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讲的是祢衡裸衣击鼓骂曹操。这段故事有历史出处,《三国志》、《后汉书》以及《世说新语》都讲到东汉名士,大才子祢衡当众侮辱曹操的事情。弥正平击鼓骂曹后来在民间广为传颂,舞台戏剧更是精彩演绎,成了了非常著名的传统剧目。
但是,我对祢衡其人及事迹并不以为然,此人死不足惜。而曹操杀孔融、杨修是否与祢衡有关,这倒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总体而言,这三人与祢衡大致就是一路人,祢正平没有死于曹操刀下,孔融、杨修则幸运得多,得到曹操的正法,死也比祢衡多一些名分。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故事呢?
唇剑腐儒,自寻死路《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假天子以令诸侯,作书招安荆州刘表。贾诩献计说,刘表喜欢结交名流,就得派一个名人文士做说客。曹操问,谁可以担当此任呢?荀攸说,孔文举可当其任。于是,曹操把孔融请来,让他去做刘表的说客。孔融心中没底,大概很害怕与军阀打交道,或者有意给祢衡机会,所以,就上表推荐了祢衡。
汉献帝看了孔融的推荐信,不置可否,便交给曹操处理。既然孔融推荐,而且,祢衡的名气也很大,符合贾诩提出的条件。于是,曹操召见了祢衡,“击鼓骂曹”的故事便应运而出了。曹操被骂了个狗血淋头,《三国志·荀彧传》中说:“太祖大笑,告四座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曹操没有杀祢衡,而是让他去荆州见刘表。此时,祢衡倒赖着不肯去了。《三国演义》说,曹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同时,又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
祢衡的这场骂曹大戏,上演得极其不堪,期间还当众脱掉衣服,裸身而立。在击鼓骂曹之前,还鼓动利舌,对曹操手下进行痛骂,说“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招,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徐晃可使屠猪杀狗。”三国名士在祢衡眼里,竟然如此不堪。
这样骂没有问题,只要祢衡比这些人更厉害,或者也有这些人的能力,可以藐视,甚至侮辱,都可以理解,个性使然,谁也管不着他。但是,曹操让他干一件正经事,祢衡却不敢了。曹操敬他是名士,担心得到害贤之名,没有杀他,还派手下文武给他送行。
祢衡无奈前往荆州,但心里极不服气,也极不平衡,放声大哭。曹操手下问他为何大哭,祢衡说:我在棺材当中行走,怎么能不哭啊。曹操手下反诘道,我们都是死尸,你就是无头之鬼。祢衡此时,又施展唇剑毒舌之功,辱骂众人:“吾乃汉朝之臣,不作曹瞒之党,安得无头?”
曹操众文武早就忍耐多时了,因曹操有令不准杀他,才强压怒火。此时,曹操不在,大伙便一齐拔刀要杀祢衡。荀彧立即制止,劝说道:“量鼠雀之辈,何足汗刀!”祢衡绝不饶舌,反唇道:“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谓之蜾虫!”话到这种地步,前来送行的人无不痛恨祢衡,立即就散伙了。
祢衡如此张狂,是不是真有本事呢?或者说,他就不愿意给曹操卖命呢?都不是。祢衡也是精心准备了一道表章,见到刘表时就献了上去。刘表看完后,祢衡的文章中虽然有溢美之词,实际上则夹枪带棒讽刺自己。于是,刘表十分不悦,把祢衡送到了黄祖那里。
到了江夏,黄祖也很客气,热情招待了祢衡。席间,黄祖问起许都人物,祢衡说了孔融、杨修的名字。黄祖便问,这两个人跟我比如何,祢衡对黄祖说:“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这句话惹恼了黄祖,一刀将祢衡砍杀。
唇剑腐儒自取灭亡。假若祢衡不愿意给曹操效力,完全可以不干这趟差事,既然出任,就当施展才干,不负“大儿孔文举”的推荐。骂曹操可以以汉贼之名骂之,刘表却是汉室宗亲,祢衡难道不知道?祢衡逞口舌之能,胸无一智,还要逞毒舌之能事,被黄祖所杀,死不足惜。
徒有虚名,装疯卖狂祢衡死于黄祖之手,因曹操不敢杀,刘表也不敢杀。不敢杀的原因,是祢衡确实名声在外,杀这样一个并不能威胁自己的“鼠雀”,污了刀不说,还得背负害贤之名。那么,祢衡到底是不是有才,是不是“贤士”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借用孔融的话说:“祢衡,字正平,其才十倍于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于是,孔北海给汉献帝上了一道表章,极力夸赞弥衡“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之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
从孔融的奏章中,不难看出,祢衡的才华主要体现在艺文之上,读书也很厉害,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而且,极有心计,与西汉桑弘羊有一拼。所以,大家都以祢衡为标杆榜样。
孔融的这道表章,见之于《文选·孔融<荐祢衡表>》,但《后汉书·孔融传》中,却没有这篇文章,也没有孔融向汉帝推荐祢衡的故事,《后汉书·文苑传·祢衡》同样也没有这个记载。《三国演义》中祢衡的事迹,主要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文士传》、《平原祢衡传》,孔融上书推荐祢衡,大概就出自《平原祢衡传》。
在这些史料中,还有与弥衡才华相关的记载:“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而无所适”。意思是说,祢衡曾经自己写了个名片,名片上的字一塌糊涂,不能辨识。古人以书法为门面,有“打门锤”之称,十分重视书写。祢衡字都写不规整,能有什么大才?
