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吕布为人之谜!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员县(今内蒙古包头市辖区内),东汉名将,《三国演义》第一武功高手。

吕布事迹,在《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汉书·吕布传》大致是转录陈寿的《三国志》,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也基本上尊重史书,并没有做多大的改写。演义与史书在吕布的事迹中,唯一有较大出入者,就是为了突出刘备、关羽、张飞,虚构了一段“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既然如此,《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就应当是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可以说没有很深的误解。但是,因为《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历史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主要线索也是围绕曹、孙、刘的故事展开,吕布仅是群雄争霸时期诸多辅线中的一条,其事迹并没有完全在演义小说中呈现。所以,吕布的全貌并不为《三国演义》中的读者所完全了解。那么,吕布在历史真实中还有什么表现?历史上的吕布有因为《三国演义》而存在被人误读之处吗?

吕布骁勇,但并非有勇无谋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出场并不很早,是在黄巾起义之后,董卓进京时,才随并州刺史丁原出现在温明殿的。其实,在此之前,《三国志》、《后汉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吕布的事迹。

《三国志·吕布传》中说:“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个评语,《后汉书》没有,陈寿距吕布的时代比较近,应当是可信的。从吕布的表现来看,也当得起史家这样的点赞。陈寿、范晔在各自的史书中,同时记载了这样一段事,证明吕布就是当时第一猛将: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吕布投奔袁绍,这两人便联手攻击张燕。张燕有精兵万余,马军就占了大多数。张燕本身也是骁勇之将,十分的剽悍,有“飞燕”之誉。假如张燕能够参加三国纷争,恐怕不会弱于张飞。

面对强敌,吕布毫无畏惧,胯下赤兔马(是否用大戟?),与部将成廉、魏越率领十数骑,猛打猛冲,以每天三四次的冲锋,强势深入敌军阵地,每次都斩首级而还。连续十余天迅猛凶悍的攻击,大破燕军。

吕布如此战力,实在是太吓人了。类似的事情,关云长不过干过三次(史书中没有这多次),便得了“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威名。而且,关羽尚有“偷袭”之嫌,吕布却是反复如此,敌人早有准备,等于是明目张胆的藐视对手。所以,三国人物中,只有吕布真正当得起万马军中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美名,而且,简直是予取予求,想取几次就取几次,想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直至敌人彻底崩溃。

吕布如此骁勇,一定不是蛮干,肯定也是对敌情做了预判,对自己的实力进行了评估。所以,一次成功后,知己知彼,便如法炮制,一而再,再而三的冲杀,终于击溃对手万余精兵。吕布是智勇双全之将,绝非有勇无谋之辈。《三国演义》根据故事情节需要,没有说吕布这件“往事”,主要是表现吕温侯的“勇”。要说有误解,大概就是吕布的“有勇无谋”。但是,就勇力方面而言,《三国演义》尊重了史实,并没有抹黑吕布。

这一点,曹操也十分认可。吕布投降后,企图求生,便对曹操说,普天之下,你所担忧的无非是我吕布。假若我们联手,便是天下无敌了。吕布的话,曹操很听得进,便有留下吕布的想法。刘备一见不妙,曹操若真的留下吕布,自己就没有机会了。所以,以丁原、董卓事提醒曹操,从而,导致吕布被绞杀。

吕布临死前,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刘备活该被骂,《三国演义》中,点明吕布所骂之事就是“辕门射戟”。这个故事,也是有史可据的,也是反映吕布智慧与勇力的一个事例。吕布投奔了刘备,然后袭取了徐州,两家形成了相互救援的关系。但是,吕布也与袁术有盟约,也不敢轻易得罪袁术。于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武力,震慑了袁术大将纪灵,巧妙的解除了一场征战,也救了刘备。刘玄德感激吕布,袁术也言语不得。

体现吕布智谋的故事还有一些,仅举这么几个,大概也足够了,所以,陈寿说:“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史家笔下,吕布只是缺乏“英奇之略”,并没有说他“有勇无谋”。

吕布为何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武力得以充分展示,虽然最精彩的打破张燕的事迹没能表现出来,但通过罗贯中的描述,所有读者几乎一致性的认为,吕布就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如此骁勇,也有智谋,吕布为何早早的退出历史舞台,没能继续书写英雄传奇呢?

