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剿灭了奸臣魏忠贤,明朝为何还是灭亡了呢?
实事求是地说:朱由检就是杀了十个“魏忠贤”,也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明史·神宗本纪》
大清帝国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三等伯爵张廷玉,在《明史》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明亡的主要原因。
《明史》是张廷玉等人为迎合乾隆皇帝圣意编写的一部正史。虽说篡改历史较多,对前朝皇帝和明帝国的治国理政有点抹黑,记载难免失真。但分析大明帝国灭亡的原因还是很认真滴,毕竟大清王朝还要“以史为鉴”嘛。
事实上,张居正曾经力挽狂澜,将明帝国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给“扶正”并修缮。正是张居正,大刀阔斧,重整山河,延续了明帝国的“国祚”。
附:张居正的辉煌政绩
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然,张居正一死,明神宗朱翊钧,的确有点“神”。为了一己之私,将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且不说朱翊钧“忘恩负义”,将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单说朱翊钧将张居正的“改革创新”统统废除,就是最大的政治败笔。
俺时常想一个问题:“明神宗朱翊钧为何不向秦惠文王嬴驷同学学习呢?”
俺个人认为:倘若朱翊钧学习了秦惠文王嬴驷,大明帝国绝对能重整旗鼓,再创辉煌滴。嬴驷同学虽说车裂商鞅,除掉政敌,但并没废除商鞅所定的法律法规。这点非常英明,值得点赞。朱翊钧呢?嫌张居正指手画脚,对其管教甚严。但人家已死,您完全没必要再抄其家治其罪。为了祖宗的基业,您就是不想“实干”,可您完全可以继续“萧规曹随”。退一步说,假如您心中还有气,为了您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和尊严,您完全可以治张居正的“罪”,毕竟张居正的一些所作所为,还真有点不“正”。但您千万不要废除张居正呕心沥血的改革新法,毕竟张居正的改革,实实在在地卓有成效。
可惜,朱翊钧一受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就和满朝文武玩起了“躲猫猫”,从此君王不上朝。
朱翊钧玩“躲猫猫”,一玩就是二十八年,彻底将自己的子孙给坑苦了。偏偏儿子朱常洛短命,大孙子朱由校又不务正业,当起木匠。五孙子朱由检虽说是个“劳模”,但此时的江山社稷早已千疮百孔,爷爷朱翊钧,大哥朱由校早已将帝国糟蹋得不成样子,财政已严重透支。关外的后金这只“东北虎”,虎视眈眈,时不时地越过自己的领地猖狂觅食。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一群无法生活的灾民喊着“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冒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直“吃”“穿”到了北京城。
话说回来,明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但政治制度的不科学,是其主要原因。军户世袭制,造成了军事力量的衰败;皇室藩王的供养制,晚期造成了财政严重赤字;万历年间的党争,开了一个坏头,百官们开始了“窝里斗”。官员们整天逼逼叨叨,夸夸其谈,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空谈误国”。朱由校时期,权阉魏忠贤以铁腕血腥的手段开始毫不留情地打压东林党。朱由检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虽然大快人心,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党争的根源根本无法根除。
明朝的政治体制百病丛生,各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好的意见无法被批准,再加上崇祯多疑优柔寡断,崇祯年间内阁首辅换了五十人之多,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稳定的决策层是可怕的,最终影响明朝的决策,明朝明明正确的决策,和清议和稳定外部,再稳定内部剿灭农民军的意见,因为党争而被否决,党争的本质实际是为自己谋取利益不是为了国家。
外忧内患,天灾人祸,党派之争,政治腐败,大明帝国早已积重难返。“民以食为天”可不是说着玩的!粮食!还是粮食!最终压垮了帝国这座大厦!岂是诛杀一个魏忠贤能挽救的?
为何剿灭了奸臣魏忠贤,明朝为何还是灭亡了呢?
东林党本身是江南地主代表,魏忠贤主政时,狠狠的刮了江南地皮!朝廷还是有钱去打仗和平乱的,魏倒台,东林党上台,取消了好多原来地主阶级应该缴纳的赋税,明朝的税都转嫁给农民了,而这些东林党人在朝廷除了党争,就没啥治国本领了,正所谓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到后来愈发的无耻,明朝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为何剿灭了奸臣魏忠贤,明朝为何还是灭亡了呢?
对一位刚刚登基的新皇帝来说,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把大权尽快握在自己的手里。无论是外臣也好,太监也罢,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只要掌权后,就是首先被清除的对象。
而中国历代由太监掌权的不少,其中权倾朝野的也很多。以魏忠贤为例,他不但身居高位,往来奏折都需要他的过目;而且官员的任免,甚至对外用兵都要经过他的同意。
然而等到新皇登基后,魏忠贤自然被杀,可巧合的是他死后,明朝就走到了尽头。究竟他的死和大明的衰亡有什么关系?太监王承恩对他的评价有道理吗?