不过,祢衡倒是深通音律,鼓打得不错。曹操其实知其所长,便任命他做一个鼓手。击鼓骂曹时,一通《渔阳三过》,也是“容态不常,音节殊妙(《文士传》)”。说白了,祢衡就是个比较优秀的文艺青年,所以,孔融上表称他“初涉艺文”,是最正确最中肯的评价。
曹操不杀他,并非不敢杀。因为许都新建,祢衡在这个地方名气很大,曹操亟需招揽人才,稳定新建的首都,从而诏令天下。曹操知道此人“素有虚名”不可用,便任其所长,并以此打压这类唇剑腐儒,树立人才新标杆,在三国纷乱之际,聚集更多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栋梁之才。假若曹操用了这样一个人,就难免形成一种人才导向,以虚名自负的狂妄之徒得了势,荀彧、郭嘉、张辽、徐晃还能有立足之地吗?
纵观古今,诸如祢衡者,几希。此类人虽然过目不忘,基本上只记住了文字,书中的道德学问几乎没有入目入脑,一点修养都没有。圣贤经典,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不知祢衡看的是什么书,连起码的做人修养都没有。这样的人,绝无大才,当众裸体,等于耍流氓。
三国时代,风云际会,人才辈出,魏晋风度从兹而始。如果说祢衡有大才,击鼓骂曹必定要得到喝彩,那就十分令人难以理解了。祢正平装疯卖狂,无论到何时何地,都不能为人所容,也都没有好果子吃。
孔融被杀,多与祢衡有关联却说祢衡倒江夏见了黄祖,喝酒之时,黄祖问起许都人物,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这句话,在《平原祢衡传》中有记载。那么,祢衡目空一切,为何又独敬服这两人呢?
先说说孔融。《后汉书·孔融传》说:“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作为孔子的世裔,孔文举在当时也是非常有名的,也得到了很广泛的尊重。孔融小时也很聪明,让梨的故事,“小时了了”的故事,“覆巢无完卵”等等故事,都与孔融有关。《三国演义》中的孔融,当时为北海相,刘备北海救孔融的故事,也见诸《后汉书》等历史记载。此时,孔融从孔子世孙的身份,独据一方,也是一镇诸侯。
孔融有才名,有声望,也有地盘,按说也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但是,《后汉书》却是这样评价孔文举的:“融负有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看来,孔融与弥衡一样,都属于“才疏”之人,同样“素有虚名”。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很快就与弥衡搞到一处了。
《后汉书》说了这样一件事,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时候,见朝廷很不安宁。于是,便“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也就是“志在靖难”。孔融说:“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所谓的“靖难”,原来是以“大圣”自负,试图借助圣人的名望,夺取天下。
“卯金刀”指的就是“刘”姓皇帝。这件事,孙权大概知道,孔融曾当着孙权使者的面,谤讪朝廷。到朝廷做官,又“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大概是在这之前,孔融对弥衡大放狂言,说,父子之间有何亲缘关系,因为情欲,才有了父子。母子之间,也就是一件东西寄存在瓦缶之中这样的关系。这等违背祖训的大逆不道之词,当然赢得了祢衡的极力点赞,称孔融为“仲尼不死。”孔融则回应祢衡“颜回复生”。两人意气相投,甚是相得。范晔极其愤怒,在此痛斥道:“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果然,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杀了孔融。《三国演义》中,忽略了孔融试图谋反,口出无父无君狂言的细节,只说曹操因孔融多次轻谩自己,又阻止大军南下而深恨之,才杀掉了孔文举。其实,孔融并没有胆略阻止曹操南征,被杀的缘故是他多次轻蔑、侮辱曹操,还把曹操比作夏桀商纣。陈寿说:“(孔融)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资治通鉴》也证实陈寿的说法,说京兆尹脂习与孔融交厚,每次劝他不要太过刚直,以免招致杀身之祸。因而,孔融之死,与祢衡一样,都是狂妄自大,轻谩侮辱他人而自饮钢刀。至于曹操杀了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是因为他们与孔融一样,不知求饶。曹操说,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儿子也一样,便叫手下杀了他们。这件事,曹操干得很不人道,另当别论。