《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大概是吕奉先反复无常,刚愎自用。无论史书记载,还是演义小说,吕布自身的经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评价。刘备的落井下石固然有点不道德,但确实也是吕布该死的根本原因。吕布的反复无常,所投之主不是被吕布反杀,就是兵败身亡,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曹操除了担心自己重蹈丁原、董卓覆辙外,大概也认为吕布喜欢搞事情,非但不会为自己强化战斗力,还会将自己的队伍搞乱。说白了,吕布早就是一个“灾星”与“不详之人”。

史书比较完整的记述了吕布的生平,最早,丁原因吕布骁勇而招致帐下,委任他为并州主簿,是主官属下管文书的佐官。吕布原本就是武将,丁原却让他管文书,也说明吕布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而且,这也是丁原对他的信任与拉拢,主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一般由亲使担任,权势很重。

丁原如此信任,但却因为董卓的诱惑,吕奉先忘恩负义,杀了丁刺史,然后与董卓“誓为父子”。董卓也很关照吕布,很快就升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然而,因为一件小事(不是因为貂蝉)发生争吵,董卓拔手戟投掷吕布。于是,吕布怀恨在心,在王允面前露出了要杀董卓的意思。王允顺势而上,怂恿吕布杀掉董卓。

董卓再次将吕布升为“温侯”之后不久,便遭到了吕布的刺杀。《三国志》中说,吕布确实与董卓小妾私通,似乎是吕布杀董卓的诱因,但《后汉书》却没有采信这一条,改为与“与傅俾情通”。不管怎样,这都是发生在“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之后的事情。而且,史籍中,刺杀董卓这件事情与貂蝉无关。

杀掉董卓后,李傕、郭汜兴兵与旧主报仇,吕布接战失利,便带着数百骑投奔了袁术。到了袁术帐下,吕布自恃杀国贼有功,给袁氏报了家仇。所以,纵兵劫掠,根本不把袁术放在眼里。很快,袁术便表现出不满的态度,吕布害怕,赶紧投奔了张杨。此时,李傕四处搜捕,吕布胆寒,便又投靠了势力更大的袁绍。

袁绍收纳了吕布,但却十分忌惮吕布手下的残暴。大破张燕之后,吕布向袁绍借兵未得,便请求归还洛阳,袁绍不敢强留,却于壁衣内暗伏刀斧手想杀掉吕布。吕布识破计策,连夜逃向河内,再次投奔张杨。袁绍害怕吕布找后账,便派人去追击。然而,袁绍帐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吕布于是扬长而去。

在张杨手下没干多久,又在陈留遇到了张邈。张邈原本与曹操关系非常好,但其手下谋士陈宫却劝说他乘天下未定之时起兵,并请吕布前来相助。这样,吕布又成了张邈的手下,在濮阳与曹操大战,相持百余日。

至此,吕布已经换了六个主子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罗贯中似乎给吕奉先还留了点面子。

濮阳兵败后,吕布脱离张邈集团,来到徐州投奔刘备。此后的故事,大致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直至白门楼殒命,基本上与史实相合。

反复无常,四处投奔,谁留谁遭殃。袁绍还算明智,不肯将兵马借给吕布,所以才坚持到官渡之战之后。张邈迎来吕布,“灾星”入户,不久被曹操夷灭三族,自己也被部下所杀。这样的“不详”之人,曹操是绝对不敢留的,刘备的话不过是提醒了曹操而已。吕布被曹操所杀,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倘若吕布有一次真诚待人,恐怕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吕布为何反复无常,自取灭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是个人物都想起兵夺取天下。有点本事的人,都想方设法的“遇明主”,一展胸中才华。上面提到的张邈,原本与曹操十分交厚。攻打徐州的时候,曹操与家人辞别,告诉家人道:“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孟卓是张邈的字,曹操以家人相托,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曹操见到张邈时,两人垂泣相对。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再次征讨陶谦,于是,陈宫怂恿张貌起兵,与曹操作对,参与中原逐鹿。吕布也是因为陈宫的主意,再次改换门庭,来到了张邈帐下。诸如张邈这样的军阀,以及陈宫这样的谋士,在乱世之中大有存在。史书及《三国演义》中都写到,为讨伐董卓,曹操发矫诏,立即得到了十七镇诸侯的响应。董卓被杀后,这十七镇诸侯看到了争夺天下的机遇,纷纷拥兵自立,开始了中原争霸,战火迅速蔓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诸侯数量不断减少,各方势力重新洗牌,人力资源重新组合。无论武将谋臣,都纷纷改换门庭,另寻新主。因而,三国时期流行这样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乱世中找对了主子,人生便成功了一半。