魏忠贤原是河北沧州人,自幼家贫,自己又是个好吃懒做的性格。所以成年以后,每天只是吃喝嫖赌,以一个混混的身份混迹在江湖中。这样的生活过久了,难免会有祸事。
因为一次赌钱欠了外债,被追债追得紧了,魏忠贤赌气之下,想出了自宫当太监的出路。好在他虽然一事无成,但还有一些人脉,靠着在宫里熟人的照顾,他如愿进宫,在万历年间成了一个普通太监。
进宫之后,他被赐名魏忠贤,正式开始了一代权阉的传奇人生。虽然这个人文不成武不就,但就在江湖中混迹,却养成了一门疏通关系的长处。不久以后,他就靠着阿谀奉承,提高了自身等级,也为日后飞黄腾达铺好了去路。
魏忠贤明白要想活得舒服,攀附权贵是个最好的办法。所以他先是靠着给皇孙生母传膳的机会,结识并依靠上了太监魏朝,又靠着这个关系搭上了大太监王安。
除此之外,对于魏忠贤最重要的是,他和皇孙的乳母客氏勾搭到了一起。这位皇孙,就是后来的明熹宗。
因为客氏的关系,魏忠贤给当时年幼的明熹宗留下很好的印象,这也是赢得新帝信任的基础。也许是天意使然,朱由校的祖父和父亲两代君王接连去世,江山顺势来到了这位年仅16岁的孩子手中。
年纪轻轻的朱由校,自然不是一个明君的样子,他除了每天想着玩乐,对于“自己人”也给予了超乎寻常的信任和赏赐。他不但给魏忠贤和客氏高管厚赐,就连两人的家人都受到了恩泽。
同时,大字不识一个的魏忠贤,也成为了秉笔太监,手握大权。而秉笔太监就是侍奉皇帝批阅奏折的人,皇帝的批红,用印都要通过他。坐上这个位置,也就意味着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了,加上皇帝对他的信任,可以说奏折的审批,他基本可以自己做主了。
膨胀的权力势必带来无法遏制的腐败,魏忠贤勾结客氏,开始了一步步蚕食后宫权柄的道路。他和客氏两个人都是心狠手辣之辈,面对有提拔之恩的魏朝、王安等人,一旦威胁到他的权力,不是被放逐就是被杀。
渐渐地宫中内侍的重要部门,都换成了魏忠贤的党羽。他的崛起,势必会引起朝廷官员的警惕,而他的肆意妄为,也碰触到当时“东林党人”的利益,双方争夺权力的斗争就此展开。
说起东林党,这些人是前代皇帝统治下的产物。因为连续几代帝王不理朝政,所以很多官员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政党雏形的文官集团,因为聚集地点在东林学院而得名。
虽然他们以匡扶社稷为口号,可对于皇权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之前的皇帝对他们无从下手,但魏忠贤的崛起却在无意中,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宦官是皇帝的代表,而相比于代表着相权的东林党,他显然更容易控制。
但一心扑在享乐上的明熹宗,哪里有心思管魏忠贤专权贪腐的事呢?皇帝无意间的放纵,也让他更加的肆无忌惮了。
他首先掌握了东厂,对于朝廷中不满的官员严加查处,而且蓄养私兵,如果有触怒自己的任何人,都是跳过国法直接逮捕审判。这也逼迫许多官员主动投靠,甚至送给他一个“美名”——九千岁,暗指他的地位跟皇帝也差不多了。
然而他的霸道作法,也影响到了皇帝后宫的后代。因为后妃们被迫害,导致明熹宗死后,没有子嗣可以即位。朱由校在位仅仅六年,就荒唐的死去了。
为了继承大统,只好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而上位后的崇祯,马上开始对魏忠贤进行查处,最终以十条大罪为名处死了他。
魏忠贤死后,他手中的大权自然而然的回到了崇祯手中。和哥哥相比,他胸怀大志,着手进行了一番改革,但收效不大。其原因除了内有饥荒,外有后金以外,卷土重来的东林党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再次崛起的东林党,所作所为更加变本加厉了。因为外官自成一党,纵使皇帝有多么高明的主张,也无法通过各级官员传达给百姓。这种政令不通,朝廷运转不利的情况,成了阻碍皇帝改革的最大阻力。
对此皇帝也无能为力,这时的崇祯彷佛成为了一个被架空的傀儡,只能暗自叹气。1644年,李自成打入北京,朱由检煤山自尽,临死前只有大喊:“诸臣误我”。
就连唯一陪着他的太监王承恩也感叹道:“如果魏忠贤不死,何至于此呢”。可见无论是皇帝还是太监,都把大明的灭亡归罪于东林党,可是明朝的灭亡又怎么会这么简单呢?
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魏忠贤,都不过是昏君耽政的必然产物罢了。倘若帝王能够励精图治,专心朝政,想来也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