孔融比祢衡相比,虽然志大才疏,但毕竟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也留下了《孔北海集》,是有点真才实学的。但这两人意气相投,傲慢无礼,相互吹捧,最终殊途同归,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而且,孔融又与祢衡不同,此人有很大的野心,不服曹操每每“狎侮”之,大有不能达到孟德而在自己的理想破灭后,有嫉恨泄愤的心理因素存在。
当然,假若一定要讲孔融具有叛逆精神,解读先祖的学说有超前意识,那也不假。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此等言论行为,诚如范晔所云,就是大逆不道,应当从重惩处。
杨修与祢衡殊途同归《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书中,写到了杨修之死。这段故事大致是这样讲的,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吃了很大的亏。驻扎在斜谷时,想进兵担心马超,想退兵又害怕蜀军耻笑。犹豫之间,夏侯惇前来禀请口令,正在吃鸡的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便随口念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以为这个就是口令,回去对杨修说了。杨修便赶紧让夏侯惇收拾行李,准备撤退。
当夜,曹操提斧巡寨,见夏侯惇收拾行装,大惊。问明原因,才知道杨修把鸡肋理解为班师的暗示。杨修认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曹操此时进退两难,最终还得班师回许都。大概杨修猜透了曹操之意,便招来了杀身之祸。
“鸡肋”的故事,见诸《后汉书》、司马彪《九州春秋》,应当是可信的。那么,曹操杀杨修,仅仅是因为“鸡肋”事件吗?
祢衡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这两个人才是许都真正的人物。从祢衡嘴里出来的优秀人才,大抵也与自己情趣相投吧。祢衡死于自己的狂傲轻薄,孔融死于自己的叛逆与轻谩,杨修大概也是殊途同归,虽然死法有别,但本质上也没逃脱前面二位的套路。
杨修很有才,比祢衡强多了。但是,杨德祖之才却显得有点聪明自负,毫无顾忌的张扬,多次犯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其实,杨修死于“鸡肋”不假,但却不一定是死在了汉中。《三国志》裴松之引注《典略》说,曹操杀杨修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而曹操从汉中撤兵回许都,则是在这一年的五月(阴历)。也就是说,杨修并非妄猜曹操退兵,涉及军事机密而被杀的,一定有其他缘故。因三国时期魏国郎中鱼豢所著的《典略》已失传,“鸡肋”之事究竟如何,也无从考证了。不管怎样,杨修应当直接死于“鸡肋”无疑。
在“鸡肋”之前,杨修多次破解曹操的谜语,比如因“阔”而改门,见“一合酥”而将曹操的酥分而食之,等等,这些都是自作聪明。尤其是“一合酥”,并不能表明曹操的意思是要分而食之。如此猜测揣摩上司,还在人前卖弄,杨修把自己看得太大了。
曹操虽然对杨修这些耍小聪明的勾当不喜,但却并不是要杀他的主要原因。罗贯中在七十二回书中堆砌这些故事,无非是想证明曹操是个极端猜忌之人,也是一个不能容人之人,千真万确的“奸雄”。这还真冤枉了曹操,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倘若真的不能容人,或者猜忌之心很深,还有谁为他如此卖命?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目的,应当与选择曹魏继承人有关。曹丕、曹植在争夺世子位置时,都用了奸诈的手段,争斗得不亦乐乎。但是,曹丕手下棋高一着,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杨修其实并不是不聪明,但此人性格张狂自负的弱点,葬送了曹植的前途,也把自己带进了坑里。兄弟二人每次用计陷害对方,基本上是曹丕得逞,而杨修出的点子,则不断被曹丕发现、揭发。杨修自以为天下无敌手,轻视对手,疏于防范,等于是把一把好牌摊开来打,曹植这边几乎是暴露着让人攻击。