有远见的英主,趁此机会网络人才,曹操便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只要能打善谋,不问出身,悉数招纳。因而,曹操的势力迅速壮大。孙策、孙权兄弟也是如此,盘踞江东,各路人才尽入其彀。唯独刘备认死理,端着“皇叔”架子,竟然在十余年的人力资源不断再分配中,仅得赵云一人(外加“黄巾余党”廖化)。这也是蜀汉王朝最弱小,败亡最早的一大原因。

吕布便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投靠,经历了多个“主公”。假若吕布没有杀人情节,老老实实的呆在别人屋檐下,甘心做一名智勇武将,即便是反复无常,也不会遭受如此诟病。后世之中的评价,也不会如此不堪。

吕温侯之所以如此反复无常,到哪家手下都要搞事情,把自己逼得如丧家之犬那般,根源便是其骨子里的毫无主见。而且,在其强悍的外表之下,却又隐藏着敢惹事不敢担事的虚怯秉性。

史书上说,因为董卓的引诱,吕布杀了丁原。董卓的诱饵,大概是封官许愿。所以,一到董卓门下,吕布就做了骑都尉,很快就得封侯。《三国演义》则说,李肃以金珠、赤兔马说降了吕奉先。在徐州时,吕布欲结联袁术,共同抗曹,却被卧底陈圭、陈登父子以拍马术迷惑,便力排众议,撕毁婚约,断绝了与袁术的关系。

曹操攻击下邳,给吕布下书劝降,吕布心动,便欲投靠曹操。陈宫等人出于私利,从中作梗,吕布于是错失了再次改换门庭的机会。

吕布的反复无常,终是其外在表现,内心深处却是此人见利忘义,是一个十足的趋利之徒。吕奉先自恃甚高,以为凭借一身武艺便可纵横天下,获取更大的利益。无论在谁的手下受到怎么的重视,都不能满足吕布不断膨胀的逐利需求。

但凡逐利太过,嗜利成性之人,内心是十分卑怯的。吕布杀了董卓,被李傕、郭汜击败,便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初到袁术帐下,缓了口气,便又骄纵起来。袁术刚给点脸色,吕布又亡命而逃。李傕不断缉捕,吕布又弃张杨而亡命。如此者再三,此时的吕布胆略哪儿去了?武力又哪儿去了?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群雄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之一,很多人都经历了利益的再分配,似乎人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终成功者都是有底线的,舍小利逐大义,名正而言顺,很少有人如吕布这般毫无道义的反复无常。何况,吕布之智,仅限于武将的疆场厮杀,其谋略断乎难以达到争夺天下的程度。这样,也在客观上导致吕布自恃甚高,而又缺乏使自己迅速强大的智慧支撑,不断的另起炉灶,也是乱世中的迫不得已。所以,陈寿对吕布的评价是非常精准到位的。

陈寿没有误解吕布,《三国演义》也没有曲写吕奉先。同样,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吕布虽然骁勇,但却就是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史料、演义准确的信息传递,给了这位历史人物一个公道,大致无可辩驳。

不过,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载,吕布在下邳城见大势已去,便叫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去投奔曹操。部下不忍心这样干,吕布便自己出城,投降了曹操。尽管吕布是抱着一丝求生的希望,依然存在依仗武力继续为曹操所用的幻想。但是,在生死关头却能够念及部将,舍弃自己的头颅,也算得上一世之雄了。

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一说起吕布,大家就会想起那句话,“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东汉末年的战场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吕布和他的部下,骁勇善战的身影。但是,我们还会想起那句张飞的话,“三姓家奴”吕布。在我们的印象里,吕布薄情寡义,唯利是图,轻于去就,反复无常。那么,吕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吕布的骁勇是人人公认的。在历史上,吕布号称“飞将”。他弓马娴熟,在千军万马中来去自由。在他的面前,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他是东汉末年公认的第一猛将。当年董卓以他为贴身护卫,有吕布在,没有人敢对董卓起异心。

可是,吕布的薄情寡义,反复无常也是公认的。我们看看吕布的人生轨迹,在他的一生中,走遍了北半个中国,也背叛了无数的主人。他先跟随丁原,后投靠董卓。后来他又杀了董卓,在董卓旧部的围攻下被迫逃亡关东。

在关东,他先后投奔了袁术、袁绍、张扬等人,不是不被接纳,就是被人谋害。最终是因为陈宫的辅佐,才袭击曹操,开始成为一方诸侯。他和曹操作战失败,转而投奔了刘备。可是没过多久,他趁刘备出兵讨伐袁术的机会,袭占了刘备的徐州。后来吕布在徐州奋战数年,终于在曹操和刘备的围攻下被俘,为曹操所杀。

