁山好汉们和他们反对的那个黑暗的朝廷,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同构了,当那个害得林冲家破人亡的高俅,被活捉上山,不是交给林冲将他处死,而是被宋江按在椅子上坐定后,“纳头便拜”,这人世间还有哪里还可以伸张林冲的冤屈呢?那个扈三娘被李逵将一家老小都杀光,也是没吭一声,和林娘子的遭遇又有什么不同呢?

电视剧《水浒传》中,对小说中的情节作了一点改动,让林冲最后才知道高俅被擒上梁山,当林冲追至金沙滩时,高俅已经去得远了,怀着巨大仇恨的林冲只能望着天边的帆影吐血!

这种改动仿佛更能满足大众的对正义的需求,但降低了林冲故事的那种深刻的悲剧性,林冲休妻的时候就表示了他对高俅的畏惧,又怎么有杀高俅的勇气?林冲甚至远不及那个知道高俅做了枢密院太尉便连夜逃亡的王进,如果将他塑造成英雄,那么第一次是误入白虎堂,第二次提着“解腕尖刀”找陆虞候算账的时候,早去找高俅评理或拼命了!

为什么拿的是解腕尖刀,而不是更称手更有杀伤力的朴刀或腰刀?不就是怕遇到高俅的时候好把刀藏起来吗?

书中对林冲的描写:"八十万禁军教头,精通十八般武艺",以后来的林冲的遭遇看来,高强的武艺简直就是命运的深深的嘲弄,按照林冲的这种性格发展,梁山想招安这件事,可以不用去求宿元景宿太尉,或者宋江对林冲说:“教头过去和高太尉厮熟,可下山去走一遭,若事成必有重赏!”你们说林冲会不会前去找高俅传递梁山渴望招安的消息?

但是,这样的林冲已经不值得我们同情,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卑污小人,林冲也不会成为如此生动的文学形象了。

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的高明之处,就是他和我们普通人的行为和生活状态都非常的切近,比如也讲义气,但是在关键时刻为了自保时也会出卖朋友,生存不下去时也会为了“投名状”去杀人,如果就在妻子被调戏的当夜,林冲换上夜行衣靠,摸到高太尉的府上,威胁高俅将高衙内送官惩制,在大呼痛快的同时,肯定还会觉得单薄和虚假,林冲的故事也不会如此感动我们!

在高俅面前,就算有一身高强的武艺,他并不比那个老婆被西门庆霸占的武大郎的处境好多少!或者,他的处境比武大郎更险恶,如果我们假设西门庆是武大郎的上司或老板,并且紫石街的住房都是向西门庆租的,武大还有上门捉奸的勇气吗?

这里,武艺高强的林冲,其遭遇的生存困境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是一样的,林冲一如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的男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而林冲是和鲁智深的一场酒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倒霉蛋!林冲这个人物也具有深刻的现代性。

如果说《水浒传》中还有灵魂意义上的英雄,那么一定是被某些人鄙夷的武大和林冲,而鲁智深和武松之流,可能都并不够格!虽然我这样说,许多人可能并不赞同。

面对妻子被高衙内调戏这件事,林冲的表现堪称完美,这里的完美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创作技巧方面的,另一方面是林冲的行为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生活的真实!

这种真实感的宝贵之处,来源于对生活的观照,面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强权时,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林冲那样的伤害,但是,却不一定表现得比林冲更勇敢,如果当土匪都要交“投名状”,要靠杀人来获得,面对如此深沉的绝望,林冲所谓的“怂”或者“窝囊”,难道不是一种更深沉的勇敢吗?

正是这种真实感强于无数道貌岸然的历史,通过林冲的故事,《水浒传》深入刻画了一个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底色,也因此与形形色色的消遣小说拉开了距离,透露出厚重的“史”的气质!

假如说《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文学名著,是因为塑造出了一系列生动的文学形象,那么林冲一定是作者创作出的最生动、最成功的人物、没有之一!

那些武断地认为林冲是个怂包、认为林冲可以凭着所谓的武艺就可以为所欲为的人,可能与那些将网络当成彻底的虚拟世界,口出狂言的键盘侠们大抵水平相当,总有一天,生活冰冷的现实会将他们碰得头破血流!

就凭对林冲的认识也可以看出一个读者的美学鉴赏能力,认为林冲是怂包的,大抵都逃不脱平庸肤浅的嫌疑。

我分外地怀疑,那些高调唱得震天响的人,如果处在林冲的角度,只会扮演在夜里用一顶小花轿将美丽的妻子送到高衙内的府上,最多敢低声下气地向高衙内讨要一点分手费的角色!

甚至,林冲这个人物早已超越宋朝或其他任何的时代,只要黑暗和不公还存在于这个世界,林冲的故事就还会上演, 只有那些具有丰厚的人生阅历、并遭遇过社会不公正而求告无门的人,才会感受到林冲这个文学人物的生动和亲切,也会和那些平庸肤浅的读者绝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