如曹操这等雄才大略之人,一定考虑到身后的事情,为防止兄弟自相残杀,便有意的打压曹植势力。曹子建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曹丕总会遭到挑战的,不如早早的找个借口,杀掉狂妄自负的杨德祖,为曹丕铺平道路。
通过祢衡、孔融、杨修之死,不难看出,这三个人都死于张狂轻谩。虽然孔融、杨修之死不是祢衡直接所害,但三人之死却有内在的关联,都能够给后人提供同一个教训:那就是做事先做人,即便有再高的才华,再大的本事,也要尊重他人,讲究团队意识,德才兼备才能有所作为。狂妄自负,轻视他人,便永远难以融入到团队之中,也很难做成大事。倘若成为众矢之的,甚至危害了团队利益,迟早要跳进自己挖的大坑之中。
《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祢衡有才是事实,他这种才能属于博文强记,辩论机敏,是一种纯文化的天才。但不属于雄才大略,能谋事布局之人,与郭嘉,诸葛亮这样的人,显著不同。说白了就是一个优秀的书生,谈诗论词,可以滔滔不绝,但行军打仗,设计谋略,治国理政则不行。曹操当然请楚的很,虽受到侮辱,但并不杀他,是考虑到他在文化界的名声,而把他送到愚蠢者手中,最后被杀掉了。孔融与杨修都有才学,后都被曹操杀掉了。但并不是因为嫉忌他们的才学,孔融因有反意,杨修因故意猜测,就假传号令动摇军心被杀,他二人之死一点不冤,是咎由自取。
《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谢邀!祢衡,按三国演义所说是文化名流大才,但过份的狂傲放荡不羁,当廷羞辱曹操等文臣武将,看后使人不齿;因是孔融杨修推荐,都是太过聪明,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他们的写照;曹操借故杀二人,其中存在受祢衡旧恨的影响;拙见。
《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情商太差的狂才不能用!别说奸雄曹,哪个领导也不会用狂才。四处树敌的搅屎棍才再多再大,谁愿意和他共事?曹操手段高明,袮衡在当时是找死的节奏,高人不会污了自己手!
《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演义
祢衡,孔融,杨修这三位知识份子是,书呆,他们虽然都是高级知识份子,根本没懂三权:皇权,政权,父权被作者贬曹而利用,做了牺牲品。
。祢衡,击鼓骂曹,你何必呢?你不赞成曹操的为人,那他当他的丞相,你干你的事业,古人云:‘’除了青山别有庙‘’各走各的路,井水不犯河水。你也不会送掉生命。祢衡其实还不如阵宫,陈宫还知道同曹操不是同路人,防止经常碰撞,还是分道扬蘸,各走各路。你祢衡这样做算什么?献出了生命,没有换得任何利益,你相流名千古吗?也未必,击鼓骂曹只起到了贬曹的作用,历史永远是公正的,凭你祢衡一人的见识,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時代的小丑。
。杨修。应该也是聪明人,过份聪明成了小聪明,书载的二件玩意儿,一个不懂慎觸怒了主子,鸡助:通常说来:食之无味,异之可惜,但是为了件小事,去坏主人的大事(拢乱军心)曹操虽没有问罪,你知错不改,由于曹操爱才,任你在身边工作,应该感恩为曹操好好办事,却反而常生事,人家送给主人的礼物‘’一盒稣‘’,你自作聪明,借用歪才,改成‘’一人一口稣‘’,这种不上台盘的小事,你何必让:主人对你记恨,过后借姑伤了生命。
。这种事还是否有史实尚且不知,或许作者借以搞笑。总的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贬低曹操,都用自已的生命来玩儿戏。
《三国演义》中祢衡是大才,还是浪得虚名?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是否受祢衡影响?
大家好我是心学,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祢衡,大名祢正平,有一段京戏名叫击鼓骂曹,说的就是这段故事,祢衡把曹操骂的体无完肤,把曹操手下的大将骂的也是一文不值,说夏侯惇是完体将军,气的夏侯惇要杀他。曹操不想留下杀贤的骂名,让祢衡出使荆州去见刘表,刘表识破曹操的诡计,又让祢衡出使江夏去见黄祖,结果被黄祖杀害。祢衡连自身都不能保全,何谈大才。
至于曹操杀死孔融,和杨修完全是曹操的嫉贤妒能,和祢衡关系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