我们从这一段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历史上对吕布评价他“轻于去就”、“狼子野心”也是正确的。他辗转整个北半个中国,更换了无数的主人。在这些人中,被他杀死的有丁原、董卓,被他袭取基业的有刘备,搞不好关系的有袁绍、袁术。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可是,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吕布,就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他纯粹是一个没有城府的人。他的心性根本就没有成熟,如同孩童一般。稍有点计谋的人就能够把他玩弄在股掌之上。他能够成为一路诸侯纯粹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

吕布没有担当一个君主的政治头脑。他一直就想依附于他人,做一个冲锋陷阵的勇将。可是,吕布的身上,还有一种性格,这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那就是过于自信自己的武力,不愿意屈居人下的性格。

这种性格可能是古代西凉的游牧民族的天性,他们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们的心中,那些汉人的礼仪道德,和自己的自由来说,不值一提。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他们可以舍弃一切。吕布的身上,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在战斗中,吕布尽情的战斗,在爱情上,吕布尽情的索取。战斗中,他不怕战场的厮杀,爱情里,他也不怕董卓的威吓。如果从游牧民族的眼光看,他的所作所为没有什么错。相反,吕布还是他们中最强的男人,最明亮的星。

但是,吕布最可悲的是他走错了地方。他涉足到了朝堂之上,进入到中原腹地,最后因为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方诸侯。政治上幼稚的他,成为各方政客的玩物。不懂得如何生存的他,自己走上了死路。

他一再被人利用,被人欺骗。到死的时候还没有明白,居然想让刘备替他说情,保住一条性命。吕布也不想想,你投奔刘备,刘备收留了你。可是,你一转眼,就趁刘备出征夺了他的徐州。这徐州是刘备想尽办法才得到的基业,他还想依靠徐州夺取天下。

吕布以为,我让你回来,给一个地方容身,就对得起你刘备了。后来袁术攻打刘备,吕布辕门射戟调解了争端,就是我对你刘备的恩情了。吕布也不想想,他的这种想法,刘备是不是认可?在白门楼上,当刘备说出不能留吕布的时候,吕布居然指责刘备是“是兒最叵信者”。旁人听了,谁不为吕布的话哑然失笑。

可以说,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吕布的想法是何等的幼稚。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都是完全从自己的心理出发,根本就不理睬任何人的想法。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吕布才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吕布的特点:武力超群,不讲道义,自私自利,轻于去就。吕布能够以自己的武力纠集起一支精锐。这支军队大多数人都和吕布一样,以横行天下为快乐。他们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根本就不理会什么道德礼法。他们自恃武力,根本不甘于屈居人下。如果打个比方,他们就是横行中原的狼群。而吕布就是他们这些人中的佼佼者,是这狼群中的头狼。

正是因为思想观念不同,吕布根本就不具备作为一方君主的能力。可是,阴差阳错,他居然当了一方诸侯。这样,他虽然英勇善战,可是在群雄的征战中,他成为各方势力利用玩弄的对象。最终,他的军队很快就被消灭,他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人们对于吕布的第一印象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而这种深刻的印象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再加上罗贯中的妙笔之下,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各自独特的形象。

其中吕布的形象,人们最根深蒂固就是他见利忘义、助纣为虐,其中还包括了张飞时常辱骂他的“三姓家奴”,可以说他的形象是极其不堪。

然而小说始终是小说,它代表不了历史,罗贯中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也难免会对人物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以达到某种效果。因此关于吕布这个历史人物,我们还得从历史中去了解他。

一、

首先,吕布并不是一个只会好勇斗狠的粗莽武夫,在《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只会在沙场拼杀,似乎别无所长,比起粗中有细的张飞都不如。只不过在历史中的吕布却不是一个莽夫,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在这一段引文中,可以知道两件事,一个是吕布骁勇善战,这在演义中也有所描述。但另一件事却被小说家故意抹杀,那就是引文中所提到的:“以布为主簿”。

主簿是什么官职呢?主簿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的官吏,是一个很纯粹的文职官员。而吕布在任主簿后,丁原“大见亲待”,可见吕布在这个职位上干的让丁原十分满意,干得很称职。由此可见,吕布绝不是个只会好勇斗狠的人,他至少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二、

在演义中,吕布是先拜丁原为义父,后为董卓的“赤兔”宝马所诱惑,然后杀了丁原,认董卓为父,助纣为虐。之后又因美女貂蝉而杀董卓,“三姓家奴”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从而吕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小人。

只不过在历史上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首先在《三国志·吕布传》中只有“大见亲待”这一句话,这只能说明二人是比较亲近的上下级关系,并未到如同父子的关系。

而关于吕布杀丁原一事,在《三国志·吕布传》记载:

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吕布确实叛变杀掉了丁原,只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时董卓的官职是拜前将军,封漦乡侯兼并州牧,论起官职远远比丁原的执金吾大得多。

而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谁又能做多余的选择,再者,吕布身为朝廷命官,并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因此董卓对他发布命令,实际上是以上令下,让他执行命令去杀了丁原,吕布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只能遵从上令,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不能说吕布是个彻底的反复小人,他本身也有他的无奈之处。

三、

在演义中的吕布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卑鄙小人,因为他投奔了恶贯满盈的董卓。似乎他明明知道董卓暴虐且心怀野心,还愿意为其效劳。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历史上的董卓,他前期和后期的为人差别很大,根据《后汉书·董卓列传》的记载,董卓在进京的初期,他的名声是相当不错的。

他提拔官员,基本都是名士或者名门之后,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过人之处,同时要有一定的名望,而他自己的部属只被任命低级职位。

这个时候的董卓就是一个贤臣的形象,不但礼贤下士,而且虚心纳谏,因此吕布起初投靠董卓时也不会想到董卓以后会是个祸国殃民的奸臣,所以说吕布起初就愿意助纣为虐是缺乏依据的。

结语: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软弱的东汉王朝根本无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生存而做出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而演义却把许多人性的黑暗都归咎到了吕布头上,或许这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一些事件,但也让我们一直以来都误解了吕布。

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个人观点,纯属参考!

吕布是寒门出身,文采不高,个性里有小人得志的味道。

吕布能打这一点在正史里是真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骑射特别厉害:“追寇虏,辄在其前。”“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

其实,我觉得吕布并非一个真正的英雄。首先,忠诚度,先后两次背叛自己的主子,吕布是一个背叛的人,会背叛的人肯定不是什么英雄!这样的人对所有人都有猜疑感,往往会被赶尽杀绝!

再有,吕布利用了貂蝉对他的心,这样是不对的,女孩应该是保护的,宠爱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利用工具!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这样做的,一个英雄的行为往往是君子行为,会对女子很客气!

吕布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的借刀杀人我不喜欢,因为这样的人心思沉重!生活中要是遇见这样的人,往往威胁很大,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我不喜欢他,所以,我认为他不是英雄!

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原名奉贤,是一名军事将领和军阀,生活在中国帝国东汉晚期。最初是一个小军阀丁元的下属,他背叛并谋杀了丁原,并投奔了董卓。后又在王允等人的唆使下,他背叛了董卓,杀死了他,但后来被董卓的追随者打败并赶走。

吕布勇猛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经常有人质疑赵云的武力,但是没有人质疑吕布的武力。正史上记载了不少临阵单挑和身先士卒的冲杀,基本是无敌状态。

当时是乱世,并州那里又是多出猛男的地方(内蒙古),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不要太多,但是能写会算的却很可能缺乏。吕布就是仗这一点才被重用的。

他不定期地改变效忠对象,自由地背叛了他的盟友,并以他糟糕的计划和管理技巧而闻名。他总是怀疑别人,不能控制他的下属。空有陈寿,高顺等人才却不重用。

但后来他在和曹军抗战时,遭到了对方的围攻,最后被下属给背叛了,看来还真的是善恶终有报啊,自己的手下竟然都和他是一类人,不过这也不奇怪,谁让他本身就是这种人呢!

总的来讲即使他再不堪,但是他对王允还算是比较忠诚的,当时长安被攻破,他心里还是希望王统帅能成功逃掉,这也是他唯一做的让人觉得欣慰的事情。小编觉得对于这个历史人物,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去看到他,你们觉得呢?

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吕布原是丁原手下一文职官员。丁原进洛阳后,加封为武职,后有反丁原,击杀董卓。吕布此人刚愎自用。打仗也是败多胜少。但是个人魅力还是很大的,有徐州之地,文有陈宫,武有张辽,臧霸,高顺。其实他要善加利用还是能成事的。但是到底是心胸太过狭窄。太过善变,多次易主,所以吕布此人只能作为大将,做不了一方霸主。终就战败被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